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句子用了怎样的手法_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的手法
1.哪些句子是用比喻修辞手法写的啊?
2.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请问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些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这些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语文好的来 急啊急用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常见的就着几种,貌似上面的也差不多这些,自己套用吧]
哪些句子是用比喻修辞手法写的啊?
1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拟人、比喻、反问)
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对偶、对比)
3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比喻、拟人)
4.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拟人、反问)
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年级上册的十九课巜海滨小城》课文里有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1、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本句运用拟人、比喻两种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凤凰花开的繁盛和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从颜色和形状描写了榕树枝繁叶茂的美丽形态,也写出了榕树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描写了大海和海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海滨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4——6自然段):描写了小城的庭院、公园和街道,表达了对小城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7自然段):总写海滨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加强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请问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太阳一晒,他们便娇羞地低下了头。
2、太阳一晒,他们便难过地耷拉zhi着脑袋。
3、太阳一晒,他们便绽放出了最美的笑脸。
4、太阳一晒,他们便精气十足的吸收阳光。
5、太阳一晒,他们便开始伸展懒腰。
6、太阳一晒,他们便开始躲到树叶底下。
扩展资料:
拟人化作用:
1、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拟人修辞答题套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某某事物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
这些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比拟)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排比 )(引用 )两个空的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比喻 ) 将大量疑问比喻成一百个问号
4、面对困难,我们难道就畏惧不前而放弃即将取得的胜利吗? 反问
这些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语文好的来 急啊急用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 )
2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 )
3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自由地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
(设问 )
4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排比 )
5这难道不就是三亚的落日吗?( 反问)
1.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来比喻19030年到1932年这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何来设问?
2.反复。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这是明显的反复,没有比喻更没有夸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