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结构关系的意义可以分为和两种_句子的结构层次和关系
1.语义关系的定义和意义
2.语文句子成分
3.怎么分析句子成分
4.求乔姆斯基“句子两个结构层次”观点出处
5.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是
语言中词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
在词汇意义中,词所表示的是具体事物、抽象概念或行为动作等;而在语法意义中,词的意义则与其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关系有关。下面将详细解释并拓展这两个方面。
1.词汇意义:
词汇意义是指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抽象概念或行为动作等。它是词在语言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意义。通过词汇意义,人们能够准确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词汇意义可以分为直义和引义两种。直义是指词所本身具有的字面意思,例如“桌子”指的就是一种家具;引义则是指词所引申出来的意义,例如“明星”一词在原始意义上是指天空中的亮点,而后来引申为指代知名演员、歌手等。
2.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指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关系。它是词与其他词的组合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语法意义包括词性、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等方面。
词性是指词在句子中的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句法功能则是指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如主语、谓语、宾语等;语义角色是指词在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起到的作用,如施事、受事、动作、属性等。
3.词汇意义的拓展:
词汇意义的拓展包括词的义项扩展和词义的转义。词的义项扩展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在使用中逐渐扩大,涵盖更多的概念或含义。
例如,“手机”一词最初只指移动电话,而现在还可以指触屏设备上的应用程序;词义的转义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发生了变化或引申,常常是由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骨干”一词最初是指人体的脊柱,后来引申为指某一事物的重要部分或核心。
4.语法意义的拓展:
语法意义的拓展体现在词类转换、构词与派生、成分替代等方面。词类转换是指一个词从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例如“红色”的形容词“红”可以转化为名词“红色”;构词与派生是指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改变词形等方式形成新的词。
例如从“植物”派生出“植物学家”;成分替代则是指一个词可以被另一个词替代,而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保持不变。例如,“我看见了小狗”可以用“我看见了它”来替换“小狗”。
5.词义的歧义和多义:
词义的歧义和多义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歧义是指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下有多个解释或理解,导致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例如,“发火”可以指“生气”或“点燃”;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不同但相关的意义。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岸边的土地。
以上是关于语言中词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详细解释。词汇意义注重词的字面意思和引申义,而语法意义则关注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关系。了解和掌握词的意义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语义关系的定义和意义
1.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小知识
汉语:
一、语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或是一种中国语文。
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尽管方言发音差异特别大,但是书面语言规范,没有方言差异造成的书面交流障碍。
二、文字
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
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200多个简化汉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结果是汉字的总数有增无减,反而加重了学习和使用的人的负担。
关于文字拼音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从理论上说,任何自然语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记录。但是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在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没有取得广泛、切实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会给方言区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汉字历史悠久,大量的文献都是用汉字记录的。一旦改弦易辙,势必在文献的广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难,在社会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动。事实上,由于长时间使用汉字这一可以表意的书写系统,汉语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词,而且这个现象确实发生了,现在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对应几十上百个汉字,如果使用拼音来记载语音,会出现不读出来就看不懂的现象,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如果真要进行汉字拉丁化的工作,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汉语发展到合适的程度以前,最好搁置拉丁化的。
2.汉语言文学常识
一、中 国 文 学 一先秦 作 家 课 文 说 明 孔 子(名丘,字仲尼。)
《论语》 孔子是我国历史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 《曹刿论战》 《肴之战》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孟 轲(名畸,字子舆。儒学大师。)
《鱼我所欲也》 《庄暴见孟子》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及言行的书。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仁政、民贵、君轻。
庄 周(道学大师) 《庖丁解牛》 庄子有在政治和主张无为,在精神和主张自由。 屈 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 《涉江》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
《涉江》是“九章”一。 荀 子(名况) 《劝学》 《荀子》是诸子散文。
列 子(名寇,又名御寇。) 《愚公移山》 韩 非(法家学派的代表。)
《五囊》 《扁鹊见蔡桓公》 《战国策》(作者无法考证。现传本经西汉刘向整理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是国别体散文,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 二两汉 作 家 课 文 说 明 贾 谊(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
《过秦论》 《论积贮疏》 刘 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列》 司马迁(字子长。) 《鸿门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有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孔雀东南飞》 见于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三魏晋南北朝 作 家 课 文 说 明 曹 操(字孟德,魏武帝。) 《观沧海》 曹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才高八斗)。 诸葛亮(字孔明。)
《出师表》 干 宝(东晋史学家。) 《搜神记》(写神怪灵异的故事。)
陈 寿 代表作:《三国志》 刘义庆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新书》。 范 晔(南朝宋史学家) 《后汉书》,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归园田居》 《饮酒》 刘 勰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
