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宋词名句解读鉴赏

2.《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及赏析怎么写?

3.古诗赏析作文 古诗赏析作文该怎么写

4.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5.《过故人庄》全诗解释和赏析怎么写?

古诗名句的鉴赏和解读怎么写_诗词名句鉴赏

巨阙剑,极厚极重之剑。喻学诗之路艰难,任重道远,非下苦功不可得。

1概述

“诗词鉴赏”这个题目很大,大到难以用几篇文章说清楚;这个题目也很复杂,一方面诗意幽微难以述撰,另一方面市场上相关文章或理论鱼目混珠,大有云蒸雾绕之势。于迷雾之中独辟蹊径,殊为不易。我尝试解说这个题目,自然也做足了费力不讨好的准备,或权当是自己思路的整理。

原本只打算只说“鉴赏”的,后考虑朋友们都是为了写作,故也一并添加进来,这就越发难上加难。由于本人才学有限,只能再加“浅谈”二字。虽是浅谈,但目的却是正本清源,尝试用最简单的篇幅,拎出诗词的本质。

因此,必力求针针见血,拳拳到肉。

首先,说几句开场白。

1、有名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诗之道,确实如此。

2、人与人之间天差地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诗词鉴赏和写作的相对高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

3、诗词鉴赏绝不是“诗词大会”,不是蒙曼式的解说,也不是于丹那样的演绎。

4、诗在骨不在貌。百家讲坛式的讲述,小半在貌,大半在自我演绎,无关诗之根本,图一时热闹罢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讲述者水平一定不够。大众艺术,必兼顾众人之口,也算一种无奈。

下面,进入正题。

2诗词鉴赏

2.1目的

鉴赏,是要学会欣赏,明鉴高低。不仅于古诗词有鉴,还要于人有鉴,于已有鉴。也就是说:见前人诗要能分清良莠高下;见别人诗能明辨其创作水准;看自己诗亦心中有数,不盲目夸饰,也不妄自菲薄。

鉴赏与写作之间有紧密联系,鉴赏力不足,写作便不知深浅。

鉴赏与写作之间也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写作水平不如鉴赏水平的例子比比皆是。王国维眼界宏大开阔,思辨中外,作品与鉴赏力相比却差数筹。

鉴赏能力,对于古诗词创作者至关重要。

曾有人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不问家人却问梅花,说作者王维是自私之人。其言如同恶犬吠人,可笑至极。未有诗心也就罢了,竟至精神龌龊、胡言乱语!此心当诛!

2.2鉴赏之要—意象

意象,是比兴方法应用于典型自然事物而形成的固化表达。这是我自己的定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的定义仍限于知识层次。

用知识论诗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中国古诗词经几千年沉淀,早已形成自恰体系。以诗论诗才能最接近本意,才能最少偏差。

举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漂泊无定,恰似游子天涯辗转;落日欲下却依依,正如离人惜别。这是浮云、落日的意象。歌曲《故乡的云》所用便是“云”之意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落日再美,也不过是落暮之象,宜忧宜静宜归,不宜乐不宜闹不宜发。

可反其道而用,如:“秋风吹愈烈,落日复加鞭”,喻辛劳;“碧水山前归隐客,夕阳篱外几行诗”喻淡然闲适。反用切记不可越其事理。真要逆天而行,如有绝才或可封神,无绝才者必入地狱。

前人诗词已固定的意象很多,不能一一详述。

以诗为证:

长亭别绪,乱草纷纭;行舟倦旅,望月怀人。

终南堪隐,渭水垂纶;桃源但有,俗子无寻。

孤同玄鹤,飘若轻云;芝兰气质,松竹精神。

蝉饮清露,鸦噪黄昏;川流日夜,花谢无痕。

2.3鉴赏之要—诗体

2.3.1 诗体分类

从《诗经》(四言),到《楚辞》(杂言),汉《乐府》,再到《十九首》(五言),再到曹丕《燕歌行》(七言),到六朝众体皆备,开始雕琢音律,至初唐完善形成律诗。

另外,最初作为民间歌曲的词于唐初发端,五代时李后主拓开局面,盛行于宋。

汉赋虽为韵文,但长于铺撰,失于性情,有悖于诗心。

叶嘉莹先生把词分为三类: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这样分的意义在于:方便区分词的审美特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歌词之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诗化之词;“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赋化之词。

如此划分,与词的源流、当时社会形态有关,这里不做详述。三者大概特征为:诗化之词与诗相同,抒发作者之志;歌词之词是词最初的样子,可以理解为诗化之词的通俗版;赋化之词类同汉赋,故名。其区别可看例词。

