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末公主德龄简介,德龄怎么死的?

2.华为nova系列更新为什么这么快?短短5个月就要出nova7?

3.寻找中文版的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

4.[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动的奠

5.什么样的酒好喝又适合女生喝?

6.谁能给我介绍一下辜鸿铭?

7.罗意威为什么叫事后香 loewe罗意威事后清晨男香女人用可以吗

香水唯美语录英语_香水文案简短吸引人英文加翻译

狂儒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附: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 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 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 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 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 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 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 ,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 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 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 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 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 、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 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 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 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 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 ,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 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 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 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象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 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 那么欧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 肢解生体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 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 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人之思。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清末公主德龄简介,德龄怎么死的?

时尚编辑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当然它们的外表也是光鲜亮丽的

时尚编辑,他们必须随时跟随时尚来改善自己的审美,还有就是要敏锐地捕捉到某一个季度的时尚流行是什么?所以他们的工作通常都是非常辛苦的,需要各种搜集资料,还有出差去看那些秀场之类的

当然,这是指的非常优秀的时尚编辑,而一般的时尚编辑,他们真的是非常的惨,想要接触到时尚的顶流也是非常难得,所以时尚编辑的弓其实是挺艰苦的一个工作

华为nova系列更新为什么这么快?短短5个月就要出nova7?

人物生平

裕德龄(1886~1944),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州汉军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称 德龄公主 或 德龄郡主 。因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并用英文写作了这段经历而闻名。她的亲人有:大哥(名号不详),二哥 勋龄,四弟馨龄,五妹容龄(山寿郡主)。满族,1886年出生于武昌,后在荆州、沙市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上世纪初,精通八国外语的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作为御前女官为慈禧太后做翻译工作。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龄一起被慈禧太后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宫赴沪。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后改做报馆记者)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1911年德龄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两年》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辜鸿铭欣然为之撰写英文书评,大为赞赏。1927-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德龄的清廷题材英文作品,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肇兴时期的特定产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绍了中国高层统治者现实生活的实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国主义分子强加给西方读者的传闻和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正基于此,这些作品至今仍拥有广大的读者。

早年

德龄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于武昌,后在

荆州、沙市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在兄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其父裕庚为满清贵族、外交官。当时,她的父亲裕庚正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派,主持沙市的厘税榷关,兼办洋务、教案。在其《清末政局回忆录》一书中,德龄以卷首七章的篇幅,记叙了19世纪末叶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

1895年,裕庚被清廷实授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人随父亲到日本东京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旋即派往巴黎,出任驻法使臣。这6年的国外生活,使德龄大开眼界,她不仅在对西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接触中增长了见闻,经受了历练,同时还深入地领略了现代文明在各个领域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德龄随父在日本、法国生活六年,不但会外语,还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精通各国国情,曾是现代舞蹈大师邓肯的弟子。

女官生涯

1902年冬,裕庚任满归国,被赏给太仆寺卿衔,留京养病。17岁的德龄随父回京。此时列强入侵,慈禧太后急欲讨好各国使节和他们的夫人,她从庆亲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儿通晓外文及西方礼仪,便下旨召裕庚夫人带同德龄、容龄姊妹入宫觐见,后来德龄与妹妹容龄一起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为慈禧与西方国家使节夫人们交往担任翻译。直到1905年3月因父病才离宫到上海。期间慈禧曾有意将其许配给荣禄之子巴龙,但为光绪设计解脱。

出宫之后

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医,电召德龄姐妹赴沪。通过两年的宫廷生活,也令德龄看清了宫闱之中冷漠、阴森、险恶的一面,“高处不胜寒”的颤栗感,也使她俩每每心怀余悸。此番乘父亲病重之机,德龄便向慈禧请求去上海,获准后当即脱离宫廷。

裕庚去世后,德龄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撤迪厄斯·怀特,旋即由恋爱而于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结婚。此后,怀特从美领事馆卸职,仍留驻中国改作新闻记者,德龄便“应亲友的要求和催促”,写下了她在宫廷内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这即是她用英文写作的第一部回忆录《清宫二年记》。由此引起了西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抗战期间,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发动海外华人、华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在保卫中国同盟举办的“中国之夜”和“一碗饭”运动中,德龄曾追随于左右,为了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4年11月22日,德龄在加拿大死于,殁年58岁。

文学地位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以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身份活跃于上海社交界的中年女子,受到了当时传媒的密切关注。她在人们的簇拥下,身穿宫廷旗袍,脚蹬花盆底儿鞋,携李时敏、伍爱莲等联袂到兰心大戏院,用英语演出了一场场清宫戏。而她用英文写作的《清宫二年记》、《清末政局回忆录》等作品,在西方火了一把之后,又被顾秋心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行。这位首次用英文写作的华人女作家,就是一向视湖北为第二故乡的正白旗人德龄,当时大家都称她为“德龄公主”。

《清宫二年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宫禁内苑的生活实情,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女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

和习性品格。书中的许多章节,足以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相互印证,因而以其无以辩驳的充分可信性,显示出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清宫二年记》的出版,在上海首先引起了时任开浚黄浦局总办之职的辜鸿铭的密切关注。这个以清末怪杰称著于世,既聪明透顶又怪诞成习的老头儿,一见此书便为之拍手叫好,欣喜若狂。他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之情,当下撰文《评德龄著〈清宫二年记〉》,投寄给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国际评论》予以发表。在这篇文章中,辜老先生一改主张妇女“三从四德”的人生信条,满腔热情地称德龄为“新式的满族妇女”,并推崇道:“这部不讲究文学修饰、朴实无华的著作,在给予世人有关满人的真实情况方面要远胜于其它任何一部名著。”

