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韵今声

2.文言文修辞句的翻译

3.怎样分辨和修改病句举例并详细说明

4.修辞的运用和各种修辞的意思

5.小学语文怎么考试

6.修改病句的原则有些什么?

句子可以进行变换说明一种语言的语序是自由的_句子可以进行变换说明一种语言的语序是自由的对吗

A. 什么是生成语法

Generative grammar,乔姆斯基的理论。就是phrase如何生成句子的逻辑规则的研究。

B. 宁春岩:《什么是生成语法》

《什么是生成抄语法》内容简介:袭生成语法是由诺姆·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的,一直是美国乃至当今世界影响因子最大、最具有科学生命力和最受关注的语言科学学派之一。全书以问答的形式,简介了生成语法的方方面面,包括其重要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发展前景等,初学者可以《什么是生成语法》为入门读物,较快地掌握生成语法的概貌。

C. 生成语法的60年代的语法规则系统

早期的生成语法学家研究以数学的集合论为语法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无穷集合,不能列举,只能用规则描述,因此学语言的人不可能一句句地学会,必须掌握语法规律。但是,一般人虽有说话和听话的能力,却并不意识到有哪些规律在起作用。生成语法学家认为,应该设一套规则来描写语言能力。例如用语类规则来描述句子、词组等各种语类的内部结构,用 S→NP+VP来表示一个句子,句子(sentence)由一个名词词组 (noun phrase)加上一个动词词组(verb phrase)构成。这种精确的、 形式化的语法称为生成语法。他们认为,传统语法学的规则太含混,只能意会,不易发展成精密科学;结构主义语法学的规则又内容太贫乏,只能作成分分析,不易揭示丰富多彩的语言规律。他们主张用更加灵活的规则──转换规则,以便反映出下面这种规律:“他吃了这个苹果”,他把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他吃了”,这3个句子虽然表面不同,但彼此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转换规则也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例如用X—V—NP→NP—X—V表示名词词组NP在句中变换了位置。用转换规则的语法叫转换语法,既生成又转换的语法叫转换-生成语法。现在一般称生成语法。20世纪80-90年代曾邦哲从符号学的系统科学(《结构论》)观提出英语的语序结构由Vi.j.、Aj.v.(l.,a.,m.)、Nc.u.、P(C)四种词符的六种关联或连接模式相加展开构成。

人的语言知识不仅有句法结构方面,也有语音和语义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句子中哪个词应该读得最重,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等等,因此完整的生成语法应该包括音系规则和语义规则,分别描写人们头脑中潜在的音系知识和语义知识。 乔姆斯基于1957年后做了几年研究,到了1965年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语类、转换、音系、语义 4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规则之间有一定的使用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逐步推导出句子来,不同的规则推导出不同的句子。这样,生成语法系统好比一部机械装置,运转起来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的一切合格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那些合格的句子。

D. 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理性主义的,而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则是经验主义的。

也称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创建人N.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性质 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范围 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目标 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表达方式 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发展过程 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60年代的语法规则系统 早期的生成语法学家研究以数学的集合论为语法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句子的无穷集合,不能列举,只能用规则描述,因此学语言的人不可能一句句地学会,必须掌握语法规律。但是,一般人虽有说话和听话的能力,却并不意识到有哪些规律在起作用。生成语法学家认为,应该设一套规则来描写语言能力。例如用语类规则来描述句子、词组等各种语类的内部结构,用 S→NP+VP来表示一个句子,句子(sentence)由一个名词词组 (noun phrase)加上一个动词词组(verb phrase)构成。这种精确的、 形式化的语法称为生成语法。20世纪80-90年代曾邦哲从符号学的系统科学(《结构论》)观提出英语的语序结构由Vi.j.、Aj.v.(l.,a.,m.)、Nc.u.、P(C)四种词符的六种关联或连接模式相加展开构成。

他们认为,传统语法学的规则太含混,只能意会,不易发展成精密科学;结构主义语法学的规则又内容太贫乏,只能作成分分析,不易揭示丰富多彩的语言规律。他们主张用更加灵活的规则──转换规则,以便反映出下面这种规律:“他吃了这个苹果”,“他把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他吃了”,这3个句子虽然表面不同,但彼此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转换规则也用形式化的符号表达,例如用X—V—NP→NP—X—V表示名词词组NP在句中变换了位置。用转换规则的语法叫转换语法,既生成又转换的语法叫转换-生成语法。现在一般称生成语法。

人的语言知识不仅有句法结构方面,也有语音和语义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句子中哪个词应该读得最重,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等等,因此完整的生成语法应该包括音系规则和语义规则,分别描写人们头脑中潜在的音系知识和语义知识。

乔姆斯基于1957年后做了几年研究,到了1965年便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成语法系统,包括语类、转换、音系、语义 4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每个子系统都有一套规则,规则之间有一定的使用顺序,像用数学公式一样,逐步推导出句子来,不同的规则推导出不同的句子。这样,生成语法系统好比一部机械装置,运转起来能够生成某种语言中的一切合格的句子,而且只能生成那些合格的句子。

80年代的语法原则系统 经过不断研究,生成语法规则越来越丰富,规则系统也越来越复杂,结果是有利于描写,却不利于解释,不利于说明儿童怎么掌握语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乔姆斯基从70年代起另辟蹊径。他认为,语法能力体现在辨别哪些句子合格,哪些句子不合格上,想要反映这种能力,不一定靠设具体的规则来生成一切合格的句子,也可以靠设更概括的原则来排除那些不合格的句子。他觉得,掌握语法主要是掌握一些抽象的原则,于是他逐步转而深入研究什么是原则,原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原则的第一个作用是限制句子结构。例如“他不怕生病”可以改说成“生病,他不怕”,但是“他因为生病没有来”不可改为“生病,他因为没有来”。这是因为前一句虽把“生病”提前,动词“怕”能够管住后面的“空位”,后一句把“生病”提前,介词“因为”就管不住后面的“空位”了。这种空位他认为在语法上属于“空语类”,它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就不成句。这种对句子结构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管辖,它是一个概括性原则,可以说明许多现象。例如英语要表达“谁买了什么”,可以说 Who bought what,但不可说What did who buy;要表达“他看起来年轻”,可以说 He seems to be young,但不可说He seems is young;又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可以省略主语,英语、法语却不可以。以上现象,表面上好像彼此毫不相关,其实与空位的管辖有关。