2.3.2诗体优劣

词有长短错落的语言特点,与诗相比,表意功能更丰富,更擅长表现曲折幽微的诗意。

诗体本无优劣,但于诗意的表达,确有先后之分。

王国维语“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此言从神韵、兴趣、灵性角度发出。这的确可称为诗的第一要义。

一般少性灵者喜铺排篇幅,实质是才弱的表现。

2.4鉴赏之要—诗品

诗品或近于人品,学诗者应熟知。小成之后奠定自身诗风,也必取其中。

有刘勰八体:典雅、新奇,远奥、显附,精约、繁缛,壮丽、轻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留意在鉴赏过程中慢慢品味,不必细言。

2.5鉴赏之要—诗心

说了大半天,到底什么是诗意,诗心?诗的第一要义,究竟是什么?

有名句:“少女情怀总是诗”。此话,正切中要害。

少女情怀的特质:单纯、秀丽、委婉、可人。

那一颦一笑,是初匀的柳芽、待放的春花,如此鲜艳美好;将欲成熟的心事,是江南三月梅雨、西湖百转回栏,如此幽微,难猜难测。一面芙蓉出水,天然无雕饰;一面妙舞回风,引人凭望。单纯与委婉结合产生的妙处,无时无处不惹人心动,教人回味无穷。

这便是诗的第一要义!

当然,柴米油盐的妇人也可以是诗,粗莽的汉子也可以是诗,只不过有江海与溪泉之别。不顾大体去寻枝节,殊不可取。

诗心幽微,处道路关窍、众妙之门,诗者纵终生探寻,也必难尽其意。

豪放婉约之辩

诗和词于诗意表达上并无不同,其理也不必泾渭分明。所谓豪放婉约之辨,诗中无此分别,偏偏于词中出现,不过是学术分类罢了。

“豪放”一义,亦是反诗心而行,必失曲折之致,成则通天,败则一般般。

成功的例子“大江东去”、“数风流人物”,都是才、气所使,外借上古风云,非常人可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含怒发冲冠之气,非常志可达。

观词,所见“豪放”少,“婉约”多,且相差悬殊,或许是最好的注解。

2.6鉴赏之要—诗辨

古人咏物抒怀,神思游荡、通融左右,必不仅限于当下一时一物。形诸于辞,必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妙处众多,试列举一二。

2.6.1 自然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最简单朴素的语言达到妙境,非至上功力不能办。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均属自然之妙。

2.6.2 逻辑

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丝雨密织,故鱼儿浮水透气;微风断续,故燕影忽而吹斜。前后相衔,语言自然、逻辑缜密。

杜甫“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均属逻辑之妙。

2.6.3渊雅

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妆罢独坐,脂香涵聚发际,白月照臂微寒。短短十字,足足凝固数小时的时光。只因时短香难凝,人动香便散。此等久坐,是思是忆、是忧是怨,虽未提一字,却跃然纸上。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均于十字之限几乎描绘了一个完整故事。

渊雅之趣若此。

2.6.4 神思

元好问“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咏未开海棠如此,岂止仅是咏海棠而已?

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冯延巳“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姜夔“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秦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均属神思之妙。

(注:以上部分看似偏“巧思”,但作为初创者,必是神思。)

2.6.5 巧思

南北朝?苏子卿句“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看花是雪、看雪是花,不知是雪是花。是真迷亦或迷,是真痴还是痴?余想悠然。

《随园诗话》载王安石改诗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韵致全失!

《随园诗话》又录“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

均属构思之妙。

童翰卿“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亦属巧构之妙。

2.6.6 画面

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属画面之妙。

2.6.7 境界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境界之妙。

2.6.8 辞句

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朱淑真《圈儿词》。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名氏“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均属辞句之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宋词名句解读鉴赏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鹤鹊楼》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古诗经典名句及赏析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骆宾王《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替临安邸》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及赏析怎么写?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名句的诞生

凌波1不过横塘2路,但目送、芳尘3去。锦瑟年华4谁与度?月桥花院5,琐窗6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7,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完全读懂名句

1、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的姿态。2、横塘:地名,位于苏州城外。3、芳尘:带芳香的尘土,借指美人行踪。4、锦瑟年华:指美好年华,或作“锦瑟华年”。5、月桥花院:又作“月台花榭”。6、琐窗:雕刻连琐花纹的窗子。7、蘅:蘅芜,香草名。皋:水边高地。

