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悲秋的经典古诗句_悲秋的古诗词名句和翻译
1.登高古诗原文及翻译
2.忆秦娥·秋萧索原文_翻译及赏析
3.秋思古诗原文及翻译
4.登高翻译和原文及其注释
5.古诗《秋词二首》秋词其一翻译
6.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原文_翻译及赏析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翻译: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赏析:在深秋的夜晚,古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登高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词》(其一)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icon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排:冲破。
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层,我的诗情也随它飞向万里晴空。
我们认识一位正能量满满的诗人,刘禹锡,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秋词》(其一)话说当年,刘禹锡在长安当官的时候,发现朝廷在治理国家上,有很多缺点,他想改正这些缺点,于是便向皇你提出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皇帝用了这些方法后,很多大臣发现自己,没办法再像以前一样,偷偷做坏事了,这下可把他们气坏了,这些大臣整天跑到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没想到皇帝居然相信了那些坏话,然后就把刘禹锡赶出了长安,贬到了一个叫朗州的地方,不过,坚强乐观的刘禹锡,心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这一天,刘禹锡在朗州城外,看见秋天里的风景,心里突然涌起了千万丈的豪情,便忍不住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秋词》;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一天,刘禹锡正在朗州城外,欣赏秋天的风景,只见那明媚的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旁边还飘着几朵白云,一阵秋风吹过,让人觉得又凉爽,又舒服,于是,刘雨欣忍不住感叹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说,古代的人们,一到秋天,就因为萧条凄凉的景色,而感到伤心难过,可我刘禹锡偏偏说,秋天的风光比春天更美好。不然,刘禹锡看到一只白鹤icon“扑通”一下,飞到了高高的天空中,便又忍不住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说,你看那晴朗的天空中,突然有一只白鹤冲破白云,高高飞过,一下子就把我刘禹锡写诗的兴致,带到了那高高的天空上去,正如刘禹锡在这首诗里写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到来时,花草树木都枯黄凋零了,这样的景色,容易引起人们忧伤难过的心情,所以古代的诗人们在写诗时,往往把秋天和悲伤,忧愁联系在一起;
比如李白就曾在他的《秋浦歌》里写道,秋浦长思秋,萧条使人愁意思是说秋浦这个地方总是一副秋天的景象,清冷而寂寞,难免让人变得忧伤难过;
又比如杜甫icon曾在他的《登高》里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说,面对这秋景,忍不住因为自己长期远离故乡,而感到悲伤,年老多病的自己,独自登上了这个高台,相反,正能量满满的刘禹锡呢,偏偏觉得秋天的景象,给他生机勃勃的春天还要美好,在别人对着秋天忧伤的时候,他却借助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正是这股向上的朝气,使得这首《秋词》(其一)成为描写秋天的诗里最与众不同的佳作,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朗诵这首诗,体会一下,诗里这股豪迈的气势吧!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忆秦娥·秋萧索原文_翻译及赏析
登高古诗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
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渚(zhǔ):水中的小洲。
沙:江边沙滩。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写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赏析:
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悲哀之情,围绕着“登高所感”,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形象地描绘了秋天落叶的景象;“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万里悲秋常作客”则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心境;“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现了诗人孤苦伶仃、疾病缠身的生活状态;“艰难苦恨繁霜鬓”则表现了诗人历经磨难而苍老的形象;“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现出诗人沉溺于酒精之中以寻求短暂的慰藉。
秋思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宋代·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忆秦娥·秋萧索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悲秋 , 孤独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秋景秋声都那么悲凉,促动游子思归的心。四处漂泊,又加上离愁时时压着心头。当初分别时曾相约在秋天菊花盛开时重逢,然而年年辜负了这约会的日期,无法相见。遥想在那深深的庭院里、重重的帘幕内,对方一定不知怎样地在忍受着这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寂寞。
鉴赏 这首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首句写出了独处孤旅,双在秋风叶落之时萦绕于游子心中的渴求温暖的呼唤,为古今诗词的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的定下了萧杀的基调。接着便展开具体描绘。“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离人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此刻已不是黄叶方飘的初秋,而是“梧桐落尽”的深秋呢?词人于“西风”下著一“恶”字,感 *** 彩十分强烈。然而“西风”之“恶”还不止于落尽梧桐而已,作者巧借此调叠句之格,在强调“西风恶”三字后,又引出“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声声扣击著游子的心扉。这样,整个上片写出了一派浓重的秋意,为下文写游子的愁绪渲染了氛围。梧桐叶落、西风、雁声等意象的描写,为下阙游子的孤寂之情的抒发,奠定了基调。“离愁不管人飘泊”。离愁,本是游子心中所生,这里却将它拟人化,“离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飘泊的痛苦处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灵。“不管”二字,包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之情!