原则的另一个作用是限制语义解释。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自己”中,“他自己”指“小李”,不指“小张”;而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中,“他”可以指“小张”,不能指“小李”。这是因为“他自己”所指的对象必须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他”所指的对象则不在此范围之内。这个把语义解释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约束。它也能说明不同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如把以上这两个句子译成其他语言,语义解释也受到类似的限制。除以上所说这两条原则以外,还有其他原则,共同组成语法的原则系统。由于80年代的生成语法用原则系统取代了60年代的规则系统。现在通常用“管辖与约束理论”来概称对普遍语法原则系统的研究,简称“管约论”。

原则有普遍性,又有组合性。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组语言事实,另外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又可以说明另一组语言事实。用为数不多的原则就可以解释各种语言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就象使用组合式家具那样方便。用普遍语法的组合理论最能说明各国儿童为什么都能在短短的2、3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这在乔姆斯基看来,就是揭示人脑语言思维规律的科学设。

评价和影响 对于生成语法,人们毁誉不一。当前活跃在国际语言学理论界的孟德鸠语法、广义的词组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各派学者均与生成语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他们接受乔姆斯基某些观点,却又反对他的另一些观点(见N.乔姆斯基)。但是有两点大家基本上承认:生成语法与比它早出现的理论相比,有根本突破;对比它后出现的理论有巨大影响。

E. 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F. 生成语法的80年代的语法原则系统

经过不断研究,生成语法规则越来越丰富,规则系统也越来越复杂,结果是有利于描写,却不利于解释,不利于说明儿童怎么掌握语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乔姆斯基从70年代起另辟蹊径。他认为,语法能力体现在辨别哪些句子合格,哪些句子不合格上,想要反映这种能力,不一定靠设具体的规则来生成一切合格的句子,也可以靠设更概括的原则来排除那些不合格的句子。他觉得,掌握语法主要是掌握一些抽象的原则,于是他逐步转而深入研究什么是原则,原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原则的第一个作用是限制句子结构。例如“他不怕生病”可以改说成“生病,他不怕”,但是“他因为生病没有来”不可改为“生病,他因为没有来”。这是因为前一句虽把“生病”提前,动词“怕”能够管住后面的“空位”,后一句把“生病”提前,介词“因为”就管不住后面的“空位”了。这种空位他认为在语法上属于“空语类”,它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就不成句。这种对句子结构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管辖,它是一个概括性原则,可以说明许多现象。例如英语要表达“谁买了什么”,可以说 Who bought what,但不可说What didwho buy;要表达“他看起来年轻”,可以说 He seemsto be young,但不可说He seems is young;又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可以省略主语,英语、法语却不可以。以上现象,表面上好像彼此毫不相关,其实与空位的管辖有关。

原则的另一个作用是限制语义解释。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自己”中,“他自己”指“小李”,不指“小张”;而在“小张说小李批评了他”中,“他”可以指“小张”,不能指“小李”。这是因为“他自己”所指的对象必须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他”所指的对象则不在此范围之内。这个把语义解释加以限制的原则叫做约束。它也能说明不同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如把以上这两个句子译成其他语言,语义解释也受到类似的限制。除以上所说这两条原则以外,还有其他原则,共同组成语法的原则系统。由于80年代的生成语法用原则系统取代了60年代的规则系统。现在通常用“管辖与约束理论”来概称对普遍语法原则系统的研究,简称“管约论”。

原则有普遍性,又有组合性。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组语言事实,另外几条原则配合起来又可以说明另一组语言事实。用为数不多的原则就可以解释各种语言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就象使用组合式家具那样方便。用普遍语法的组合理论最能说明各国儿童为什么都能在短短的2、3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这在乔姆斯基看来,就是揭示人脑语言思维规律的科学设。

G. 现代汉语中,什么是语法生成性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生成性,指的是根据现代汉语的一系列有限的规则造出无数合乎语法句子的性质。生成性是语法的第二个基本特征。语法规则的生成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合关系",二是"聚合关系"。

H. 生成语法的介绍

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也称转换-生成语法,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它的创建人是N.乔姆斯基。内1957年他的容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I. 现代汉语中,什么是语法生成性

语法规则的生成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例如:小明吃饭版了。——权老板吃饭了。

小明吃饭了。——小明喝水了。

组合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

可以相互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相同,他们就形成了某种类聚,这就是聚合关系。

J. WebSocket对象的生成语法

可以使用多种WebSocket对象特性提供关于WebSocket对象的更多信息:readyState、bufferedAmount和protocol。

1. WebSocket对象特性:readyState

WebSocket对象通过只读特性readyState报告其连接状态,你在前面的几节中已经学到了一点相关的知识。这个属性根据连接状态自动变化,并提供关于WebSocket连接的有用信息。

正如WebSocket API所描述的,当WebSocket对象第一次创建时,readyState为0,表示套接字正在连接。了解WebSocket连接的当前状态有助于应用程序的调试,例如,确保在尝试开始向服务器发送请求之前已经打开了WebSocket连接。这一信息对于了解连接的生命周期也很有用。

二WebSocket对象特性:bufferedAmount

设计应用程序时,你可能想要检查发往服务器的缓冲数据量,特别是在客户端应用程序向服务器发送大量数据的时候。尽管调用send()是立即生效的,但是数据在互联网上的传输却不是如此。浏览器将为你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缓存出站数据,从而使你可以随时调用send(),发送任意数量的数据。然而,如果你想知道数据在网络上传送的速率,WebSocket对象可以告诉你缓存的大小。你可以使用bufferedAmount特性检查已经进入队列,但是尚未发送到服务器的字节数。这个特性报告的值不包括协议组帧开销或者操作系统、网络硬件所进行的缓冲。

三 WebSocket对象特性:protocol

在前面关于WebSocket构造函数的讨论中,我们提到了protocol参数,它让服务器知道客户端理解并可在WebSocket上使用的协议。WebSocket对象的protocol特性提供了另一条关于WebSocket实例的有用信息。客户端和服务器协议协商的结果可以在WebSocket对象上看到。protocol特性包含在打开握手期间WebSocket服务器选择的协议名,换句话说,protocol特性告诉你特定WebSocket上使用的协议。protocol特性在最初的握手完成之前为空,如果服务器没有选择客户端提供的某个协议,该特性保持空值。