辜鸿铭一向自视甚高,终其一生似乎从来没有夸奖过谁,而对当时西方世界那些目空一切的所谓汉学家们更是痛加挞伐,讥诮尤甚。他的英文书评《评德龄著〈清宫二年记〉》能够以如此诚笃、质朴的口吻赞赏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女子,这在当时无疑造成了一种巨大的轰动效应。此间尤为有意思的是,辜鸿铭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张之洞首席幕僚赵凤昌的引荐,进入湖广总督衙门做“洋文案”。在武昌期间,他和裕庚相契投缘,过从甚密,且同衙办事达五六年之久。出于对故人之女的嘉赏,辜鸿铭的英文书评自然不乏含有个人的感情因素在内。正因为有了辜鸿铭的大力奖掖,这才激发了德龄写作清廷题材作品的兴趣。她以此为肇始发端,先后用英文写了回忆录体作品《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总字数达七八十万字。

德龄的这些作品,首先在海外拥有众多的读者,随后又被顾秋心、秦瘦鸥等翻译成中文,流传到国内来。其有的曾在《申报》等国内一流大报上连载,乃至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成为当时市民读者关注的热点,其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瞩目,从而奠定了她作为用英文写作的作家的地位。1927年,德龄与撤迪厄斯·怀特的独生子萨都斯不幸夭折。她伤心至极,回国到上海有过较长时间的逗留,一则排遣心中愁绪,二则接洽其作品译成中文后在国内出版的事宜。

德龄的清廷题材英文作品,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肇兴时期的特定产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绍了中国高层统治者现实生活的实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国主义分子强加给西方读者的传闻和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正基于此,这些作品至今仍拥有广大的读者。

人物争议

关于德龄的出身,朱家迷在《德龄、容龄所著书中的史实错误》中质疑道:

“按实际上,德龄既不是公主,也不是郡主”。清代宗室女性的封爵,皇帝之女封公主,亲王之女封郡主,并且,皇后所出封为固伦公主,妃所出封为和硕公主。此外,在公主之下,还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之封,不入五等的为宗女。

在译者秦瘦鸥先生1946年给《瀛台泣血记》写的一篇《介绍原著者》里还提到“德龄女士的父亲裕庚公爵,是满清的一位贵族”,这句话恰好说明了德龄并非努尔哈赤的嫡裔。事实上,裕庚是汉军正白旗人,本姓徐,而非满族正白旗。不过关于裕庚的爵位,依然不对。裕庚并非宗室,因此不能封为“镇国公”、“辅国公”,只能封一、二、三等公,但事实上,只有清中叶以前战功卓著的才得封公爵,中叶之后,即使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只能封侯,裕庚既非宗室,又无军功,不可能封公的爵位。

依照德龄在书中对王府的描述来看,有许多错误,比如对王府的格局、装饰、宴会的描述,皆与事实不符,不少是依自己的经历臆造。由此看来,德龄也并未在王府呆过,并不知道王府诸多不同于寻常人家的规矩。

再次是关于德龄“女官”的官职。其实在清朝还真有“女官”一说,但并非官职,而是诸如举行礼节时,负责指挥执事的宫女,只有在该礼节中,才被称为“女官”,是临时性的差事。据清宫记载,德龄姐妹、庆王府四格格、元大奶奶这一类的人,不过就是陪慈禧解闷的,并没有经过奏准派充。

但其妹容龄确实因为慈禧的喜爱,被封为“山寿郡主”。切记不是“寿山郡主”。“

人物影响

裕德龄不仅姿容绝伦,而且还从国外带来了许多洋玩意,启迪了慈禧对"新生活"的想往,德龄、容龄在宫里侍奉慈禧两年中,做过慈禧御前英、法等文的翻译,美国公使康格夫人和汉文秘书维廉斯太太、俄国伯兰桑夫人、西班牙公使德卡赛夫人和**、日本公使内田夫人、葡萄牙代办阿尔美达夫人、法国代办托兰夫人、后来的日使伊集院夫人等来宫都由德龄、容龄等陪同和翻译。德龄、容龄轮做慈禧画像的替身,并同美国画家卡尔陪住多日。德龄还做了光绪的英文教师,并经常为慈禧等人在宫里译读外文报纸。日常,姐儿俩陪伴慈禧化妆、游玩、看戏、学车、写字、观花、赏狗、掷骰和筹备各种节日。按其父卿位,德龄不够封郡主的资格,但经宫中几人回忆,慈禧70岁万寿节期间,慈禧的确曾懿封(特封)德龄、容龄为郡主(满语为和硕格格),由于西方没有公主、郡主之分,国外译者曾把德龄郡主翻译成德龄公主,闹得沸沸扬扬。翻译家秦瘦鸥先生介绍她的作品曾说过:"其实,不但照中国的习惯,已经覆亡的一朝所颁给的种种头衔都得一律作废,便是真要保留她在满清一朝所取得的封号的话,也只能称为德龄郡主,因为她和她的妹妹容龄女士(封山寿郡主)都不是努尔哈赤的嫡裔,根本没有晋封公主的可能性。"德龄自言通晓八国语言。德龄的著作,都是由英文版出版的,德龄著作的译作者影响最大的是顾秋心和秦瘦鸥。所以说,“裕德龄”被称为“德龄公主”完全是由于国外译作者造成的,现在仍称“德龄公主”只是沿用这一错误称谓。

著作

《清宫二年记》

《清末政局回忆录》

《御苑兰馨记》

《瀛台泣血记》

《御香缥缈录》

《德龄公主回忆录》

后世纪念

位于天津市鼓楼南街30号的格格府作为本市首家私人投资的博物馆,于2009年6月20日对外开放。据了解,全国范围内的私人博物馆有上百家,但对天津而言,格格府是本市首家经文化部门批准的私人博物馆。