四唐代 作 家 课 文 说 明 王 勃(字子安。)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全称为“初唐四杰”。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回乡偶书》 王之涣(字季陵。) 《凉州词》 孟浩然 王 维 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多描写自然景物,诗风清新自然。
李 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风宏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有“诗仙”之称。杜甫被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本杜工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他首创了即事成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以白居易为首的府运动。 高 适(字达夫。)
岑 参 边塞诗人:以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为代表,题材多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悲壮宏伟,笔势豪健。 韩 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师说》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刘禹锡(字梦得。)
《陋室铭》 铭:本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歌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和种形式短小、文字简洁的独立的文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琵琶行(并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与朱元思书》) 2 文学常识 代表作:《长恨歌》。
府:用自拟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柳宗元(字子厚。
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 韩柳:唐代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合称。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摒弃六朝华而不实的骈丽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杜 牧(字牧之。)
《阿房宫赋》 赋:讲究辞藻、对偶、用韵的一种文体。但也有以散文为主,夹着少数韵语的。
李商隐(字义山。) 李杜:一是指李白和杜甫;二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又称小李杜)。
五宋代 作 家 课 文 说 明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岳阳楼记》 柳 永(原名三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雨霖铃》 词:诗歌的一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于宋朝。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58字内称小令;59—90字称中调;91字称长调。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伶官司传序》 作品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 洵(字明允。) 《六国论》 三苏: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并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此高。)
周敦颐(字茂叔,哲学家。) 《爱莲说》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事,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近。
司马光(字君实,史学家。) 《赤壁之战》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游褒禅。
3.汉语语言学部分重点知识有哪些
1.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2.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3. 语言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重点掌握,并且会举例说明) 4. 音素的作用。 5. 国际音标。
(制定使用时间) 6. 语音四要素。(语音部分与《现代汉语》有重叠,可以结合看) 7. 音位中的对立与互补。
(重点掌握) 8. 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要会举例) 9. 孤立语、屈折语的特征。 10. 语法范畴的说明。
(重点掌握) 11. 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 12. 语言发展的特点。
(重点掌握) 13.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共同语。 14. 语言的接触。
汉语借词五种基本的形式。 15. 语音演变的特点。
16. 词义演变的特点。 17. 词汇发展的主要表现。
(重点掌握) 18. 派生义产生的两种方式。
4.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语言文学概论、美学。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章。绪论简介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及现代汉语的基本特点。其它五章,分专题阐述有关理论,交联系实际分析各方面具体的语言文学现象。
写作
写作通论:包括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写作文体论:讲授消息、通讯、散文等记叙类文体、思想评论、文学评论、杂文等认识论类文体,以及科普小品、调查报告等应用类文体的写作理论和操作技巧。
中国现代文学(含作品选)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和我国新民主义革命形势展的特点,分三个时期。第一编:“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编:抗日战争时期和人民时期文学(1937-1949)。先概述每个时期的文学史,然后重点讲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概论
本课程包括导论、文学活动、文学生产、文学消费与接受五大部分,导论论述了文学理论的性质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问题。其余四部分分别对文学的性质及文学现象各环节进行论述,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文学及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含作品选)
本课程以1949年建国以来的中国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与文学自身的特点,着意通过文学观念的演变,对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文学这六大文学体裁各自的文本,在当代中国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作面面观,从而形成纵横交织的开放式史论构架。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包括:古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古书的标点、注解、翻译、古代文化常识。按时代和文体讲授先秦诸子的散文、韵文、唐宋诗词等文选,要求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掌握古汉语语音、语法知识,能阅读古代汉语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含作品选)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选讲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外国文学(含作品选)
该课程内容分欧美与亚非两部分,以欧美文学为主。这部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古代到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中篇为十九世纪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下篇介绍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欧美文学。该课程以略古详近,重点突出为讲授原则,着重讲授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欧洲近代文学,对其中成就较高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给以更多的篇幅;在注意介绍文学史的单位知识的同时,着重分析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的定义、分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言的本质、发生、发展、分化统一、相互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与思维、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系统性、符号性,语言和言语、音位、语义、语言学方法论;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
