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_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是
1.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2.推荐一些佛经中的浅俗易懂又很有意义的句子
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4.佛经中最有禅意的人生哲理句子
5.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句句箴言
6.有哪些具有禅意或古意的词句体现出哲思或哲学思辨?
1、无常是不变的,无知是无畏的。
2、一花,一天,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地,一佛,一净土,一笑,一尘,一念,一净。
3、文人墨客最珍惜江南的古韵,江南,也凝聚着人们出游的思乡情怀和追求,一把油纸伞,Russell裙,红妆淡幽,眉宇春。那江南边,捧着一扇女人的扇子,也从梦中而来。
4、阿修罗、人、兽、饿鬼、地狱,是六种存在。
5、黑暗的路,忘记的河,却在桥前叹息.....。
6、谁能十年忧付一笑千里长歌。
比较有禅意的句子
7、一切都太多,那么缘分就会越早越好。
8、江河湖海,世间万物,心不在外,而融合一致,不是愁不是伤,而是一种自满。
9、看夕阳美人盛开,玉龙将翱翔.....。
10、就连七大洋也会干涸。就连云也会散去。这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离别,像潮水一样来来往往。
11、六道众生体验轮回的因果、体验痛苦,只有通过生命的真谛,才能获得永生。
12、长笛是浪子的那款无拘无束洒洒的游戏。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13、没有无知,没有无知……甚至不能死于老年,甚至不能死于老年。
14、人生是自己创造的,相是心灵生的,世间万物都是相。心不动,什么都不动,心不变,什么都不变。
15、佛说:红尘十丈困人群,虽小心也让我佛慈悲。爱情就像冰燃烧的火,火强烈的冰融化,冰融化的火熄灭。所以佛陀说不要说话。
16、谁独自倚在月亮塔上?谁琵琶语愁?思如钮,触如袖,天下皆云琵琶气,谁叹歌中忧。
17、一切行动规律都是由于原因和条件而产生的。原因是时间造成的,而原因却不是时间造成的。
18、没有菩提树,就没有明镜台。没有一事无成,到哪里去惹尘埃。
很有禅意的句子
19、从爱来的是悲哀,从爱来的是恐惧;爱的人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20、如果可以这样说,朋友珍惜,不是韶华年。
21、执着如泪水,是滴进心的碎,碎了又飞走。
22、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今天,虚弱的,我嘲笑我。
23、终归只是一个枕皇梦,不可回头头空。
24、云千丈可醉,谁下独饮。飘谁能笑,淡在阳台上。
很有禅意的句子
25、鬼、魔、仙,最统一的归属在哪里?只是有一群人,看不透的悲伤。
26、叹叹知音难寻,其实难寻的不是知音,而是世间一颗淡定淡泊而自满的心,只愿今生与月共舞,邀月共眠。
27、听古乐,听爱听而不听“音”,音乐不是不动情,因为不被感动。
28、长江终究往东流,山水世界只停留在脚下。站在寒风凛冽的北风中,挥动着衣袖,远处猎风的旗子万千男人多么浪漫。
29、明明知道,总有一天,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离我而去,我依然努力收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的回忆。
30、古乐,寻心,求情,求知音。如果你不放下心来,就没必要听别人说。
比较有禅意的句子
31、清欢共,紫道相逢人间;望着天空,扫过眼繁华谁懂。
32、会沉淀干净的痛,会沉淀成休闲。闲暇是痛苦的终结,痛苦是闲暇的代价。
33、音乐不是不动情的,因为不动情。
34、信号火什么时候烧?羽梦,故乡情。蓝天在上,黄水在下。千座雪山,月色皎洁。等待易,相思成灾。冷衣一调,阙歌一曲,唱不尽行万缕,千结千结。是要陪伴今生,还是要珍惜来世?褪去了回忆,消失了芬芳。
35、人生就像生活在荆棘里,心不动,人不动,不动就不疼;29、如果心伤了,那么人就轻举妄动,伤了自己的身体痛了它的骨头,那么就经历了世间所有的痛苦。
36、人与白云栖息,照明月影,人间似梦醉。试着问如何洗去内心世界的寂寞,去听,再看是那首醉人的歌还是让人沉醉的音乐。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1、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3、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4、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5、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7、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8、顺逆因比较而显,善恶以分别而生。
9、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0、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1、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1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3、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4、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5、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1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7、只有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达到生死自在。
18、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19、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0、最好的生活是: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2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22、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23、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2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5、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26、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7、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28、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30、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1、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32、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即除矣,境岂实有。
33、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34、纠缠你的是你的执着和猜疑,解放你的只有你的轻松与放手。
35、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36、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7、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8、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39、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40、一个要杀,一个要救,要杀的是因为怨,要救的是因为爱,因果循环。