格格府是在天津鼓楼改造时与广东会馆、老城博物馆共同保留下来的三大晚清建筑,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格格府是清光绪时期裕德龄格格在津居住的府第,由两进四合院组成。该博物馆总投资3.3亿元,分为瓷器、字画、杂项、珍宝、青铜器、格格起居室六个展区。第一期将展出258件古董,其中国宝级文物17件。

格格府私人博物馆由香港籍天津商人臧秀云女士投资,臧秀云长期从事竞拍、代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工作,在首次展出的古董中就有多件是从海外回拍的,其中青铜器馆的春秋蟠龙纹圆鼎就是臧秀云出资1600万元从海外竞拍回来的国宝级文物。

格格府是裕德龄1904年底1905年在津住过的府邸。原因是1904年秋裕德龄偶然听到慈禧与荣禄的谈话,得知太后欲将她许配荣禄之子巴龙,裕德龄满心的不愿意但她深知慈禧的脾气,于是就求到了光绪皇帝(由于光绪皇帝喜欢钢琴等西洋乐器和艺术经常向精通西洋文化的裕德龄求教,两人感情甚好)。于是,光绪就以春节临近,让裕德龄去天津替自己为太后办理一些西洋稀罕年货以尽孝心为由,把她派到了天津,暂且拖延赐婚日期,裕德龄便住在此处。后来在上海的裕德龄父亲裕庚患病,她便直接转道去了上海,1907年2月裕庚病逝后慈禧曾多次召裕德龄回宫,裕德龄以"守孝"等理由一拖再拖始终没有回宫,拖垮了这桩不顺心的婚事。

裕德龄精通八国外语,与各国使节夫人沟通自如深得夫人们的喜欢,从"夫人路线"上为清 *** 的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另外,她还擅长西洋艺术,弹得一手好钢琴,芭蕾舞也跳得很有水平,曾拜著名芭蕾舞大师邓肯为师。裕德龄还深谙送礼的决窍,她的送礼之道是要鲜不一定要贵,因此她把母亲从法国带来的小梳子小镜子小香水等小礼品经常会打败大臣们昂贵的金银珠宝而得到慈禧的欢心。

寻找中文版的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

华为Nova系列为何更新这么快,短短5个月就要出华为Nova7?如果有购机需求的,可以看一下,增长知识。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目前的手机市场,现在发布的大部分手机,都是5G手机,偶尔也会发布一款4G千元机。华为Nova7系列又要发布,定于这个月23号发布,我觉得华为手机发布的这个频率,是有点太快了。不知道是为了清5G芯片库存,还是为了堆销量,这个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所知道的,这款手机并不值得购买,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华为Nova系列一直主打,颜值拍照手机,还请了许多明星代言人,就像是和蓝绿厂的营销套路是一样的,俗称高价低配机。比如2017年11月发布的华为Nova2S和荣耀V10外观几乎一模一样,但却用麒麟960处理器,和荣耀V10的麒麟0差一大截。2018年12发布的华为Nova4和同期发布的荣耀V20,配置也是差了一大截,价格还贵了不少。还有去年发布的华为Nova6和荣耀V30,外观和配置相差不大,价格却贵了几百元。

上边举的例子,一般华为Nova系列,都会用和荣耀系列的外观,然后配置缩水点,价格适当抬高点。不过去年6月份发布的华为Nova 5 Pro性价比还不错,而这次发布的华为Nova 7。应该是搭载和荣耀30一样的,麒麟985处理器,后置支持50倍变焦,配置和荣耀30差不多,甚至外观也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价格肯定要贵三五百元。所以对于想购买这款华为Nova7的用户,个人建议还是购买荣耀30会更好,最起码不会吃亏。

最近的华为Nova系列迭代速度有些快,去年12月刚推出Nova6系列,而短短5个月之后Nova7系列就要发布了。其实华为Nova系列的更新频率的确在加快,比如由华为Nova4迭代到Nova5用时8个月,Nova5到Nova6就缩短到5个月了。这样算来,年底还会有Nova8系列发布。

目前在5G方面,华为可以说是业内领先!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外市场的制裁,目前是 华为最好的时代了!

目前华为在5G芯片的布局是业内最广的, 从中端的麒麟820,中高端的麒麟985,再到高端麒麟990 5G, 三款集成5G芯片已经编织成了2000-8000元之间的一张大网!为了保持5G的领先态势,华为也全面拥抱集成5G,麒麟990 4G+巴龙5000的组合已经被麒麟985所代替!

而市面上其他几家的5G怎样呢? iPhone还在4G摸爬滚打 ,今年下半年的5G iPhone12还必须依靠高通的基带骁龙X55; 高通虽说5G技术与专利也很不错 ,但中端芯片骁龙765G性能堪忧,高端骁65价格昂贵,并且还是的5G…… 联发科就比较惨了, 天玑1000宣称“5G最强芯片”,但至今仍没有厂商愿意使用,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

所以我们认为在4G-5G交替的这一段时间,是华为最好的时代!依靠在5G方面的强大优势迅速布局市场,抢占先机才是关键!华为Nova系列迭代速度快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从立项到上市一年左右也是常态!红米K30Pro用时10个月,而华为P40系列则用时18个月,可见一款产品能否成功与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有密切关系的。

华为Nova系列,迭代周期短,并不是他们研发周期短!而是因为“套娃”,华为Nova6 5G与荣耀V30除了镜头排列方式有所区别,其他方面完全一致,甚至互换主板都可以正常运行!