美学
1、美学的哲学基础;2、美感结构分析;3、审美发生;4、美感形态;5、审美欣赏与批评;6、审美教育;7、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框架的分析(美的本质论)。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的性质与教学任务、体系与研究;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学语文教学的师生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教材;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备课与编写教案;中学生课外活动指导。
5.语言学专业考研重点常识有哪些呢
1、句法范畴: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2、性: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 3、数: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
4、格: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 5、有定无定: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
6、体: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 7、层次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
8、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如“木头房子”等于“房子”就是向心词组。 9、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汉语的“的”字词组的功能既不等于“的”前的成分,也不等于“的”。
10、关系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11、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
12、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关系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 13、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个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
14、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15、蕴含:就说话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
16、歧义: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17、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8、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9、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又称为拼音文字。
20、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6.关于英语的小知识(200字左右)急用
英语(English)世界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曲折”变为“少曲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但它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大或第四大语言(1999年统计为380,000,000人使用英语)。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
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也是与计算机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
与英语最接近的无疑是弗里西语,这种语言现在仍然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中使用,大约有50万个使用者。一些人认为低地苏格兰语是与英语接近的一个独立语言,而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英语的一个方言。
苏格兰语、荷兰东部和德国北部的低地撒克逊语与英语也很接近。其他相关的语言包括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德语。
诺曼人于11世纪征服英格兰,带来大量法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7.经典实用的文学小常识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 文体、术语、理论 文学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国学 “国学”的说法,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章太炎、鲁迅、王国维、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的推动下。
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 国学又称国故。
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分。 体裁 体裁又称“样式”。
一般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别。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艺作品结构的稳定形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有新的体裁产生。我国文学体裁大多用四分法分类,即诗歌、、散文、戏剧,每一种文学体裁中,又分为若干样式。
诗歌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产生于劳动中,具有想象丰富。饱含感情,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诗歌以情感为直接表现对象,表达人民情感的诗作往往深受人民喜爱,成为不朽之作。诗歌就形式方面而言有格律诗、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就音律方面而言,有韵诗、无韵诗两类;至于叙事诗和抒情诗,则是按表现内容划分的。
诗、词、曲的区别 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诗歌最高成就在唐代;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词的鼎盛时期在宋代;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句法更为灵活,盛行在元代。 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分抒情诗、叙事诗等; 2.按所表现的内容分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牧歌、颂歌、哀歌、哲理诗等: 3.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打油诗、格律诗、自由诗、十四行诗、散文诗、民歌等。
古诗 广义的“古诗”是指“五四”以前的一切用古汉语写成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部分。
所谓“古”和“近”,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了一种“格律诗”,当时人称为“近体”,那么对唐以前的诗,便称为“古体”了。
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的称呼。它不受格律形式的限制,押韵自由,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可长可短,不讲平仄、对仗。
它包括《诗经》、古乐府、乐府民歌及六朝以前文人所写的四、五、六、七杂言诗,都称为“古体诗”。 绝句 绝句又叫“截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七言均四句,押韵平仄较自由。
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实际上可视为形式自由的古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其特点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一定的规律。它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新诗 新诗是“五四”以来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它冲破了古体诗歌严格的格律束缚,在借鉴外国诗歌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用运行加工提炼的白话语言,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