古韵今声

摘要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蒙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五种,跟汉语不同的是没有补语这一句子成分。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这五种在蒙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但是在句子里的语序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汉语的句子里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不可以调换,而在蒙语句子中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调换并且可以以好几种语序来表达。由于汉、蒙语法的差异性,蒙语授课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对补、宾语分辨不清,或补、状语颠倒,造成语序混乱。因此,在蒙、汉语对比教学中,必须把补语的概念、性质.补语和其它句子成分的区别,以及补语在蒙语中相对应的功能和表现形式,逐一讲清。

关键词蒙语 汉语 句子成分

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蒙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五种,跟汉语不同的是没有补语这一句子成分。

1 汉语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1.1 主语

主语是指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主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1.1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1.1.2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1.1.3符号:双行线。

1.2 谓语

谓语是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谓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2.1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1.2.2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1.2.3符号:单行线。

1.3 宾语

宾语是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宾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3.1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1.3.2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1.3.3符号:波浪线1.3.4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1.4 定语,

宾语是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定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4.1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1.4.2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1.4.3符号:小括号( )。

1.5 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状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5.1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1.5.2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1.5.3符号:中括号〔 〕。

1.6 补语

补语是指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补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6.1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1.6.2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1.6.3符号:单书名号〈 〉。

2 蒙语与汉语句子在“补语成分”的问题上有所不同

由于汉、蒙语法的差异性,蒙语授课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对补、宾语分辨不清,或补、状语颠倒,造成语序混乱。因此,在蒙、汉语对比教学中,必须把补语的概念、性质.补语和其它句子成分的区别,以及补语在蒙语中相对应的功能和表现形式,逐一讲清。为了能容易的分辨出汉语句子中的补语成分在用蒙语翻译上的表现形式,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2.1 院子里德每人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2.2旭日干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

1965 ?

2.3他看到妈妈回来,高兴得跳起来了。

在上面的三个汉语句子中下划线的部分是补语成分,而在用蒙语翻译的时候就变成状语的成分。

3 蒙语汉语句子成分在排列顺序上的有所不同

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这五种在蒙汉语语法中的概念上差别不大,但是在句子里的排列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汉语的句子里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不可以调换,而在蒙语句子中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调换并且可以以好几种排列方法来表达。比如,在蒙语和汉语的句子成分中,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概念大部分是一致的。可是,汉、蒙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句式中的有些概念在蒙语中却没有。如,汉语句子成分中有补语,在蒙语中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概念。因此,补语教学就成为汉、蒙语对比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蒙生在学习补语时,往往产生错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造句时,补语、状语顺序颠倒,造成语序混乱。二是分析句子成分时,补语和宾语分不清。

在汉语中句子成分的排列是相当稳定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造成语序混乱。但是在蒙语句子的成分排列是可以自由颠倒的,在大多情况下不会因为句子成分颠倒而造成语序混乱。可是,汉、蒙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因为语言的习惯不同而句子的成分排列也是不同的。在汉语句子里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在蒙语则以“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排列。例如:她 找 张老师。

在这个例子中《她》是主语,《张老师》是宾语。如果把主语和宾语的位置调换的话,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会变成《张老师找她》。再想想,如果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调换的话就成了《找她张老师》,整个句子就会变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请看下面例子:

?

?

·?

在蒙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位置互相调换不会造成句子所表达的

基本意义相互之间产生歧义。

3.1他们探讨教学工作。

3.2工作探讨教学他们。

3.3探讨他们教学工作。

3.4

3.5

3.6·?

例子3.1是以“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而在例子3.1和3.2中,主语《他们》谓语《探讨》宾语《工作》的位置有所变动而整个句子变成了病句。但是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在例子3.4、 3.5、 3.6当中,不管句子成分的顺序怎么变动也不会造成句子所表达的基本意义相互之间产生歧义。

4句子成分的位置和句子成分的省略

4.1句子成分的位置

蒙古语句子成分的位置比较清楚,一般顺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句在后,宾语和状语在动词谓语在前。但是在口语或诗歌等语言形式中句子的某些成分的位置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宾语、时间或处所状语可以出现在句首,主语和谓语可以倒装。

4.2句子成分的省略

在某些情况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句子的某些成分可以省略。例如,对话中的省略、某些不说自明的成分的省略等。

5蒙汉语句子的并列成分、多层定语和状语

5.1 句子的并列成分及其类型

句子的并列成分是指由相同性质的词或词组充当的成分。句子一般成分有五种,蒙古语的并列成分也分为五种:并列主语、并列谓语、并列宾语、并列定语、并列状语。

5.2 句子的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

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是指句子中成分定中关系或状中关系的词组在整体上又加了定语或状语。换句话说,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是指一个中心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定语或状语的形式。多层定语和状语在句子中是按着顺序逐层排列的。这种多层的结构一般可用层次分析法逐层分析,以便明确其和中心句的关系。

蒙,汉语对比教学,语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蒙语授课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他们的母语知识一方面起干扰作用,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寻求与蒙语相对应的概念,促进其对汉语的理解。蒙授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当中,把蒙语文和汉语文结合在一起会更容易的掌握学习技巧。

文言文修辞句的翻译

?中国诗词,让我着迷。它拥有极其精炼的语言,却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词中的留白,看似无形,却是无限。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古韵。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创作的一些诗词和我对诗词创作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观壶口瀑布

冯书雅

乾坤转,瀑雨扑面雾翩跹。

浪涛掀,八方席来卷千面。

青天在比邻兮临天宫,万马齐奔腾兮怒雷吼。

浪如蛟龙,飞跃天门,一跃千里遥。

疾似追日,争入沧海,卷起万里浪。

山歌与飞瀑齐奔,腰鼓共巨浪同咆。

黄龙卷风沙狂舞,鲲鹏携流雾同行。

嗟乎!

