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翻译

2.崔瑗的介绍

座右铭汉崔瑗拼音版全文_座右铭汉崔媛原文及注释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作为崔瑗的《座右铭》中绾结全篇的句子,用语简单,表意明了,阐释的道理却深刻:抱定善心,在正确的道路上持之以恒,生活就不会太黯淡,人生就不会太落寞,生命的底色就不至于太灰暗。

《座右铭》是东汉文学家崔瑗用五言体写的一篇短文,篇幅不长,但文章的意涵却十分丰富,阐发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不仅影响了当世之人,对活在当下者仍然具有启迪心智的导引作用。座右铭是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一百字的短文,如果按照文学的标准观照,不论是辞藻篇章,还是技法都算不上精品。但是,撇开形式的,单从内容的角度审视,短篇阐释的处世哲学仍然具有警示的意义。“文以载道”,此中之道可以是外在的社会世情,也可以是内在生命本体的自我观照。总览全篇,其蕴涵的道理很好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趋利避害是世人普世性的心理诉求。正是这样,人们往往只取对自己有益的一面,舍弃不利的一面。殊不知,置身在红尘大网之中,没有永远的儿,也没有永远的倒霉蛋。一时的穷或达,并不说明一辈子都一成不变。对普罗大众来说,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行走于世时,才不至于因为暂时的顺逆而搅扰了心绪。

相生相克、相生相谐当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只不过有的表现明显而容易被人知道,有的因为隐含而不易发觉罢了。世情如此,人生无异。就一个人而言,优点与缺点、施人与受施、赞誉与谤毁、名与实、柔与刚是互为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客观性的存在,没有谁可以游离于外。所以,面对无法改变的既定存在,每一个人都应该理性地面对,坦然地处理各种关系。崔瑗经历牢狱之灾,痛定思痛之后,自省自我,付诸文字,才有了经典的《座右铭》。作为一种文体,铭的写作应遵循共性特征——记功德,使传扬于后世;表誓戒,求闻达于当代;而座右铭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一般是写作者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所以就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简单而言,座右铭含括的内容有两点值得重视:做人的准则和做人的方式。以此观照《座右铭》,看看作家针对这两点是如何对自己进行劝诫的。前四句,“人”与“己”、“施人”与“受施”对举,分别以“无道、无说”、“勿念、勿忘”相陈,意在申说在寻常生活中不彰人丑、不揭人短,不夸己美、不扬己长;受人点滴之恩,当铭记于心,施人恩泽,不当长挂嘴边——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以这种大度从容之态与人交往,才不至于“心为形役”。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文中“惟仁为纪纲”句足见作者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的;而“世誉不足慕”句包含的思想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人生短短几十年,牵绊身心的东西很多,如果能够做到誉不足喜,毁不足悲,淡然面对得失、荣辱,也许就没有太多的烦恼与忧愁。陶潜在《神释》篇中所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人生境界,要真正抵达,需要的是智慧和胸襟。虽然理论的境界憧憬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了方向,并朝这个方向努力,就不至于迷失自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游走尘世,难逃“名利”加持。如何在纷纷扰扰中给自己减刑,尽量活出一份轻松,考量的是智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天定人命”带有唯心的色彩,但有时候还是具有一定的道理。没有付出而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似可得一时之风光,但“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时,肯定会关起一扇窗子”。明白了这些,在名利面前就懂得如何取舍。“大道至简,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有时候也是人生的智慧。不过于精于世道,专于人情,守住自己的那份古拙,似靖节般“守拙归园田”,在自己的精神园囿中精耕细作,虽做不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心向往而为之,就不至于身心俱疲。