抒情诗 抒情诗的特点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即使是描绘典型事物也是为了言志或寄情。
其志其情,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活,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叙事诗 叙事诗的特点是以叙事为主,与抒情诗相比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它的叙事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说理诗 说理诗从广义上来讲包含在抒情诗内,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哲理。 自由诗 自由诗的特点是不受格律限制,其字数、句数完全按抒情、叙事的需要而定。
多用口语,有一定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能够比较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 格律诗 格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
指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的诗。它的字数、句数、节数、平仄音调、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需要变化,也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
现代格律诗,形式比旧格律诗自由,但仍讲求格律。 散文诗 诗歌的一种体式。
具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深刻内涵的散文式的诗体。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常在有限的篇幅中包藏丰富的哲理或发人深省之处,引人联想和揣摩,给人以启迪。
它每句无固定字数。整散不一,也不分行排列,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虽形散而神聚,富有诗的神韵。
乐府诗 乐府诗是古代一种与音乐有关的诗体,两汉时最为盛行。汉乐府诗创制了杂志体诗歌以及完整的五言诗,内容有较多的叙事性,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体诗歌的新发展。
著名的作品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文人诗 文人诗是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就不再是民歌了,只能说是用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属于文人诗。
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文人整理而成。 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
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 词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
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的传统。
语文句子成分
语义关系的定义和意义如下:
语义关系(semantic relationship)是指语言中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
语义关系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基本的语义关系是词汇关系,包括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例如,“狗”和“犬”是同义词,而“狗”和“猫”则是不同种类的动物,因此它们之间是上下义词的关系。
语言意义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系统固有的意义。包括词语意义和语法意义。言语意义:一种环境意义,指具体的人、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语言意义具体运用的结果。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互相区别,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它们又互相补充,互相联系。
除了词汇关系,还有语法关系和句法关系等。语法关系主要涉及词类、短语、句子等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句法关系则涉及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并列、从属、修饰等。
此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语义关系,如蕴含关系、逻辑关系等。蕴含关系是指一个语句中所包含的语义信息可以推导出另一个语句中的信息。例如,“他正在看书”蕴含着他没有在做其他事情。逻辑关系则涉及到更严密的推理和逻辑结构,例如条件语句、推理规则等。
语义关系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和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可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处理,例如文本分类、信息抽取、机器翻译等。同时,语义关系也是构建语言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重要基础之一。
怎么分析句子成分
我希望你把句子成分的划分重点放在单句上,考试中关于单句的题还是比较多的,至于复句你只要掌握几种明显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有具体的疑问,请你把相关的问题说出来,可以为你参谋一下: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
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状——修饰全句的]+(定)主+[状]谓<动补>+(定)宾+<宾补>。
[每当有外地人来],(好客的)天津人[总是][眉飞色舞地]谈<起了>(天津的)小吃<有多么地道>
区分参见: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例(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例(2):你拿杯水〈来〉吧!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他跑〈下大堤〉。他摘下眼镜。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可以分成:
1.单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包括:
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等等。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是:
(1.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艘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4.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有是还用“有”。如:
A 我请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宇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附:[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
(1).区分第一动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一半是表使令、要求的,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人;主谓短语做宾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感知的(看见、发现、知道等),表心理活动的(想、认为、希望、觉得等),表意见的(主张、证明、表明、说明、标志等),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一件事(人物连同他的动作行为)。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包括:
(1)一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呀!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设复句,前一个分句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2)多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可以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1.符号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③但是不善于思考,|‖(并列)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2.框式图解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③但是不善于思考,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3.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其基本格式是A,B,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设复句。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让步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设罢了。
