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是什么意思啊怎么读_名句怎么说
1.化物语名句「世间の荒波何するもの」这个是啥意思?怎么读?
2.屈原的名句是什么
3.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1. 佳句的意思
佳句的意思 1.佳句是什么意思,"佳句"的汉语解释
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美妙的诗文。
词语:佳句
拼音:jiā jù
释义:诗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美妙的诗文
示例:
1、你要能多记些佳句成语,自然下笔成章。
2、我们学习中应该集腋成裘,多积累些好词佳句。
扩展资料
佳句的近义词:妙句、精言
一、妙句
拼音:miào jù
释义:神妙的语句
示例:
1、他文思敏捷,佳言妙句总是信手拈来。
2、每天检查儿子作业时,我发现他常常有“妙句”出现。
二、精言
拼音:jīng yán
释义:精妙的言辞
示例:
1、南怀瑾老师的50句人生精言,让我受益匪浅。
2、我们要努力钻研,学懂弄通十九大报告里的精言妙喻。
搜狗百科-佳句
2.“好词好句”是什么意思
好词,优美富有深层含义的词句。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就是好词
好句就是指具有深刻内涵与教育意义,时任能都领悟到大道理的句子。当然,也有一些运用各种手法、很优美的句子也叫好句
例如
1、静静的,静静的,那是深不见底的绿.
2、雨滴滴落在林间的小路上.
3、有的水珠顺着树干一直流到树根.
4、一团迷雾从前方不远处滚滚散开.
5、细细的春雨让世界变得和平而且宁静.
6、雾中观花,水中望月中,世界,模糊了.
7、花儿无语,花下坚挺的绿无语,浅浅淡淡的香无语.
8、树,变成了是乳白色的影子.
9、江南的美就是阴雨绵绵,江南的韵就是斜风细雨.
10、山沟,槐花绽放依旧,一股感动的暖流却涌上了心头.
3.请教一些佳句的理解意思
1、作者:姜夔 朝代:北宋《踏莎行·燕燕轻盈》
— —二十多岁时,词人在合肥有过一段情缘,后来分手了,但白石对旧日情人始终恋恋不忘,这成为他心灵深处永远的悲哀和伤痛。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元旦,姜夔从第二故乡汉阳(宋时沔州)东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时,梦见了往日的情人,写下此词。此两句写的是词人梦中所见所恋的姊妹二人的情境。通过梦中情人的自述,体贴对方的相思之情。她含情脉脉道:在这迢迢春夜中,“薄情”人啊,你知道我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吗?言下大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的意味。“染”字用得精妙。
2、宋欧阳修 《蝶恋花 》此词写暮春闺怨,“泪眼问花”,第一层意思是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
3、宋代·晁冲之 临江仙知道相思无益,对方离别后并没有将这一段情感遭遇放在心上,有这样清醒认识的宋代文人不多。词中,词人还是隐约借女子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当年“西池”宴饮的时候有多少欢娱,想不到分手后就再也没有音信。“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是词人的痛心,是词人的不理解,是词人无法面对的现实。事已至此,词人依然无法忘怀,但很快词人又清醒过来,劝说自己“相思休问定何如”。结句以“落花”为喻,是无可奈何,也是伤心无限。
4、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虞美人》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美人”即指侍女或歌妓而言,意为美人愁眉不展,即引起我不欢。其中“酒阑时”乃此二句之规定情境。酒阑意味着人散,人散必将引起留恋、惜别的情怀,因而美人为此而敛起蛾眉,词人也因之受到感染,故而设身处地,巧语宽慰,几有同其悲欢感慨。
5、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宫词
用对比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宫中妇女的不幸,表达诗人对她们怀着深深的同情。
6、张泌《寄人》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离别之后在梦中又依依来到谢家,但只有庭前的春月最多情,还为离别的人照着落花。
4.问几句名句的意思(翻译一下)子曰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 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
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5.请教下几句名句的意思
我的答案应该不是很标准,但我可以把意思给你解释清楚。
鹬蚌相争 鱼翁得利: 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这就是相关故事,意思你也该知道了。 财不如义高 势不如德尊: 钱财没有道义高尚,势力没有道德尊贵。
营利者多患 不过轻诺者寡信: 追求个人私利的人容易遭遇祸患,而轻视诺言的人很少有信用。
化物语名句「世间の荒波何するもの」这个是啥意思?怎么读?
