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_2
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at the touch of love everyone becomes a poet。每一个沐浴在爱河中的人都是诗人。
3、24.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
4、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5、if you dont like someone, that will be my girl friend 。如果你没有喜欢的人,那就做我的女朋友吧。
6、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7、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8、you light up my life。你照亮我的生命。
9、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11、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2、●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对晤。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人生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无。
13、the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 that ever comes to a man in this world is a woman's heart。在这个世界上,男人最珍贵的财产就是一个女人的心。
14、19.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1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16、3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18、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19、《狼山脚下》
20、your life is mine life!你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
21、俄罗斯国土虽大,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
22、every day without you is like a book without pages。没有你的日子就像一本没有书页的书。
23、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24、a heart that loves is always young。有爱的心永远年轻。
25、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6、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27、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28、理想的书籍是聪明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29、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0、48.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31、慈悲、忍辱和广大的心量,要能够包容别人,这是修行的基础,所谓是「心地法门」,发愿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这就是经上说的「菩萨种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离六道轮迴。
201. 学佛修行就是学真诚,儒家所谓「诚意正心」,也就是佛门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牺牲自己、成就大眾,念念都是损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举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会流露出温和、善良、恭慎、节俭、礼让的气质。
202.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这个地方下手,什麼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上,才算真实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诚心」,如果讲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难。
203. 能够时常存著帮助别人的心,就是修福;时常為别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如果我们不懂得涵养这种温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错失很多积功累德的机会,而且将来别人也会有意无意的疏忽自己,这些都是因果报应。
204.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讚、谤、毁、誉,都不足以掛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轮迴、往生净土,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
205. 学佛不是普通人,必须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纯正、温厚,纯厚的人自然就老实。我们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这些都是无福之相。
206. 现代人所有的过失,就在於喜欢「自我表现」,这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207. 真正有智慧的人,时常想到利益眾生、宣扬佛法,这是发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贪图名闻利养,不肯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断的造业。所发的心不一样,想法、作法当然也就不一样,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时常想到為别人造福。
208. 我们如果冷静观察,不难察觉到自己的习气。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恶习气就很重,这都是过去世所带来的,所以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时常自我检讨,善的习气要增长,恶的习气要断除,这是修行的根本原则,念佛人也不例外。
209. 人命无常,修行人只有光阴最宝贵,一定要老实念佛,才不会虚度光阴。
210. 佛经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得人身,是因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业因。我们现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办生死大事,只会纵情沉溺在五欲六尘、贪瞋痴烦恼裡面,这是将来生三恶道的业因,我们应该要谨慎,时常自我警惕。
211. 心裡还有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走到那裡都会有业障,即使一个人住山也会生烦恼,身心不自在。
212. 学佛最重要的是「专精」,无论专学任何经典,第一要熟读经文,第二要求圆解,第三要认真实行。什麼是「圆解」?能够了解「万法平等一如」,专学一部经典,任何一部经典都涵盖一切经,一切经典也圆摄此一部经,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样的见解才是圆融。圆解之后要圆修,也就是将经典中的义理、教训,与自己日常生活见解思想、举止言行融合成一片,这样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213. 為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為见解不圆融,烦恼不能断。
214. 研讨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对於经典义理能够真正理解。「解」是认识路,不认识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练,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确的见解。更进一步还要求「圆解」,有正确的见解而不能圆融,修行还是会有障碍。
215. 今天存善心来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错误。我们想要帮助同修,首先要说明「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让他生平等心,然后告诉他修学的步骤与方法,也就是「四弘誓愿」: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之人,首先要发广度眾生的大愿,然后从「断烦恼」下手,也就是一门深入,专学一个法门、一部经论,培养清净心。心地清净就生智慧,再学无量法门,才能够通达无碍,广度眾生,圆成佛道。所以智慧开啟之后,再读大藏经,三年真的已经足够了,因為「一经通,一切经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间法都能够通达,為什麼?因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够通达无碍;我们因為没有定、慧,不要说一切法,连一个法门也不能通达。
216. 修行人為什麼要研究经论?因為对於经论义理不认识、不能够圆融,修行一定会有障碍。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时听经,八小时念佛。
217. 从前出家,前五年不准听经、研究教理。而现在师父却教我们读经、念佛、研讨同时并进,这是希望帮助大家快点进步。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小时读经念佛,二小时研究讨论,这是解行并进。初学者以读经、培养清净心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后,对於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强,认真实行,所以初学、老修的重点不一样。
218. 研究讨论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对於经典的义理透彻明瞭;第二步则要研讨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样去实践;这是重点。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顺境、逆境、家庭、社会之中,我们能够把经典的道理、原则、教训运用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之中,这样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够得真实受用。
219. 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教训,真正能够做到两成才能往生;能够做到一半,就绝对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220. 学佛真正不读经而能够成就的,只有一种人│善根深厚、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实的证明,功德在讲经说法之上。像这样的人,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一般人学佛都要从教育著手,对於道理、事相真正透彻明白,才能够成就信愿,所以世尊不得不说法四十九年。
221. 研究经论非常重要,没有理论的基础,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适当,虽然有进步但是很缓慢。所以研究经典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对於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明瞭透彻,可以消除许多障碍,减短修行成就的时间。
222. 初学阶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读经,等过了三千部以后,心定下来,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决定跟从前不一样。
223. 我们「想」,就想阿弥陀佛的本愿,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想这个,就叫作妄想。我们「念」,就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念阿弥陀佛,就是邪念。
224. 真正的念佛人,环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实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会成就,就怕我们自己有怀疑、夹杂和间断。
225. 我们读经、念佛,如果不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心行,还是不能够消除业障,只是修有漏的福报。我们所有的业障、习气都掛在脸上,愚痴的人看不出来,但是有智慧、有学问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226. 有烦恼、有妄想的时候,就立刻读经念佛,恢复心地本来清净。
227. 我们现在学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读经、念佛,恢复自性的清净,把烦恼、妄想渐渐去除。世尊告诉我们,妄想、执著是眾生不能成佛的两大病根,妄想、执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堕,智慧愈少,所以六道裡面,地狱眾生的妄想、执著最重。菩萨的妄想、执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执著统统断尽,证得圆满无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见得这两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為什麼不把它捨弃?
228.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没有什麼事过不去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一场空,所以吃点亏、受些冤枉,何必计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的大事。
229. 佛法与儒家最忌讳的就是「杂修」,现代人不懂这个常识,很难体悟古大德求学的经验。
230. 成功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专精」而已。李老居士当年教学,对於根器好的同学,可以让他同时学习两门,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学一部经。那些不愿由一门深入的同学,李老居士说:「我没有能力教你。」
231.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喜欢一部经,只要能专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232.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学的依据、方法不相同,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应该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寧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233. 我们希望所有道场都是第一,所有经典都是第一,成功的关键,就在於我们自己能不能够「专一精进」。
234. 学习书法可以训练耐心、修定,没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学习一字,临摹一百次。先学字的间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时要读帖,不间断、不夹杂。先要一门深入、专学一家,有成就以后才能够融会贯通。
235. 有人问:「只依照一部﹃无量寿经﹄修学,这样坚固的执著能够成就吗?」末法时期,只要执著一种经论,一心专修就能成就。譬如这个讲堂有很多门可以进出,只要执著走一个门,进入讲堂以后岂不是门门平等?
236.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说:「能知不能行,国之师也;能知又能行,国之宝也」,所以对於通达经论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们也应该讚叹,因為他能够指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虽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学生努力发奋,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这就是古人所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
237. 修行人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对於人事复杂之地,应当远离。
238. 学佛要「福慧双修」,不怕没有福报,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239. 在臺上讲经要想得心应手,至少也得十几年的修行功夫,没有认真的修行、证得境界,只能把佛学名相解释清楚,义境绝对讲不出来。所以求学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则不达」。
240.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随变」、「不变不随缘」。这四句怎麼讲?怎样学?会麼!一是菩萨,二是如来,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241.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还是一个人独自专修比较稳妥。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以及近代我们亲见亲闻,许多自在往生、预知时至的人,都是一个人专修。一个人修,警觉性很高,下定决心超出生死轮迴、往生见佛;两个人在一起就有意见,杂心閒话,很难得到功夫成片。
242.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把握光阴努力精进。
243. 古德教我们「内养五德,外修六和」,从这裡学起,再推展到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五德,什麼都不能成就。
244. 修行不需计较一切事务,只要不障碍弘法工作,凡事都随缘。
245. 不论世、出世间法,都要靠自己自动自发去学习,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靠别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养自己真正好学,对於道学真正有兴趣、生欢喜心,才会学好。愈是高深的学问,愈要有高尚的德学涵养,才会觉得法喜充满,而不堕流俗。
246. 向人请教的文稿,中间要空两行,方便善知识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识没有地方改写,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傲慢,没有恭敬心。
247. 护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够包容。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错。心要专、要清净,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养他。
248. 真正善知识一定是非常谦虚,认為自己处处不如人,而能够尽心尽力成人之美,爱护、培养下一代。
249. 「恒顺眾生、随喜功德」要依理智,绝对不能依感情。
250. 净空老法师自称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他最大的长处,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与人争、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实念佛而已。
251. 处乱世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生,就是大福报。千万不要惹事生非,自乱方寸。
252.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觉心提不起来,原因在於不读经书。所以师父常劝初学的人,要把「了凡四训」先读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时时提高警觉,修行才能得力。
253. 不要与人结冤仇,不管他人报不报复。只要自己还有贪、瞋、痴的业力,就绝对障碍修道。
