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形容词始动用法

2.如何辨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3.文言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名词并写出意义和用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古代汉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6.文言文以动词

7.高一语文第五单元的检测试题

下列句子中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_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c

a的“病”是意动用法,以之为病;b没有活用;c原句为““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看似与a结构类似,但是因为“病”与“肘”本身的意义差异,让前者可以做意动用法,后者只能是一般一般活用,可以说“以之为病”,总不能说“以之为肘”啊

文言文中形容词始动用法

一、名词作状语

1、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陈涉世家》

2、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论语〉八则》

3、石青糁之石 青:用石青。《核舟记》

4、空谷传响空 谷:在空荡的山谷里。《三峡》

5、斗折蛇行 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小石潭记》

6、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小石潭记》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小石潭记》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 山:顺着山路。《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 东:向东。《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愚公移山》

1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黔之驴》

14、四面竹树环合 环:像环一样。《小石潭记》

15、手自笔录 手:亲手。笔:用笔。《送东阳马生序》

16、孔子东游 东:往东方。《两小儿辩日》

17、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狼》

18、复前行 前:向前。《桃花源记》

二、名词作动词

1、歌以咏志 歌:写诗歌。《观沧海》

2、妇抚儿乳 乳: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 宴:举行宴会。《口技》

5、有仙则名 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 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狼》

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太守):做太守。《岳阳楼记》

11、任意东西 东西:往东往西(漂流)。《与朱元思书》

12、每至晴初霜旦 霜: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的马《三峡》

14、浑欲不胜簪 簪:插簪。《春望》

15、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 名:命名,给…取名。《醉翁亭记》

17、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别号。《醉翁亭记》

18、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望岳》

如何辨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举例分析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名词还有数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例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

——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例3:“止子路宿。”

——“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例4:“项伯,臣活之。”

——“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例5:“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

例6;又如: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例7:《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自然)无所谓病不病。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困”的意思。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例8;《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又如前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也是省略宾语的使动句。理解时都应该补上宾语。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例9;焉用亡郑以陪邻?

例10;.项伯,臣活之。

例1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

“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例12;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例13;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例12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例13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4: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15: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泣:使……悲泣。

例16: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动词作使动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又如:

例17: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

例18;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

“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需用使动用法解释。

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又如例19:

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其实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 例20: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文言文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前提条件有三: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2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此句中的“苦”、“劳”表示的是“心志”、“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例2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2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例25: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例2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例27;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8: 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使……美)

例29: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

例3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例31: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例32: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削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不同于意动用法

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

古汉语 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例3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夜泊瓜州》

“绿”带上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为“使。。。绿” “使。。。。。变绿”

意为: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乡?

例34:

是以令吏人玩客所馆,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子产坏晋馆垣》)

“完”字应该理解为“使。。。。完好”,“高”应理解为“使。。。高大”,“厚”应该理解为“使。。厚实”

译: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使它完好,使馆门加高,使围墙加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

例3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愚”应该理解为“使。。。愚昧”

译:于是废除了以前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书籍,以此来达到使百姓愚昧的目的。“废”废黜,废除。“道”施政之道,治国之道。

例35:“令愠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贵”。它本身不可以带宾语的,但是这里它却带了宾语“长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的活用。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不过是名词先活用作动词,然后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

例36:无案牍之劳形

“劳”使。。。劳累

例3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安”使。。。安逸

例3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稳固

例39: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受苦,受累,受穷。

例4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例41:贤哉,回也!

使。。品德贤

例42:美乎哉,山河之固!(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使。。。壮美

例43:“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梅雨》中的“暗”是使动用法,使。。。变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例44: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例45: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6: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使……美)

例4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

例48: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例49: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例50: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削弱)

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例5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53: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宴》)

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例54:既东封郑 (使……成为边界)

例55: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翻译时要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56: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5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也不多见。

例58: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59: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宴》)

例60: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22》

例61;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左传》例中的“生死”与“肉骨”相对,都是动宾结构。“生死”相当于“使死生”,意思是使死人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意思是使白骨生肉。《史记》例中的“国异姓”,是“使异姓国”,意思是使异姓立国。例中的“肉”、“国”都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作为名词中的附类方位词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例62:我疆我理,东南其亩。《诗经·小雅·信南山》