由于你怎么也不肯移步来到横塘,所以我只好傻傻地目送你离去。现在的你不知是由谁来相伴,共度这花般的美好年华?在那个修有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依然映照着美丽的琐窗。但而今,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

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挥彩笔新题一段相思断肠诗句。若问无端愁情有多深?遍地是青草烟雾凄迷,满城是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是漫空的绵绵梅雨。

名句的故事

《青玉案》可说是贺铸著名的篇章,而它的背后也有一个颇为浪漫的故事。

相传在元符三年时,贺铸曾旅居苏州,而当时在苏州城门外十余里处,有一处名为“横塘”之地,是他的最爱,因此他常常一个人到此地游玩?。一个春末夏初的早晨,贺铸再度独自乘着小舟到横塘郊游。当时正值梅子盛产的季节,长在树上的黄梅鲜滴。贺铸四下环顾,只见茫茫雨雾中,突然出现了一抹亮丽的鲜红,就见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子,轻移莲步,娉婷婀娜地由远至近而来。

然而正当好奇的贺铸睁大了双眼,想等待佳人跨过驿亭,一睹芳容之时,却不料那女子突然一转身,蓦地飘然远去,消失在蒙蒙细雨中。此情此景让贺铸不禁怅然若失,而一首清丽婉约的《青玉案》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虽然这则故事美则美矣,众学者对这首词的主旨却颇有争议;有的词评家认为《青玉案》之所以产生绝非由于贺铸在横塘的艳遇,而是他用了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也就是将“美人”比做明君,借此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但无论是相思抑或是移情,《青玉案》优美的文句及细腻的情感依然感动了无数文人,无怪黄庭坚会对此首词有如此的赞誉:“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历久弥新说名句

“锦瑟”的原意本来是指琴瑟上雕了极美的花纹,如锦一般,但此二字之所以为人所熟知,则是由于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首诗的诗旨历年来人们皆认为有些晦涩,有的学者认为,李商隐与妻王氏成婚时,二人皆年方25,恰合古瑟弦之数;有的学者则认为,“锦瑟”是当时贵人爱姬之名,或直言“锦瑟”是令狐楚之妾。

但无论“锦瑟”究竟意在何指,由于这首诗实在太脍炙人口,自此后,“锦瑟”二字的出现便几乎经常与“佳人”联系在一起,让人读之带了点旖旎、脂粉的气息。而若当“锦瑟”与“华年”共同组合成“锦瑟华年”或“锦瑟年华”时,则又意指一个美丽的年代;自然,这个美丽的年代通常也与“爱情”脱不了关系。

到了现代,人们使用“锦瑟年华”的地方依然很多,比如说网友们以此为网名,诗集以此为刊名,店铺为求有知性美而以此为店名等,看重的自然都是字面上那诗般的“朦胧美”与“意境美”。对于这种现象,先生说得极好:“义山(李商隐)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古诗赏析作文 古诗赏析作文该怎么写

原文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鉴赏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者简介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杜甫的《望岳》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关于古诗鉴赏 作文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给我最佳答案吧!!!

古诗赏析作文

 黎简《小园》赏析及练习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黎简(1747~1799) 清代诗人。字简民,一字未裁,顺德(今属广东)人。因喜其境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 黎简诗、书、画、印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其诗能自成一格,对清代中叶岭南诗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黎简个性狂傲狷介,自称“狂简”,自刻印章“小子狂简”。据传当时名动天下的袁枚到广州时欲求一晤,黎简拒之门外,其狂傲如此。

 首联写园内之景,一正写,一侧写。小园内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倒映池中。傍晚时分,微风乍起,池中树影摇晃,婆娑荡漾。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光”泛指山中各种景物,一词写尽秋山美景。唐人张旭有“山光物态弄春晖”,常建有“山光悦鸟性”之诗句。但山光虽美,小园中景物更具风情,故有“山光窥短墙”。本为小园主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写“山光”因好奇园中美景而探头探脑,窥视园中。 不但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而且从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富有魅力。此句与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秋天的山村黄叶满山。这种黄,是成熟的金黄,并非枯槁的褐黄.它黄得亮,也黄得润,给画面涂上一层亮色,片片金黄的叶如只只飞舞的蝶.尤其是在斜晖的映照下,一半明艳,一半阴暗,色泽层次分明,尽显”山光”之致.