254. 欺善怕恶,是绝对的错误,因果报应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时常提高警觉,自我反省、改正错误。
255.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不能懺悔业障。所以要多读书,发现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愚痴,不能够改正过失就是造业。
256. 我们起心动念不是对别人负责,而是对自己负责任。如果还不发心修善积福、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今生,恐怕又要轮迴六道、长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认清事实,才晓得只有求生极乐世界是我们唯一的生路。
257. 处在乱世,能够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报。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锋头愈好。
258. 「命裡有时终须有,命裡无时莫强求。」真正体会这两句话,自然就会心安理得、清净自在。
259. 「无量寿经」上讲的三种真实:「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眾生真实之利」,都是真实心的流露,真实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觉悟的心,自己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永离轮迴、求生净土。
260.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从前错误的行為;修学的方法是「净念相继」,认真念佛修净业,善、恶两边都不执著。
261. 学佛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变行為。修行的利益有三种:住真实慧、明心见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积功累德︵惠以眾生真实之利︶。我们修行的目标是「清净、平等、觉」,如果不修这三种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间灾难也不能免。因為我们内有烦恼、外有恶缘;内外交感,一定会有苦报。
262. 求佛菩萨没有感应,是自己有业障。改过自新就是消除业障。
. 修行有效果,现前就能够得到身体健康、精神充沛、体力好,烦恼少、智慧长、法喜充满。
264.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毒」,也就是「贪、瞋、痴」,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秽消除,身体自然健康。
265. 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是「饮苦食毒」,空气、饮水、食物,处处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经典上说,阿罗汉能够降伏毒龙;毒龙所散发的毒气,谁也受不了,只有阿罗汉、菩萨们的大慈悲心,才能够降伏牠。
266.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应。修行人念念為弘扬正法,想求道场也可以求得到。
267. 印光大师说,学佛之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是学佛成就的秘诀。末法时代修学很难成就,就是因為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对於老师不能够百分之百的恭敬、服从,即使是佛菩萨来说法,自己还是不能够得到真实利益。我们学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则、尊师重道,做眾人的表率、模范。
268. 学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為有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也是我们生生世世不能通过的大关卡,如果在这一生我们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彻底放下。
269. 世、出世法都是从「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识没有一定的标準。我们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跟著他学道,才会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师学道,不要知道老师的缺点,才能生起恭敬心,获得真实法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270.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别人对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应该铭记在心,更何况是父母、师长的大恩大德,我们更要念念不忘;这是培养自己忠厚的品德。别人对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别人有好处,则要念念不忘;能够学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地才会真正清净,德行才能成就。
271. 善知识总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师希望学生好,他们遗憾自己没有能力、没有环境学习,所以尽心尽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进,优点发扬光大。朋友与朋友之间,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实在讲,这个意识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不断的根本。
272.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想到别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善、恶,有丑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罗汉尚且有习气,更何况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丑陋的,我们也要捨弃,只看他光明的一面,这样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没有恭敬心的人,道业绝对不能成就。
273. 凡夫总是喜欢看别人的丑事,而且愈丑愈好,这是大毛病。法师一生保持清净的秘诀,就是不看别人缺点,时常讚念别人的功德胜事。
274. 人一生当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时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动、一言一行,极乐世界菩萨们统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想瞒,也只能瞒住世间的愚痴人,这种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
275. 做恶事要赶快发露懺悔,早日受报;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积阴德。
276. 什麼事情都要先检讨自己,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教我们存心仁厚。想要别人对我笑,自己得先对别人笑;处世要大公无私;这些都是学做人。
277.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负担。一切境缘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净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际遇就让佛菩萨安排,让它自然成就。有缘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别这个缘是邪还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观察将来的影响,不要轻易被境界所转。
278.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这一颗心,磨得又光又圆,心胸才会宽阔自在。否则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时候,双方都有过失、都要造罪业,来生来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279. 生烦恼是自己内心有病、心裡有衝突,与外境不相干。其实尽虚空、 法界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280. 世、出世间的学问、德行,都是自清净心显露。儒家讲「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佛法讲「明心见性」、「净念相继」。这是人生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幸福。
281. 「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位,可见得言语的重要。古人说「祸从口出」,言语不谨慎,小则影响个人荣辱,大则导致国破家亡;这些我们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与人结冤仇,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修行「口业」最难守,世尊教我们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自己一定要谨慎。
282. 诸佛菩萨眼看眾生造业受苦,也不说一句,為什麼?机缘还没有到,即使说了他也不觉悟、不会接受,反而会造业造得更重。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眾生回头、肯接受时,才会帮助他。
283. 不要诽谤人,也不轻易讚叹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涵容。古人说:「君子绝交,不言人过」,喜欢说别人过失,的确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毛病。
284.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是教育,也就是品德的涵养;「政事」、「文学」是待人处世受用的原则。
285. 有大智慧的人,态度一定恭敬、谦虚。有深度的人,听别人讲话不会立即反驳,先要经过深思熟虑,恐怕自己思虑不週,犯下过失。
286. 自从庐山远公大师创办东林念佛堂以来,「莲社」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我们所提倡的「净宗学会」,正是是古代莲社的现代化,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而是一个独立的社团,每个学会都可以自立章程、推选干部,带领一个地区的念佛人,大家一起来共修。
287. 中国儒家以礼乐教学,佛门则重视戒律与梵唄,戒律调身,梵唄调心,在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高歌一曲,的确能够紓解心中的忧虑。世间音乐会激发人的情绪,但是佛门音乐,却可以帮助我们的心平静安定,所以称為「梵音」。经典上说,世尊在世的时候,以音声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唄的重要性。唱梵唄最重要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慈悲心,音声有佛菩萨加持,自然得感应。善导大师说「一切真实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
288. 作事一定要谨慎,真正爱护一个人,就不能让他有造罪业的机会。让眾生有机会造罪业,这是我们的过失。
289. 人道要有伦理才算是善道,如果丧失伦理,人道也就变成恶道。老虎三天吃一餐,而且是饿的时候才会吃小动物,如果不饿,即使有动物从牠面前走过,牠也不理会;所造的杀业不太多。反观人类所造的恶业,比起毒蛇猛兽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畜生死了以后尚有上升,人死后反而往下堕落。
290. 得到神通有三种方式: 清净心, 药物︵效果不大︶, 妖魔鬼怪附身︵他一走,神通能力也就跟著丧失︶。所以只有修清净心,自性能力恢复,才是真正的神通。清净心是定,我们依照戒、定、慧修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等到智慧开啟,自性神通自然恢复,不求也能得到。
291. 古人非常重视老师与朋友,这是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关键。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学的关系还要亲,同学还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学。我们自己发心修学,无论到什麼地方,都要找几个人一起研究讨论,这是古人所谓的「切磋琢磨」,道业、学业才会进步。
292. 极乐世界的大眾,每个人相貌都相同,这就是世间人所说的「相随心转」。我们仔细观察两个人,如果他们的相貌、言行、举止都相同,习气个性也会一样。所以一个修行人,是不是真正修行、真正有道,都可以从相貌上看出来。
293. 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缘分不具足,什麼事都不能成就。缘分来的时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没有福德智慧的人,纵然遇到胜缘,也会当面错过。
294. 世尊当年教学,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萨、罗汉,虽然没有制度、没有组织,可是培育人才、教化眾生都能成就。这些我们读歷史都能够看到。现代人有制度、有组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质上毫无成就。这就是觉悟的人没事,迷惑的人多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用功。能够天天进步的是贤人;我们能够做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进步,也已经很可观。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进步呢?心地清净,没有什麼事,牵掛、忧虑比从前少,这就是进步。所以修行,要能够真正的看破、放下。
295. 学佛好好修行,作眾人的榜样,就古人所说的「人天眼目」,这是修大福报、无量功德。
296. 孔老夫子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中和」,所以我们看「论语」裡面,字字句句都充满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个人一生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团体来讲,尤其是领导人,能够掌握中和之道,团体一定会兴旺。
297. 读书要掌握总纲领、总原则,才能够得受用。
298. 我们静静观察,儒、佛的教学都是活泼而生动,绝对不教人读死书;读死书的人一定不会开悟;不仅是佛法,儒家也讲求「开悟」。什麼是「开悟」?能够举一反三就是开悟,学习一个原则,会联想到许多事,懂得灵活运用、事事通达,这样读书才会有受用。
299. 「事一心不乱」是解悟,「理一心不乱」是证悟。念佛的好处,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正如同大势至菩萨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理一心不乱。
300. 佛经上常说「五浊恶世」,现在这个时代,不但物质环境有严重的污染,人事环境也非常恶劣。不但贫穷人过得很苦,富贵人也不快乐;还有很多有权势的人,每天都觉得苦恼不堪。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冤家聚头,讨债还债,苦不可言,有利益的时候大家亲如兄弟,没有利益的时候,再好的朋友也视同陌路,连父子兄弟,也会因為争名夺利而反目成仇、骨肉互相残杀。这些情形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很多。再看物质环境,不但空气、水源早已经严重污染,就连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品,有很多也会產生副作用。我们自己不但烦恼很多,而且对於是、非、善、恶一无所知,只会盲从附和。这些情形,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称為「五浊恶世」,真是「内有障碍,外有恶缘」,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勤奋努力的修行。
301. 古德常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為。」出家的可贵,在於能够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发心牺牲奉献,自行化他,所以连宰相、将帅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彻底的牺牲与奉献,古德也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都是真实的告诫我们,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则将来一定会受果报。
302. 从前出家人接受供养,都要讲经说法来供养施主。法供养要有清净、慈悲心,自性功德流露,才是真供养,所以我们要认真修行,真正有成就,才是施主的「福田」。
303. 对於佛的威仪、轨范我们要认真学习,并且把它发扬光大,才不愧為佛弟子。
304. 世间人笑话学佛迷信,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迷信。许多人强调,要讲究营养、有进步的医学,才能保持健康长寿。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在苦难中生活的人,他们每天粗茶淡饭,根本谈不上营养,也不用吃补品,仍然活得健康快乐,也很长寿。由此可知,这些不是圆满的长寿之道。最究竟彻底的答案,佛法告诉我们,是修善积福。因為健康长寿是福报,福报必须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够得到。现在全世界灾难很多,有福报的人,再大的灾难也能度过。所以要学习清净、善良,节俭、惜福,在大灾难中自求多福。
305. 佛门裡面长幼的顺序,以德行為第一,其次才讲戒腊和年龄。最简单的德行,就是存好心、作好事、说好话。
306. 世界的劫难,必须靠多数人知道懺悔、改过自新,才能够化解。但是这件事情很不容易,因為这是眾生业力深重,感得大自然的报应。
307. 唱念不容易,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平剧裡面的唱腔、白文,与佛门的唱念很接近,我们可以学习、做参考。唱念的本质是真诚心的流露,技巧是表达的方式,心不真诚,唱腔再好也不能感动人。有真诚心,就算没有技巧,还是能够令人感动。佛当年以音声作佛事,整部大藏经,都可以谱成曲歌唱,由此可知唱念的重要。
308. 真正的好老师,一定很愿意教学生,把好的东西流传给后世;只可惜找不到学生。毕竟真正肯学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放逸、懒散,没有尊师重道和敬业的精神。
309. 我们生在这个浊恶时代,是共业所感,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加上外面环境的恶缘,没有不造业的。但是也有真正的好人不受环境污染,不需要别人劝勉就能够洁身自爱,这种人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
310. 八地菩萨的境界,我们业障凡夫的确没分,但是念佛人只要信心清净、净念相继,就可以达得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比不上一个老实念佛人,因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就可以圆满成佛。佛经上说,这种人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数的诸佛如来,今生因缘成熟,承蒙十方诸佛威神加持,才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一生圆满成就,他的确是尽虚空、 法界最有福报的人。
311. 现在全世界到处都有灾难,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安稳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吉祥,无论到那裡,都有诸佛护念,不会遭遇一切的灾难,非常安全。
312. 佛经上告诉我们,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眾生,只要信愿持名,「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信愿持名者,是尽虚空、 法界第一等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
313. 阿弥陀佛的光明相好,可以使我们离苦得乐、身心舒畅、智慧开啟、清净光明,绝对不是世间的日月可以比得上的,所以称為「超日月光佛」。
314. 经上说:「佛佛道同」,十方诸佛本性的光明完全相同,但是在因地所发的愿不同,所以跟眾生结的缘也就不一样。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要救度法界一切眾生,法缘特别殊胜,所以世尊和诸佛都讚叹他是「佛中之王」。
