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作文章当娱乐,很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2、既:已经。

3、诣(y)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4、第二个志趣饮酒。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但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方法,这就是嗜酒。嗜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而是期在必醉。尽管家贫,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就因为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5、赏析:

6、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7、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8、其:大概,表推测。

9、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10、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11、悉:全,都。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原文:

14、作者:陶渊明

15、注释:

16、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17、第三个志趣着文章。他着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官得禄。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写文章给自己看。闲静少言而又常着文章自娱,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18、嶕峣:很高的样子。

19、足:值得。

20、作者:李商隐

21、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绝:绝处。

22、被别人煮来吃肉?

23、(其二)

24、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5、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26、赏析:

27、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28、邑人:同县的人

29、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30、咸:副词,都,全。

31、镜头跳跃到坟前,这时候队伍已经停驻在荒凉突兀的乡间野坟之间。这里一个高字突出了坟的触目伤心和荒凉惨淡。而下二句,马鸣风萧,则反写了一个静字。即为下一组镜头那催心裂肺的极哀的时刻,再一次提供了心理空白。但这不是空虚的静,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积累。马的仰天,乃是一种愤欲去其压力的动作,风的萧散鞭流,乃是无奈的潦乱。心理上说,前两句的动景其实是静景,这两句的静景其实是动景。动静有致的太极在下面的镜头中,使送葬人的心理达到高潮。我们注意到始终没有人物群像的正面描写,人的声音被故意抹去了,来营造这一个意味深长的死。这里,我以为乃是六朝诗人特异之处。他们极端明确地意识到死乃是最贴近个体而与身边群体无干的概念。由于没有人,死显得完全寂静,这种处理,让我们更近地嗅到了死的真实气味和死对于自我的重大意义。

32、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33、重酒轻名是魏晋人引以为傲的姿态,我们可以从《世说新语》中找到很多例证。张翰(张季鹰)放纵不拘,有人责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毕茂世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种离经叛道的姿态能在魏晋大行其道,是当时动荡的环境激发出来的。

34、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35、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6、率:率领。

37、衣着:穿着打扮。

38、停:停留。

39、属:类。

40、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41、云:说。

42、注释:

43、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44、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45、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46、极:诛,责罚。

47、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48、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4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0、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51、菀:枝叶十分茂盛的样子。

52、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首诗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毛泽东的和诗针对原诗作者柳亚子牢骚愈盛而身体愈下的状况,借唱和的方式叙旧谈心,进行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之情。

53、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54、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

5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5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7、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亲近。

58、陶潜敢于为自己做挽歌,是他拷问死亡的一次严肃的尝试。

59、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60、作者:陶渊明

61、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62、元嘉四年九月,即陶渊明《自祭文》中所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之时,靖节先生作挽歌诗三首,其意应同《自祭文》,算是为自己作的挽歌。

63、为:介词,向、对。

64、甚:很,非常。

65、缘:沿着,顺着。

66、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67、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68、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69、蹈:动,指变动无常。

70、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71、今:现在。

72、之:这。

73、复:继续。

74、葛:为什么。

75、注释:

76、为:给。

77、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78、衔觞(shāng):喝酒喝得很愉快,陶醉其中。酣,指饮酒而乐,觞,酒杯。一说作衔觞,一说作酣觞自得,赋诗乐志。赋,创作。

79、姜夔

80、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81、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82、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8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希望。

84、未果:没有实现。

85、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86、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87、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88、赏析:

89、上帝甚蹈,无自昵焉。

90、招之:招待他。

9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92、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93、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94、富春江: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9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96、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97、翻译:

98、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他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他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写文章,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虽然隐姓埋名,但与道家说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并不一样。不过,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99、《五柳先生传》

100、叶正黄:秋天。

10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02、柳树体态轻盈春风吹拂,

103、向来:刚才。

104、夹岸:溪流两岸。

105、《挽歌》

106、瘵:病,生病。

107、规: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108、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109、复:又,再。