2.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条件复句与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设复句着重于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如果美国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愿意奉陪到底。(设复句)
只要美国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求乔姆斯基“句子两个结构层次”观点出处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有七个成分,分别为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同位语。 主语是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宾语是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例如,“我吃饭”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定语是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是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补语是补充说明宾语。
分析句子成分的好处: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由词构成句,句构成段,段构成篇。昨天和大家分享的:背单词不记词性,谈何正确使用,强调了背单词要背什么,达到什么标准才符合要求,今天要分享的是句子成分的划分。懂得句子成分的划分,对你的阅读、写作、翻译甚至是你说的话都有帮助。
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是
乔氏学说自创立至今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变更,但是不管其理论的具体主张如何变化, 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是始终不变的, 这就是其普遍语法说。这个说是乔氏理论系统的基石, 其理论后来的各种发展都是建立在它之上的, 诸如管约理论原则- 参数语法最简方案等, 都是从这一说派生出来的。它的核心内容为, 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自足的形式系统, 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给人类语法设定了原则。乔氏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取向无不与这一语言哲学观相联系。
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关于人类语言认知能力的研究, 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人的大脑与语言关系的认识, 也为我们验证乔氏普遍语法提供了可能。本文所依据的认知心理学资料是斯坦福大学的Flell 等所着的CognitiveDevelopment (《认知发展》) 一书① , 该书概括了过去20 年来、特别是最近10 年来在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我们的工作是挖掘、阐释这一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的语言学意义, 来评判形式语言学的功过是非, 并且尝试建立更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学理论。
1.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及其问题
111 普遍语法的核心内容跟传统语言学相比, 乔姆斯基学说的巨大转变表现在, 从传统注重语言行为(或者语言运用) 转到对语言内在机制的探讨。他们也把其理论追求看做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主张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智。集中体现乔氏思想的是其普遍语法。我们下面根据Chomsky (2002) 、Pesetsky (1999) 、Cook &Newson (1996) 等着述, 对普遍语法的核心内容概括如下:
(一) 人类的认知系统存在着一个独立语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 , 它是大脑的一个子系统。
全人类的语言官能是一致的, 是人类的一种天赋能力。语言官能具有独立的生物实体, 它是一个离散的无限系统, 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
(二) 普遍语法代表语言官能的初始状态。它是人们能够学会一种具体语言的内在原因。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的初始状态, 主要解释深层语法现象。一般的语法主要是描写现象, 普遍语法则是探讨如何生成这些现象。
(三) 普遍语法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它类似于一个抽象的形式化的软件, 先天地规定着人类语言的组织原则, 限制着人类语言可能是什么样、不可能是什么样。
(四) 普遍语法关注的是语言能力, 而不是语言应用。该学派认为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为了思维和认识世界, 而不是为了交际。
后来乔姆斯基的各种理论形态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或者印证普遍语法的存在。比如, 其管约理论主要是探讨动词论元结构的普遍规律。尔后的原则- 参数理论的主要思想为, 人们具有先天的习得语言的普遍原则, 代入后天语言经验中的参数就习得了一种具体的语言。最近十几年又提出了最简方案, 主要探讨语言生成过程的经济性。可以说, 普遍语法说是贯穿于形式主义语言学各种理论之间的一个共同精神。
112 提出普遍语法的根据乔姆斯基提出普遍语法的目的是解释人类何以能够习得语言, 所持立场属于生物取向中的先天论。(Chomsky , 12 , 1981 , 1988 ; Pesetsky , 1999) 这一说的根据可概括为如下几条:
(一) 只有儿童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习得语言, 狗等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可能, 可见人类拥有一种先天而来的学习语言的装置。
(二) 任何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都是极其复杂的。
(三) 儿童不可能单纯依靠所听到的话语来掌握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 因为这些话语中缺乏明确的学习复杂语法结构的线索。可见, 人们专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语法的装置, 帮助儿童掌握语法规律。
(四) 儿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里掌握一种语法,说明他们是把先天的一般语法规则或者结构观念应用于他们的学习之中。
(五) 人类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很多共性。一些语法共性存在于没有任何历史关系的语言之间, 它们反映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原则。
下面我们将说明, 这些所谓的根据既经不起逻辑推理的检验, 又与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结果相违背。
113 普遍语法理论所面临的逻辑问题单纯从逻辑的角度看, 形式学派的上述根据并不能必然导出普遍语法的存在。
第一, 虽然只有人类才能习得语言这种复杂的交际系统, 但是并不能就由此得出结论: 人类有一个天生的语言器官, 拥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组织原则。我们可以用归谬法来看这一推论的逻辑矛盾。
儿童还能学会跳舞、唱歌、数学等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 而动物并没有这种能力; 人后来还可以学会各种各样的知识体系, 诸如代数拓扑学、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 人能学会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那么, 按照乔姆斯基的逻辑, 人类也有与生俱来的跳舞、唱歌、数学等方面无穷无尽的认知官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里似乎存在一个矛盾:
只有人类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又不是天生的。为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将在下文提出人类语言能力的合成说, 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第二层级的, 是由更基本的、天生的认知能力合成而来的。