315. 净土法门是佛专门為我们这些沉沦三恶道的眾生而说,附带為大乘菩萨、小乘罗汉而讲。我们冷静想想,自己除了五逆重罪以外,其餘的恶业都已经造尽,即使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也绝对不能脱离六道轮迴,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特别為我们五浊恶世的凡夫,宣讲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
316. 十方诸佛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眾生赶快成佛。在无量法门裡面,只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简单、容易、稳当,成就无比殊胜,所以十方诸佛都共同讚扬。
317. 「定」是念佛三昧的基础,念佛三昧包括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以及功夫成片。我们要把所有的念头统统捨掉,统统放下,专心想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只要功夫成片,一定可以往生,这个境界人人都能够达到。
318. 修学其他法门,碰到冤亲债主来扰乱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只要发心念佛,佛光就会注照、加持我们,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在修行道上非常安稳。念佛人心心念念都在「道」上,「道」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三业清净,就绝对不会有魔事,著魔都是因為我们心不在道上。
319. 眾生无始劫来生死轮迴,苦不堪言,无法脱离。虽然过去生中我们也曾经学佛、修学净土法门,但总是放不下,功夫不得力,所以到现在还在六道受苦。今生善根成熟,又遇到净土法门,千万不要再马虎,当面错过。
320. 我们歷劫的冤亲债主,常常想来找麻烦,念佛人有阿弥陀佛保佑,观音、势至拥护,魔怨没有办法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佛光普照,就是修行的增上缘。
321.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殊胜,但是念佛人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摄受,所以超越其他法门。我们想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想念我们。凡夫智慧浅,妄想多,对於事实真相不明白,所以总是放不下,盲目的向心外求法,事实上,一句「阿弥陀佛」,已经具足圆满的福德和智慧。
322. 我们一生到极乐世界,无始劫来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多少菩萨、罗汉长时间的勤苦修行,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我们业障凡夫在这一生,仰仗弥陀大悲愿力,就能够立刻超越他们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都教我们专精念佛,求生净土。
323. 弥陀经说念佛一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但是我们念这麼多年,连个消息也没有,问题不在佛菩萨,在於我们自己没有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对於世间许多牵肠掛肚的事放不下,所以没有感应。
324. 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见到十方诸佛,当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时候,佛的光明、愿力、神通就会加持我们,让我们也有像大菩萨的能力,见到一切诸佛。这样的大神通力,佛在大乘经上说,必须是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证得,但是念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承蒙佛力加持,也可以有这样圆满的神通威德。所以说净宗是难信之法,让我们能够快速超越诸佛菩萨歷劫的修行。
325. 佛的心量广大、慈悲,我们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是大慈悲心的圆满流露,真正求生极乐世界,就能够与佛的心愿相通,感应非常快速。
326. 倓虚老和尚说,他一生遇到学禪的,有人得定,却没有人开悟;但是亲眼见到念佛往生的人,却有几十个,可见得参禪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师说,参禪必须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资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够开悟,因為禪宗的标準必须要明心见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没有办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们以参禪的定功来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确是「难信、易行」的不可思议法门。
327. 密宗持的是「心戒」,所有宗派裡面,以密宗的戒律最严格,杀、盗、淫、妄样样好像是在作,但是心地清净无染,所以成就最殊胜,这是佛法中的「博士班」,必须经过这一段修学才能够成佛。事相上不做,心裡不一定清净;事相上样样都做,但是心地没有染污,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清净。
328. 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德能和受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有广大的德能受用,只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圆满流露,而我们却被障碍盖覆住,不能透露,这是眾生的苦处,所以佛法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就是教我们去除所有的障碍,也让自性圆满的流露。
329. 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所以每尊佛旁边,都有很多菩萨围绕著,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古佛示现来帮助佛陀教化眾生。「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教化眾生,都是彼此密切合作、圆满无碍,令大眾生起敬仰之心,愿意亲近佛、跟佛学习。
330. 阿弥陀佛的本愿,与十方诸佛的大愿,都是希望眾生快快念佛往生,亲近弥陀。因為下从地狱眾生,上至等觉菩萨,都只有念佛,才能成佛。
331. 「阿弥陀佛」是我们真心本性的名号,念这个名号,真心本性就自然现前,不仅是阿弥陀佛加持,十方诸佛都欢喜护念,讚叹保佑。
332. 「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心开的时候,到处都觉得自在安乐,因為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才华富贵,所以样样都会称心如意。
333. 我们念佛把目标放在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没有得到心开,也一定会见佛。
334. 论语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美」,佛法讲「庄严」。我们的生活要美化,环境也要美化。但美必须以高尚的道德為根基,才是「真善之美」。没有道德的美,就像花瓶裡的花,很快就枯谢。「仁」是仁慈,推己及人。人之所以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能够将心比心,处处能為别人著想,所以这是一个会意字,二人為「仁」,不但想自己,也要想到别人。「道」,是「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志於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确的了解、真正的觉悟。但是宇宙森罗万相,绝对不是凭思惟想像可以理解的,必须要心地清净,捨除一切妄想、执著自然明白。心地不清净,迷惑颠倒,就算事实真相摆在眼前,我们也看不清楚。「德」,是一个人心裡有「道」,外表自然流露的行為,不是假装的。凡夫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颠倒,所以要学佛,学佛身、语、意三业的行為。佛菩萨的德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凡夫要刻意去模仿;等到模仿得很纯熟,心性也会自然流露。所以佛菩萨是由内向外的表现,我们则是从外向内学习。明白这个道理,读书就懂得活用而且会有心得,觉得很快乐,所以儒家说「不亦乐乎」,佛家讲「法喜充满」。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会读死书,读得再多也没用。
335. 生老病死,一切眾生都无法避免,所以佛陀教我们只有念佛,才不会被病苦恼害。一切病痛都是从妄想、执著產生的,尤其现代医学讲究「心理健康」,我们只要想佛、念佛,接受佛力加持,身心世界都会美好庄严,这是最圆满的心理健康。
336. 凡夫都有业障,没有业障就不会来此世间。有业障就有病苦,消除业障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
337. 「建国君民,教学為先」,建立国家首先要把教育办好,教育的目的是「思无邪」,也就是让大家都能够有正确的思想和见解。第一个要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的身分以及应尽的义务,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中国古代教育的功能,就在於防患未然、防微杜渐,让大家都有共识的标準,避免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
338. 中国人讲「伦常」,「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和君臣五种。君臣,在现代社会,也就是老板和员工、上级与部属的关系。「常」,是作人的基本德行,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仁」是推己及人,不但為自己著想,也要多為别人想想。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义」是义务、奉献,不要求报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些都是本分义务的工作。「礼」是礼节,人与人之间往来要有「礼」,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治国,礼治比法治更好。「智」是理智,待人处世头脑要冷静,不可以感情衝动,意气用事。「信」是守信用,人无信不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具备这五种道德,儒家讲「五常」与佛法讲「五戒」的意义相同: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慧。虽然现代社会对於伦常道德已经不重视,但是我们身為佛弟子,还是应该遵守,因為这是常道、做人基本的德行。
339. 心地纯正、依教奉行的人不会著魔,因為邪不胜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这些都是著魔的缘。所以一些喜欢感应、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340. 七地以下的菩萨投胎,都会有隔阴之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前世所造的业,不管是善是恶,遇到缘成熟的时候,都一定要受果报。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人父母者,对於儿女的教育、為他们选择朋友应该要很谨慎,这关系到他一生的前途,影响很大。
341. 凡事都要缘分,我们学东西如果没有机缘,一辈子都遇不到善知识。
342. 「五浊恶世」在从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现前社会是处处可见。现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质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闷。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大家不断的造五逆十恶,种三恶道因:瞋恚心重的将来堕地狱;贪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堕饿鬼道;对於邪正善恶、是非利害没有能力辨别的堕畜生道;造的恶业愈深重,生活就会觉得愈苦闷。
343. 学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拼命钻研,要真正深入身体力行,深入境界。
344. 真正念佛人,的确不会老、不会死也不生病。因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没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个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会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够得到殊胜利益。我们不念苦、不想病,日子过得幸福健康又快乐;即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没有死苦。所以中国人说「返老还童」,我们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自然不难作到。
345. 「无量寿经」具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是有道理的。从今以后,一直到佛法灭尽,这部经会救度许许多多的眾生,因為它最契末法时代一切眾生的根机,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都讲得非常圆满。只要能够熟读、深思、依教奉行,功夫一定会得力。如果修学其他法门、大乘经论,一定要先断烦恼,才能够入门。仔细想想,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谁有能力断尽?如果不能断烦恼,研学大乘经论,就容易流為学术研究,增长所知障,这点我们一定要冷静思考。
346. 「阿弥陀经」的文字虽然浅显,但是义理非常深奥、很难理解,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虽然不求解,也能够深信不疑、信愿持名,获得真实利益。
347. 现在全世界的气候异常,显示人心不正常,我们要在共业中修别业,真正的念佛人,必定能够在大灾难中,得到三宝的加持护佑。
348. 出家人万万不可自大自狂,对於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虚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谁有「道」就向谁学,浅的向深的学习。佛陀时代,舍利弗、目犍连对维摩詰居士的礼敬跟对佛是一样的;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时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
349. 出家应当求一切眾生的福报、佛教团体的福报,所以四弘誓愿的第一条「眾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还有「我厌恶的眾生」这就错了。四弘誓愿是我们自性的流露,如果违背自性、只求自己现前福报,那就真的错了。
32、领土争端没有谈判,只有战争。
33、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34、《关于年龄》
35、30.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3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长进先读书。李苦禅
37、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38、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9、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40、《关于年龄》
41、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
42、我看书有我的原则,我不喜欢语文书、作文课,因为我仇恨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我更喜欢王朔,这小子很聪明,而且很真诚。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因为我很欣赏他骂人骂得深刻又不露骨。
26、学生给我寄来一份试卷,里面有一道题是用我的文章作分析,问我的文章到底选自以下那个大赛:a: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b、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新概念首届全国作文大赛。你说这是什么玩意儿!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是伟大!
27、我的小说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这就是生活。为什么一定要高于生活?
28、数学,我想我只要上到初二就够了。 一个人全面发展当然好,但可能越全面发展越是个庸才。说一个人学习高等数学是为了培养逻辑能力,我觉得逻辑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是培养出来的东西。古人不学高等数学,难道就没有逻辑能力吗?
29、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30、我想,时候差不多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们要到这里来演出和慰问了,我也该走了。
31、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
32、我很难概括自己的个性。我对那些模式化的人格尤为反感,我只是按我喜欢的做事而已。我不愿随大流,我是写不出那种啊,我们光荣的大桥一类的东西的。
33、休学后的安排胸有成竹,5月为《三重门》在上海作发行宣传,到同龄人中搞签名售书,暑假约几个同伴去西藏岁末几个月把自己锁在家里,将一年体验付诸笔端。
34.紧张的人说话时的体现不是忘记内容,而是忘记过渡,全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两句毫无因果关系的句子居然能用所以串起来。
35.家庭就像一座山,双方都要拼命往上爬,而山顶只容一个人站住脚。说家像山,更重要的是一山难容二虎,一旦二虎相向,必须要恶斗以分轩轻。通常男人用学术之外的比如拳脚来解决争端,所以说,一个失败的女人背后大多会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36.问题涉及到了钱上,爱的寿命就不同了。我常可以见到恶丑无比的男人拥着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
37.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在爱情上的爱情是短暂的,因为爱情本身是短暂的;而建立在金钱上的爱情是永远的,因为金钱是永远的。
38. 上海的美女走在街上向来目不斜视,高傲地只看前方,穿马路也不例外;上海的男人却大多目不正视,竭力搜索美女,脸上的肌肉已经被培训得可以不受大脑控制而独立行动,见到美女就会调出个笑,因为如此的关注,所以,在上海只听到车子撞老太婆,鲜闻有车子撞上美女。
39.城市好比女人,白天我们看见的只是大施粉黛的脸蛋,待到夜深时才可以见到她卸妆后的容颜。那才是最真实的。
40.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
零下一度《头发》
41.痛恨一个人四年比喜欢一个人四年更加厉害。喜欢只是一种惯性,痛恨却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
42.韩寒: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就是中国逻辑。
韩寒评部分国人指责台球冠军丁俊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43.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44.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韩寒,《三重门》
45. 和女性争辩是不明智的。无论这个女性是不是明智。
46. 权力高于你尽全力捍卫的权利。
韩寒,《像少年啦飞驰》
47.全国有名的迫害学生的源头。
韩寒谈北京海淀区。
48.大部分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而所谓比较大师的或者先锋的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顺序捣乱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写。
韩寒,《通稿2003》,《诗歌的问题》
49. 只要不要脸,谁一天都能写几十首现代诗。
韩寒,《通稿2003》,《诗歌的问题》
50.所谓压力大,学习苦,名额少,全是老百姓的事情,有钱有权的人,从没有说过教育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完全是他们所不能体会的东西。
韩寒,《通稿2003》,《招生的问题》
51.我们主要到你们这里来学习,话是好听,但是你在学校里都干什么来着?