11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此二句归为田园可也。田园不同于风景大矣。终日囿于胶结之钢铁,熙熙之竞逐之城市中人或可一时感田园之新鲜,终不可久。吾谓田园引人入胜者有二:一曰结构简单之生活,一曰相对独立之人际。日日穿梭于田垄之间,躬耕我所食,躬耕我所衣。除此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于晴日斜倚树荫之下,或于细雨把锄沐浴我生之欢欣,其乐何如哉!然陶令虽困顿,力耕仍不同于凡农夫,明矣,故此推论如上。又,往来酬酢,多桑麻之人,想亦可略慰陶令门第寒怆之辛酸。夫东晋执政,出于门阀,寒门僭越非礼,良史不免斥为小人。以靖节先生之大才,不免于世,其慷慨何如哉!想猛志固常在,无所施之地,古今同慨,世不能识我,我则混同万物,皈佛参道。而远世间之大纷争,田园固极善之地矣。多年如是,恐融入骨髓,固虽死仍念念在兹,托体同山阿,本陶令最佳妙之归宿,一如李白捉月,茧翁(汤显祖)呕血,意蕴无穷。

111、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112、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113、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14、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15、初:起初,刚开始。

116、遂:终于。

117、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中,六朝的诗人因了时代的剧烈变迁大概是终极关怀较多的一群。

118、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119、本诗虽借用了古诗十九首和前此的一些文字,然而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完美让人叹为观止,古典诗歌的经典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所体现的直面人生,追慕前贤,至死方休的人格人生观和对于死亡平静,坦然的人生态度,则更让人唏嘘不已。

120、自娱:自娱自乐娱:使欢娱。(意动用法)

121、缤纷:繁多的样子。

122、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

123、既:之后。

124、死生亦大矣,死亡,是哲学与文学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儒家更多的关注现世,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通过现世的努力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死后的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对最正统的儒家生死观很好的诠释。佛家的轮回说,把死亡看作下一次生命的中转站。道家则把死亡看作复归于本源,要等生死,齐万物。说到底,都是用种种理念,来安抚死亡带来的虚无与痛苦。

125、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

126、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127、强携酒小桥宅,

128、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29、死亡的痛苦的感受又格外敏锐,老庄哲学并不能完全安慰他们。王羲之《兰亭序》就说: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世说新语》记载:太元末,长星(就是彗星,古人视为不祥之兆)见,孝武(晋孝武帝)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种心甚恶之却又故作洒脱的言行,正是他们的标记。陶潜的《挽歌》抖落了姿态,从这组诗里,我们可以读取他直面痛苦、寻求解脱并获得真正宁静的过程。

130、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131、尚:庶几。

132、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133、问讯:打听消息。

134、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135、注释:

136、兴:起床。

137、兔死狗烹,是人们用来比喻事成之后就把曾经效劳出力的人抛开或杀掉,就像野兔死了之后,猎狗再也无用武之地,于是便被杀掉煮来吃肉。

138、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39、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140、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141、赏析:

142、体面地享受已获得的成果。这样做也需要技巧,使对方无法以任何理由举起刀来。也可以将计就计。当力量强大到足以同对方抗衡之时,一旦觉察到阴谋,便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趁对方刀子没有磨好时将其除掉,不发慈悲,不存幻想,不留后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43、不慕荣利:不爱慕功名利禄慕,羡慕;荣利,功名利禄。

144、如此: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45、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快乐。志,心意,志向。

146、也:表判断。

147、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48、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49、陶渊明历来都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娴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理想社会。语言朴素,自然优美,一反六朝时代追求华丽堆砌的文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他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150、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柳色或明或暗,

151、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152、果:实现。

153、立地成佛。等到刀子架到脖子上那一天,连后悔都来不及及时醒悟,出路是有的。可以金蝉脱壳。力量不够强大时,翅膀尚未长硬时,不妨以阴谋付阴谋,以诡计对付诡计,巧妙地以走为上计。不等对方把刀子磨快,便逃之天天。把根留住,将会形成对方的心腹之患,便之坐卧不安。