第二, 关于语法结构的复杂性, 专家的分析结果和使用者的实际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着悬殊的差别。我们先拿一个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来说明。一个优秀篮球运动员, 可以在瞬间根据自己的位置和与篮筐之间的距离, 判断用什么样的力量和弧度把球 准确投中。从科学的角度看, 其投篮动作涉及复杂的微积分公式和力学计算,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个运动员具备这些科学知识和计算能力。而真正懂得这些公式和计算的科学家, 往往打不好篮球。儿童学习语言亦是如此。从语法学家的角度看, 儿童语言中包含着复杂的规则, 但是并不意味着儿童在有意识地使用这些规则。
第三, 虽然儿童的语言经验不足以解释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也不能由此必然得出结论: 人们专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语法的装置, 帮助他们学习。我们认为, 儿童的语言能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模仿听到的语言; 二是利用天生的概括、推理能力从听到的语言中概括出规律, 并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之中; 三是对现实规则的观察分析。我们曾经提出, 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在语言中的投影, (石毓智, 1992) 这意味着很多语言规则和现实规则是相通的, 因此儿童可以直接通过对现实规则的感悟来掌握有关的语言规则, 而不必处处模仿成人的语言来掌握语言规则。
第四, 儿童在短短几年里掌握语法, 也不足以说明他们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掌握语法也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可以设想, 如人真的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 那么掌握一种语言的语法完全可能是几周、甚至几天的事情, 无需几年。而且, 一个人的语法能力在成年之后还在发展。
第五, 人类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也不能证明普遍语法的存在。毋庸讳言, 人类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共性, 但是根据我们对语言的长期观察, 语言共性往往不是反映先天规定好的普遍原则, 而是来自于人类共有的基本认知能力(它们协同合成语言能力) 和人类共同生活的现实规则空间(反映在语言中就成了语法规律)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 不同的语言语法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系统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不可能简单地用参数
代入原则得到的。乔氏理论也无法解释, 既然人类已经先天配备了一个普遍语法, 何以还会有这些参数差异?
此外,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如果确实存在的话, 那么可以预期以下情况将会发生:
(一) 没有接触到任何现实语言的儿童, 比如狼孩, 可以自发地创造一种语言, 它代表着普遍语法。而且这类儿童在与人类分离的情况下, 会自发创造一种一致的语言, 因为按照乔氏所说, 普遍语法不仅是与生俱来的, 而且是全人类一致的。
(二) 每个人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拥有一样的先天语言官能。
(三) 语言将不会发展, 或者语言的发展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 因为古今人类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一致的, 而且把自己天生的普遍语法规则代入什么样的参数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四) 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一开始就是十分复杂的, 因为他们的任务只是把参数代入先天的普遍语法原则而已, 就不会先有独词句双词句等这种由简到繁的语法学习过程。
显然, 根据乔氏的普遍语法所做的推定与实际情况是大相径庭的。乔姆斯基提出普遍语法主要是根据逻辑推理和哲学设, 但是他们所讨论的却是一个具体的人类认知问题, 而这是可以通过实验手段加以验证的。下文将讨论,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同样不支持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存在。
114 认知心理学界对乔氏理论的评价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以及人的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很显然,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说与认知科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所以很自然地引起认知科学领域的学者的关注。因此要知道乔姆斯基的说是否科学, 认知学家的意见最具有参考价值, 因为他们的分析多是基于实验观察的结果, 而不是单纯考虑抽象的哲学问题。认知学者对乔氏说的看法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 当乔姆斯基最初提出, 进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功能强大的语言习得装置时, 很多认知科学家都认为难以置信, 而且至今这种状况仍没有改变。
其次, 很多认知学者批评乔姆斯基的说是粗糙的, 缺乏详尽的证据来说明: 儿童通过什么经验和什么过程, 将他们先天具有的关于语言普遍特性的知识转化为关于他们习得的特定语言的具体知识。
再次, 认知科学发展到今天仍无法证明乔姆斯基的说具有生理基础或者心理基础。迄今并没有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专司语言的生理器官, 也没有证实人的语言能力是独立于其他认知活动的。幼儿如何习得语言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最后, 认知学者也常常把乔氏说作为关于幼儿如何习得语言的若干个说之一,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无奈。虽然乔氏的说因缺乏证据而不能令人信服, 但是其他各种解释也有不完善之处,而且也无法证实人类不存在形式学派所说的与生具来的语言器官。即乔氏的说在认知科学领域既无法证实, 也无法证伪, 因为该学科发展的不成熟性, 因此目前姑且只能聊备一说。
在语言学界, 乔姆斯基的说最有影响, 根据这个说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理论系统。然而在认知心理学界, 乔氏的说只是众多关于语言能力说中的一个, 下面简单介绍关于儿童语言习得能力的其他两种最有影响的学说。
其一是皮亚杰的学说。该学说认为, 语言能力依赖一个一般的认知前提符号表征能力, 即用一物指代另一物的能力。皮亚杰还进一步认为, 符号表征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婴儿时期的一项发展成就, 它的出现使得儿童使用词语成为了可能。由此可以推断, 皮亚杰不认为语言能力是先天的, 也不认为它是一种初始的认知能力, 语言能力是由更基本的认知能力组成的, 即皮亚杰的说跟乔姆斯基学说是相互对立的。但是皮亚杰的解释也不彻底, 只适合于解释单个词的习得, 而对于句法的学习则无能为力。尽管如此, 皮亚杰的说已经得到实验的证明, 在认知学界被认为是相对无争议的。(Bates &Snyder , 1985 ; Piatelli2Palmarini , 1980)其二是Pinker ( , 1987) 提出的有关语义引发句法的学习的说。其主要观点如下: 在对语言的句法系统有较多了解之前, 儿童能辨别各个单词的意义。然后, 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意义, 伴以情景信息, 对许多句子达成某种语义上的解释, 而对句法并没有多少认识。一旦习得某些基本的语义范畴和关系, 儿童就可能会利用存在于任何语言中的语义概念和句法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 物体和人的名称普遍是名词, 因此已经注意到名词在句子中如何使用的儿童, 便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开始领会名词的一般用法。类似地, 及物动词的施事总是句子的主语, 因此掌握了施事动作受事这一关系的儿童, 就能够开始辨认这种语法的主语。正是注意到这种联系, 儿童逐渐从他们以前形成的概念和语义指示中抽取句法知识。
语义引发说也与乔姆斯基的基本语言哲学观相对立。乔姆斯基认为, 普遍语法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抽象的自足形式系统, 语义是语言使用中代入的。Pinker 的观点正好相反, 认为语义是儿童对现实现象观察、概括的结果, 他们首先学会语义,然后根据语义的关系习得语法。也就是说, 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法, 而且语法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Brown (13) 对世界不同民族的儿童语言习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发现儿童双词语阶段的语言有两个显着的普遍特征:
(一) 世界各地幼儿的话语都具有某种电报语 (telegraphic speech) 的性质。他们倾向于省略那些在交流中不重要的单词, 如冠词the 、连词and、助动词(can , will) 和介词(on) 。
(二) 大多数的双词语属于以下八种语义关系:
(1) 施事动作: 妈咪吻(2) 动作对象: 打球(3) 施事对象: 妈咪娃娃(当儿童要母亲用玩具娃娃做某事时)(4) 动作位置: 坐椅子(5) 实体位置: 杯子桌子(6) 所有者所有物: 爸爸汽车(7) 属性实体: 大汽车(8) 指示词实体: 那汽车双词语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开始习得语法结构。