大音兮撼人心魄昂,希声兮久悟抚胸膛。

壮势茫茫。

? 这是一首杂言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是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 诗中运用了换韵的手法,韵脚位置灵活。

? 全诗几乎全篇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工对与宽对都有用到,增加了诗的气势。

? “山歌与飞瀑齐奔,腰鼓共巨浪同咆。”这两句我模仿了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山歌、飞瀑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名词,但是山歌是无形的,而飞瀑是有形的。而我把山歌和飞瀑放在一起,是为了突出陕北民歌的穿透力和直击人心的力量。

? 腰鼓、巨浪这两个词,一个是人类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一个是自然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想要表达的是安塞腰鼓的元气淋漓不输大自然的奇伟磅薄。黄土高原上那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刚劲、威猛和豪放。

无题

冯书雅

月伴苍天经万古,

星舞沧海渡千秋。

举杯互敬皆好汉,

拔刀相助共远游。

? 这是一首古体七绝,第一句与第二句对仗,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

? 在一二句的对仗中,我试图去描写一个气势磅礴的景象,天和地相隔千万里,却千万年永远相伴,相互辉映。

? 第二句中的“舞”字是炼字,在这里,我经过推敲认为“舞”字是最合适的,若换成“临”、“映”之类的词,就失去了动感。而“舞”字将静态变成动态,更能体现宇宙的变化莫测和广袤无垠。

? 第三句中的“举杯互敬”这四个字没有主语,也没有宾语。这里的主语和宾语到底是谁呢?理解得不同,诗的主题也就不同,这也是我把题目取为《无题》的原因。我认为可以有这么几种理解:

?1、主语和宾语是苍天和沧海。主题是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和地比做两个人。

?2、主语和宾语是“我”和苍天沧海。照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主题就是“孤独”,孤独的人以天地为深交,与天地精神往来。

?3、主语和宾语是“我”和“我”的挚友、家人或者恋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主题就可能是友情、亲情或者爱情了。自己和另一个人就好像苍天和沧海一样,虽然相隔万里,却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抱负。“拔刀相助”是用江湖上的拔刀相助来比喻互相切磋学习。“远游”可以是到心中的远方,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逍遥游。

张泽远(一、二句)

冯书雅(三、四句)

黑瞳似镜千山映,

澈眼如窗万水明。

看透红尘多少事,

纤尘不染自晶莹。

? 这是一首近体七绝。

? 千山万水在作者眼里,如此清澈澄明,而这清澈澄明的千山万水,又映在作者的双眸中。用这如镜如窗的双眸,作者看透了红尘世事,却始终保持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江城子·夜怀

刘奕铭(上片)

冯书雅(下片)

? 子时夜雨复骤倾,小阁静,铃动轻。闻芜复碧,夜墨不见景。只闻棂外微风声,柳梢动,川河映。

? 此时静谧胜鼓琴,雨滴沥,心却宁。云翻锦簇,雀舞龙凤影。纵观沧海接青冥,色不异,尘皆净。

? 这首《江城子》,是刘奕铭同学写了上片以后,让我补的下片,也是我第一次写词。

? 上片:“闻芜复碧,夜墨不见景。”是词中非常精彩的一句,“闻”字用得很好,听到荒芜的草原重新长出草,这是“大音希声”,“夜墨不见景”,这是“大象无形”。

? 下片:写下片最重要的就是寄情于景,点出中心思想。所以我就上片感悟最深的两句话进行了发展。

? “此时静谧胜鼓琴”是“闻芜复碧”的发展。

? “雨滴沥,心却宁。”与“小阁静,铃动轻。”呼应,因为只有心宁静下来,才能听到夜里这么多细微而美妙的声音。

? “夜墨不见景”,因为不见景,影才显得突出。所以“云翻锦簇,雀舞龙凤影。”云在花团锦簇中翻滚,雀的影子像龙凤一样舞动着,也不仅是画面,而蕴藏着“大音希声”。

长相思·醉相思

冯书雅

相思沉,酒入唇。独寄思情情深深,遥遥隔红尘。

醉清晨,醉黄昏。一种牵挂两处分。何年会佳人?

? 这首词是我去了华清宫之后写的,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首词写的就是杨贵妃被赐死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

? “一种牵挂两处分”中的“两处”是阴间和阳间。所以,“会佳人”不是在人间,而是在仙界。

? “长相思”这个词牌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多写男女相思之情。李后主的《长相思》是古人写的《长相思》中的绝妙之笔。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 说到李后主,一定就要谈到关于词的兴起。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李后主,即李煜。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创作。词最初不是由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它产生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二是李后主,他把伶工之词变成士大夫之词,后来文人才开始用这一形式去创作。

? 下面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浪淘沙令”这个词牌名,就是以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为正体的。

? 什么是词的正体?就是填词参照的常规标准,每一个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而有的时候,同一个词牌有很多不同的格式,这些不同的格式有的是正体,有的是变体。正体一般是这个词牌的第一首词,它定下了平仄格律、字数以及其他格式,后人以这个词为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规则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 《浪淘沙令》正体词谱如下:

?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我按照这个词谱,写了一首词——《浪淘沙令·忆木兰》。

浪淘沙令·忆木兰

冯书雅

? 战鼓震山巅,云覆城边。巾帼独领军戎千。替父从兵铁胆志,血映苍天。

? 形势危急间,谋略周全。山河欲火复重坚。金甲御风接连胜,笑傲樽前。

《浪淘沙令》正体押平声韵,第四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构成整个词牌的音律美。有时候,限制反而成为一种创作的自由,因为平仄的限制,迫使创作者去反复推敲每个词语,获得更好的表达方式,产生更加精炼的语言。反复推敲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也会不断惊叹汉字的精妙。

? 比如第一句,“战鼓震山巅”,“震”字原来是用“传”字,因为一定要是仄声,所以改成“震”字,显然“震”字更好。最后一个字因为一定要押ian韵,所以用了“巅”字,给人一种地动山摇的感觉。

? 李清照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她的词流传至今的大概有五十首左右,没有一首是不合音律的,而且她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性也是极高的,完全不因为要适应格律而堆砌词藻,可以说她在限制中把自由发挥到了极致。

? 不过,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例外。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有的时候不拘泥于格律也是可以的。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但是,我们初学古诗词,就应该先以格律为准绳,而不能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完全不讲究韵律和平仄。词,美就美在它的音韵上,如果不按照平仄规定来写,就不能称其为词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要先谙熟格律,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少年游·观华清宫