咏菊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1],我花开后百花杀[2]。冲天香阵[3]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4]。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讲解]: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屈原的名句是什么
アラハバキ(Arahabaki) 日文中的汉字为“荒波”。比天照大神等还要古老的神,大和民族统一日本以前,绳文文化的主神。神武天皇东征时期,信奉荒波吐神的长髓彦挑起了对神武军的战争。战败后荒波吐神信仰也被作为逆贼镇压。现在在日本关东一带神社的末社被作为客神供奉。 剩下的就不知道了,荒波是这个意思。
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出自《屈原列传》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 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
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
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
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
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
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最主要的还在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
因为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没得到长久的重用。
《离骚》里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悟。”
正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楚国政治情况。屈原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挽救楚国的危亡,坚决地起来斗争。
他愤怒地控诉了贵族当权派的无耻:“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他痛斥他们弄得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怀沙》里说:“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鸡雉翔舞。”他指斥他们将要把国家弄到濒于危亡的地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因此,他宣称他决不妥协:“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修德立行,忠心耿耿,原想导君于尧舜之治,可是怀王竟然不识,反而信谗疏远:“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
楚国弄到濒于危亡,怀王是应该负责任的,屈原对他也是不能无怨的。
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司马迁对屈原的为坚持理想而斗争的精神是歌颂的,对屈原的心情是深刻了解的。
他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这样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离骚》“自怨生”。
说“疾”,说“怨”,可见司马迁认为《离骚》之作正体现了屈原的斗争精神。
扩展资料: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屈原列传
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欢迎阅读。
最全国学经典名句及解读
1、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译文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译文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3、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译文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4、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译文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译文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7、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译文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译文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译文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10、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译文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11、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译文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12、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译文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13、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译文(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14、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15、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1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1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18、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这与康德说过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是完全一致的。
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孔子这句话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
22、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
2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低俗,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孔子的这句话意在提醒我们要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这样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25、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在这里感叹的是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
26、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
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听从。”
孔子的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2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意在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因为眼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过去所没有考虑、准备好所导致的。而我们现在仍然对未来没有做好准备,那么在未来,也一样要被各种问题困扰。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
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29、人无信不知其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根本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要言而有信。只有有了诚信,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诚信是做人的原则。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孔子这句话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与人交往,应该具备一个宽广的胸怀,凡事不可斤斤计较,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很快乐。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
要不懂装懂。”
人常说:“学无止境。”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如何渊博,也可能对某些事情知之不多或者不懂,当我们有不懂的时候,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可以变“无知”为“有知”,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这句话揭示了兴趣的重要性。他把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知学,即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是好学,即爱好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第三层是乐于学习,即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在这三层中,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只有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33、见仁见智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周易》。
译文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34、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出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慨,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
35、玉琢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译文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
36、博学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译文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这句话涵盖了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首先是要广泛地去猎取知识,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其次是对所学的知识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不明白的要追问到底;再次是对所问的问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考察、思考,将所学为我所用;第四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分辨明析,使所学越辨越明;最后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应用到实践,踏踏实实地去践行!
3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译文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这句话更给我们身处逆境时有太多的激励,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磨练,才能承担“大任”。
3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译文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这句话内在的因果关系,在一定层面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人们将其引伸到待人、接物、处事的方方面面,循循善诱,教导后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至理”格言。
3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译文真实可信的言词不漂亮,漂亮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
它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
40、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臵,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晏子春秋》
译文晏子说:“我听说,不断实践的人一定可以成
功,不倦前行的人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有回报。
4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译文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 此句意在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真诚,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4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译文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那就只好悲伤、后悔。
此句不仅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不应浪费时间,还用来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的时候,一事无成,只能留下悲伤、后悔。
4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译文有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现用这句话多用来提醒我们: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4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要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45、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文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这句话讲的是朋友交情深厚,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4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
译文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这句话道出了一条重要的交友原则,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不含任何功利之心,这样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如果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一旦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47、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正如那句俗语所说,“不读书犹如睁眼瞎子”。
4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译文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在告诫我们书首先要反复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它的精髓,当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带有悟性地读,否则也只会是纸上谈兵不得其要领。
49、五十步笑百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译文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这就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50、己百己千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译文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这句话再次说明笨鸟只要先飞一定能早入林。我们每个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只要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肯定会功到自然成。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