然而早期的语法结构并没有任何神秘的天生成分,体现的都是经常发生在儿童周围的现象或者,比如人可以做出某种动作, 动作又可以影响某一事物, 如此等等。因此双词语的结构特点反映的并不是乔姆斯基所说的普遍语法的特征, 也不存在任何先验的普遍规则。儿童在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中, 只有在双词语阶段才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尔后就开始逐渐分化, 掌握越来越多的母语的语法特点。
实际上, 双词语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最支持语义引发句法学习的说。认知心理学界认为,儿童早期的语言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意义加以组织的, 而不是根据抽象的结构原则。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对外在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化, 他们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结果就带来了语言形式的复杂化。儿童早期的语言习得行为中没有证据表明, 某种先天的语法知识构成了儿童早期语言的基础。与此相反, 早期言语以语义为基础, 其中的规律性根据施事先于动作、动作先于受事等倾向便足以解释, 并不涉及复杂的语法规则。儿童的早期语言并没有为这种超越具体语义关系的抽象语法范畴的存在提供明确的证据。
213 语法的复杂化与理论蕴含儿童大约从两岁开始, 语法朝两个方向复杂化:
(一) 根据双词语阶段的各种语义关系, 组装成更大的结构体, 其语法结构也就具有了层次性(hierarchy) 。比如宝宝玩大汽车, 其中的宝宝玩为施事动作关系, 玩大汽车为动作受事关系, 大汽车为性质事物关系, 整个句子则为施事动作受事。该语法结构分析起来看似复杂, 实际上是由前期已经掌握的简单语义关系组装而成的。与此同时, 儿童也开始掌握母语语序的知识, 比如他们已经知道在汉语、英语等SVO 语言中, 宝宝抱小狗和小狗抱宝宝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
(二) 单词开始出现形态变化, 句子组织开始出现连词、介词等功能词。儿童习得这类语法标记的顺序也非常具有启发性。比如Brown (13) 对英语的各种语法标记进行了一项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儿童在掌握标记2s的各种功能上具有高度的规律性。英语的2s有三种作用:
(1) 复数形式(dogs) ;(2) 所有格(dogps) ;(3) 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现在时(he runs) 。
尽管三种2s的变化在语音上完全一致, 但是几乎毫无例外, 儿童总是最先掌握复数用法, 然后是所有格用法, 最后才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现在时。这一发现说明, 即使对高度抽象的语法标记的习得, 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 而是由其语义抽象程度决定的。复数代表的是三维空间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特征, 最容易辨认, 所以最先习得; 而所有格表示的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 涉及两个变项, 而且这种关系往往不易直接观察到, 所以认知难度就比较高, 因此习得较晚。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 而且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现在时还涉及主语的人称和数的问题, 认知的难度最高, 所以最后习得。
214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的启示从儿童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来看, 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说。儿童并不是根据一个天赋的抽象形式系统, 遵循某种先验的原则, 代入具体语言的参数, 学会语言的。儿童首先利用符号表征能力, 通过观察、概括和模仿成人语言, 掌握自己周围事物的名称和运动变化的概念。首先出现独词句, 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 儿童也逐渐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所表达的内容也复杂了, 接着就出现了双词语现象。双词语主要是根据语义关系来组织的, 主要表达周围各种事物、现象之间的现实关系。之后儿童的语法又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根据双词语阶段的语义 关系组成更大的结构体, 句子具有了结构层次性;二是习得各种各样的语法标记, 表达各种细致复杂的思想内容。儿童对语法标记的习得也遵循着由简到繁的顺序。
总之, 当今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已经相当清楚地揭示了儿童如何一步一步习得语言的过程, 中间并没有任何突变或者神秘的事情发生。
3. 语言能力合成说
311 认知能力的层级性上文的分析表明, 儿童并没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所谓的普遍语法, 但是另一方面, 只有儿童才有习得语言的能力, 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可能。这种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现象, 可以从人类认知能力的层级性上得到圆满的解释。借鉴认知科学的发展,我们提出, 人的认知能力是层级性的, 而不是平行的、模块状的。乔姆斯基的说隐含着人的认知能力是由各种模块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与其他认知能力平行独立的一个模块, 在语言能力内部又分为各模块, 分别掌管语法、词汇和语音, 因此乔氏的学说又被认为是语言模组理论。乔氏的这一设跟当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矛盾。我们相信, 人类认知能力是一个层级结构, 语言能力不是位于最基层的认知能力, 它是由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协同合作而形成的, 而且这种基本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合成其他许许多多认知能力, 诸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我们把这一思想概括为语言能力合成说。
我们提出语言能力合成说是受到了皮亚杰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启发。皮亚杰认为, 语言习得的一个认知前提(更基本的认知能力) 为符号表征能力, 儿童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 才有可能习得词乃至句子。同时他又认为符号能力也不是天生的, 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项成果。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经为认知心理学界所普遍接受, 但是符号表征能力只与词语的学习直接相关, 而且他并没有全面探讨人类语言的习得到底需要多少种认知前提。
语言能力的层级性的说可以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语言的本质, 为我们建构新的语言学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研究视野,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12 语言能力合成说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我们长期以来对语言的观察、研究, 我们认为以下六种认知能力构成语言习得的认知前提。
(一) 符号表征能力皮亚杰所提出的符号表征能力相当于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的认知能力。在心理学领域,巴甫洛夫首先把信号分为两类: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光、热、味道、声音等刺激, 这些特征与有关事物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 比如闪电跟打雷常常结合在一起, 气温的变化跟四季的更替联系在一起, 味道跟食物的类别联系在一起, 某种特定的声音跟某种特定的事物的发生联系在一起, 如此等等。第一类信号与所代替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强制性的, 人和很多动物都有感知这些信号的能力。
第二信号系统与所代替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的、约定俗成的, 它们的关系具有任意性和社会性。语言符号的本质特性就是任意性和社会性, 因此人类只有具备了感知第二信号系统的能力才能创造、学习、应用语言。从意义和语音之间的关系来看, 对于同样一种东西, 不同的语言或者同一语言的不同历史时期会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只有人类才有创造、习得和使用第二信号系统的能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
除了人以外, 所有动物都没有感知第二信号系统的能力, 所以其他动物都无法创造或者学习人类的语言。