丛林法则的过滤是残酷的,弱肉强食古已有之。古往今来,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是老子反复强调的思想。作为群体性的社会生物,人在自己的轨迹上滑行时不可避免地与周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牵连中,不对等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不对等要么是身份地位上的,要么是财富权势上,要么是体格上的。不论是处于强势的位置,还是处于弱势的地位,该如何处理强与弱的关系,决定了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度。老子有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正是受老聃思想的启发,才有了“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柔弱是立身之本,取生之道,刚强反而易遭不测——思想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从“惟仁为纲纪”到“老氏诫刚强”不难看出,崔瑗是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的。儒家思想侧重于内在,强调的是生命个体自我内心的修炼与调养,是以如何做人为准则和核心;而道家思想偏向于外,讲求的是做人的方式、方法。这种一外一内、一表一里相互叠加、映衬,然后进行内化,把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道德融化贯通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生活在尘世,处理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摆渡人生时更要协调和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的关系。唯其如此,人生百年才不会有太多的落寞与悲戚。这正是后四句所要传递的思想。人生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从呱呱坠地到青烟一缕,来于自然,归于大化,结果都是一样,不一样的是对过程的耕耘。

人生就是家居、出门和回家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中与世事风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一个人去处理内在和外在、我与非我的关系。纷纷扰扰,千头万绪,要不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局,确立人生行事的标杆,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行,至关重要。也只有只有,才不至于出现“遂迷,不复得路”的危局。从这一点看,崔瑗的《座右铭》所蕴之道,对当下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认真品读: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翻译

崔媛的座右铭翻译为:房屋高大众多,必定弄浊了你的纯真。金子和宝贝满堂,将会弄乱你的精神。美味带来灾祸,美女将使你身危。想要高爬反而坠落下来,想要发财结果却更贫穷。控制感情,堵塞欲望,是老子所珍重的。周庙里的铭文,为孔子所遵守。你的口一定要谨慎,不违逆当时的社会,把光荣和尘浊同样看待。不要说人处于静寂之中,人家就不知道你。不要说你处于暗室,就可胡作非为。应该把独处与同人群共处一样看待。见着幸福,不要抢先去取得,这样就不会与祸患为邻。保持清虚玄静和质朴的本色,不要违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经常像面临深渊那样戒慎恐惧,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纯真。

东汉书法家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

崔瑗的介绍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的译文: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一、出处

出自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座右铭》。

二、原文节选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三、原文节选译文

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说自己的优点。

施恩惠给别人,千万不要记在心里;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可忘记。

世俗的虚名,不值得羡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则。

做任何事情前,心里觉得安适,觉得不惭愧,然后才去做,别人的毁谤难道能中伤你吗?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座右铭》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经常放在座位右边,故称“座右铭”。崔瑗的兄长崔璋,崔瑗手刃仇敌后逃命,后被赦免,所以崔瑗作此铭来警醒自己。

二、赏析

崔瑗《座右铭》共20句,100字。全文的基调是抒发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每两句表达一层意思,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作者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当时比较普遍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有的直到现在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重视。

三、作者简介

崔瑗,生于公元77年,字子玉,汉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父亲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崔骃。崔瑗善文辞,尤擅长书、记、箴、铭,以文章显名于世。幼年时父亲去世,他锐志好学,继承父业。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与马融、张衡友谊很深。

百度百科-座右铭 (东汉崔瑗所作文言文)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书法方面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撰有《草书势》,文见《晋书》卷三十六《卫恒传》。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文学方面,《后汉书》本传(卷五十二)记载他撰写的各种文体五十七篇,亡佚颇多,严可均辑录《全后汉文》中的作品已不足一卷(见卷四十五),今存者以收入《文选》卷五十六的《座右铭》最为有名。 治学方面,曾与著名学者贾逵、马融、张衡等问学或交游,精通天文、历法、京房易学,后来又从东郡发干县狱吏学习礼学,可谓“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 崔瑗父亲崔骃、儿子崔寔 、侄子崔烈都是著名的学者,《后汉书·崔骃传》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可惜存世之作不多,以致各种文学史著作很少论及,近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用较大篇幅介绍了崔氏家族的文学成就,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