韩寒,《通稿2003》,《大学生的问题》
52.先人也很可怜,引用他们的很多话,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尊敬他们,而是凑巧他们和自己想的一样,利用一下这些话,去反驳或者批评一个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人罢了。
韩寒,《通稿2003》,《语文的问题》
53.欠人钱和欠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别人欠你一笔钱,拖着久久不还,你已经断然失望,这时,那人突然还钱了,你便会觉得那仿佛是身外之财,不是你的钱,然后挥霍花掉;但若是别人欠你一份情,也久久不还,待到那人还你情时,你会备加珍惜这情。
54. ,对男子而言,最难过的事就是旅行途中二男一女这样内部永远团结不了.
55.不漂亮的女孩子撒娇成功率其实比漂亮女孩子要高,因为漂亮女孩子撒娇时男的会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再在心里表决是否值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56.骂人时最痛苦不过于别人用你的话来回骂你,分量也会猛增许多。
57.看来最保险的还是常备一只信鸽。
--韩寒评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手机网络。
58.这年头,杀了爹或者被爹杀了都不算新闻。
男学生以不知天高地厚想法幼稚盲目自大为主,女学生就不那么想法幼稚了,而且有一部分想法还很成熟。
--韩寒眼中的大学生。
59.答非所问;没有一个问题能在二十句话内解决;不论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引到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去,哪怕嫖娼之类的问题也是;喜欢打断别人话,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话;对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分成几个方面去说,哪怕说的是一个道理;在否定一样东西前一定要肯定一下;在他们回答问题回答到一半的时候问他们记不记得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八成不记得了;偏胖;说话的时候手一定要挥舞;被逼到没辙的时候总拿自己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作为比别人强的本钱,但不能解释像他这样的学术权威为什么没有被打倒;被打倒的一定要让人知道自己曾经被打倒;总结性的话都能在死掉的人写的书里找到。
--韩寒谈专家的特点。
60.他们的最大理想估计是文坛能变成一个敬老院。
--韩寒:中国文学没有起色的很大原因是有这些做事说话极其不负责任但又装出一副很诲人不倦的样子的人长期占据文学评论的权威位置。
61.越小的官就越喜欢滥用职权。
--中国人的毛病。
62.我们chinese总不能拿英语互相问路到长城怎么走吧。
--韩寒认为,普及普通话比普及英语更重要。
63.闭上眼睛以为是在牛津,睁开眼一看是在天津。
--中国学校的早自习。
64.什么东西被神化以后下一步必然是说很多胡话。
65.开个小卖部还恨不得能上市呢。
--韩寒谈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
66.不可思议居然还有在花父母钱上学吃饭的二十几岁的人洋洋自得自己的综合能力。
--做一个谈话节目的时候,有一个大学生站起来对韩寒说,可能你写东西的能力比我们强,但是你的综合能力是远远不如我们大学生的。
67.建议以后的作文评分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四种得了。
--韩寒: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说我喜欢甲的文章不喜欢乙的文章,或者说,甲的文章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点远。
68.爱国之心在看中国队踢世界杯或者中国使馆被炸时都在体现和培养,实在不会因为一个班级在烈日之下曝晒了几十小时而增加。
--韩寒谈中学军训。
69--韩寒:不管老师处于什么样的用心,我觉得这都是很可笑的事情,并且侵犯到人权。最最至少的,你可以不提倡,但是你不能够打击。
.连个未成年人都教育不了居然要去教育成年人。
--韩寒评叫你的家长来一趟。
70.教师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像我上学的时候,周围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特长,又不想去当兵,但考大专又嫌难听的人才选择了师范,而在师范里培养出一点真本事,或者又很漂亮,或者学习优异的人都不会选择出来做老师,所以在师范里又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教师。所以可想教师的本事能有多大。
71.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故意将教师的地位拔高,终于拔到今天这个完全不正确的位置。
--韩寒:其实说穿了,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养家糊口的一个途径,和出租车司机,清洁工没有本质的区别。
72.假的传千里,真的没人理。
73.我们不能借着管理的名义欺负压榨一些穷苦百姓,也不能借着无法管理的名义放纵一些贪官贵人。如果像城管抓小商贩一样抓中国的大小腐败,那社会肯定更加和谐。国家肯定更加强大。
74.明明下流的人,凑一起就叫上流社会?
75.生活实在是最无辜的事物,它明明最公正,却被无数人用作自己做坏事的借口。一切都是生活所迫,而生活却从来没有被抓住过。
76.我实在不能想象当两个人很相爱的时候,突然会出现一个既不是我爸妈,也不是对方爸妈的人说:不行,你们不能在一起。
77.从不服输的我承认,我输给你了。韩寒自曝被女教师骚扰多年(2007年12月15日)
78.其实高考的压力是完全的经济压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诉你你爹妈都死了,但是居然卖烧饼的爹妈有几个亿的遗产,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参加考试,并且在碰到一个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两词除了笔画不一样多以外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题目的时候高呼一声:爷不考了!
79有句话说爱情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话其实不对,爱情没这威力,爱情只是促使女人去买最好的化妆品,仅此而已。
80.九十年代女中学生的文章仿佛是个马厩,里面尽是黑马王子和无尽的青梅竹马。
81.前几年考重点高中成风,现在已经成疯。
82.规矩其实是温饱以后的消遣,温饱都不能了,还要规矩吗。
8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赠人黑锅,你的手还是黑的。
出自韩寒新年几事
84.所谓脚痛踢脚,头痛踢头,另一个外援在国内联赛里眼睛又被踢残了。的确不太文明,弄不好国际社会对中国队的印象就是在原始森林海边踢椰子的一群狒狒
85.我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广告,大意是这样的,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老者垂头丧气,人家问,你怎么了。老头说,我得了癌。车上的售票员说,没事,我几年前也得了癌,在前面某站的一个医院治疗了,现在好了。司机接着说,是的,我的癌也是那里治好的。然后一车的乘客纷纷说,我们的癌,都是在那里治好的。
86.刘翔,居然有人觉得他应该谦虚点.已经是世界记录保持者了,如果非要在那说,不行不行,我跑的还不行.可能某些人听着心里舒服,但这样的谦虚其实是对别人更大的侮辱,这都叫不行,那你们都是残废了.
87.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蹉跎岁月嘛,总离不开一个蹉字,文革下乡时搓麻绳,后来混上镇长了搓麻将,搓麻将搓得都驼了背,乃是真正的蹉跎意义的体现。
88.我会不会加入作协?如果我去了就能当主席,我就去,我下一秒就把作协给解散了。
89.就算我是个名人了,但我也特清高特清高特清高特清高特清高特清高,清高到高晓松不胜韩寒的程度,所以我不喜欢做什么评委。
高处不胜寒,韩寒一句话压过高晓松
90.你是否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一点就着的下场就是炮灰。
91.失恋的人的伤心大多不是因为恋人的离开,而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处境的同情和怜悯。
92.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
93.低级趣味也是趣味,娱乐自己始终不易。
94.自己觉得自己特聪明,把别人都想得特别的别有用心,什么拙劣博出位之类。如果一件事情,凭他们的脑袋就知道是拙劣的,难道我还能不知道。
95.虽然我不会参加任何影视的表演,但其实我是一个好演员,只是没有人有资格来导演我罢了。不要学我。你让我重来,我都学不像自己。
96.有些人,居心叵测惯了,看出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居心叵测。
97.事实上,在长途旅行的时候,你愿意带上谁,她便是好姑娘。
98.对于车手的心态,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在中国可以生存下去的人,都具备了很强大心态,不需要再进行单独的心态训练了。
99.除了罪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的国》
100.这是一种真正的无所事事,无所事事到让外人看着就仿佛是在谋划着干大事。 ---《他的国》
4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摘自: 格言网
44、不可说,不可说。
45、47.默默地关怀和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6、《乡关何处》
47、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48、●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49、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50、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51、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拉罗什夫科
52、●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53、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54、《书海茫茫》
55、对时间的慷慨,就等于慢性自杀。奥斯特洛夫斯基
56、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雨果
57、sometimes the perfect person for you is the one you least expect。有时候,最适合你的人, 恰恰是你最没有想到的人。
58、●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59、my heart belongs to you。我的心属于你。
60、45.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61、●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62、《关于年龄》
63、some pain can not tell until you can slowly forget。有些痛 说不出来 只能忍着 直到能够慢慢淡忘。
64、20.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6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6、31.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67、in love folly is always sweet。恋爱中,干傻事总是让人感到十分美妙。
68、23.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69、may your love soar on the wings of a dove in flight。愿你的爱乘着飞翔的白鸽,展翅高飞。
70、●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71、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72、●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7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74、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75、奇文共赏识,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76、●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77、一切事物日趋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巴尔扎克
78、俄将提升军事能力,坚决不允许伸着湿乎乎鼻子的外部势力干涉内政( 一起感悟人生)。
79、丛林规则长期有效。
80、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毛佛鲁
81、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8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83、the one you share the joys and hardships with,你倾诉梦想的人, 与你同甘共苦的人。
84、
jzd365.com更多名人名言编辑推荐
8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6、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87、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88、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89、(有人批评俄罗斯的民-主问题)让我跟你老实说吧,俄罗斯人压根就不想要伊拉克那种民-主。
90、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91、《关于年龄》
92、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93、2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9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95、(听说以色列总统性丑闻)请代我向你们的总统问好,他的身体一定很棒,他与10个女人有染!他真令我们又吃惊又羡慕!