华为Nova7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华为Nova7se,华为Nova7,华为Nova7Pro分别对应荣耀30s,荣耀30,荣耀30Pro。当然了超大杯荣耀30Pro+与华为P40价位重叠,华为再“复刻”一款意义不大……

换个相机排列,换一个代言人,换一个品牌LOGO,价格还能再涨200元。这就是目前华为Nova系列的现状。此外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即使是同配置,华为Nova系列的销量和知名度都要远远超过荣耀!

华为Nova系列基本上都是是走线下的机型,有比较高的溢价。从现在曝光的情况来看,之所以这么快就发布Nova7,是跟它的品牌策略有关系。并不是说Nova7发布以后,Nova6就停产不卖了,很可能是走双旗舰的策略,两款产品一起卖。Nova7的定价肯定也会比Nova6要高上很多,要是是说Nova7可以说是Nova6Pro,所以两个产品其实是互不影响的。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有没有发现,Nova6就是荣耀V30Pro简配版本,外观上除了logo基本一模一样,也就是套娃机。这样做是可以节省很多开模成本的,也就是说,华为Nova可以跟荣耀共用生产线。即将发布的华为Nova7其实就是换壳的荣耀30pro,从曝光的渲染图也可以看出,两款手机的外观非常相似。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华为Nova7之所以更新这么快,是因为Nova的旗舰只有Nova数字系列,不像荣耀品牌有双旗舰V系列跟数字系列。

所以买了Nova6的小伙伴也不要太难过,Nova7的价格肯定是要比Nova6贵的。

那么华为为什么要加快华为nova系列的跟新速度呢?

首先,华为的nova的系列这只是华为的一个中低端的系列,对于这种手机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积累,基本上只需要将一些高端手机身上的技术直接使用到nova系列的手机身上就可以完成了,所以nova系列手机的跟新换代也就跟简单了。

华为nova的推出加快,这也是华为增强其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就是因为如今的疫情打乱了世界经济的。

疫情使得全球经济大幅下降,在全球经济大幅下行的压力下,有相保证比别人更好的活下去,那就需要更强的核心力量,对于华为来说,那就是加快产品的研发,加快技术的积累。

而且由于疫情的影响,在海外销量几乎没有增长的情况下,甚至是下跌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国内销售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推出华为nova系列的手机型号,也可以再一次的拉伸华为的出货量,提高业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当然还有一个最核心的目标的就是,快速的抢占5G市场。

现在市面上的5G手机大多数价格高昂,因此华为现在要做的就是比别人先一步的降低5G的制造成本,迅速抢占低端的5G市场份额,就像当年小米通过极致的性价比抢占4G的份额一样。

今年是5G开始普及的一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快5G的建设,因此比别人更早的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儿额才是一个企业强大的基础。

综上所述,华为推出nova7,一来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所带来的风险,而来是乘着竞争对手没有技术的领先,更快一步的抢占5G分额。

华为Nova系列本来就是面向新生代消费者的,所以一般会半年左右出一款新的机型。不要小看了半年时间,手机这种消费品,半年时间就会有比较大的功能变化。因此,Nova系列更新那么快的原因,就是因为Nove本身的定位,就是快消手机。

Nova的英文的翻译就是“新星”,也就是突然爆发闪亮的那种恒星,因此Nova的品牌内涵就是年轻、 时尚 、快消。华为Nova产品定位为“年轻手机”,产品主打“潮流 时尚 ”设计,因此外观设计在Nova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就是Nova其实真是一款靠“颜值”来吸引消费者的手机。

毕竟Nova系列,就是针对年轻人喜欢的“潮流”“颜值”和“自拍”来的,在华为这个大品牌的定位下,Nova属于特意针对年轻人的品类品牌,突出的内涵就是年轻化。

2019年底,Nova6出来的时候,Nova6的颜值就非常令人惊叹。Nova6用3D四曲面玻璃机身,背面用3D玻璃叠加三维光影设计,的确非常受年轻人的喜欢。有些朋友会说Nova是一款智商检测机,因为Nova本身没有什么太出彩的地方,其实我不同意这一点。

我们很多消费者都是年轻人过来的,相对年轻的时候,我们现在换手机的频率低了很多,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照样是经常一年一换手机。所以对年轻人来说,就是喜欢最新的东西,尤其是才上大学或者才工作的年轻人。Nova系列的优势就是,每当年轻人换手机时,华为品牌都有新的款型可以选择。

我们看看Nova7的特点,首先肯定是麒麟820芯片,其次Nova 7主打的颜值肯定是有一种突破性的改变。官方已经放出Nova 7新增一个7号色。从华为的文案可以看出来,光线穿过香水瓶发出绚烂光彩,非常的梦幻灵动,给用户可以带来独一无二的视觉享受

所以,Nova是华为品牌精准定位的产物,你不能说在这个定位不合理,其实这个定位还是非常合理,至少对手会很难受,因为华为任何时候都有适合年轻人的新品,年轻人就要“新”。不过,如果我们细细的研究,每代Nova其实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我理解是和比荣耀数字系列低一个档次,但是颜值更加年轻化。

比如Nova 5用的是麒麟810,Nova6开始支持5G芯片,Nova7肯定是用麒麟820 5G芯片,所以每一代Nova,除了颜值,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谢谢您的问题。华为nova系列就是求新求快。

华为nova系列特点。 华为nova系列对标的是OPPO、vivo,其用户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年轻化,尤其是年轻女性。年轻人思想活跃、求新求变、 时尚 潮流,就像对着装化妆一样,对手机设计和性能要求都很高。nova系列是一款中高端机,不需要像旗舰机一样,等着顶级硬件出来才出新,只有快速更新换代才能跟得上年轻潮流。用户对nova系列颜值非常在意,将其作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华为nova的发布周期 。华为nova 4于2018年12月17日发布,搭载麒麟0。nova5于2019年6月21日发布,搭载麒麟810。nova6于2019年12月12日发布,搭载麒麟990 5G。nova7拟于4月23日发布,有可能继续搭载麒麟990 5G。可见,nova系列发布周期最多是半年,一年最少出两款。