冯书雅

? 雕梁画栋弥山雾,若隐霓裳舞。水草芙蓉,巧夺天工,水墨画中入。

? 骊山碧水观不尽,岁月藏摇竹。墨宝满壁,看不尽兴,年少也怀古。

? 这首词的第一句“雕梁画栋弥山雾”用了倒装手法,按照正常语序应该是“山雾弥雕梁画栋”。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夜游宫·登大雁塔

冯书雅

? 听罢红尘嚣音,临此处,万籁俱静。风拂铎动时隐磬,磬声送,佛陀语,永铭心。

? 鸟鸣山更宁,观苍生、轮回不尽。环塔四时皆绝景。雁塔立,圣教起,冲丹青。

? 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登大雁塔后,我写了这首词。

? 王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被尊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有一种梦幻的光华、一种诗兴的光辉,引领我们精神飞升。这首词受到了王维的很大影响。

? “鸟鸣山更宁”这一句实际上是我对王维诗《鸟鸣涧》的感悟,王维诗中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句中的“时鸣”用得好,“时”字说明鸟叫是不连续的,所以它是大自然的音乐,它拥有无限留白,它体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自由。当鸟鸣“休止”时,音乐没有消失,回声继续回荡在寂静空荡的山谷。虽然它是声音,但声音却没有破坏环境的空灵幽静,反而更突出了山林的幽静,并且在寂静之境中,又增添了一抹生机和活力,而不是一片死寂。

忆秦娥·余晖

冯书雅

? 云影布,太清茫茫渐入乌。渐入乌,斜阳覆照,穿云逐树。

? 悠然长凝林深处,银竹涧水涌流雾。涌流雾,西风莫测,山色有无。

?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慢”,每一个景色都是大自然的“慢动作”,宁静含有禅意。我很喜欢陶渊明,他是田园诗创始人,这首词受到了陶渊明的很大影响。

? “西风莫测,山色有无”,意思是风的变幻莫测让山在雾中时隐时现。

南乡子·观兵马俑

冯书雅

? 栩栩兵马俑,战鼓贯耳穿时空。金甲乘风斗志昂,拓疆!千里精兵永尽忠。

? 茫茫黄土中,长安犹掩万里龙。多少奇迹人未见?待启,中华强盛又一重。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兵马俑千姿百态、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复活,抬起头诉说历史。

? 秦始皇陵极其宏大,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然而,当今已挖掘出的只是秦始皇陵的万分之三,所以,在茫茫的黄土中,还有千万里的奇迹等待着重见天日。

在写词之前,我认为词牌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不同的词牌有它不同的节奏特性,运用好了,可以更好地帮助你表达想要的文学效果。

写这首词,我选了《南乡子》这个词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二字句,二字句的节奏感非常强烈,上片的“拓疆”就表达了大秦盛世不断开疆拓土的决心和秦军的威猛英勇。

词牌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总共有一千多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人们给这些格式起了不同的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主要有下面三种:

? (1)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西江月》、《蝶恋花》、《菩萨蛮》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白居易的词《忆江南》,词牌就源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

? (3) 词牌就是词的题目。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定风波·青铜余韵

冯书雅

? 飞廉遮天舞长空,啸马驰骋跃彩俑。天马行空何时有?溯源,先民妙想寄青铜。

? 丝路邈邈今尚在,回瞰,隋珠和璧长河中。音磬乘风编钟响,绕梁,盛世余韵荡千重。

?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极为丰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青铜艺术品,其数量之多、工艺之高超、艺术性和想象力之惊人,保存之完好,让我非常震撼,于是就写了上面这首词。

?“啸马驰骋跃彩俑”的“跃”字,将静态的文物赋予了动态的美感。

行香子·逍遥华山

冯书雅

? 万壑松风,嵯峨千重。华山奇景赛天宫。雾隐寒山,险峰独耸。或逸飞廉,逸白虎,逸蛟龙。

? 我自高歌,答自长空。独自逍遥天地中。手握佩剑,身带飞弓。时穿流雾,穿峭壁,飞险峰。

?“行香子”这个词牌的短句比较多,上下片结尾以一个字领三个三言句,这一个字常常用相同的字。“逸飞廉,逸白虎,逸蛟龙。”就是整齐的三言句。

?我很喜欢李白的侠气和浪漫主义 ,研究了李白的很多作品后,我很自然地写了上面那首词。

挥毫有感

冯书雅

手握弱豪书游云,心系江山舞惊龙。

雷震山巅风撼海,明静之心不足动。

险山壁立如剑势,超逸绝尘奔马驰。

旷世之奇皆在此,胜事兴来空自知。

学书之途自有道,不为功名不为己。

天长地久不自生,功名尘土莫沉溺。

独坐案前耽佳句,大雨滂沱抚我静。

书中自可观万物,天人合一道在心。

? 这首诗是我去了西安碑林后写的,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碑刻前驻足钻研,我欣喜不已,收获颇多。

点绛唇

冯书雅

金阳溶湖,高塔远眺往事浮。

寄情于琴,声传东楼处。

千丝浓绪,一世待虚无。

空悲切,不如万古、忆流年楚楚。

? “空悲切,不如万古、忆流年楚楚。”意思是不要徒自伤心难过,不如把往事永远铭记在心,回忆是最美好的。

? “空悲切”引用了岳飞《满江红》的句子。创作诗词并不排斥学习和模仿前人作品,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强调的都是袭前人之语而自出新意。李清照早期词受晚唐五代诗人韩偓影响较大,包括其名作《如梦令》就出自韩偓诗意。

懒起

韩偓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

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燄残。

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直接引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想念爱人的悠悠之心,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许多诗人直接引用到自己的诗中,比如欧阳修的“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元好问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不过,要说二次创作最成功最出彩的,还要数我们敬爱的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对,把李贺诗中的伤感无奈之情,转化成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之气。

咏辛弃疾

冯书雅

英雄舞剑弄,

剑势冲天可劈云。

雷为战鼓雨为衣,

金甲御风胜天地。

虽有盛名撼沧海,

壮志难酬痛失意。

? 辛弃疾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受李清照影响很大,辛弃疾写过一首词叫《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中常常会引用李清照的用词,或者效仿李清照的写作手法等。