154、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155、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6、棺木土封,黑暗降临。葬礼的礼节很多,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片段,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放大,这就是古典诗歌最擅长的白描。其实这两句里写实的只有第一句。一个条件句就足以概括死的不可逆性。然而作者觉得还不足够,反复地加以咏叹:千年不复朝。死与人生的许多不同时刻的区别,便由此凸现出来。作者还觉得不够,还要说贤达无奈何。一咏而三叹,正是高潮时刻所必需这就是死了,一切不可以重见天日。不仅是你这个个体,连那些美好睿智的人也不过如此。死由此升华为一切美好人物之必然命运。其悲剧色彩,便脱离了小小个体的郊葬,而渲染至前此后此之无限时间,这样诗人对于死这一对象的触摸,也达到了推理空间的尽头。古人是这样直截地对待死的。以对于群体无限悲悯来达到对于渺小个体的无惧甚至无哀。这一种情怀,乃是中国士子悠远的仁者思想,对于死的高贵态度和对于自我的举重若轻。

157、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是针对柳亚子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绪进行正面的批评和规劝。诗人说,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

158、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

159、赞助革命的经历。

160、挽歌,是丧家之乐。古人的丧仪是很隆重的。汉魏时期,送殡时由执绋者(牵持棺材的人)相和而唱的丧歌称作挽歌。最早的挽歌有《薤露》《蒿里》二章。薤露的意思是,人的生命就像薤菜上的露水般容易消逝;蒿里得名的由来则是古人认为人死后精魂归于蒿里。挽歌是分等级的,据说《薤露》用来给王公贵人送葬,而《蒿里》用来给士大夫庶人送葬。

161、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162、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163、最深刻的大悲剧。我更愿去想象,当靖节先生描摹了死去无知无识,冷眼笑对众生之后,在死亡的侵袭下,生命渐渐溶解,孤独空虚汹涌而至,不免发出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之喟叹。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临死之前数日的状态。托翁说人临死前几天精神早已飞至另一个世界,与人们通常认知的世界唯一的联系不过是肉体的呼吸而已。托翁其时30几岁,不知此见解从何得来,然而大师早慧,非常人可测,容或有之,又或托翁大才,实有所据,总之以我之见,此说甚是。那么此诗前半凄索之氛围,大略可以看做陶令文学上之死亡,实是精神可控之时最后之抗争矣。此时之感觉,谅必是幽室一已闭而已。

164、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165、注释:

166、jzd365.com更多精选诗句阅读

167、或:有时。

168、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

169、平仄和对仗、词藻和句法、节奏和韵律。想要提升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可以阅读经典古诗词。那么,你觉得在学习中诗句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170、折柳送别的诗句

171、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172、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173、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174、臻:至,到。

175、我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

176、惟有池塘自碧。

177、因度此曲,以纾客怀。

178、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179、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180、有菀者柳,不尚愒焉。

181、巷陌凄凉,与江左异;

182、行:前行,走。

183、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184、至:到。

185、道还有后起的佛教,交织影响着魏晋人的思想,并形成了所谓的玄学。魏晋是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而魏晋玄学的主旨,是强调人性的自然。对死亡的观念,也是如此。

186、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187、及:到达。

188、士:隐士。

189、翻译:

190、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属、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亦,也,语气副词。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这两句的意思是,亲人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二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人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土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191、欤:表疑问,相当于吗。

192、即:立即。

193、高尚:品德高尚。

194、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195、戚戚:忧愁的样子。

196、便:于是,就。

19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98、译文:

199、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0、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201、具:全都。

202、若:好像似的。

203、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204、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诛杀。

205、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20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207、俾:使。靖:谋划。

208、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20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10、尾联劝柳亚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实际上是劝他不要消极隐居遁世,并且安排柳亚子居住到颐和园,就在昆明湖边,使他认识到党对他是照顾周到,优待有加的。

211、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12、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1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214、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215、转眼刚才送殡的队伍各自散开,亲戚中也许还有噙着泪水的,其他的人也已经唱完了他们的哀歌。这四散回家的葬礼结束的生动画面,与前面众目睽睽之下的落棺,视角又从集中发散开来,于是我们看到了死的社会意义。死乃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脱落,好比叶子的凋零。缘分结束了,情和礼都已经尽到了,在这样平实的话语里,死显得哀而不伤,似乎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

