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仲淹为什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2.范仲淹的千古名句

3.岳阳楼记千古名句

4.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底谁的话?

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岳阳楼记_范仲淹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的十大经典名句如下: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6、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7、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拓展一下:

典故——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典故—— 愿为良医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他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结果“不许”。他又求签祈祷,说:“如若不能拜相,那我愿意当个良医。”结果“亦不许”。范仲淹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为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

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

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范仲淹为什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译文: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

译文: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4.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译文: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御街行·秋日怀旧》

译文: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8.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译文: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9.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苏幕遮·怀旧》

译文: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10.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译文: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

范仲淹的千古名句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寓意深远,被古代正直的士大夫们视为立身行己的准则,也是历代人们所崇仰的思想境界和美德。

范仲淹从小学习刻苦,每天读书到深夜,学习《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立志“大丈夫当利泽生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敬信神佛,信奉佛法。他的济世精神,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源于儒家“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理念和佛家“佛性向善、慈悲众生”的境界,以拯民于水火为己任,关爱生命,关照未来。他在诗中写到:“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希望黎民百姓能够生活在象尧舜那样的盛世,天下清平而祥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提出要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不因外物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他为官数十年,生活非常俭朴,即使身居宰相时也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有人主张为他建新宅,他说:“人追求的是道义。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了道义,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是高兴的。建造宅第的事你们不要再提了。”范仲淹也没有为子孙置办田地房产,却用自己的积蓄兴学、置办义田、周济他人等,为后人留下了高风亮节。他一生因正义敢言而数次被贬,但他从不为个人的际遇而悲伤,矢志不改初衷。“三出专城”便是例证。天圣七年,刚进京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对皇太后铺张浪费被皇太后贬出了京城。明道二年,任右司谏的他,因坚持为他人讨回公道被皇帝贬往睦州。景祐二年,范仲淹升任礼部员外郎,时任宰相的吕夷简为防范仲淹直谏,影响自己专权,便奏请皇上委范仲淹知开封府,并传话范仲淹 “不为言官,不要多费口舌去议论国事”。但范仲淹心系朝廷,不畏权贵,依然为民请命,正如他在上疏中所写“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离任在家时,深为国事而忧虑,向朝廷上了万言奏章《上执政书》,提出了“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举将才,保直臣,斥佞臣”等措施建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在朝廷任右司谏时,一次,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范仲淹立即奏请仁宗皇帝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重视,他问仁宗说:“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感到惭愧,就派范仲淹前去赈灾。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并奏请减免赋税,还特意将灾民充饥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朝廷上下,以劝诫他们勿忘百姓之疾苦,杜绝奢侈之风。

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任宰相时,规谏君主,任人唯贤,惩治贪官,一心为民。每次被贬为地方官时,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例如他到泰州海陵做盐仓监官,看到当地海堤因多年失修而坍圮不堪,海水淹没了农田,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上书朝廷治堰,朝廷准奏,调他任兴化县令负责治堰。范仲淹率众在东海岸边成功修筑了捍海堰,使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障,使受灾流亡的民户重返家园。人们感激范县令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奉行“不欺”精神。邓州新科状元贾黯进谒范仲淹,请教治世立身之道。范仲淹对他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贾黯后来官至御史中丞,一生为官清正廉洁,遇事敢言。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即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恪守的信条。他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当时的很多贤士都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在地方上他每到一地,保土安民,实行仁政,当地风俗因受其影响感化也为之一变,人们莫不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了。

忧国忧民、念为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品格影响了千千万万人,人们从中华民族历代的志士仁人和正人君子那里都可以领悟的到。

岳阳楼记千古名句

范仲淹的千古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句出自《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文章赏析

第一段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岳阳楼记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体内容如下: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底谁的话?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蕴涵的人生道理是: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要为社会多作贡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话,是《岳阳楼记》中的内容,意思是要在天下百姓忧心之前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在天下百姓得到幸福快乐之后再庆祝,这也显示了范仲淹对治理国家的政治抱负和对天下百姓的关切之情。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虽然过得艰难,从政途中也有诸多曲折,但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为国家忧思,为人民着想。他早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家中贫困不堪,吃穿方面也是随意应付,而他在如此贫苦恶劣的生长环境中依然勤奋好学,掌握了无数人文知识和政治理念,正是亲身经历让他树立起了帮助百姓、扶助苍生的政治抱负。

在政治方面,范仲淹为官却总是受奸人迫害,权贵官僚们的势力不容小觑,范仲淹也因此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多次遭到贬斥,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向权贵折腰,范仲淹一心一意为民生发展做努力。

“居朝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把自己的利益最小化,而把国家和人民百姓的利益最大化,无时无刻不在忧思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居安思危是一种能力,他总是能够提前想到各种问题,从而在问题来临之时更好地应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也让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传承至今,范仲淹不仅在为官方面有突出贡献,在文学方面也是佼佼者,他的《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苏幕遮》等都是学生们的必备诗词。另外军事方面他也颇有建树,戎马征战,只为守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平安,范仲淹的一生而又坎坷,但他的事迹和思想却被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