 颈联又回到写园内,写翠竹之幽,寒花之芳。幽竹静立,人亦静立,人心澄明、淡定、从容。“寒花”即菊花,凌霜傲放,清香袭人。此二句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一为劲节,一为傲骨,显示诗人的高风亮节,孤标傲世。

 尾联“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诗句故设重字,造语别致。“小园”“小立”两个“小”字一指范围,一指时间。为何“宜小立”?只因月已如霜。虽曰“小立”,然诗人自“斜阳”至“新月似新霜”,也立之太久,陶醉于眼前美景而不忍离去。新月新霜乃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之象征,于是一个孤清高洁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这首诗设色明丽,开阖自如,取象秀雅,风格清峻,体现了黎简孤傲高洁的情怀。

 不过明眼人一眼便看出此首五律并不中规中矩,颔联“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不对仗。然而“锤焉凿焉,雕焉琢焉,于是成其二樵之诗”(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的黎简深得杜甫律诗精髓,为何在全诗对仗工稳,格律谨严之状态下出此拗句呢?据传黎简原作此联时是“秋村黄叶满,西樵白霭长”,然“小子狂简”一时兴起,觉得语意平淡,不若夕照之下黄叶满山来得绚丽、奇幻,故有此一改,亦是其狂傲之性所致。

 练习: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动”。 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深”。 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 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古诗作文1000字(一首诗)

到月亮,人们就会想到美丽的神话传说,而在诗词文学中,你夜常常能发现月亮的踪迹!

畅游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你一定会被一些琳琅满目的咏月诗词所吸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与明月作伴的美好愿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写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又是李白的迷雾般的梦境!

皓月当空,一泻千里,给人以广袤深邃的意境。于是乎,诗人常常寄情于月。亲情,乡情,友情,爱情都可以借月抒发。。“花好月圆”是美满婚姻的颂词;而“月缺花飞”、“晓风残月”则是爱情不幸的曲笔。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句,表达了黄昏后月光下情人约会的欢快心情。诗仙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句,表达了游子怀乡之情。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咏月词,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反映了作者胸襟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后人远别互道“多加保重”的代名词。

对着同一轮明月,各人情感迥然不同。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如果仔细琢磨,你会发现这既是李白“明月长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愤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又是张九龄对月思乡的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确是东坡对人生的思索。

月亮乃是天上的圣物,在人们的心中,美好的事情总会与月亮相联系,通过对古代咏月诗的鉴赏,我们会发现,其实月亮很美,但更多的是深不可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快点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去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

求鉴赏古诗的优秀作文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

再添上你的一点感悟,整理整理字数就好了。

关于古诗鉴赏的作文

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长留人间

帮忙写一篇有关欣赏古诗的作文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了寒气,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作文如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

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古诗赏析作文 古诗赏析作文该怎么写

《过故人庄》全诗解释和赏析怎么写?

一、?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主要描绘的是山水名胜、唯美的自然风光,其写景手法通常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衬、对比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指出其写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简要概况一下诗中呈现出的景象和写景手法的作用。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诗人抒发的是何种感情,有的是赞扬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仅是抒发对眼前美景的喜爱,有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衬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这主要从写景手法和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展开论述。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主要描绘所咏之物的形与神,以此寄托诗人高尚的情怀,表现诗人的志向。这类诗主要是状物,描写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反衬、正衬、对比、欲扬先抑等。

在赏析时,第一步是将诗人所状之物的形给概括的描述出来;第二步将形反映出来的神加之于诗人身上,可结合诗人历来的形象和所处的背景来综合判断。

例如,陶渊明咏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给人带来淡泊名利的神韵,但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可知,陶渊明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综合判断诗中所传之意。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通过缅怀历史英烈或描述历史典故,来表明诗人的立场和情感。这类诗主要是绘史,描写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对比和衬托。

在赏析时,第一步就是要点明诗人所描绘的历史或历史人物,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第二步就是要结合作者写诗当下的时事背景,两者加以比较;第三步就是道明诗人的主观看法和抒发的情感,这类诗多半是借古讽今,亦或是抒发沧桑巨变、物事人非的怅然之情。

四、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主要通过描绘边塞壮丽的风光和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来表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类诗的绘景通常大气豪迈、恢弘壮丽,故而多用夸张、比喻等手法。

在赏析时,第一步简要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边塞将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第三步就是以诗人的立场表达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对将士们的敬意。

五、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主要描绘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诗境大多清新淡雅,宁静隽永。这类诗一般融合写景和记事,手法多变,词藻优美。

在赏析时,第一步描绘自然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发诗人对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结合诗人背景,考虑是否还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隐居之意。

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