216、原文:

217、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湖取名于汉武帝在长安凿的昆明池。

218、山阿:山陵。

219、君王喜怒太无常,不要与他太接近。

220、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221、兹:代词,这、此人。

222、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23、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24、置酒:置办酒席。

225、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挽歌诗》赏析

226、黄发垂髫(ti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227、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228、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229、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230、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231、(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32、用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的,但陶潜偏偏在生前就为自己写了一组《挽歌》。

233、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2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235、结末六句,峰回路转,实为闻大道之胸襟之体现。上文所述,此诗至此恢复了前两首挽歌的豁达通脱。方之后世,颇有类似于辛稼轩(辛弃疾)所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状况。比喻虽不伦不类,去此实难想及其余,望诸位见谅。靖节先生沉疴已久,挽歌诗前二之作,可视为十余年隐逸生活于此时之投影。作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应视为承前。然死期迫促,人而不能无感,感而发奋,勒破红尘,方是靖节先生一生之大突破也。下分绎六句,适足以具列我感佩之情,于诗句,却无所发明,所谓凡俗与才子之区别,可见一斑。

236、饮茶粤海:指柳亚子和毛泽东于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间在广州的交往。粤海:广州。

237、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238、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239、那人内心摸不透,何处才是那止境。

240、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241、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242、欣然:高兴的样子。

243、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44、为何让我谋国事,把我置于凶险地。

245、原文:

246、旷:开阔;宽阔。

247、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248、立言、立功的价值。

249、嫩绿,全是江南的旧日相识。下片由景色引发出对春的爱怜。词人勉强携带了酒,到小桥旁的宅院与情人相聚,只担心梨花如雪片落尽,变成衰秋的颜色狼藉满地。成双的燕子飞来,探问春色在哪?只有池塘依然是清波碧绿。通观全词,柳树梨花,都已看尽、落尽,有酒、小桥、池塘,也是强携、自碧,主人公似乎永远走不进眼前的世界,很难与异乡异景相融为一,最后都归于一个空字,而这恰恰是全词的首字,小序中说以纾客怀,也许这就是逆旅中的真实情怀。

250、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渝州:重庆。

251、牢骚: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分湖隐居。见附诗。

252、鸟儿展翅高高飞,一直向上飞到天。

253、《归园田居其三》

254、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255、作者:毛泽东

256、性:生性,生来就。

257、中古以前的诗歌都好写实,所谓诗歌合为事而作。中国人的乡民本来就朴实无我,抒情也一定要寄托在事物上。不肯大声的呼喊出自己来。这首诗歌以草木起兴,其第一句堪为绝作,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简直于今天的电影毫不逊色。所用的视角从底到高,由近及远,斜向苍冥,缓慢而哀绵无尽。镜头凝固在白杨的梢头,由一个声音加以延宕,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茫漠空洞和莫明的悲苦,再由另一个声音的介入,使我们的视线从焦急茫昧中一下子投射到的那只送殡的队伍。这里一个关键词是远。这广阔迷茫凄凉暗淡的背景,全是一个远字而来,如果前面是近景的特写的话,这里的一个远字才算把整个画面补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感到了黎明的寒冷。在短短的两句之内,人时地,情事景,声色触觉,多么自然地交汇在一起。这是本诗的第一部分。死亡被安放在广阔凄凉的天地造化中。使得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小群体的哀乐,也显得藐小,他们缓慢凝滞的运动,也显得脆弱苍白,也因此带上了令人悲悯的色彩。

258、林:代指桃花林。

259、从来:从地方来。

260、欲:想要。

261、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262、妙的是结尾两句忽然一转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极沉痛的死生大事,以极轻灵的饮酒小事来归结,登时消解了前面累积起来的过度压抑气氛。尖锐而又旷达,严肃而又放诞,正是魏晋本色。李白在《哭宣城善酿纪叟》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学的正是这样手法。