96、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9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由不知难。陆游
98、who travels for love finds a thousand miles not longer than one。在爱人眼里,一千里的旅程不过一里。
99、《艺术创造论》
100、if equal affection cannot be, let the more loving be me。如果没有相等的爱,那就让我爱多一些吧。
10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02、17.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0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04、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松下幸之助
105、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106、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高尔基
107、●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这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失态有更大的危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他永远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龄里落脚。
108、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10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10、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111、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12、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113、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114、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15、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16、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117、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18、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119、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120、i need him like i need the air to breathe。我需要他,正如我需要呼吸空气。
121、6.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122、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爱迪生
123、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124、《关于年龄》
125、●历史,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把人类的早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个体生命史是可以体察的,因此,一旦把历史作人生化处理,它也就变得生气勃勃,易于为人们所体察了。把历史看得如同人生,这在人生观和历史观两方面来说都是超逸的,艺术化的。
126、一切皆为虚幻。
127、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
128、●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129、(针对德国大臣观点)我不想说你的观点就是放屁,尽管这确实是放屁,但我们会善意听取意见
130、22.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131、《关于年龄》
13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3、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13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考,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35、《关于年龄》
136、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13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莱辛
138、理想的书籍是聪明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13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40、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141、《关于年龄》
142、somewhere, someday, the unexpected encounter with someone changed your life somehow。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次邂逅,改变了你的一生。
143、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44、●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14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
146、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47、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148、there is no remedy for love but to love more。治疗爱的创伤唯有加倍地去爱。
149、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150、40.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51、1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52、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153、《收藏昨天》
154、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郭沫若
15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56、●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157、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158、46.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59、●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16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162、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
163、no words are necessary between two loving hearts。两颗相爱的心之间不需要言语。
164、谁能保持永远的青春,便是伟大的人。郭沫若
165、3.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166、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167、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
168、love is hard to get into, but harder to get out of。爱很难投入,但一旦投入,便更难走出。
169、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170、美国这次的动机和他们任何其他的动机没啥不同:把你的房子点了煮鸡蛋!
17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古训
172、brief is life, but love is long。生命虽短,爱却绵长。
173、dont spend time with someone who doesnt care spending it with you。不要把时间花在一个不在乎与你一起分享的人身上。
174、25.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75、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176、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177、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78、●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179、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80、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181、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
182、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183、precious things are very few in this world。 that is the reason there is just one you。在这世上珍贵的东西总是罕有,所以这世上只有一个你。
184、《关于年龄》
185、some habits, however, was to change。有些习惯,无论如何都改不了。
186、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187、2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88、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糊口的无穷广阔的海洋。凯勒
189、《洞庭一角》
190、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91、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只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
192、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193、passionate love is a quenchless thirst。热烈的爱情是不可抑制的渴望。
19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95、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白居易
19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97、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罗斯金
198、33.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99、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0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01、14.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02、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20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05、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206、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07、28.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208、love keeps the cold out better than a cloak。爱比大衣更能驱走寒冷。
209、最大、最险。
210、50.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痴,而带来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211、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21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13、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214、42.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15、《艺术创造论》
216、she who has never loved, has never lived。人活着总要爱一回。
217、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18、《关于年龄》
219、35.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20、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221、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色泽、给人以才干。培根
22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223、loves tongue is in the eyes。爱情的话语全在双眼之中。
224、where there is great love, there are always miracles。哪里有真爱存在,哪里就有奇迹。
225、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2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2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28、《灯下回信》
229、34.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盗窃罪一样。
230、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231、《收藏昨天》
23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33、自己的衬衣总是更贴身;人总是先想到自己的利益。
234、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235、●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故事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236、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37、希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纪伯伦
238、36.你认命比抱怨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239、we cease loving ourselves if no one loves us。如果没有人爱我们,我们也就不会再爱自己了。
240、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241、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242、4.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43、《关于年龄》
24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45、《关于年龄》
246、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李大钊
247、if i know what love is, it is because of you。因为你,我懂得了爱。
248、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249、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谚语
250、《关于年龄》
251、first love is unforgettable all ones life。初恋是永生难忘的。
252、41.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5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54、2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55、when love is not madness, it is not love。如果爱不疯狂就不是爱了。
256、《关于年龄》
25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58、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5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60、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61、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262、the soul cannot live without love。灵魂不能没有爱而存在。
263、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264、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65、《收藏昨天》
266、《艺术创造论》
267、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268、《收藏昨天》
26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270、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7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72、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73、《关于年龄》
274、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275、go back to the past, can return。回到过去,只能回到。
27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77、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筝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278、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让伦理学和法学去完成这个任务吧),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人生的况味。
279、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280、2.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81、难言的失落,使无数游子欲往而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整个儿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像的愉悦。
282、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283、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284、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285、《关于年龄》
28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87、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3. 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4.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5. 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6.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為有伦理道德来维繫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麼身分就尽什麼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7. 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8. 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9. 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10. 僧团一定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础上。六和裡面,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与大眾相处,不用妄心。因為妄心每个人都不相同,只有真心才会一样。「真心离念」,真心裡面没有妄念,所以我们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分别执著,才能与大眾和合。只要心裡还有一个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会不相同,很容易就会起衝突。
11. 以真心与大眾相处,这是大乘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够做得到,称為「道共戒」,道就是真心,这是最究竟的根本。小乘人的见和同解,则是建立在禪定的基础上,也就是虽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够伏得住,不会起现行,所以大家仍然能够保持见和同解,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為见和同解的基础。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用「无量寿经」作标準,大家起心动念都依靠无量寿经的教训,就不会有有其他的意见。
12. 如果研究经教、讲经说法,而不知道怎样修行,最好就老实念佛。佛菩萨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与念佛功德相应,我们凡夫讲经,在讲台上起心动念,在讲台下也起心动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是事实,是应警觉。所以不讲经说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讲经的法师,临终还会有病苦。能够参透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才知道领眾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13. 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迴。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14. 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15. 大眾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夹杂、不间断。听经就是专心的听,听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讨论,这样才会开悟。如果提出问题讨论,这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念佛修一心,听经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没有不通达。所以,会听经的人,就像马鸣菩萨起信论上所说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起心、不动念,这真正是戒定慧三学圆修。
16. 圣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选择环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须选择与眾生有缘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如果这个地方跟自己没有缘,而跟其他善知识有缘,我们要随喜讚叹,希望眾生跟他们学习,能够得到利益。所以要与眾生广结法缘,才能广度眾生。
17. 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18. 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19. 传道、弘道都不能勉强,要随缘,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大原则。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世尊当年也是如此说法,如果只有一、二个人缘成熟,就专為这二个人说法;如果大眾的机缘成熟,佛就為大眾说法。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眾生真实利益。
20. 歷史上有两种时代,一个是治世,一个是乱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上轨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规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乱世裡没有制度和规章,环境变化莫测,所以修学佛法要心地清净,有智慧能够随机应变,才能够自度度他。在乱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权达变,只能自利不能处眾,弘法利生很困难。所以在什麼环境下,用什麼手段处世,我们都应该知道,努力学习。
21. 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麼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22.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23. 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24. 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25. 传道很不容易,法达禪师如果没遇到六祖,不会开悟;但是如果他没有苦读法华经十年的功夫,纵使遇到六祖也不会开悟。无尽藏比丘尼也是专门在一部经上,下过十多年功夫,遇到六祖才能开悟。所以要用十年的功夫,专攻一部经,才能得到清净心。有定力,这是授受的基本条件,如果心不清净,就是佛菩萨来说法也不会开悟。
26. 佛陀教化眾生,都是随机说法,并没有定法可说,只要能够帮助眾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都是正法,值得讚叹。自讚毁他、有门户之见的说法、作法,对佛法的弘扬、流传都会產生很大的障碍,断绝许多眾生学佛的机缘、法身慧命。所以对於一切大乘佛法,我们都应该讚扬。
27. 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28. 法缘与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尤其在这个时代,魔障很多,我们应该要想办法尽量排除,使正法传佈得又广又远,这是积功累德。如果反过来增长魔障,使正法消失,或者延后弘扬的时间,这都是很大的过失,所以要细心去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為粗心忽略,犯下很多过失而自己不知道,还以為做了很大的功德,这都是没有智慧。
