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2.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点

3.诫子书多少个字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5.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常用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诗句是

6.诫子书中的座右铭是哪一句

中学生座右铭 诫子书_

《诫子书》这篇传世之作是由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所写。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时年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旨在教导诸葛瞻如何立志修身读书。后世《诫子书》成为了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全文86字,字字都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劝诫教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前二十四字告诉儿子做人要淡泊静心,不要贪图功名利禄,要以淡泊静心作为修身的办法,以勤俭节约作为修德的标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二十一字是要告诉儿子学习要静心,静下心来学习才会有所收获,还有要确立目标志向,有了目标并且静心学习才会学有所成有所成就。“*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十三字是告诫儿子不能放松怠慢、心性浮躁,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最后二十四字是告诫儿子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松懈,否则将来一事无成,到老了再守着破房子叹息后悔就已经来不及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对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对“静”和“躁”的对比,阐述了修身治学的方式方法。它就是不管是修身还是学习都需要静心,切忌浮躁,也要珍惜时间,不可贪图享乐,虚度时光,荒废学习。通过《诫子书》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工学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多少个字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yín)励(lì)治(y?)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句子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 议论文 的结构理解 文章 ,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 成语 、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 读后感

在寒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诫子书》,让我从他 教育 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 爱好 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诫子书》中心思想

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 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诫子书多少个字介绍如下:

诫子书有86个字。

诫子书是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写给年仅8岁的小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只有86个字,却向孩子道尽了一生做人的基础原则。

诸葛亮告诫孩子的第一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诫子书》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也是国人极为推崇的一句座右铭。聪明过早外露,容易心浮气躁,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在家书的一开篇就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宁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诸葛亮度孩子的劝诫之二是“俭以养德”,用简单的话解释就是要勤俭节约。劝诫之三是不要追求虚有名望与地位,要真正了解自己,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脚踏实地做事。劝诫之四是坚持提升自己,“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专心刻苦的学习没有坏处,反而是自己真正的实力。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最后的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道出了一位老父亲内心最大的惶恐和不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孩子要珍惜时间。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琅琊人(今山东临沂),是汉元帝时期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其妻为黄承彦之女。诸葛亮早年父母俱丧,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得到刘备赏识,从此刘备东征西讨,助刘备占取益州,还助刘备登上帝位,自己也被封为丞相。刘备去世后继续辅佐幼主刘禅,最后死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诸葛亮在益州严明法纪,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诸葛亮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济,并任用贤才,让蜀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统治日趋稳固。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廉洁风范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常用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诗句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来,愿意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以此安放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这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诫子书中的座右铭是哪一句

诸葛亮《诫子书》中,常用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志无以成学。”

这句话强调了“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非:如果没有。志:志向,意志。无以:没有办法。成:达成,成就。

为了使儿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诸葛亮从反面论证,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强调了立志在人生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有励志的力量。

既然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那么只有使自己清净起来、下苦功夫、坚守志向,才能克服种种困难,铸造人生辉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一个人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