263、寻:不久。

264、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265、屋舍:房屋。

266、稀:稀少。

267、间隔:隔断,隔绝。

26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269、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270、叹惋:感叹,惋惜。

271、杂:别的,其他的。

272、语:告诉。

273、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274、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275、愒:歇息,休息。

276、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277、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278、原文:

279、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280、放眼:放宽眼界。

281、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282、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283、嗜:特别喜欢,酷爱。

284、未:没有。

285、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

286、(其一)

287、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288、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289、作者:陶渊明

290、平:平坦。

291、翻译:

292、翻译:

293、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94、赏析:

295、复:再。

296、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他的性格。

297、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表明作者也很欣赏道家所鼓吹的无为而治的古代社会,但全文主要精神仍然是儒家的独善其身。全文不足二百字,语言洗练,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这就是陶渊明诗文的一大特色。

298、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299、赏析:

300、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30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02、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303、柔条垂拂,蓬勃生机,秀色千里。

304、枝叶茂盛的柳树,谁不想在树下歇。

305、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此语吾最早见于鲁迅之《纪念刘和珍君》。其时年幼,于语句中悲凉之意尚未能解,况于其豁达焉。若以前二句为客观平静之描摹,他人或能道此,此二句实融入主观之通达,去陶令,当此时能语此者盖鲜矣。先述他人,亦已歌并无怨责世人冷漠无情之意,以我之见,陶令反以此为满足。吾父执长辈,年届五十,死于酒,车者数不为少,父母预丧葬之礼,无论亲疏远近,皆感悲痛,若有所悟,即他人于此人之殁实有所感之明证。依释道之见,我与世无涉,无意之间使人获利(精神上之证发),何乐而不为?亲戚或馀悲则为了无牵挂之文。生死有别,生人不为死人所累,天地经常之意,思念成影淡淡翳于生者心头,无言修道真人,我辈俗物,观此似一足矣。

306、这时候诗人开始运用古诗篇末言志的通例,发表意见了,死去有什么可提的呢,躯体放在山岭上很快就成了它的一部分。中国的士子是活着的时候努力地忘却自己,死的时候把自己愉快地交给大地。经过耐心地思考,陶渊明先生达到了精神的解放。所谓达人知命,其此之谓乎?

307、注释:

308、长:通常。

309、终:死亡。

310、此中分别至为重要,自己真正要面临死亡时的感慨与虚想死亡的游戏之作区别远为明显。曾端伯(曾慥)曰:秦少游将亡效渊明自作哀挽。王平甫(王安国)亦云九月清霜送陶令。前贤所言于此,证据确凿,似无可争论者。靖节先生六十余载人生悠悠,弥留之际心情自非后生小辈如我所能窥测。然此诗秉承了先生一贯的清淡与洒脱,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遂决意将此诗看做先生一生归隐田园之余波,并糅合我自身之经历,以我之眼解诗。算是我眼中的赏析。此种做法,非独不敢妄自尊大之意,且实是能力不及办此,籍以托辞耳。

311、黔娄(qinlu):战国时齐国的隐士。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31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13、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314、箪(dān)瓢屡空:箪:盛饭竹器;瓢:舀水器。屡空:时常是空的。屡:经常。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315、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316、古今之人对柳的风姿赞赏,

317、第二首诗,写初死时的感受,或者说,是陶潜对另一个世界的预告。首句承上一首饮酒而来,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生前饮酒不欢,如今美酒佳肴在侧,却无力品尝。他悄悄把儒家极看重的祭祀之礼也否定掉了,无论生者如何悲恸哀哭,都与死者毫不相干。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两句格外的矛盾,死后灵性尚存,才会欲语欲视;死后灵性不存,才会口无音眼无光,正是这矛盾产生的效果尤使人毛骨悚然。死亡像什么呢?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死亡就像独自远行,去迎接永远不会结束的漫漫长夜。

318、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319、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320、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21、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322、亲戚: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323、赏析:

324、并:都。

325、《淡黄柳》

326、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327、自终:过完了自己的一生。终,终了,结束。