29. 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刻板严肃的态度很难让大家接受。现代人喜欢活泼,所以我们讲经也不能呆板,在庄重裡面要有活泼,活泼而不失庄重,这样才能够利益眾生。所以「法华经」说,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开放,末法时期应该弘扬大乘。
30. 讲经说法只是為贪图名闻利养,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经造下地狱的恶因,这是「不净说法」,我们不能不谨慎。
31. 佛法经书、录音带、录影带、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权,限制流通,就是「不净说法」。我们能够把眼前的小利益与一切眾生共享,必得广大利益不可思议。
32. 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麼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眾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眾生。
33. 古今中外,好老师能遇到一个传法弟子,已经非常幸运,更何况是很多个?中国自古以来,传法弟子最多的是禪宗六祖,一共有四十三位,这样的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六祖之前没有,在六祖之后未曾听说。但是我们看佛经的记载,世尊的传法弟子有一千两百人之多,天天跟著佛陀,到处听经闻法,由此可知,这些弟子都是诸佛示现,大菩萨再来,以学生的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
34. 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眾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眾生,对於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35. 「无量寿经」能够在短短几年当中普遍弘扬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文简单明瞭,程度高与程度浅的人,都能够听得懂,欢喜接受。如果只有程度高的人才能听得懂,这部经就不能普遍利益大眾;如果是程度浅的人觉得欢喜,程度高的人不乐意接受,这样也会產生对抗的力量。从这裡我们才知道,这部无量寿经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虽然不能完全体会,只要尽心尽力的弘扬流通,将来一定会有无穷无尽的大福报。
36. 在观经註解裡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能够用净土法门劝导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报佛恩。因為能够劝一个人念佛往生,就是帮助一个眾生成佛,功德已经非常殊胜,更何况是帮助很多的眾生往生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自行化他,成就都不可思议。
37. 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体、相、理、事、因、果都讲得很圆满。这部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想法、看法、做法,如果都能够依照经文百分之百做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种修学方式,在大乘佛法裡面,真正是登峰造极,所以古大德讚叹是「如来所说第一经」,帮助我们这一生,自行化他圆满成就。
38. 讲经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
39. 在往后的九千年,只有净土法门最契合眾生的根器,世尊在「法灭尽经」裡面说,等到佛法灭尽以后,只有这部无量寿经还能够住世一百年。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加持,帮助眾生一生成就。由此可知,持诵无量寿经的人的确是十方诸佛菩萨护念。末法时期修学其他大乘佛法,即使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也不容易成就,一个是善根不够,一个是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大,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堕入名闻利养。只有净土法门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出离三界、永脱轮迴,当生圆满成就。
40. 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眾。眾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41. 我们与大眾相处,只劝人念佛、相信因果报应,这样可以避免过失。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要欢喜讚叹,因為我们没有能力可以帮助别人指点迷津,所以不要轻易说话。纵使自己修行有感应,也绝口不提,这点我们一定要遵守世尊的教训。末法时代,妖魔鬼怪都以神通感应迷惑眾生,如果我们也标榜感应,很容易令人混淆,连正法与邪法都分不清楚。
42. 我们口头上说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必须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眾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43. 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能够恒顺眾生、随喜功德,这是「权智」;自己保持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实智」。我们不要以佛法的标準,去衡量所有的人,处处看不顺眼,这是大错特错,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离开世间法,就没有佛法可言。这些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
44.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45.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麼人才能弘道?有德学的人。有学问没有品德,容易走向邪知邪见,佛法不知不觉变成魔法。只有品德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自利,不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广度眾生。所以发心讲经弘法、续佛慧命的人,品德学问都要努力充实。这也是佛法常说的「解行并重」,解是学问,行就是品德。
46. 作為一个领导人,福慧都要具足,没有福报,下面的人不会听从领导;没有智慧,容易带人走错路、走偏差,那样过失就更大。所以我们观察任何团体的领导人,乃至於佛门道场的执事者,都要有福报。有智慧、没有福报的人,可以讲经,但是不能作领导。所以「人贵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会跟别人争,一生过得幸福自在,不至於有大的过失,虽然自己不能领导人,但是可以帮助别人领导,一样都是利益眾生。
47. 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与大眾和睦相处,就应该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48. 普贤行愿品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我们心裡对待佛和眾生都平等,但是在事相上,应该合乎世间法的规矩和秩序,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是现在世间的规矩、秩序已经破坏殆尽,伦理道德丧失,所以世界会有大灾难。我们身為佛弟子,待人处世应该有节度,但是心地要时常保持清净、平等、慈悲,这样佛法应用在世间,就是充满智慧的世间法。
49. 如果有机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大眾;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己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助眾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所以帮助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做。
50. 弘扬净土比弘扬其他大乘法门更殊胜,因為净土法门最契合现代眾生的根器,我们自己专修,又能够尽心尽力介绍给一切眾生,这是最有意义的大事业,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讚叹,我们自己也觉得愈做愈欢喜,身体健康,事事顺利,这是现前的感应、华报,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是最殊胜的果报。
51. 经上说「以无缘慈,摄诸眾生」,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就是「无缘慈」,我们希望做到无条件爱护一切眾生,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成佛,只有念佛法门是最方便、快速而稳当的方法。真正发心修学,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眾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满成就。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弘扬,帮助眾生理解、修学这个法门,这就是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
52. 我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讚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眾生生欢喜心。
53. 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介绍给一切眾生,则是对大眾最好的供养。
54. 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55. 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56.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现,不能持久。
57. 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58.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捨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59. 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於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60. 处在动乱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动乱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61.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62. 论语讲「用行捨藏」,就是随缘。遇到顺境的时候,有人愿意重用我们,就可以一展抱负,放手去做;如果是逆缘就要「藏」起来,绝对不自我表现。普通人有一点才华就急於表现、藏不住,只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懂得随缘,知道什麼时候该尽心尽力去做,什麼时候应该收敛。佛法裡面,「藏」的意思讲得更透彻。中国古代修行人,自己成就以后,有法缘就弘法利生,尽心尽力帮助眾生,没有缘就住山闭关,住山闭关就是「藏」,自己努力进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63. 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没有福报,尤其是当领导人,更要有大福报。没有福报,纵使争取到领导位置,也不能持久。
64.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65. 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66. 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為「二足尊」,就是讚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67. 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印经、製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绍给一切眾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所以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68. 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结的缘更深,而且恩情会变成怨恨,怨恨却不会变成恩情;乐的事会变成苦,苦事永远不会变乐,所以佛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在六道裡面没有真实的快乐。我们明白这个事实,要彻底觉悟,绝对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69.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70. 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71. 我们生生世世学佛修行不能成就,没办法超出轮迴,是因為有冤亲债主来找麻烦、作魔障。不学佛的人,不知道释仇解冤,所以冤冤相报,苦不堪言。学佛的人,对一切眾生,不论是讨债、还债,都劝他念佛,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恶、恩、怨都转成法缘,世间人情眷属也转為法眷属,修行才能成就。
72. 无论是世间亲属,或者是出世间的法眷属都有弊病。我们看世尊和提婆达多两个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师生关系,但是提婆达多却处处障碍世尊,所以认清事实真相以后,我们的心只管安住在道业上,对於一切人、事、物,不管顺境、逆境,都不必牵掛,道业自然成就,障缘才能够消除。
73. 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齣舞台剧,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负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眾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眾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眾生。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眾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74. 古人处世都有规则可循,所以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现代人推翻所有的规则,所以人心大乱,没有安全感。我们处在乱世,想要获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广修布施,这才是真正的保障。
75. 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76. 在道场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训练班一样,教人怎样念佛。真正的功夫,还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净念相继」。
77. 我们专学某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就是「主」,其他经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萨為「本尊」,其他佛菩萨就是「伴」,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裡说的「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随时可以变换。佛菩萨教化眾生也是如此,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菩萨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来教化眾生;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优美、最究竟圆满之处。在华严经裡面,世尊就是教我们明瞭「主伴圆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扩展到尽虚空、 法界,世、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大家共住一个道场,肩负弘扬、承传佛法的使命,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共识与精神。
78.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学的依据、方法不相同,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应该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寧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79. 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己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眾生。
80. 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标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虽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够利益一切眾生。
81.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接受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82. 往昔丛林执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腊月三十日总辞。正月初一新选的执事就职。「执事」是為大家服务,不是特权,地位平等,好比住持与菜头、粪头的地位都一样。如果寺院职位期限太久,不但四眾弟子不服,实在也是妨碍自己用功。
83. 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84.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眾,就没有这个责任。
85. 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86. 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87. 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他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88. 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於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讚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89. 我们希望臺湾有一个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团,那麼二千万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与大眾和睦相处?要和合,第一个要放下自己的成见。见解与大眾不合,就应当离开,不要破坏僧团,这是敬重僧团、尊重自己,爱护诸佛正法。
90. 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裡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91. 来我们道场的四眾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92. 对於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93. 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94. 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為贵。论语上说:「礼之用,和為贵」,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一定是流弊百出。我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95. 过去我们曾经开印经、製作录音带的风气,现在希望大家再开「养五德,修六和」的优良风气,使臺湾成為福国,救度一切眾生。
96. 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97. 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歷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98. 要兴隆佛法道场,普遍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发广大的誓愿,对於一切道场、法师应当欢喜讚叹,让当地的信徒对於当地道场、法师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够获得法益。所谓「若要佛法兴,先要僧讚僧」,十大愿王的「礼敬」、「称讚」我们应该要这样学习。
99. 佛弟子对於每个时代都负有教化的责任。每个时代眾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样,所需要的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品德、学养、表达技巧各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求进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眾生愈来愈难调服,如果不精进用功、努力改进,怎麼应付下一个时代?所以我们现在擷取世、出世间典籍的精华,这正是针对下一个时代,廿一世纪的弘法利生作準备工作。
100. 佛门培养弘法人才,这几乎是海内外四眾同修的共识,因為弘法人才实在太缺乏、太困难了。為什麼困难?因為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绝对没有迷惑颠倒。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起心动念,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贪瞋痴慢,这都是迷而不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培养弘法人才之难,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动弘法事业的伟大力量。
101. 真正发心弘法,修学的基础首先要持诵七门功课: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吉凶经、四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这七种要能够熟读、背诵。行门,我们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科好比建筑房屋的架构,还要再以戒律充实之,我们选择「沙弥律仪」以及「五种遗规」。以上所说的,都是充实我们的德行,这在今时已经足够,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反而很难得到真实利益。佛学知识方面,可以採取正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周止菴居士的「心经詮注」,平时多看、多充实。所以一定要下真实功夫,这些都是必须具备、不可缺少的功课,将来讲经弘法、研究经教才能够得心应手。
102. 真正发心弘法的人,一定要发愿终生不做住持、当家,就是当一名教员;照顾道场、行政工作就让护法的人去作。弘法、护法彼此之间要密切配合,好比学校的教员、职员要合作无碍,才能够真正推动弘法利生的大事业。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讲经的人,一定要培养平等心,如果有一丝毫贡高我慢、自以為是,这就是烦恼,就是错误,就是迷惑颠倒。
103. 如果具备上面的基础,就可以研究大乘经论,虽然研究大乘经论,目的还是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够一门深入。像唐朝道绰大师一生专讲弥陀经两百餘遍;民初郑锡宾居士也是在各处专讲弥陀经,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104. 菩萨悯念眾生苦,所以要普度眾生。「苦」从迷而来,「乐」自觉悟而生,所以要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先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要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自己一定要先觉悟,自己不觉悟,绝对无法帮助眾生得真实利益。
105. 佛法所在之处,必定要以教化当时、当地人為主;如果做不到这点,我们的弘法工作就是彻底失败。譬如在美国弘法,如果不以美国信眾作為教化对象,佛法在美国就无法生根。所以要与眾生广结法缘,非常重要,缘分要靠自己去开创,不要与人结恶缘。弘法工作如果失败,要认真检讨失败的原因,努力求改进,所谓「失败為成功之母」,一定要发心复兴佛法,并且要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广大的利益。
106. 我们希望整个佛法兴盛,而不只是一个宗派兴盛,现在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专门弘扬一宗,希望带动整个佛法发扬光大。最难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欲,不能以一切眾生的利益為重。眼光狭小、起心动念只想到自己,那是痴迷。如果能够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认真弘扬佛法,才是真智慧。
107.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讚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108. 歷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歷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109. 发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学问。我们自己虽然德学不足,但是不要过於自卑,因為现在没有人弘法,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不耻下问,谦虚求教,以真诚心感应三宝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必定要礼敬、讚叹,尽心尽力的向他学习、护持正法。
110. 我们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111. 真正培养弘扬净宗的人才,还是要有大经大论的基础,否则「无量寿经」讲不出味道来。
112. 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我们要认真学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113. 对於不认识佛法、或者对佛法有误解的人士,我们说法应该儘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讲佛、菩萨,而讲「对於宇宙人生有正确认识的人」等等,这样他就容易接受。我们帮助眾生欢喜佛法、接受佛法、愿意修学佛法。要有智慧,运用善巧方便。