41、笑儿,佛界常说,因果循环。我们自此开始,那么,便由此地而终罢。
42、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43、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4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45、面对生活送给我们的种种苦涩,我们不妨给自己说几个笑话,让自己快乐。
46、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47、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48、当你决定放下时,你不会失去什么,唯一会失去的,是你以前放不下的烦恼。
49、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5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2、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53、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54、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55、很多人信佛,学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56、不要总想改变别人,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信任你,拥护你。
57、佛典里说,慈,既是予乐。悲,既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58、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我不在把自己当人看,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59、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
60、得到的越多,烦恼越多,压力越大,有得必有失,有利就有弊,有爱就有恨,有因必有果。
61、学佛第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62、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63、过耳的虚话,过眼的云烟,辛苦事小,伤心事大,说者未必真心,听者也无须多心。善解怨,结善缘。
64、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65、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66、菩提心发出来了,修什么法都能达到圆满,一切佛都是一体,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67、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68、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si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69、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70、客来一句问候,客去一句祝福,不分张王李赵,都是善缘;境生一份喜悦,境灭一份清静,莫辨真妄,无非心造。
71、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72、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73、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74、上师是父亲,坛城是母亲,弟子是儿女,生生世世都是一家人,金刚道友必须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搞好团结,要珍惜这个缘分。
75、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给的,内心满足即圆满;若内心不知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所谓圆满不是没苦乐,而是苦乐随喜,悲喜随缘。
76、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77、目空一切的,未必不自卑。没心没肺的,未必不悲伤。唉声叹气的,未必不贪欢。斤斤计较的,未必不善良。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就好。
78、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79、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80、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做一个乐观的人,即使是阴天也能阳光灿烂!生活就应当如此。
推荐一些佛经中的浅俗易懂又很有意义的句子
佛经是佛教的教法教义,被当做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佛经中有很多有禅意的句子,阅读佛经就是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你认为哪个句子最有禅意呢?那么本期的佛教文化,为你解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出处是《六祖坛经》上的,当年五祖为了考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叫他们各写一个诗偈做检验。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此偈。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佛性如同明镜一样,虽然空无一物,却能如日光朗照,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本来是清净无染的佛性,却因为我们的各种颠倒妄想把我们的天真佛性遮蔽了。从总体来说这个偈子见到了佛性的体,没有见到佛性的用,悟到了一半,后来再次听五祖为他讲述金刚经,当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才恍然大悟,见到空性之后还要发菩提心把佛性用出来,不然就堕恶空了,于是重新写了一个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最后一个何期自性即是我们佛性的用,能够生起成千上万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发菩提心,菩萨六度万行,成佛的必经之路。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皆在自心,只是经历累劫,无明妄动,有所偏爱,中贪嗔痴毒,处烦恼中,心随境转,迷失于境中外相,做诸业障,于是菩提自性如乌云遮蔽,终日不得见。但虽然不见,它仍然在那里。 性净是菩提。去除诸业障,自然菩提性现。只是这业障是数十亿年积累下来的,层层遮蔽,很多都成了习性。俗语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就是指的习性很难改变。业力虽不可思议,习性虽难改,并非不能改,只不过要难行要行,坚定不移。从现在开始时时行六波罗蜜,终可以去除业障,见诸本真。 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菩提本自性,它就在那里,不是可以修作来的,它是我们成佛的基础。修行,是要去除业障和偏爱,菩提自现。另外。修行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要去除分别、二见。非相非非相,相中有佛,相亦非相,本自不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实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举例来讲,我们这群人沿着时间轴在前行,任何一种可能性都铁定会发生的。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善恶循环。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们受释迦摩尼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为众生福。 这里指出学佛者的修习,并不仅仅是消极地克制欲望情感,而是在于积极的磨练意志,激发志气。这种佛学精神发扬到革命事业中,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私欲。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缚累牵挂。对于革命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威胁危险,不但不可惧怕,而且要视为磨练激励的好机会。佛门常说,有因无缘不能结果。如果说普救众生是因的话,那么艰难困苦即是缘,只有因缘和合,修行人才能开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一、修行