例63: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10》旆pèi:指旌旗。

例64:毋西兵。《史记·陈涉世家》

《诗经》例中“东南其亩”相当于“使其亩东南”,意思是使其田亩东向,南向。

《左传》例中“南辕”与今成语“南辕北辙”中的“南辕”相同,“南辕”相当于“使辕南”,意思是使车辕向南。《史记》例64中的“西兵”就是使军队向西。

古代汉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较为罕见。保存在今成语中的还有“汗牛充栋”

例65: 徐孺下陈蕃之榻 (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例66: 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例67: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

例68: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烛之武退秦师》

例6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 《鸿门宴》

例70:舍相如广成传舍。(舍:使……住在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例71:.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例7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例7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特别例外: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

例74: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同时,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例75: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例76:.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例75中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例76中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例77:左右欲刃相如。刃(砍杀:)

例78: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例79:二月草已芽。芽(发芽)

例80:春气动,鲜不疫也。疫(染上瘟疫)

例8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

例82: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志(向往)

例83:籍吏民,封府库。籍(给……登记户口)

例84:刑人如恐不胜。刑(惩罚)

例85: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例8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

例87:、吾二臣者,皆不欲。臣(做家臣)

例88: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在这里,意为“使……成为疆界”:

句子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即要灭掉郑国。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8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

例90: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

例9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例9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略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

例93: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成为四皇,与五帝并列成为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成为四个”,“六”可解释为“使……成为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例94:六王毕,四海一。(“一”是使。。。统一的意思)

例95: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在这里是使,,全、满的意思)

例96: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使。。。专一的意思)

例: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使。。。二心)

例98: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例99: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例100:.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中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96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以上内容来自几天的电脑百度搜索以及各类文档的保存再加以纯手工打字整理而成。

文言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补充: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名词并写出意义和用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三种情形。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

①项伯,臣活之。(《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臣救活过他”。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

二、判断方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

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⑦“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

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⑧句中士卒比李广地位低,“从”当然是一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

三、翻译方法。使动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

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一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

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一同带进去。如:有人将“大王必欲急臣”的“急”,翻译为“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

2. 词类活用的种类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⑤否定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未云何龙。

云:形成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为人所信服⑥“所”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用网捕捞⑦“皆”“都”等副词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皆指目陈胜。指:指指点点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

《国语·吴语》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不及物动词类: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 药:以……为药。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3. 什么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传》)

急:使……急。

扩展资料: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

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语法区别

1、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省略宾语。

2、谓语灵活性不同。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属于词类的活用范畴。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构成意动用法的词,一般是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及名词。

古代汉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上、下:向上、向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3)日:每天,名词用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文言文以动词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属于词类的活用范畴。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主要区别如下:

一、性质不同

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2、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二、语义不同

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

2、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三、语法不同

1、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使动可以省略宾语,意动不省略宾语。

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高一语文第五单元的检测试题

1. 文言文“之”译为动词的句子求大神帮助

之一般可用作动词,助词,代词 一、“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三、“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2. 初中语文古文中所有名词用作动词

1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 13 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

(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

(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

(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

(《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

(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

3. 文言文“之”译为动词的句子

之一般可用作动词,助词,代词一、“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二、“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三、“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4. 古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子,要20个.

① 驴不胜怒蹄之.(蹄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 用刀刃) ③ 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冠 戴帽子,袜 穿袜子) ⑤北面而事之(事,译作“奉养”)⑥一狼洞其中(洞,译作“打洞”;) ⑦寿毕,请以剑舞(寿,译作“贺寿)⑧沛公欲王关中(王,译作“称王) 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墓,译作“修墓”) ⑩春气动,鲜不疫矣(疫译作“害病”)⒒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寓,译作“住宿”) ⒓晋军函陵.(军,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⒔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⒕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⒖扣弦而歌之.歌:唱歌 ⒗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⒘冠切云之崔嵬 冠 :戴⒙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耀⒚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以……为先⒛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 以…….后”.。

5. 文言文中的动词

文言文中的动词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6.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驴不胜怒,蹄之。

解析例①“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的布帛”,而是“穿帛”,即“一”活用为动词。例②名词“蹄”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脚踢”。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①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

解析例①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游泳”。例②名词“衣”用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即“穿”的意思。