114. 对於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115. 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一、不收归依弟子。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给。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116. 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117. 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118. 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眾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119.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120.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义,就是佛法入门的真实基础。弥勒菩萨在中间,笑脸迎人,代表学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发广大誓愿,救度一切眾生,这才具备学佛的资格。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精进、日新又新,不仅学问德行、才艺要进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做到前面所说的负责尽职、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听,增长见闻,不断求进步。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参观、考察十方诸佛国土的优劣,才建造出来的。所以学佛如果不懂得佛门教学设施的意趣,一定会流於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责任恢复、光大传统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121. 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助眾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122. 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123. 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124.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这些都包括在戒律裡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经典上说破戒比丘堕地狱。又说阿罗汉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狱所受的苦,还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我们自己造地狱罪而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愚痴。
125.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126. 古圣先贤都教我们要「放弃成见」,因為所有的争执,都来自坚固的执著。放弃成见就是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无论多麼巧妙,都是妄想、执著,要能够彻底捨弃,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127. 大眾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眾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捨弃自己的成见,不要让大眾生烦恼。
128. 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129. 世间事知道得愈多,烦恼就多。知道而不执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门和儒家都教我们样样通达而不执著。知道得多,样样执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场无量,法门无边,却能共存共荣,就是因為不执著。如果全世界的人们都有这个理念共识,就不会有斗争,而能够达和平共存的目标。
130. 我们為大眾传授五戒,内容就是「无量寿经」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经中所讲不仅是五戒,十善也圆满包涵在其中。
131. 修学其他法门一定要用「了凡四训」、「阴騭文」、「感应篇」做基础,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习气,如果读「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对於这些道理也讲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们要感念夏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个会集本,净土法门虽然好,还是不能够发扬光大,利益广大眾生。这些事实,等到我们对於经典义理愈透彻,就体会得愈深刻。
132. 「无量寿经」会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慈舟法师的科判与黄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李老居士眉註虽然简单,重点都已经标明清楚,对於学习讲经的人,的确是难得的好本子。
133. 佛门中讲「发露懺悔」,是向大眾说出自己的过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说别人过失,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结夏安居圆满日,称為「自咨日」。这是佛陀的制度,非常圆满。
134. 平常我们说别人过失,绝对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边,这是「规劝」。儒家教学,老师规劝学生,也是要关起门来训诫;学生听后获得利益,心裡觉得很感激。公开说别人过失,善根深厚的人会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怀恨在心,寻求报复,将来冤冤相报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自己要小心谨慎,俗话常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
135. 我们看佛经,一定要能够体会言外之意。普贤行愿品裡面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换句话说,心不清净,不管什麼形式,都不是礼敬;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礼敬。所以佛法重实质,实质就是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起心动念。懺悔也是如此,懺悔最重要的是知道业障从无始贪瞋痴而来,表现於外,就是身口意的造业。我们能够内断烦恼,外净三业,这就是真懺悔。
136. 修行的效果,我们自己可以明显的觉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见与经典渐渐相同,就开智慧。智慧开后再看佛经,跟从前绝对不一样,从前看的只是表面,现在能够深入体会弦外之音。佛法实在讲,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说不出的,要有悟处,才能够体会。有悟处就有真实作用,作用是消业障。业障消除,往生决定有把握。
137.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眾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138. 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139. 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经上说,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这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修过无量劫的善根福德,有这样深厚的善根,為什麼还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执没放下。如果我们还是放不下,空过这一生,来生恐怕要再经过无量劫,才能够遇得到这个稀有难逢的机缘。
140. 印光大师教我们,要把「死」字掛在额头上。想想死的时候,一样也带不去,心地自然就清净。
141. 佛法常说「生死事大」,我们不是今生才想要解决这件大事,过去世我们也想过,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这一生我们又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世缘放不下,对於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坏善恶总有贪恋,所以虽然念佛,还是不能达到往生的标準。
142.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非常困难。
143. 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144. 我们能够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对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裡才能平静,真正相信佛菩萨的安排没有错。正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管好、坏境界统统都接触,在裡面磨练自己的清净心,处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这是真正修行。如果对於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起瞋恨,这是造轮迴的业因。所以华严经说,一切眾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萨示现来度化我们的。
145. 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动念是错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错,因為善、恶是相对的,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换句话说,还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轮迴的业因。俗话说「凡事凭良心」,凭良心也是造六道轮迴的业。
146. 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所以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
147. 清净心是功夫,经上常说「善男子、善女人」,什麼时候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们看所有的眾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就是了。所以经上常说:佛看一切眾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诸佛也是凡夫。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境界随时都是跟我们自己的心念而转变的。
148. 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麼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149. 从古今中外的歷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150. 真心显露,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在净宗来说,则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也学不来,这是需要真正修持。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朝这个目标去学习,也就是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要把分别执著儘量放淡,实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
151. 修行要在人事环境裡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152.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眾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153. 娑婆苦海,种种的阻碍、困难在所难免,只要能够忍耐,障碍自然就会消除。所以六度裡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积功德、种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无论处在顺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积的功德往往会前功尽弃,一定要忍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
154. 我们平时用功念佛,到临命终时一定要做到「心不颠倒」,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的,决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学佛,也不会堕恶道;因為堕恶道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没有一个清醒的人会到三恶道去。所以我们平时,就要确实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临命终时手忙脚乱。
155. 如果我们不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改变命运、创造命运。我们起心动念不断造恶业,却想要得到善的果报,希望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认真断恶修善、持戒念佛,时时迴光返照,检点自己,才能够改造命运,如愿以偿,过得自在安乐。所以真正修行人没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156. 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157. 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慧,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158. 菩萨能够在贪境中不起贪心,瞋境中不动瞋恚,是因為他有远大的志愿、正确的目标方向,所以能够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為所动。又能够精进用功,不但自己修清净心,更以大慈悲心,尽心尽力的帮助眾生,不求回报,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
159. 凡夫有情见、有成见,看到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起瞋心,所以对於事实真相看不清楚,有错误。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对於顺逆境界还有一丝毫的牵掛,这些情见,都会障碍我们真实智慧。所以一定要发心利益眾生,弘扬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对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绝对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照见」,是真实的功夫。
160. 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掛?必须作到「万缘放下」,才算具足信愿,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
161.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乐,远离一切苦恼,不老、不病、也不死,时时都有三宝加持,诸佛护念。所以要有信心、有愿力,认真念佛,十方诸佛都会加持我们,不但体质、相貌会改变,再大的业障也决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从相貌、体质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162. 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163. 清净心最合乎自然。心裡打个妄想,障碍自性功德,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破坏自然生态」。
164. 古人心地清净,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何等的悠閒自在。现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还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团团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从这裡我们细心去体会,才知道心地清净,法喜充满,是真实的快乐。
165. 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166.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从一个伤风感冒,我们都可以体会这个身体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间,為什麼还要造业呢?财富再多,权势再高,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為什麼不利用机会修善积福?聪明人当财富从眼前过的时候,就会运用智慧,支配妥当,作利益眾生的事业,这是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当,反而会造业。所以「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我们应该细心的体会。
167. 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168.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要认真的反省、懺悔,自己已经跟清净心违背得太远。
169. 佛教我们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镜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绝对不动心,这就是「定」。「戒」是我们平常待人处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麼话该说,什麼话不该说;举止言行都有分寸。
170. 一切眾生都有见思、尘沙、无明烦恼,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烦恼,证得圆满菩提。但是我们要知道,菩提与烦恼差别只在迷、悟之间而已;觉悟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时候,菩提就是烦恼,两者是一不是二。烦恼虽然无量无边,终究是虚妄相,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一切的妄想、烦恼,自然会消除。
171. 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172. 修行最难的,在於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总以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173. 惠能大师说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见亦不见」,见的是自己的过失,不见的是别人的过失。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世间过,是自己烦恼起现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平等,怎麼还会看到世间过?这些话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说得出来。我们凡夫妄想执著常常起现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进步就觉得贡高我慢,这些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174.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175. 我们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声佛号是成佛的因;看见眾生可怜,想要修布施,这是菩萨因;起贪瞋痴是造三恶道因。所以无量劫来,我们每个人十法界的因统统都具足。因要遇到缘才会形成果报,那一种缘比较强,那一种因就先成熟,先受果报。「因」是过去生所造的,今生无法改变,但是「缘」却掌握在我们手中。今生希望得善报、不受恶报,就要断绝恶缘,努力加强善缘。所以成佛、成菩萨,或是六道轮迴,权力都在我们自己,与佛菩萨、阎罗王没有关系,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176.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177.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178. 忍辱对治瞋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179. 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还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而不是换贪的对象。金刚经上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180. 世、出世间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碍挫折,世尊当年成道,还要受三月的马麦之报,更何况是佛以下的菩萨、祖师大德们,每个人弘法利生都曾经遇到许多障碍。以禪宗六祖為例,当初五祖传法给六祖的时候,六祖才二十四岁,虽然一个字都不认识,却為无尽藏比丘尼讲解一部「涅槃经」,帮助他开悟。可见得当时六祖已经有能力教化眾生,但是还是到猎人队躲藏十五年,避免种种的嫉妒障碍。所以一生过得很平静,没有经过考验的人,很难会有大成就。
181. 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182. 佛经上说造五逆罪一定会堕三恶道。五逆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我们想要断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能够这样观照,烦恼就不难断除,至少也会淡得比较快,减轻修行障碍。
183. 传道之法:除了讲经以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没有别的废话。
184. 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185. 即使是发心修行、度眾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186. 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脱轮迴,而且只有净土法门,才可以帮助我们究竟解脱。然而必须要具备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的人,才能真正相信这个法门,依教奉行,三种条件缺一种都不可以。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听经闻法,对净土法门深入了解,断除一切疑惑,这是极為稀有难逢的因缘,如果能够真信切愿,必然永脱轮迴,究竟圆满成就。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无尽深广的恩德,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187. 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188. 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189. 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190. 世间的拉杂事,都是脱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我们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裡没有牵掛。世间的善恶、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从心裡真正放下,专念一部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一生必定圆满成就。
191. 我们念佛一定要心裡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裡真的有佛,口裡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192. 我们白天念佛不间断,晚上也不能间断。晚上睡觉胡思乱想,是因為没有把佛号放在心上,如果心裡真的有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佛自然不会间断,往生才会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说,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是我们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将来往生就靠不住,换句话说,虽然有信愿,但是不专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愿专一,无始劫来再重的业障也能够消除。
193. 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194. 我们修行尝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够深,所以佛经上说,大乘菩萨的善根只有「精进」一项,精进才会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态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195.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实践」。所以对於佛法的道理,我们必须真正去做,才能够体会它的好处,以及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如果体会不到,表示我们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没有真实受用。
196. 金刚经云:「菩萨无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业很难转变;只有心地清净、破除我执,才能够消除业障。凡夫所有的过失,都在於有个「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以会招来魔障。认真修行、心地清净,欲望很淡泊,什麼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碍我们。
197. 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198. 眾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眾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199. 身体不好是业障。我们身体不健康,表示业障没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运才能转变,业障才能消除。修行要发大心,如楞严经上说:「将此身心奉尘剎」,要把身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是则名為报佛恩」,这就是真正的报佛恩。
288、do not seat your love upon a precipice because it is high。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便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
289、忘恩、嫉妒、狡猾而感到气愤呢?争吵、轻蔑、处罚都不能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抹去这一切,反而善待他们,「善行」是让我们息怒的方法。
290、丛山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识。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人生交响曲。