华为nova7系列的期待 。第一,颜值不会差。用了双挖孔曲面屏设计,开孔位置在机身左上方。后置四摄像头位于机身左上角,是竖排方式。外观是炫光设计,目前应该有红色、紫色、白色三种配色,比苹果的纯色更有 时尚 科技 感。机身比较细长,看起来很美观。第二,核心硬件。据悉华为nova7系列有nova7 SE、nova7和nova7 Pro三个版本,处理器组合可能是“麒麟985+麒麟990”或“麒麟820+麒麟985+麒麟990”,都有很强的性能。一看就是继续为年轻人打造的手机。

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为了迎接国内可能的消费降级以及国外可能的滑铁卢销量,华为已经完全的铺开了“机海战术”来提升业绩,nova系列不到五个月就上线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网上很多朋友说这是一款“智商税”手机,我觉得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考虑到这款手机的消费人群以及销售渠道,这款手机的配置也算的上中规中矩。

一、消费人群瞄准年轻女性。

看到nova7的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是颜色非常绚丽,给人视觉上一种扑面而来的冲击力,这种配色的选择和nova7的目标人群是分不开的。

nova7这次的代言人依旧是易烊千玺这个年轻阳光的大男孩,老实说他对我的吸引力几乎为0,但是对于一些把他当成优质偶像的粉丝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号召力。这类人群比较容易冲动消费,也很乐意为偶像买单,这也是我说nova7的目标人群是年轻女性的重要原因。

二、三款机型拉开价格差异。

最近华为的手机发布基本上都是这么干的,基本上每个系列最少发布三款机型,尽可能的把目标消费者一网打尽。

这次发布的三款手机分别是分别是小屏的华为Nova7SE,标准的华为Nova7以及华为Nova7Pro。华为Nova7SE定位依旧是中端,会搭载麒麟820处理器;华为Nova7则是麒麟985处理器,感觉应该和荣耀30在一个档次,华为Nova7Pro的定位是旗舰手机,将会搭载麒麟990处理器。如果参考荣耀30的定价体系,那么三款手机的价格差距估计是都在一千元左右。

三、销售渠道主要还是集中在线下。

现在华为的线下销售网络基本上可以算是国产手机厂商中比较优秀的,前几款nova手机的主要销售渠道就是在线下,这次也不会例外。

我们前面也说了这款手机的用户是年轻女性,这类消费群里对手机的性能方面并不敏感,但是相比比较容易接受线下人员的推销。况且这款手机的外观比较 时尚 ,又搭配了前置主摄为3200W像素美颜镜头,这对目标人群还是吸引力非常大的,在店内试用后下单的概率也比较高。

不过谈到具体配置的话,依旧网上曝光的相关参数,这系列的手机性能并不算太好,确实算是缴纳了一点“智商税”。如果是对性能要求比较高又喜欢华为荣耀手机的朋友,我更推荐购买荣耀30系列。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华为nova系列的面向群体和定位。 首先华为nova系列的面向群体是饭圈的少男少女们,这点从华为nova系列的代言人易烊千玺就可以看出来,主要面对的还是年轻的女性用户。并且这部分群体消费大,手机更新的也快所以就加速了华为nova系列的更新速度。 然后就是华为nova系列的定位。 华为nova系列的定位是轻旗舰,是 时尚 手机拍照手机,突出的是设计和拍照。这两样现在都是更新比较快的东西,所以就加速了华为nova系列更新换代快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华为nova系列对标友商的问题。 华为nova系列是中端机, 这点从价格就可以看出来,并且面向群体还是年轻化的饭圈用户,抢的是OPPO、VIVO的用户群体。从这方面看就能明显看出华为nova系列对标的是OPPO、VIVO的中端机型。

总结就是华为nova的用户群体不一样,注重的是颜值和拍照,所以就必须更新的快一点才能抢夺被OPPO、VIVO占领的中端市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就算不是因为面向群体的原因可能也会因为整体手机大环境而更新的很快。

还有其实华为nova的更新速度相比OPPO、VIVO来说还算是一般,他们的更新频率有时候甚至三个月发布一款新机。

华为系最近手机发布跟下饺子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华为发布P40系列,荣耀发布荣耀30系列,华为又要发布Nova7。华为有点“广撒网”的意思,Nova7的推出只不过是为了博眼球。

进入到2020年,各大手机厂商开始决战5G市场。小米有小米10系列,红米K30系列;华为有华为P40,荣耀30;OPPO有Find X系列,OPPO Ace2;Vivo有Nex 3S,S6等等。各大手机厂商,都准备在5G市场处于不败之地。

作为Nova系列,虽然Nova 6已经支持5G,但Nova显然不满足,Nova需要覆盖更多人群。

2019年12月Nova 6发布,5个月之后Nova 7发布,仅仅半年,智能手机难道创新那么快吗?当然不是,我估计Nova 7不会有什么创新 。无论性能上还是颜值上,一定无法跟荣耀30和P40匹敌 。但Nova7还是要发布, 在我看来,Nova 7只是为了发布而发布,向大家证明,我一直在,再无其他。

现在智能手机厂商已经成了“杂货铺”,都搞很多个系列,“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根本原因是 国内手机厂商的创新乏力,定位不准,紧靠单纯“堆砌”手机元器件,缺乏消费者忠实的追随。

大家好我是沙砾老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华为nova系列确实更新快,我朋友用的还是nova3也就一点半前买的,现在已经到7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分析一下有以下三个原因。