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对魔不要有敌对的心理,当做助道德善知识。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生死世世所造的业不同,所以妄想也不同。业重妄想多,业轻妄想少,成为正比例。
修行人是为了生死,为度众生而修道,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用向外驰求,在外边是找不到的,在自性里,应有尽有,一概俱全。
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我们现在得到人身,若不籍著人身来修行,还等著什么?等著把人身丢了,再来修行,那时来不及的。
学佛法要拿出真心,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去做。
在道场里要节省一切物质,所谓“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不爱不憎为中道。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这个中道,对谁都是平等相待,慈悲为怀,但要谨慎行事,不可落在情爱樊笼中。
今天修道,明天成佛,一橇就想挖成井,没有这种道理,修行是“铁杆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
无名有两个帮凶,两个伙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食与色。一个食欲,一个,这两个帮着无明做种种坏事。
“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学好,则冤孽不会来找;愈想学好,冤孽愈来找,欲把债务算清。
佛、魔都是一念之间。佛有慈悲心。魔有胜负心。
若真懂修行的人,起居动作都是修行。
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著魔。
我们修道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应该韬光晦迹,不可光芒外露。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
讲经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不乱讲话就是修戒。
“烦恼即菩提”,若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不会用,菩提变成烦恼。
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无明,即是不明白。无明的根本,就是爱欲。
修道的目的主要为了生脱死,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修道人,好像眼睛那样的清净,不能容粒沙子。
可造罪业,布施能积功德,坐禅能去愚生智。
我们修行,群居守口,独坐防心。跟大众一起时,不要太多话,自己一人时,要提防私心妄想,久而久之,就能专一见心。
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所执著,就是道心。
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嗔,不痴。
学佛的人一定要发愿,愿力能鞭策自己向正道迈进,不会误入歧途。发愿不实行,好像开妄华的树,没有用处。
舌有说话的功德,业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是说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修道人无论对内对外,不论长幼尊卑,都常存慈悲喜舍的心,自然能生感应。
修道就是修个诚实,所谓“心诚则灵”。
我们人生在世,要即时行善,有用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不要仅籍著前生所积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要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嗔心重,一天到晚发脾气,就会变饿鬼;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
众生罪大毛病便是痴爱,日夜在痴爱中,时刻不能方下。如果把好色之心放在学佛上,时刻不忘学佛,那就很快能成佛。
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因圣人应世,绝不会亲自泄露真情,所以凡是称自己是佛是菩萨的人,都是邪魔。
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不在地位与年龄。他语默动静,自然流露出令人敬畏的品格。这种畏,不是惧怕;惧怕就令人远离他,而他之令人畏者,是尊敬之心,不是恐惧之心。
都有三个烦恼贼,它们的名字叫贪嗔痴。我们不要杀灭它,把它转变过来成为菩提种。
二、持戒、忍辱
修行人,就是修无我相。如无我相,一切能忍受,境界来了,也不动心。自己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
成佛那有那么容易!既不断*,又想成佛,那是绝不可能的事,天下间无此道路。今天多数贪侥幸,贪捷径,一听到什么玄妙法,便被迷惑而陷入魔网。
人为什么打妄语?因为他自己的利益失去,怕吃亏。
若犯*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戒,是杀盗妄都包括了。
持五戒十善,便生人天之界,有了贪嗔痴之心,便堕恶道。
你若懂戒律,对一切佛法度能深入;你若不懂戒律,就像虚空中的云一样,浮浮荡荡,一点根基也没有。
戒律的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
精勤持戒要注意在人不见的地方,不是在人前精进,或人前持戒。
我们学佛就是学不恼害别人。故佛教徒要吃素,因为吃肉会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
吃斋是活著吃亏,因为未能满足美食欲,不能享口福;可是若不吃斋,吃了很多肉,死后便要到地府算帐。我是凭良心向你讲真话,大家不要贪口欲,贪享受,死后就不会上大当。
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于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装进去就漏掉,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
无论什么法门,只要你有耐心,都会有所成就。你要是没有忍,什么法门也修不了。
出家修什么道?就是修忍辱的道。
忍是无价宝,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得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手的。
我们在修道德时候,罪重要得时“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要贪,要知足,要能忍,单这个无上妙法,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
三、参禅、念佛
我们为什么不识本来面目?因为“我相”没有去掉,“自私心”没有去掉。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兹在兹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自己在不在?