(二) 对量的认知能力人类具有对量的认知能力。一切科学特别是数学都是建立在这种能力之上的, 语言的创建和习得也离不开这种能力。儿童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初步的数量认知能力, 主要表现在对量的多少的分辨上。迄今还没有发现哪种动物具有明确的数量辨别能力。
很多语法范畴和规律都与数量的认知有关。比如各个词类最重要的语法特征都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数量有关。举例来说, 名词有单复数、可数不可数、跟数量词搭配等重要语法特征, 它们都与表达事物的量有关; 形容词有比较级, 可重叠或加程度词表达比较的意义, 它们表达的是性质的量; 动词有时、体、态等语法范畴, 它们表达的都是运动变化的量; 如此等等。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现象以外, 数量表达与语法的关系还表现在许许多多别的方面。比如汉语最常见的两个否定标记的分工分别为,不否定连续量的概念, 没否定离散量的概念。此外, 数量的表达还与很多其他语法范畴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 比如定量化的词语不再能自由地被肯定或者否定, 动词或者形容词一旦定量化就会限制它们的名词化能力。又如, 汉语和不少语言中, 只有有定性的名词才具有单复数的区别, 无定性的名词则没有这种数的标记。数的表达还影响到语法结构, 比如在俄语的偏正结构中, 修饰语要与中心名词在单复数上保持一致, 主谓结构中主语名词要和谓语动词在数上保持一致, 等等。
总之, 人类语言的设计原理之一就是如何表达事物、动作、性质等的数量以及数量的表达与其他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 概括、分类能力人们不仅能够感知外在世界, 还能够对其进行概括分析, 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以区别于其他不同类型的事物。这种能力就是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 反映在语言中就是出现一个个的词, 主要是实词。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化与语法是密切相关的, 语法实际上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不同民族的概念化方式不一样,由此带来不同语言的语法差异。比如借的概念, 汉语把物体从甲到乙和从乙到甲看做一回事, 用一个概念借来表示, 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就需要用介词给或从来区别动作的方向。而英语则用两个不同的词来概念化这种行为, 分别用borrow 和lend 来表示, 因此英语就自然不需要相应的介词了。
人类如果没有这种概括、分类的能力, 就不可能创造词汇这种语言的建筑材料, 缺了这种建筑材料, 也就谈不上有语言系统了。
(四) 记忆、预见能力很多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记忆能力, 但是远远无法跟人类的记忆能力相比。不论从记忆的容量大小、持续的时间长短, 还是从记忆内容的复杂程度来看, 人类都远胜于其他任何动物。人不仅能够记忆过去经历的事, 而且还能够根据经验预见未来要发生的事。动物一般缺乏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记忆能力是语言习得必不可少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必须后天习得, 语言中的词汇、语音、语法都必须通过记忆才能掌握。语言表达也离不开记忆能力, 我们说话的内容大多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对未来的预测。一个人记忆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他(她) 学习语言的速度, 也会决定他(她) 一生语言能力的高低。记忆能力和预见能力也直接反映在时(tense) 这样的语法范畴上。
(五) 联想、推理能力人类还具有联想能力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词语意义的引申和语言的表达中大量存在着比喻或者隐喻现象, 这都与人们的联想和推理能力有关。每一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连词, 它们都表达各种逻辑关系, 常用于篇章的组织。
推理能力可以解释人类使用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创新。人们说话或者写作, 大部分具体的句子都是别人没有用过的, 同时, 人们听到或者看到的具体句子也多是第一次接触, 他们能够相互理解, 是因为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人们学习语言、使用语言, 显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重复, 他们从接触到的具体用例中推导出其后的规律, 并根据这些规律创造新的句子, 理解别人创造的句子。
这些能力还跟语言的演化密切相关。词语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很多是通过比喻或者隐喻实现的。语言变化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类推, 很多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化都是由类推引起的。
(六) 声音、形状的辨别能力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也离不开对声音、形状、距离等的辨别能力。有些动物也具有这种能力, 但是在复杂程度和精确程度上也同样远远无法跟人类相比。人可以清晰地辨认和发出各种音素, 然后利用有限的音素组成音节, 合成句子, 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只有具有这种能力, 人们才能学会说话。语音是语言的第一物质载体, 其第二物质载体是书写系统。人们创造了书写系统以后, 才能把前人的经验记录下来, 才能逐渐积累知识, 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也才能形成各种学科。没有书写系统, 也就谈不上今天的文明了。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创立书写系统, 今天每个正常的人都能够学会一种书写系统, 都是来自人对形状的辨识和记忆能力。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
语法意义大致可以分为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三类。
一.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等。名词的格变化也是反映词语的结构关系的。结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如偏正结构还可分为定心结构和状心结构两个小类,那么,定心关系、状心关系就是偏正关系的下层结构意义。
二功能意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等等,都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组合功能包括充当某种结构成分的功能,如充当主语、谓语,能带宾语等,也包括与某类词语组合的功能,如能加冠词、能加副词等。功能意义也有不同层次,因为一些较大功能类型还可分出较小功能类型,如动词还可分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那么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功能意义,就是动词功能意义的下层功能意义。
三.表述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所指事物现象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关系,又可分称述意义和情态意义两种。称述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所指事物现象的关系,是从词语的语汇意义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意义。如说名词是表示事物的,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的等等,就是这种称述意义。一些语法范畴如数、性、人称、时体等的意义,也是一种称述意义。情态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及表述意图的关系。句子的各种语气及语式、语态范畴,都属于这种情态意义。如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以及直陈式、虚拟式、愿望式等,都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和表述意图相关。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与说话人要强调什么的表述意图相关。
上述几种意义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名词短语这一语法类别,既含结构意义----偏正结构或联合结构,也含功能意义----具有名词性短语的组合功能,还有表述意义----表示事物。又如动词的时体形式,既有称述意义----表示的时间关系或时间过程,也有功能意义----不同的时体形式具有不同的组合功能,如英语的不定式就不能作谓语。名词的主格形式,既有结构意义----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关系,也有功能意义----能够作主语。
语法意义中的称述意义与语汇意义有相通之处。有时同一种意义,用语法形式表示就属语法意义,用语汇形式表示就属语汇意义。如汉语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高(“长长的”),属于语法意义;用“很”这个词也表示程度高(“很长”),但这属于语汇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