?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不过他婉约起来也不输李清照,他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婉约派词中的佳作。

? 婉约派词宗李清照,豪放起来也不输辛弃疾。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第一句就挑明了自己的人生观——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也要做鬼中英雄。第二句笔锋一转,借怀念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讽刺当朝者的懦弱。全诗蕴含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足以令志士奋起、儒者自惭。

?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写诗的方法和顺序:

1、 明确写作对象,确立中心思想。

? 首先要明确写作对象,然后要确立中心思想。同样一个写作对象可以表达出千百种不同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也就是你不同于别人的独特之处,它反映了你的知识积淀、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所以一开始要试着挑选自己喜欢的主题,尝试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2、 发展,推敲。

?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平仄格律的很多限制,但是不能因限制而扰乱了你原本想要的结构脉络和发展节奏。这时就需要花时间不断地推敲,一首好的诗词作品是需要不断推敲的,有的时候,改一个字就可能为一个句子画龙点睛。在推敲的过程中你也可以不断积累,读一些其他诗人的诗,看看有什么手法可以参考借鉴。在积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最好把诗歌朗诵出来,诗词其实一开始就是民歌的歌词,就是唱出来的,只可惜现在曲调已经失传,所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歌词。但是这些歌词里的韵律还是非常有音乐性的,读出来,对你作诗的整体音律把握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提高。这就像音乐中的乐感和英语中的语感一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 其实每个人写诗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景青《遇见,醉美古诗词》

[2]王力《诗词格律》

[3]马玮《李清照诗词赏析》

[4]《历代女性诗词》

[5]西窗烛(App)

[6]周公子爱读书(微信公众号)

[7]蒋勋《蒋勋说宋词》

[8]蔡志忠《老子说》

怎样分辨和修改病句举例并详细说明

1. 文言文的修辞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言文的修辞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2. 文言文的修辞

初中语文文言文--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

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

(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

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

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3. 几句修辞句和文言句

1.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汉乐府《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应该是来自民间的俗语、警句。

也有人说是陆游写的,不可考。)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希望能帮到你.

4. 文言文中的比喻句5个

1、“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中的“猿挂蛇行”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2、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3、《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5、《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6、《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7、《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8、"处涸辙以犹欢"中的"涸辙"非指"干涸的车辙"而是比喻的说法,因而必须译成"处境艰难"之类才能切合文意.9、《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的"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10、“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为:“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1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为:“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 文言文翻译

方法指导(一)遵循三条原则: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坚持四个步骤: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三)熟悉六种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08全国卷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04湖北卷)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07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译文:忠臣坚持道义。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四)关注七个重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08全国卷Ⅰ)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08山东卷)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例3: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05湖北卷)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06湖北卷)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2、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判断句](08浙江卷)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例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解说:结构助词“。

6. 文言文都有什么常用的修辞方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

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

(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

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

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7.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8. 文言文翻译,一句

将军和壮士们在战场上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战斗,多年后最终有的凯旋归来,有的战死沙场。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 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修辞的运用和各种修辞的意思

修改病句的方法及原则一般句子的结构与成分图定语) + 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主语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宾语一般也由名词和代词充当.判断病句的方法(1)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例如: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例如: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例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个经验值得他们的学习”“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例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例如: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第一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第二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判断病句的方法(2)具体地说辨析病句、修改病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三)、有的放矢法: 语病往往会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多重否定词,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问题;是非句中,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对应的问题,如:“是否刻苦学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修改病句的原则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 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几种常见语病举例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句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说话、写文章应该努力避免出现病句.如果出现了病句,就应找出原因,做出修改.经常出现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成分残缺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或者改成: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或者改成: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或者改写成: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二)用词不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例如:①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②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③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④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例①“宽广”用得不恰当.“宽广”和“宽敞”都有面积大范围广的意思,但“宽广”比“宽敞”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原野”、“土地”等词语搭配,而“宽敞”一般与“房间”、“礼堂”、“庭院”等词语搭配.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宽敞”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例②中“果断”一词使用不恰当.“果断”是形容“办事或说话”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例③中“乞求”一词使用不恰当.“乞求”是“苦苦哀求”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请求”才恰当.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例④中的“一幅”不恰当.因为“对联”有上、下联,只能说“一副”,不能说“一幅”.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三)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①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②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③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④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⑤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明.⑥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例①是主语“同学们”和谓语“驰骋”不搭配.“驰骋”是说“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驰骋”,应改成“跑”.例②“倾泻下来”和“狂风”不搭配,“倾泻下来”陈述的是“暴雨”,而不是“狂风”,应删去“狂风”.例③是谓语“参观”与宾语“经验”不搭配,应把“参观”改为“学习”.例④中的“穿着”与“上衣”搭配,与“帽子”不搭配,应在“一顶蓝帽子”前加上“戴着”.例⑤是主语“造纸”和宾语“四明”不搭配,“造纸”只是四明之一,应在“四明”后面加上“之一”二字.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手”和前面的修饰部分“聪明”不搭配,应去掉“聪明”.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四)词序混乱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例如: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句中“无比”是修饰“热情”的,应放在“热情”前头,“无比”与“走”毫无关系,改正的时候应把“地”去掉.原句变成: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热情.又如: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这句话可以这样理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也可理解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五)指代不明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这句话里的“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的意见,不明确.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可改成: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又如:中午,马铮和马跃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这句话中的“他问他”究竟指的马铮问马跃呢,还是马跃问马铮呢,不明确.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写清“马铮问马跃”或者“马跃问马铮”.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应懂得,使用代词时,指代要明确.(六)重复啰嗦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例如:①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②他兴高烈地跑来,高兴地说:“今晚的**票买到了”.③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例①中“不禁”和“忍不住”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例②中“兴高烈”和“高兴”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例③中“舍己救人”的意思就是“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重复.可以去掉“舍己救人”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七)分类不当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例如:①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②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①中“打球、翻杠子、跳高”都从属于“锻炼身体”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例②中“小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一概念.就是说“学生”里包括“小学生”.与句中“工人、农民、解放军”并列的应是“学生”.把这句话的“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删去.句子就正确了.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八)逻辑错误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如实的反映,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句子内容不合实际,前后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病句.例如:①经过一段休养,他的健康痊愈了.②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相互作了自我批评.③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月光下放爆竹.以上三句话都有逻辑错误.例①中不能说“健康痊愈了”.因为“痊愈”就是病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应改成:经过一段休养,他的病痊愈了.例②中没搞清“自我批评”这个概念.“自我批评”就是自己批评自己,不能互相“自我批评”,只能互相“批评”.这句话应改成:在中队委员会上,小干部们各自作了自我批评,还互相提出了批评意见.例③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年三十”是农历的月末,这时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怎么会有“月光”呢?所以说“月光下放爆竹”不合事实.应改成:年三十晚上,我们放爆竹.要避免逻辑错误,就应搞清概念的内涵,弄清事实.(九)用错关联词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例如:①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②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不能成为“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的原因.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因此”换成“可是”,句子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混用,当然不对了.以上分析了常见病句的9种类型.修改病句时,我们首先应认真读原句,看看说话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想一想,这句话错在哪儿,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确定了病因以后,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句,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是否符合作者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语感是否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不让病句出现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语句通顺,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可有些同学写作文,明明有很好的材料,意思也不错,但句子却写得罗哩罗嗦,含糊不清,读,读不通;看,看不懂.怎样才能避免语病,把文章写通顺呢? 多练习朗读 我们学习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语句通顺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应该多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把课文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句子通顺,不出病句. 自己的作文,也要多读,那些读起来不顺口的句子往往就是病句.自己发现病句,然后改正,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好习惯. 想好了再写 有些同学写作文贪图快,意思还没有想清楚,也没有把意思编成通顺的话,就匆忙下笔,病句也跟着来了.因此,要把表达的意思想清楚,先在心里编出能表达这个意思的话,再把编好的话默念几遍,发觉不顺口的地方,就在心里修改好,再写在纸上. 把句子写得短些 短句子接近口语,容易写好,读起来也顺口,意思也一目了然.长句子结构复杂,不容易写好,读起来费力,听的人看的人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同学们初学作文,句子宁可写得短些,一句长话,宁可分成两句说.