1,华为5G技术全球领先,芯片制造水平也高,总有许多中高端芯片,比如麒麟980,985,990等等,所以说从技术上来说,哪怕一年更新两代,技术也完全跟得上,技术牛,就是任性。

2,noca系列竞争对手是OV,主打年轻,拍照,外观颜值,年轻人思想前卫,生活节奏快,消费能力也高,所以更新换代快,也符合年轻人特点。

3,手机行业竞争激烈,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新技术,才能留住消费者,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是我的具体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动的奠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著 黄兴涛 宋小庆/译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厶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厶,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厶其礼貌的本质是什厶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厶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著那厶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厶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象儿童一样过著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那厶欧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肢解生体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著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厶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著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著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著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厶,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摘自《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译者前言

文/黄兴涛

这里,我们翻译的是"文化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马来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他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于英、德、法、意等国十有一年。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擢左丞。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在近代,辜鸿铭乃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名人。尤其以"古怪"著称于世。敬之者如林语堂誉之为"怪杰",鄙之者如胡适之称他"怪物"。他的思想在国内无甚影响,但名声却不小。长期以来,关于他的奇谈怪论和佚闻逸事,总在流传。

在一般人心目中,辜鸿铭尤其属于那种极为顽固的"封建余孽"。他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维护辫于与"三寸金莲",已为今人所熟知。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极端保守的人物,竟然精通英德法等近十门语言,在西方世界和近代日本曾享有广泛影响,这一事实,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和足够的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近代西方,特别是本世纪前二十余年间,论名头之响,声誉之隆,都没有一个中国学人可与辜鸿铭相提并论。

俄国的托尔斯泰与辜氏通信,讨论抵御现代物质主义文明的破坏力量问题,公开支持他的文化保守事业;法国的罗曼·罗兰说他"在西方是很为有名的";英国的毛姆曾专程拜访他,称他是"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和"声高望重的哲学家",承认他"在关心于抽象方面的东西的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瑞典的勃兰兑斯赞扬他是'卓著的中国学者"、"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印度的泰戈尔曾与之交流思想并合影留念;甘地则称他是一个"可敬的中国人"。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辜鸿铭的影响大得不可思议。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这种情况下,曾令当时留德的中国学生惊疑莫名而又激动不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也曾一度掀起一个不大不小的"辜鸿铭热",并且此前的20年代,辜氏还应邀在日本讲学三年(1924-1927)。

这种在海外激起的广泛反响,无疑包含着许多复杂具体的历史原因。但它起码表明,辜氏此人及其文化思想确有值得研究之处。

事实上,辜鸿铭"精通西学而极端保守"的文化之谜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近代文化史问题。深人地研究和剖析这一问题,将有助于人们更透彻地把握近代中西文化关系,更好地理解那个中西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时代。

辜鸿铭去世距今已近七十年了。每当我阅读其论著的时候,都强烈感到,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怪人,过去将其作为一个顽固可笑的反面人物一味加以党病和嘲弄的态度,是过于简单化了。

其实,辜氏并非是一个完全无功于近代文化和中华民族之人。他偏激、保守乃至于落后的文化思想中仍有可取之处。如对中西文明的比较认识,对西方近代文明弊端的揭露和批评,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明某些特点的揭示就是如此,它们对那个时代乃至今天深人认识中西文明问题,实不乏启发意义。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辜鸿铭也做了一些积极工作。独立完整地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便堪称中国人中的首创。即使是那些鼓吹儒家文化的外文著作,对于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也未尝没有积极价值。诚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但文化问题十分复杂,往往糟粕与精华互现、长处与短处相连,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效应,难以简单分别。儒家文明作为举世公认的古老而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明主体,情况更是如此。在近代,中国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面临着摆脱封建文明包袱,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儒家文明较多地显示出消极的一面;而对于逐渐进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世界来说,它却能显现出某种帮助西方反省现时文明之弊,启发人们寻求精神新境的文明价值。辜氏的思想在一战时期及其战后初期的西方发生相当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他对西方战后文明的重建与发展是有过某种贡献的。

此外,晚清以来,辜氏从爱国爱传统的立场出发,不懈地抨击来自西方的政治压迫、文化侵略和民族歧视,对维护国家权益和民族尊严,也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在那个时代,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真正有勇气有能力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十分罕见。虽然在评价他这方面的活动时,我们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但总体说来,我们应给予其充分的肯定。

与此相关,辜氏那颗火热的中国心,那份自尊自重的情感,也有可敬可钦之处。与那些一履洋上便觉带回仙气,认定"西方月亮也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身为中国人为耻的洋奴相比,实在是难能可贵。只可惜,他的这种自尊自重,与他那种保守的文化认识紧密相关,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可悲而又可叹的民族自大,甚至落到不惜为本民族护短的境地。这种不健全的有害的文化心态,不能不说是辜鸿铭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当然,如何认识和评价辜鸿铭及其思想,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共识的达成,尚有赖于研究的深人。遗憾的是,目前有不少人无法对此发表意见,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见到辜氏用外文写的大量原著。实际上,学术界对辜鸿铭及其相关问题之所以研究不足,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辜氏一生的主要著作多用英文写成,如《尊王篇》(又称《总督衙门论文集》)、《日俄战争的道德原因》、忡国牛津运动故事》、《中国人的精神》等等。此外,还有以德文和日文保存下来的著作,如《呐喊》、《辜鸿铭讲演集》。

