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的诗意

1、挑:捉。

2、排闼(t):开门。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3、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4、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5、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6、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7、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8、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9、诗意:

10、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11、无苔:没有青苔。

12、(其二)

13、忽:突然。

14、书:书写,题诗。

15、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1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7、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8、江上秋风动客情。

19、《回乡偶书》

20、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1、萧萧梧叶送寒声,

22、(其一)

23、作者:贺知章

24、九秋:秋天。

25、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6、原文:

27、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28、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29、知有儿童挑促织,

30、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31、宋叶绍翁

3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3、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34、作者:苏轼

3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6、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37、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8、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9、送青来:送来绿色。

40、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41、译文:

42、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43、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44、《书湖阴先生壁》

45、将:携带。绿:指水色。

46、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47、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48、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49、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50、《夜书所见》

51、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52、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53、(其二)

54、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55、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5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8、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9、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60、萧萧:风声。

61、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62、作者:白居易

63、徘徊:来回移动。

64、羁旅:犹漂泊。

65、注释:

66、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67、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68、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69、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70、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7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72、篱落:篱笆。

7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74、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75、作者:朱熹

76、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77、乌江十五兄,

78、赏析:

79、(其二)

80、原文:

81、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82、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83、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84、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85、赏析:

86、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87、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88、注释:

89、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

90、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91、夜深篱落一灯明。

92、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怎样诗句的句子才是最经典的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观书有感的诗意,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93、遮:遮盖,遮挡。

94、观书有感的诗意

95、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96、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97、清如许:这样清澈。

98、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99、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100、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101、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10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103、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04、作者:王安石

105、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106、中流:河流的中心。

107、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108、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109、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

110、动:打动。

111、(其二)

112、为:因为。

1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4、注释:

115、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116、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117、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118、那得:怎么会。

119、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120、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121、诗意:

122、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着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123、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24、原文:

125、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126、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127、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128、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129、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130、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131、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13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33、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134、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135、寥落:冷落。

136、夜书所见的诗意

137、(其一)

138、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13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40、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41、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142、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14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44、各自在一处。

145、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46、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147、回乡偶书的诗意

148、成畦(q):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149、注释:

150、诗意:

151、注释:

15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53、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154、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155、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

156、原文:

157、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158、注释:

159、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160、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161、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162、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163、在於潜的七哥,

164、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165、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166、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167、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168、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169、(其一)

170、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

171、诗意:

172、赏析:

173、《望湖楼醉书》

174、赏析:

175、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76、《望月有感》

177、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78、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79、清:清澈。

180、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81、(其一)

182、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83、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184、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185、《观书有感》

186、花草树木成行满畦,

187、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188、如:如此,这样。

189、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190、翻译:

191、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192、根:喻兄弟。

193、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194、赏析:

195、那:怎么的意思。

196、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