例③中名词“侯”用在“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即“封侯”。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树之以桑。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解析例①名词“树”后有介词结构“以桑”,“树”活用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例②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零”,“风”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高考福建卷)解析“而”一般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①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例②名词“东”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溃逃”。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如:①阙秦以利晋。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解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例①“利晋”,是“使晋得利”,这是客观的结果,因而“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②“药之”是“以众人的议论为药”,是一种心理活动或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客观上,众人的议论不可能真的成为一种药,因而“药”是意动用法。只找到这些。

7. 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例句能愿动词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如果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如“能、可、欲、肯”或副词等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③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⑤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⑥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⑦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3.名词后面如果接介词结构,这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四子侍坐》)②皆白衣冠。

以送之.(《荆轲刺秦王》)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顺流而东也.(《赤壁赋》)5.许多常见的成语中也存在名词作动词的语法现象,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应该注意体会,例如: ①草菅人命:草菅,茅草;把人命当茅草对待,指任意残害人命. ②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天地.用于形容有治理 天下的经世之才.。

8. 文言文中名词作动词的形式有哪些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驴不胜怒,蹄之。

解析例①“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也不是“衣服的布帛”,而是“穿帛”,即“一”活用为动词。例②名词“蹄”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脚踢”。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 。

解析例①名词“水”,用在助动词“能”后,活用为“游泳”。例②名词“衣”用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即“穿”的意思。例③中名词“侯”用在“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即“封侯”。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树之以桑。

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解析例①名词“树”后有介词结构“以桑”,“树”活用为动词,是“种植”的意思。例②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零”,“风”活用为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高考福建卷)

解析“而”一般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性词组,不用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①名词“衣冠”活用为动词,“穿好衣服,戴上帽子”。例②名词“东”活用为动词,意为“向东溃逃”。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

①阙秦以利晋。

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解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例①“利晋”,是“使晋得利”,这是客观的结果,因而“利”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②“药之”是“以众人的议论为药”,是一种心理活动或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客观上,众人的议论不可能真的成为一种药,因而“药”是意动用法。

只找到这些

  l、文学常识填空

 ①《左传》是的简称,又名,是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著作。其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②《国语》和《战国策》都属于史书,其中《国语》是我国这类史书中的一部史书,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又主要是记言,故名为《国语》。而《战国策》的原名比较杂乱,后经汉代校编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③《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既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故被称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谏勾践之地,南至于句(gōu)无

 期(q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触龙说(shuì)赵太后

 B、越王勾践栖于会(kuài)稽之上时时而间(jiān)进

 媪之送燕(yān)后也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shèng)

 C、使杞子、逢(páng)孙、扬孙戍之生二人,公与之饩(xì)

 寡人请更(gēng)支子死,三月释其政(zhēng)

 D、当(dāng)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bǔ)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xī)贾(gǔ)人夏则资皮

 3、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B、执其手面与之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吾其还也

 4、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以乱易整,不武B、必以长安君为质

 C、焉用亡郑以陪邻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越王勾践栖于会橇之上D、皆以美于徐公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耻”宇属于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姐寡人者,安与知耻B、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C、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D、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③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④乃致其众而誓之()()

 ⑤吾孰与徐公美()()

 8、下列备旬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两句是()

 A、以暴霹百姓之骨于中原B、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C、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郑也D、今齐地方千里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F、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H、然谋臣与爪牙之土

 9、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字(或古今字),并写出相通《或相同)的两个字。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

 ()同()()同()()通()

 D、令壮者无取老妇E、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F、甚矣,汝之不惠

 ()同()()同()()同()

 G、明日,徐公来孰规之H、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同()()通()

 10、读下列各句,然后按要求将有关句子的序号填写到相应的位置上。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⑤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⑥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A、句中加点词语属于表尊称的是。

 B、句中加点词语属于表谦称的是。

 C、句中加点词语属于使用讳饰手法(属于委婉说法)的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乃号令于三军曰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女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三个加点的词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指晋文公的妻子,秦伯的女儿)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封锁,指围困郑国和秦国)

 ④然谋臣与爪牙之土,不可不养而择也(爪牙:武土,属贬义词,指勾践的帮凶)

 ⑤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⑥失其所与,不知(与:动词,结交,这里和“所”组成名词性结构,意思是朋友或盟国)

 ⑦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只有)-

 ⑧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这里指委婉地对他人进行规劝)

 ⑨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趋:小步快走;谢:道歉)

 ⑩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A、①②③⑥B、②③④⑦C、③⑤⑧⑨D、④⑤⑥⑩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黄巢之入长安也,未尝复思有大作为D、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1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部分,句式类型和其它三句不完全相同的墨()

 A、夫晋何厌之有B、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D、宋何罪之有

 15、对下列课文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t)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晋国,把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是知道它的难处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

 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3)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文:谁是国君呢?然而可以不去为他送死吗?