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是《中国人的精神》,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为《春秋大义》(原书封面上所题的中文名)。其英文书名为:The Sprit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1915年由"北京每日新闻社"首版,1922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重版。它是由"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妇女"等篇章组成的系列论文集。其中,"中国人的精神"为其核心,故全书以此命名。至于辜氏又称其为《春秋大义》,则是因为在该书中,他强调了孔子在《春秋》里所包含的"尊王攘夷"和"名分"等儒教经义的缘故。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即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比之同类著作,如的《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要早四五年。

该书出版后,立即在西方、特别是在德国引起轰动效应,各种报刊杂志纷纷摘录和译载,成为"臧否议论之的"。很快,奥卡·A.H.施密茨就翻译出版了德文译本(1916年),以后又有了意大利著名史学家、作家、反法西斯斗士费雷罗作序的法文译本。日本在二战时期,由鱼返善雄正式翻译出版了日文本。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在西方的影响也曾反馈到国内。1918年,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从日本《东亚之光》译载一篇题为《中西文明之评判》的文章,介绍辜氏此书及其他著作在海外的反响,导致《新青年》实际主编陈独秀的一再"质问",从而使业已存在于两杂志之间的东西文化论争达到白热化程度。《新青年》派对辜氏复辟论性质的揭示和谴责虽然义正辞严,但他们对辜氏文化思想几近全盘否定、缺乏分析的态度,却不尽客观和公正。事实上,无论是杜亚泉,还是陈独秀、,他们当时都并未认真阅读过此书全部,往往像所自认的那样,只览其"导言纲目"而已。这当然无助于了解辜氏思想的全貌。 在此,我并不想对辜氏此书作全面的评价,只想简略谈谈自己译后的两点感想。

首先,我觉得辜氏的确不愧是个聪明绝顶之人,他这部书算得上是中国学者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不应忽视的早期成果。比如,书中对儒教和西方宗教的有关比较和分析,从信仰物、基本教义到传教所在、认识根源乃至社会政治影响等可谓有点有面,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如果我们撇开其终极价值判断,不以辞害意,还可以说他的有关见解不乏敏锐和精彩之点。如他指出中国人没有个人生活,只有社会生活;儒教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感化人,扮演宗教的角色;"在欧洲,政治成为了一门科学,而在中国自有孔教以来,政治则成为一种宗?quot;,西方的宗教与哲学两相分离,造成西方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等。这些观点,有的曾受到西方学者极力推崇,有的则为日后的中国学者大加发挥。其中不少,现在看来或不免已成常识,但在当时,则不能不说是颇有见地。 书中还有一些看法未必十分浑融妥切,但却有新颖奇特、启人深思之效,值得再三玩味。比如,他认为中国传统妇女具有西方各民族难以企及的"端庄"、"温柔"和"幽闲"三大特征,其典型是"观世音",西方则是完全不同类、不可亲的"玛利亚";又如认为中华民族具有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四大特征,尤其是灵敏程度无以复加。而西方各主要民族则不是缺此,就是缺彼,都不如中国人一应俱全,因此,他们自然无法了解高妙的中国人及其文明。平心而论,这些见解恐怕还是多少反映了中西民族性的某些微妙方面。

其次,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该书中对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也很有意义。这方面思想更深人精微的发展,是由日后的"东方文化派"和现代儒家们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辜鸿铭算得上是他们思想的前驱先路。他的有关思想不仅已相当"成熟",而且别具特色。有些议论还让人颇感奇妙、回味无穷。你瞧,他用毛笔来喻示所谓中国心灵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智慧,说得多么形象: "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容易精确,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早在本世纪初30年代,已有人开始注意研究辜氏思想与日后"东方文化派"人物之间的思想关系。如"全盘西化派"的急先锋陈序经,就曾专门将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与辜氏此书"仔细考研",并表示:"疑心梁先生是受过辜先生影响不少。……辜先生的思想既如彼,梁先生的中心思想又如此,这是一个很好的巧合?quot;的确,在辜鸿铭的思想中,与"东方文化派"和日后的新儒家存在着不少相似或相通的地方,这是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应格外注意的方面(参见拙著《文化怪杰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在国内始终没有出版过完整的中译本。五四时期,有个名叫陈曾谷的先生翻译过此书,但未见行世,只见其发表过部分文言译文(《亚洲学术杂志》l-4期?6嗄昀矗?谟泄卣庖皇逼诶?费芯康穆壑?校?耸橐才急惶峒埃?蠖嘤镅刹幌辍S械纳踔涟咽ξ魑拿髦?琅小纺瞧?樯艽耸樵谖鞣椒聪斓奈恼路⒈淼哪甏?918年),误认为此书发表的年代,从而将其错误地视作对五四"反扑"之作,其实,该书首版时,《新青年》杂志尚未创刊。这样,该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同辜氏那条般的小辫子一样,不过成为他顽固守旧的生动象征罢了。至于说到内容,则大多不得其详。

1987年夏,经龚书锋教授指点,我曾与学友宋小庆合作译完了此书。1991年,我又发表《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及其世界影响》一文(载《文史杂志》该年第4期),专门对此书加以介绍。去年,海南出版社表示希望推出《辜鸿铭文集》并先行出版此书译本。于是,我们欣然检出旧日译稿,加以润色,即成此编。为了便于读者更全面深人地了解此书及其辜氏其人,我们还特意加了一些附录,既包括此书其他文种译本的序言,也有辜氏本人此书以外的重要篇什。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其中,《美国人的心态》、《民主与战争》系朱信明翻译;《什么是民主》、《东西文明异同论》系姚传德翻译;《中国人的精神》德译本序言为杨百成翻译,日译本序言为宋军翻译;法文本序言为张德钊和范俊军翻译。在书中所涉及的其他文字的翻译方面,还得到了好友于殿利的鼎力相助,特此一并致谢。