328、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329、我的目光,心为柳所系,

330、小人和野心家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如果还会有免死狗烹的悲用发生,只能怪我们自己太麻木,太幼稚,太仁慈,太软弱。

331、遂:于是。

332、不详:不知道。详:清楚地知道。

333、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334、《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35、幽室:指坟穴。

336、但:只。

337、若使我去谋国事,结果必定遭放逐。

338、颇:稍微、一点。

339、原文:

340、行:行走。

341、(其三)

342、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343、马上单衣寒恻恻。

344、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345、得:发现。

346、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347、短(duǎn)褐(h)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上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衣做成的短上衣,短同竖、裋。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穿、洞。结、补丁。无二音、

348、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49、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350、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351、复:再,又。

352、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353、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354、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355、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356、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

357、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358、《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359、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笔调平常,迹近白描,所言之事亦应有之意。然情感之激荡,譬如流水。前半段挟沙卷石,重浊迅疾,斯象感于风物,则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突毫无预兆,水流皈依于河道,涓滴不泄于外,缓行若是,使人渐忘水之于是也。其间所经历之波折,殆非人力所能道,班门弄斧,应为欲辩已无言而已。盖陶子携释道二家之长,怡我之性以长我有崖之年,尽心求道以求我虚化之灵。不滞于物,不沦于虚,我之为我,与人无涉。方罹此人生之大患,嶣峣已闭种种伤身之欲纷至沓来,徒呼奈何之际,忽见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念及他人之生活,并为因我而发生变化,冥冥中似见及充塞天地之大道,常日所学,纳诸心头,条分缕析,再无阻滞。至此忽发奇想,若当日陶令之殁,一如tvb之情节,有一痴情女子或热血兄弟自刎与其前,恐陶子禅心,必破无疑,如后日钱牧斋(钱谦益)与河东君(柳如是)之故事矣。

360、不求甚解:古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含义,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求,追求。甚,过分。解,了解。

36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62、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363、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364、晏(y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的样子。

365、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66、业:职业。

367、俦(chu):辈,同类。

368、《赠柳》

369、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70、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71、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37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73、遣:派遣。

374、迈:行,指放逐。

375、以:凭借。

37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377、赏析:

378、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379、作者:陶渊明

380、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381、担忧琴弦崩断时,曲调忽然又归于平和。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从生者的角度,来写死亡亦是寻常事,死者逝矣,生者的生活仍然在继续,悲恸也终将成为过去,直到迎接他们自己的死亡。人人如此,代代如此。于是归结到全诗的精华,也是最后的感悟与解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本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即使死亡仍然是如此悲伤。

382、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不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383、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尽,指喝完。

384、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385、具言:详细地说。

386、辞:辞别。

387、《诗经:菀柳》

388、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389、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390、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391、狭:狭窄。

392、南山:指庐山。

39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94、从长安(章台为长安街名)到大江之滨的江陵,

395、以:于。凶矜:凶险。

396、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97、紧随不舍,柳花怒放,

398、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399、先世:祖先。

400、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01、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402、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403、《桃花源记》

404、陶渊明先生在蛰居乡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诗酒桑麻,乡邻亲朋之外,写了一些传统的咏怀,表达了对人生事业自然社会的看法。这首挽歌是晚年作品,以实写虚,虚构了自己的葬礼,主题是死。

405、昵:亲近。

406、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首联两句回忆同柳亚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见,表明彼此并非初交。

407、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老朋友。

408、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409、上文所述,引用殊少,多从于记忆,校正于百度,唯陶令之诗文评论,见于《笺注陶渊明集》,源于师大图书馆数据库,特此标出,并示略去参考文献之意。

410、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411、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412、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413、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414、傅:到达。

415、去:离开。

416、余:其余,剩余。

417、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418、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所以,就。以,用。为,作为。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相当于唉,号,别号。

419、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420、陶渊明构筑的死亡世界,可以说是非儒非道非释,而是一个诗人的天才猜想。因为剥离了天堂地狱鬼神之类附属物,显得格外的荒凉。诗人的笔调依然平静,如同沉默的思考。

421、选自《陶渊明集》

422、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