 (4)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译文:地位高贵却没有什么功勋,俸禄丰厚却没有功劳,并且拥有的珍贵器物很多。

 16.联系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有误的打"X"。

 (1)烛之武打动秦伯的原因,是他用巧妙的辞令揭示了事势必然之理。()

 (2)越王勾践能最终灭吴,其根本原因是吴王夫差的麻痹大意,给越国以可乘之机。()

 (3)邹忌进谏成功,除齐威王能纳谏除蔽,修明政治外,他所用的讽喻方法也起了重

 要的作用。()

 (4)邹忌因“形貌昳丽”,就常窥镜自赏,并以此反复询问妻妾客人,让人觉得他有点矫

 情、做作。()

 (5)触龙说赵太后的`方法和邹忌讽喻齐王的方法,尽管有所不同,但都是从生活小事说

 起,从对方能感兴趣的话题人手,因而最终说服对方并收到很好的效果。()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①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②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③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④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⑤?妾自以有益于处女⑥.何为去我?处女⑦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节选白《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17,下列对“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甘茂亡秦,且之齐’中的“之”字,与《陈涉世家》中“辗耕之垄上”的“之”字都是动词,意义相同。

 B、“处女相与语,欲去之”的“之”字与《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之”宇是两个指代对象不同的人称代词。

 C、“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中的“之”字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D、“江上之处女”与“寡人之过也”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18、将文中7处“处女”分别组合,其中不包括“妾以无烛故”的“妾”的一组是()

 A、①④⑤B、②③⑥C、④⑥⑦D、①②⑤

 19、按要求在文中选择句子,填写在下面相应的类型后(每种类型只选一句)。

 A、被动句:

 B、宾语前置句:

 C、定语后置句:

 D、状语后置句:

 20、“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的正确意思是()

 A、为什么喜爱用余光去照四壁呢?B、为什么喜爱四壁上映照的余光呢?

 C、为什么吝惜那些映照四壁的余光呢?D、为什么吝惜余光映照在四壁上呢?

 21、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幸无我逐也

 ②善,请重公于齐

 22、甘茂对苏代说:“量为足下扫塞布席”,他说这句话的真正意图是()

 A、愿做苏代的仆人为他洒扫居室B、愿追随苏代左右为他谋划

 C、愿在齐国为官以帮助苏代D、愿借重苏代的帮助而仕齐

 23、在本文中,甘茂向苏代表达自己愿望的方式有什么特点?与本单元哪篇课文的表现特点相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7题。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找

 B、子以我为不信信:相信

 C、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走:跑(逃跑)

 D、其实畏王之甲兵也其实:那实际上(是)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由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②虎求百兽而食之()

 ③故遂与之行()

 ④兽见之皆走()

 ⑤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⑥犹百兽之畏虎也()

 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译文:

 (2)果诚何如?

 译文:

 27、对这段文字的意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狐虎威的故事讽刺荆宣王昏庸无能,看事情愚蠢。

 B、借助狐虎威的故事告诫荆宣王不要上昭奚恤的当。

 C、借助狐虎威的故事说明要有强大军队的原因。

 D、借助狐虎威的故事说明北方国家害怕昭奚恤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回答文后各题。

 庄辛进谏(节选)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纒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注①州侯:与下文的夏候、鄢陵君、寿陵君等,都是襄王的宠臣。②妖祥:凶吉的征兆。③流揜(yon):流亡。④蜻岭;蜻蜒。⑥黾塞:今河南信阳西南平靖关,当时楚国北部要塞。所以黾塞之内是指楚国境内,黾塞之外是指泰国。⑦挽圭:一种用作凭信的玉。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老悖乎悖:糊涂B、君主卒幸四子者不衰幸:宠爱

 C、臣请辟于赵辟:征召D、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发:派遣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以乱易整,不武

 C、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