小学语文怎么考试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上的明珠。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比喻 比喻 | | 对偶 |

-------------------------------------------------------------------------------------------------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 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

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修辞手法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1 常用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改病句的原则有些什么?

小学语文考试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汉字类考题

汉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习汉字主要是能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理解字义,学会查字典。

重点可以复习以下几个内容:

1.读准字音:主要是对同音字、多音字和音近字的读音要能够辨别清楚,防止混淆。特别是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确定读音。我们课文中有不少多音字,要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读什么音。有些汉字读音完全相同,我们称它们为同音字。同音字虽然音同,但字形和字义基本上都不同,要注意区分。

常见题型:

⑴多音字组词。

⑵选择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⑶给一个音节写出3个(或若干个)以上的汉字。

2.认清字形:汉字的笔画比较复杂,要认清字的形体,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要注意区别形近字,做到书写正确。形近字是指形体相似、差别不大的字。有的是偏旁部首易混淆,如“日”和“目”;有的是个别部件易混淆,如“辩”和“辨”;有的是结构单位相同,位置不同,如“陪”和“部”;有的是笔形易混,如“见”和“贝”;有的是笔画多少、长短易混,如“末”和“未”。区别形近字,我们要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从字音、字形、字义上仔细区别。

常见题型:

⑴写出汉字的笔画(或笔顺)。

⑵按汉字的结构要求写字。

⑶加(或换)偏旁组字再组词

⑷选字填空。

⑸区别形近字组词。

⑹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⑺把下面繁体字的简化字写出来。

3.理解字义,会查字典:不同的汉字表达的意思不同,不少字是一字多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我们要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义。我们还要能运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来熟练地查字典,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字义,正确用词,提高我们的识字能力。

常见题型:

⑴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⑵读一读,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

⑶根据一个字的不同意思组词。

★词语类考题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是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一)我们要正确地认读和书写学过的词语,懂得意思,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尤其要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多下功夫,要能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及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理解词语不能靠死记硬背,要弄懂它的意思,除了查字典、词典得到确切的解释外,还可以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1.把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先弄清楚,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一丝不苟”。“苟”就是“马虎”,“一丝不苟”就是“一点也不马虎”。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富裕”就是“富足”。还有的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作解释。如“慷慨”就是“情绪激昂的样子”。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4.注意词的褒贬义。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判断词的感彩。如,“果断”和“武断”的感彩截然不同;“骄傲”则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感彩。

常见题型:

⑴给带点字写出(或选择)正确的解释。

⑵一词多义。

⑶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或是同一个词语的不同意思)

⑷判断词语的感彩。(或按词语的感彩分类。)

(二)我们要能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它的特点之一就是近、反义词很多。近义词中,意义完全相同的叫等义词。辨析近义词,要注意:

1.分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有的是词义范围大小不同,如“战斗”和“战争”;有的是词义轻重不同,如“优秀”和“卓越”。

2.分辨色彩上的细微差别。有褒贬之分;书面语和口语之分。

3.分辨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有些通常固定地和某些词语搭配,如“简单”和“简朴”,“简朴”可以和“作风”搭配成“作风简朴”,而不大和“简单”搭配成“作风简单”;有些在适用的对象上有上、下之分,如“爱护”则多是上对下,“关爱”则都可以用。辨析反义词时要注意:

1.词义是同一范围。

2.词性要相同。

3.有的反义词有一个,有的反义词不只一个。

常见题型:

⑴写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⑵找出句子中的近反义词。

⑶选词填空。

(三)要会正确地搭配词语,给词语归类。词语搭配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在搭配时,除了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是否符合习惯,还要注意近义词意思上的细微差别。做词语归类时关键要读读这些词语,想想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分为哪几类,再按照一定的类别一个个地写。

常见题型:

⑴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⑵将前后搭配得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⑶选择正确的词语。

⑷将下列词语分类。

⑸按要求写词语。

⑹画出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⑺按顺序排列词语。

(四)要能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我们五年级同学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成语,还要注意课后的积累,做到不仅会写成语,不写错别字;知道成语的来源(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人民群众的口语)、意思,尤其是其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还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常见题型:

⑴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⑵根据意思写成语。

⑶解释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⑷判断成语是否正确,并改正。

⑸区分成语的感彩。

⑹写近义、反义成语。

⑺将成语按要求归类。

⑻按要求写成语(如按来源写,按季节写,按数字写等)

⑼写出成语中的故事、主人翁等。

★句子类考题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学习句子是进行阅读、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体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我们要能正确地用词造句。

按照句子的作用,一般把句子分为四种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按照句子的结构,又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等。在单句中,我们要知道区别什么是完整的句子;在复句中,我们要知道前后两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该用什么合适的关联词。

句子常见的练习有以下几种:

1.按要求造句。可以是给定的词语或关联词,也可以是一定的句式。

2.变换句式。通常要求变换的句式有:“把”字句和“被”字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陈述句和反问句。做这样的练习,一要看清要求(或例句),明确是要变换什么;二要注意变换后的句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三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改反问句时,可以用一些常用的词加强语气,“难道不”、“怎么会”等;四要改后认真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是否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有没有漏写某些内容,写错别字等。

3.扩句和缩句。扩句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其次,在主干词语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词语,修饰词语可以添加一处或多处,只要合适就行;再者,把扩好的句子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是否比原句的意思更具体、充实。缩句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两部分;其次,找出每一部分的主干词;再次,去掉修饰的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成完整的句子。扩句和缩句都一定要注意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4.修改病句。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病因,再对症下药。常见的句子毛病主要有:

⑴句子不完整,缺少成分(如,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添加缺少的成分

⑵用词不当(如,近义词或关联词用错)→换合适的词语

⑶搭配不当(如,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彼此不能搭配,或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或是不符合语言习惯)→改成合适的搭配

⑷语序混乱→调整语序

⑸前后矛盾→改或删

⑹重复罗嗦→删

⑺不合逻辑,不合事理(如,有些句子概念使用错误,或是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改

在修改病句中,仍然要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对句子的改动一定要小,有时句子的毛病不只一处,要仔细分辨,还要正确使用修改符号,改完后认真读一读,检查检查。

5.句子的修辞。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每一种修辞手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要注意的是:

⑴区分比喻和拟人。比喻是打比方,要有两类事物,通常有比喻词(当然,有些句子中有“像”“好像”之类的词,但不是比喻句,我们要仔细辨别);拟人是把事物当人来写,要有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如,“小鸟在歌唱。”是拟人句,而“小鸟像个歌唱家。”则是比喻。

⑵夸张既有夸大也有缩小,但要注意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才会使人觉得自然合理。

⑶排比注意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且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当。

⑷设问和反问要注意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有明知故问的特点,但设问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题外;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我们应该多读读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的句子,体会它们的用法,并背诵积累下来。

6.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句子有难易之分,难懂的句子大致有这样几类:内容距离生活实际远的;结构较为复杂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理解这些句子,一要主动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二要抓住句子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三要注意把句子的理解和对整个课文的内容、情感的理解联系起来。

7.整理句序。这要求将一些顺序混乱的句子,按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以准确表达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做这类练习,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⑴仔细阅读每句话或每组句子,理解它们的主要内容。

⑵综合各句的意思,想想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⑶想想全段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即找出排列顺序的依据。如: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是方位,还是总分等。

⑷按确定的顺序排列。

⑸按排好的顺序仔细读几遍,看排得对不对,如果发现问题就进行调整,直到排得通顺连贯为止。

★阅读类答题

阅读是学生要掌握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通过解答问题的形式,考查同学们是否能自己读懂一篇文章,以检验同学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做阅读练习,总的来说要注意:

1.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掌握题目的要求。

2.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文章,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3.答案写好后,还要反复地读一读,检查一下,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具体来说,下面有一些常见的题型:

1.默写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尤其是一些古诗、重点课文(描写比较优美、精彩的课文;名家名篇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按课文内容填空中,有些会考查到对课文作者的了解,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2.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及表达方法。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大家要认真地、仔细地读,在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先理解整个文章说了什么,再抓住一些关键句,体会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或是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到或是抓住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连贯地叙述;而有些则需要我们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自己的思考结果。

3.体现自主性、个性的问题。比如,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等等。对这类问题,要切实做到有所感悟再写下来。

★作文类考题

作文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我们要能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明白地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无论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乎是写人的,记事的,写活动的,写景的,状物的,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应用文,想象作文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写好作文:

1.审清题意。包括审对象(写人?写事?写活动?写物?);审范围(时间、地点、数量、人称等范围);审重点(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眼)。

2.明确中心。一种是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如,《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另一种是只规定了写作范围,写什么内容,确定什么中心要靠自己来定(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同学)。

3.选择材料。材料要能反映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材料要真实;材料要有代表性、典型。材料的筛选要经过几个回合,反复思考。可以先将能用的材料一起罗列出来,再根据题意的需要,选择最有表现力,最具体而新鲜的材料,并安排主次详略。

4.组织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之前先列好提纲,明确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怎样分段,怎样衔接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等,一一列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5.认真修改。文章写好后,必须认真读几遍,边读边查边改。修改文章包括改正错别字,改通句子,正确标点,注意条理清楚,以及重点部分是否具体等。

当然,文章的类型不同,写作时具体的要求也不同。如,写人的文章要抓住来写,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能表现人物特点的细节要写具体。记事的作文,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做到详略得当。写活动的文章,关键要写好活动中的几个场面。写景的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形象、生动,要借景抒情。看图作文关键要看清图意,合理想象。想象作文关键要大胆展开想象,既是想象、幻想,又对现实有着意义,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应用文则要掌握一定的格式,明确写作的目的等等。

修改病句的原则原意要保、改法要巧、改动要少和越简越好。

1、对症下药,有针对性。

2、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

3、注意句意的简洁。

4、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

扩展资料

1、原意要保:在修改病句时,注意句子原意不可以发生变化。

2、改法要巧:有些句子不只有一种修改方式,需要遵循改法要巧的原则。

3、改动要少:在修改病句时,不需要将很多词都删掉或是替换为新的词语,适当删改即可。

4、越简越好:修改病句时,选择修改最少内容达到改正目的即可。

病句常见的十种病因

搭配不当、语序颠倒、成分残缺、重复啰嗦、自相矛盾、

用词不当、指代不明、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含糊不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修改病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