“年年孤负黄花约”,游子的离愁如此难以排遣,原来更有着期约难践的歉疚。想当初,临别这际,自己与恋人相约在菊花开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年年负约,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紧接着,作者又用叠句将笔触伸向天边,从恋人的角度写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写了她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然后,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余地。那深深庭院里、重重帘幕中的人儿是怎样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孤寂,年复一年地翘首盼望游子归来,已是不言而喻了。总之,此篇以直笔写游子离愁,以墨写闺人之幽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杀秋景的环境中,更显得深挚动人。黄机,字几仲(一作几叔),号竹斋。南宋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曾仕州郡,也是著名诗人。著有《竹斋诗余》、《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等。黄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国中古诗 , 秋天 , 写景 , 羁旅悲秋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清代·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清代 : 董士锡
婉约悲秋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宋代·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忆秦娥·秋萧索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悲秋 , 孤独怀人
登高翻译和原文及其注释
秋思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1、秋思古诗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思古诗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秋思古诗赏析:
《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秋思古诗对于当时诗坛的影响:
1、短小精悍,意蕴深远:
这首《秋思》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孤独的旅人,表达了游子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种简洁明快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旅人的艰辛和思乡之苦。
2、回归自然,表现真情实感:
《秋思》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这种回归自然、表现真情实感的写作手法,与当时诗坛上一些过于追求华丽辞藻和繁琐修辞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开启“悲秋”之风,影响深远:
《秋思》所表达的游子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开启了一股“悲秋”之风。这种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当时文人的内心情感,也成为了后世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种主题的传承和发展,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诗歌成为了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
古诗《秋词二首》秋词其一翻译
登高的翻译和原文及其注释如下:
1、原文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3、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原文_翻译及赏析
意思是说:人们自古以来就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自己倒觉得秋天和万物丛生的春天相比更胜一筹。
此句出自刘禹锡的《春词》,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扩展资料:
《秋词其一》全文及赏析
全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百度百科-秋词两首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灩灩金。——宋代·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灩灩金。 重阳节 , 登高 , 悲秋怀人 注释 凤城:旧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降于京城,称丹凤城。后遂称京都为凤城。
笑靥(yè):脸上笑出的圆窝。
纤纤玉:指双手细白如玉。
霞觞:指美酒。灩灩金:指金**的酒浆。 鉴赏
北宋徽宗崇宁。大观间,即公元十二世纪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阳节前,当时的权相蔡京派人请小晏填写新词,作为应节歌唱之用,小晏于是欣然为作此篇。
作为重九的应节之作,小晏这首词是很特别的,他把悲秋、登高、怀人等等传统的题材和写法统统抛却,一反常情,说柳叶落实愁眉淡了,黄花开是笑靥深了,而且大肆渲染歌舞酒宴的豪华享乐气氛,简直把重阳写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这一特点很值得玩味的。王灼说小晏作此词“无一语及蔡者”,意思是说作者没有借机攀附权贵,是对作者的赞赏。然而,王灼似乎看得浅了。仔细品味起来,小晏非但没有阿谀蔡京,这种一反常规的写法,未尝不是对蔡京的讽刺:“九日悲秋不到心”,别人都悲秋,那是因为很多不如意,你蔡京位极人臣,百事顺遂,悲秋怎会到你的心上:“绮罗丛里胜登临”,别人都去登高以避灾祈福,你蔡京大富大贵,哪里用的著这一套,偎红倚翠,饮酒享乐就是了!从这个角度来读这首词,不是很有意味吗?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北宋徽宗崇宁大观间,即公元十二世纪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阳节前,当时的权相蔡京派人请小晏填写新词,作为应节歌唱之用,小晏于是欣然为作此篇。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晏几道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468篇诗文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元代·卢挚《沉醉东风·重九》沉醉东风·重九
元代 :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重阳节 , 孤独 , 写景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唐代·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唐代 : 杜甫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重阳节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明代·赵时春《原州九日》
原州九日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重阳节 , 登高 , 写景山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