291、10.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92、中庸、共贫、互贬,养成了一般民众对杰出物象的超常关注和超常警惕。这种心理习惯在本世纪经历了长久的大一统、大锅饭之后更成为一种天然公理,因此也必然地延伸到了新时期。几乎每一个改革探索者都遇到过嫉妒的侵扰,更不要说其中的成功者了。人们很容易对高出自己视线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投机取巧的秘密。
293、8.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294、●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295、《关于友情》
296、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297、take away love, and our earth is a tomb。没有了爱,地球便成了坟墓。
29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99、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300、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301、39.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302、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 them knowing you can't have them。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咫尺,却犹如远在天边。
303、●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304、1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05、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306、43.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307、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308、●老年是如诗的年岁
309、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的旅途。巴斯德
310、21.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311、我们就这样成年累月地在这里咽鼻涕吗
312、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313、37.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314、●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用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无法辩驳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现了霉气十足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银发一闪,冷不丁地出现一个能够降伏它们的高神。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高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而此时天下,早已月白风清。一双即将握别世界的手,向我指点了一种诗化的神圣。
315、青春是在它即将逝去的时候最具有魅力。塞涅卡
316、life is the flower for which love is the honey。生命如花,爱情是蜜。
317、《艺术创造论》
318、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319、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320、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321、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322、专弘,真正是亿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遇到而不能够深信,专修专弘的,也算是有福报,只是还没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这个殊胜稀有的因缘,认真修学。
362. 提供优良的读书环境,帮助读书人安心求学,这是為国家培育人才,真正的大善。
363. 修行的根本是「观念」,观是看法,念是想法。我们的想法、看法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就是修行。可是一个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过失,非常不容易。中国古人说,唯有大圣贤,才能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们天天对照经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点点滴滴都去除乾净。
364. 佛法讲「精进」,进就是进步、不落人后,真正的佛法,永远走在时代尖端,绝对没有跟著时代走的。因為如果不能走在时代尖端,佛法就不能做到契机契理,眾生也得不到真实利益。
365. 佛法修学的纲领是觉、正、净,也就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不但是修学的纲领,也是修学的次第。平等的心一定清净,但是心清净不一定平等。换句话说,心地清净虽然可以开智慧,但是不圆满,一直要到平等心现前,智慧才会究竟圆满,也就是成佛。
366. 往生的标準,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简单的说,就是专想专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夹杂,不间断。不但不能想世间法,想断烦恼,想一心不乱、想度眾生都是妄想。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除了一句佛号,其餘都是妄想。
367. 「信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萨是七尊佛的老师,信心第一,「七」代表圆满,正是说明一切诸佛都是以信心為根本。世、出世间法成就的第一个条件,都是要有坚定的信心,所以六种信心当中,「自信」最重要,而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浅成正比例。
368. 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立定志向,一个人没有志向,成天醉生梦死,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世出世间的第一大愿,也是最究竟圆满的大志愿。
369. 佛的心清净平等,菩萨心是修行六度,声闻修四諦,缘觉修十二因缘,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人道修中品十善及清净五戒,修罗道修下品十善,但是瞋嫉心重。饿鬼道的主因是贪心,畜生道是愚痴,堕地狱最重要的因素是瞋嫉心。由此可知,十法界眾生都有他的因缘,我们仔细反省,就会晓得自己属於那一道。想要出离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方法而已。
370. 净宗修行的宗旨、目标,都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目标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宗旨是「清净、平等、觉」。「无量」是指圆满的性德,在一切无量之中,以寿命為代表,表示才能、智慧、德行、相好光明等等,统统都无量;「庄严」是说外相具足真、善、美、慧。只要我们依照「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的宗旨努力修行,前面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修行的方法是「念佛」,无论用观想、观像、持名都可以,重要的是不违背修学宗旨,如果念佛很认真,心裡还是迷、邪、染,这样念佛一定有偏差。
371. 「改进」,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掉才会有进步。
372. 自行、化他不相妨碍。化他是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帮助他觉悟、看破、放下,帮助他对净土生起信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修行是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对於自己的修行也会有利益。
373. 世间人过年是喜事,欢欣鼓舞,觉悟的人却觉得很悲哀,正如普贤菩萨所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距离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来的快乐?这是觉悟的看法。所以学佛要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了解事实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决问题。世间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浅;只有觉悟的人,眼光远大,才能看到事实真相。
374. 佛菩萨告诉我们,眼前有福,将来没有福,这个福报是假的;眼前快乐,将来不快乐,这个乐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觉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实永恒的快乐。
375. 世间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萨的慈悲,则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础上。没有智慧,慈悲多祸害。
376. 道场有教化眾生的使命,教化眾生不一定是讲经说法,法门无量无边,领眾修行与讲经说法的功德都是一样。而能够作到身心清净,起心动念都如法,当眾人的表率,这是真正的教化眾生。
377. 净宗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轮迴路险。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所以要捨弃轮迴、求生净土,这是无上的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二六时中以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念念都是极乐世界。
378. 佛法就是学「觉悟」,破除眾生的迷情、执著。迷惑的人杂念多、妄想多,处处分别执著。觉悟的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觉悟的人什麼事都没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379. 真正愿意放弃经教、老实念佛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澈底觉悟,一种是善根非常深厚。这两种人,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裡成就。如果不是这两种人,就会有疑惑,「疑」是菩萨的最大障碍。真正相信净土法门的人,一句佛号已经足够,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净土法门来讲,则是信心清净,得理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
380.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实质上都是以「三福」為根本,「孝亲尊师」是根本中的根本。
381. 出家认真修行,培养自己的品德学问,教化眾生,就是孝养父母。
382. 修行最高的目标是「清净」,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落实在生活层面上,则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和十大愿王。
383. 我们修学的标準是「无量寿经」,它的内容不仅包括戒定慧三学和三归依,同时也具足眾戒。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的準则,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為我们正授五戒法,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384. 参禪可以得定而很难明心见性,是只有身戒清净,心戒不易清净,换句话说,杀、盗、淫、妄的念头如果没断,所以不能开悟。我们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乱,持咒不能够三密相应,问题都在这裡。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没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385. 学佛发心了脱生死,应该认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虽然只念十声佛号,也决定往生;否则就算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可见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从心地上,把烦恼、无明统统放下、完全捨离,修行才能成就。
386. 大乘佛法虽然多,而以「布施」為中心。布施就是捨、放下。在菩萨六度裡面,持戒、忍辱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禪定、般若属於法布施,所以整个佛法,自始至终就是教我们「捨」,能够捨得乾乾净净,就是成佛。
387. 佛所说的无量法门,都是教我们去除妄想和执著。「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修学的枢纽是「禪定」,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心地清净、得禪定,只有禪定能够克服烦恼执著。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开意解,自性智慧显露。
388. 「戒」是规矩、威仪。佛的行住坐卧,言行举止,自然都合规矩,我们学戒,就是学习佛陀一切的行為。
389. 从清净心生出的慈悲,没有分别执著,一切平等,所以称作「大慈大悲」。清净和慈悲,是一体的两面。从大慈悲中能够显露清净心,由清净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辅相成。
390. 「修行」是改正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為,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所以要读经,用经典教训来对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与经典不相应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391. 「燃香」的意义,是表以身心奉献,供养三宝、供养眾生,发愿留下这几主香疤,时时提醒自己要尽心尽力帮助眾生,牺牲奉献。
392. 世尊教出家人要时常摸摸头,提醒自己為眾生、為弘扬正法认真修持,牺牲奉献。所以佛教我们燃身、燃臂供佛,这都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把身体、手臂都烧掉。观世音菩萨都需要千手千眼广度眾生,凡夫只有两隻手,帮助眾生都来不及,怎麼说还要燃掉呢?
393. 「行菩萨道」,就是过菩萨的生活,菩萨是觉悟的人,我们凡夫迷惑颠倒,所以要学觉悟。修学的方法是首先要读诵经典,然后认真求解,把经典的教训,作為自己思想、言行的标準,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这样就是「行菩萨道」。
394. 「礼」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大眾相处,能够使别人不讨厌自己,这就是「礼」。
395. 修福要把握机缘,不需要等待,譬如捨财,有多少就捨多少,如果要想等钱多的时候再做,往往会丧失机会。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396. 大乘人的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所以看起来豁达又洒脱。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很洒脱,但是心裡一点也不清净,这样子不能称為大乘人。
397. 学佛最重要的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是绝对得不到利益的。
398. 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是佛法裡面最殊胜的行门。无量寿经上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得极乐世界就是纯一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既然发心求生极乐世界,对於普贤行应该要用心学习。
399. 普贤行是什麼?整部华严经,就是普贤行的典范,裡面有圆满的理论、详细的方法、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普贤行的特色,是广大、平等的心行,只要远离一切分别执著,无论是圣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為,都可以称為普贤行。所以它的内容多彩多姿,非常丰富,裡面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的分别,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对、对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贤行,都不能圆成佛道。因此,普贤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从内心修起。
323、i'll think of you every step of the way。我会想你,在漫漫长路的每一步。
324、38.被人诽谤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至尊的佛陀,当年也饱受诽谤呢,你算老几?
325、《灯下回信》
326、随手挥别。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是人类对自身的嘲谑。
327、小学名言警句大全集
328、18.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329、there is no hiding from lovers eyes。什么也瞒不过恋人的眼睛。
330、love is like the moon, when it does not increase, it decreases。爱情就像月亮,不增则减。
331、gazing affectionately at you every night。每夜都在深情地注视着你。
332、the most painful distance is youre not around。那最痛的距离 是你不在身边。
33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郭沫若
33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35、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当的。培根
336、●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337、49.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38、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定功。林逋
339、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培根
340、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容
341、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342、my heart is with you。我的爱与你同在。
343、《山居笔记小引》
344、书籍是朋友,固然没有热情,但长短常忠实。雨果
345、《文化苦旅自序》
346、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
347、the darkness is no darkness with thee。有了你,黑暗不再是黑暗。
348、in spite of you and me and the silly world going to pieces around us,i love you。哪怕是世界末日,我都会爱你。
34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50、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他们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351、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52、love is a light that never dims。爱是一盏永不昏暗的明灯。
353、●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35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55、if you love something ,set it free,if it comes back to you ,it is yours。如果你爱一样东西,应该放手予之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你的。
356、ill always love to be the one you love。我总想做你所爱的人。
357、your smiling at me is my daily dose of magic。你嫣然的微笑是我每日享受到的魅力。
358、i miss you so much already and i haven't even left yet!尽管还不曾离开,我已对你朝思暮想!
359、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歌德
360、《关于年龄》
361、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362、《仁者乐山》
36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64、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365、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366、《流浪的本义》
367、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巴斯德
368、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更斯
369、●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370、真正的敏捷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如金钱是衡量货物的标准。弗培根
371、the only present love demands is love。爱所祈求的唯一礼物就是爱。
372、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373、《关于年龄》
374、i love to be the one you always think of,我多想做你时刻思念的人。
375、有本事来抢!
376、●自然与人生的一体化,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色彩。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初次遭遇。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大为减损,但是,只要让自然与人生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又会出现。自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人生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377、《乡关何处》
378、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379、读书对于聪明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380、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38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382、love is a vine that grows into our hearts。爱是长在我们心里的藤蔓。
383、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384、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385、my thoughts are deep into you。我深深地想念著你。
386、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387、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388、老是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永远不会幸福。塞拉斯
389、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
390、听经听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业障还是不能消除。
351. 出家人一心修道、弘法利生,对於权势、名利、欲尘毫无贪染,才能够与道相应。
352. 一心念佛、清净修道,是出家人的本分。凡事过得去就好,不必太计较,只要是為大眾的真实利益,功德都圆满。凡事随缘而不攀缘;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这是出家人的「清福」。
353. 要真正发心「内养五德,外修六和」,建立和合的僧团。大家互相尊重,建立共识,这是六和的第一条「见和同解」。「共识」就是大家都依照无量寿经的教导修行。
354. 真正爱护一个和合僧团,如果自己与大眾知见不同,就离开道场,绝对不破坏僧团。人各有志,法门平等,这样的人有大福报,诸佛菩萨必定护念。
355. 真正修五德、六和,就是续佛慧命。
356. 自古以来,家庭、社会、国家、团体,想要兴盛、长久,必须遵守两个原则:「见和同解」以求人和,「利和同均」使大家生活水準差距不大。
357. 佛门道场最重要的是「五德、六和」,大家都依教奉行,这就是社会中最尊贵的团体。如果四眾弟子不能够和睦相处,不但自己本身受害,而且是毁灭佛教、破和合僧。
358. 世、出世间法都应该以「五德、六和」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两个人住在一起都会斗争,即使一人独居也不免自生烦恼。
359. 「和合僧团」為什麼难得?要四个人共修六和敬实在不容易,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有意见就不可能和敬。所以佛陀教我们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大家都捨弃自己的意见,自然就会见和同解。
360. 今生我们一定要有把握,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才不枉费这一生遇闻佛法,修学净土法门。
391、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392、如愿便是幸福,满足便是幸福。鲁迅
393、44.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394、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395、love is the greatest refreshment in life。爱情是生活最好的提神剂。
396、distance makes the hearts grow fonder。距离使两颗心靠得更近。
397、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398、刹那便是永恒。
399、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00、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401、11.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402、《关于年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