由于辜鸿铭的英文著作中经常夹杂着多种文字,尽管多方请教,仍恐转译有不妥当之处,因此,我们非常欢迎海内外朋友批评指正。

黄兴涛

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1996年3月

什么样的酒好喝又适合女生喝?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广州图书馆前的鲁迅与许广平雕像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五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钩沈》、《唐宋录》、《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

生平经历

求学时期

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鲁迅与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 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鲁迅选择学习现代医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属于社会科学的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

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学等第登录成丙等。 鲁迅后来作有《藤野先生》,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画像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一场**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鲁迅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公务员,级别是荐任,机关是教育部,单位是社会教育司(司长是夏曾佑),历任第1科科长和佥事(司长的高级幕僚)。主要的业绩有:担任国语统一会教育部代表,协调制定注音字母(与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共同提议并执笔文案“统一读音,不过改良反切,故以合于双声叠韵的简笔汉字最为适用”);与钱稻孙、许寿裳2位科长合作中华民国国徽设计案,执笔《致国徽拟图说明书》(说明书全文详见2005年版《鲁迅全集》);并设计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校徽,系“北大”二字的美术字体;分管图书情报(图书资讯)业务:督导京师图书馆(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直到被教育部时任署总长章士钊免职为止。为此鲁迅向中华民国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胜诉,依法可以复职,但他选择离开体系。好友易培基接任教育总长后签署了让佥事周树人复职的命令,并以兼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身份发出新的教授聘书,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周树人易培基等都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通缉了

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它奠定了(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画像

鲁迅先生的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辜鸿铭?

女生最好是喝一些度数比较低的酒,这样不仅不会伤身体,反而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首先就是葡萄酒,它属于果酒,原料是葡萄。女生适当的饮用葡萄酒,可以养颜护肤,也可以软化血管防止梗塞。研究表明,适当的饮用葡萄酒,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这是因为酒精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不产生“快乐”,但是它是“快乐”的搬运工。简单点理解就是,多巴胺分泌的越多,我们越快乐。保持愉悦的心情对女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推荐女生喝葡萄酒。市面上的葡萄酒品牌很多,葡萄酒的种类也很多,比如起泡酒、桃红等等。葡萄酒种类和价格的差距与葡萄的种类、品质以及酿造的工艺有关。好的葡萄酒价格可以很高,一般自己喝的葡萄酒,大家选一个信任的牌子就好。或者找熟悉的专业的人推荐,因为葡萄酒的价格,水分真的很大。

其次就是米酒,它的原料是糯米。米酒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酒,因为它的酒精含量极低,几乎尝不出来,加上味道比较甜,算是非常好入口的酒了。甜甜的米酒很适合女生,而且因为含有酒精,同样可以使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加上度数低,几乎不会使人喝醉,女生喝米酒也是非常安全的。

像啤酒、清酒、梅子酒等其实也非常适合女生,这类酒的特点也是好入口且度数不高。不过女生最好不要在外面乱喝酒,因为有些酒的名字很温和但是酒劲儿却非常大。

罗意威为什么叫事后香 loewe罗意威事后清晨男香女人用可以吗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附: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 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 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 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 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 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 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 ,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 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 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 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 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 、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 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 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 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 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 ,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 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 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 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象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 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 那么欧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 肢解生体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 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 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人之思。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罗意威为什么叫事后香?众所周知,loewe香水001是最火的一款,它家的男香和女相都很受欢迎,为什么会有人叫事后香呢?其实,它也有个别名叫做事后清晨,据说是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香味。那么,女生可以用罗意威事后清晨男香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罗意威为什么叫事后香?

说到中国营销的一个成功案例,loewe的001系列当之无愧,这个牌子就靠着“事后清晨”这个主题意象的打造成功地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这种近似于“空口白牙打造一个梦幻”的营销绝学简直让人叹服。

001这个名字原本毫无创意,还不如加个小标点,叫0.01容易让人产生某种旖旎的幻想。但是人家神来之笔翻译做“事后清晨”之后立马野鸡变凤凰,公关文案一水地以“缠绵之后,破晓之时”这个又又诗意的表达为概念,号称灵感来于青年男女在第一亲密接触后度过清晨前的“纯情欢愉及懵懂的允诺”。这特么不就是嗅觉版本的“爱在黎明破晓前”吗?!

这个打击面简直不要太宽广哦,相信真爱的想到了“一次邂逅我的余生都可以用气味来记住你”,喜欢走肾的想到了“从此炮圈江湖上老子的名号多了一点香气”,高明啊!

罗意威事后清晨男香女人用可以吗

事后的清晨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节点,它是梦境与现实的分界线,那些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充满了迷人的魅力。LOEWE就以这个概念推出了一款名为「001 Men & Women」的香水。

由于男香和女香在前、中调上一致,这两款LOEWE 001完全可以混合使用,而尾调的差别则完美互补,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将会创造出神奇的第三种味道。

所以也适合女性使用

LOEWE罗意威001事后香评测

—缠绵之后,破晓之时。

宣传词太喜欢了,看到之后第二天就去商场里剁手买回来了。

从包装到味道全部都喜欢。

其实说是事后香,自己坐在窗户边抽烟的时候喷这个香水感觉也非常舒服,可能适合思考人生吧

怎么可以这么好闻,男香女香都真的非常喜欢了。

女香前调非常甜有点花香的感觉,前调会比后调闷一点点。后调没有前调那么甜但是很好闻,有种葡萄甜甜的感觉,一点也不腻

后调两个香感觉有点接近 男香前调不喜欢的人有点多有点脂粉的味道,但是后调太好闻了晚上睡觉时候喷一点太舒服了,不知道怎么形容有种很凛冽的还有种雪松的感觉…

木质调留香时间也不错的

两个香混在一起时候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