参禅的人要把根本问题认识清楚。什么问题?就是习气毛病。我们打禅七,就是打掉恶习气、坏毛病。
大家在禅堂参禅打坐,就是考试。看谁能考上佛得果位。怎样才能考上呢?就要内无身心,外无世界。
一般人参禅,犯了两种毛病:一为掉举,一为昏沉。不是打妄想,就是在参禅中睡觉。
参禅要有耐心,长远心,参禅的密决,就是忍,忍不住也要忍,忍到极点,豁然贯通,明朗开悟。
参禅到火候时,不但没有妄想,而且脾气也小了,烦恼也少了,人品高了,气度大了。
我们为什么和道不相应呢?就是因为狂心没有休息。
参禅要有耐心,那是开悟的本钱。
我们参禅,就有机会开悟,自性光明现前,犹如春回大地、百物滋生。
真正参禅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得人也就是真正参禅;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
谁的身体没有染着,谁就是佛。谁的身有染着,谁就是众生。什么是染着?浅而言之,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时时刻刻在打妄想。
用功用到恰当的时候,就食不知食,穿不知穿,何况身外之物,更应该放下。
修行不是只限于参禅诵经,而是随时随地在修行,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更不要争权夺利,争做领袖支配别人,在师父前求表现。
道在专一,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老实念佛就是念兹在兹,什么妄想也无,也不想吃东西或喝茶,什么皆忘,这才是老实念佛。
你念佛,佛也念你,就如同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有必须要持名。
念咒要念到咒从心念出,咒又能回道心理,咒心,心咒,咒和心声在一起,不会分离,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念礼佛,佛受礼,能增加你的福慧。也就是说拜佛是感,受礼是应。这样,就是道交。
四、出家行
要四位出家人以上和合相处称为僧,是和谐共住,无争无执,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称为僧。
出家人要严守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不能有想出世法,又放不下世法,脚踏两条船,又要到江北,又要过江南,是办不到的。
你们看古代高僧大德都是从苦行中得到悟境,没有一位祖师从享受中得到开悟,把《大藏经》找遍了也找不到一位。
选择住持以什么为标准?第一个条件要没有脾气。待人和气,处处有人缘,不用权力压迫任何人,以民主作风办事,令人恭而敬之。
出家人可以受供养,但不可以贪供养。不贪供养,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现在已经出家的二众弟子,不能再在名誉地位上来用功夫,要有代替众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众生的平等心。
出家人若不精进修禅定,持咒诵经,严守戒律,而倚佛吃饭,赖佛穿衣,必堕三途。
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你这个榜样若做得不好,在家人就都不生信心,影响力也没有了,所以必须要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样子。
出家人必须有正知正见,若没有正知正见,一定会走入魔道,被五十阴魔抓走。出家人要共同一致行动,不可以自己别出心裁,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专一则灵,分弛则蔽”专一什么呢?专一必须要断欲去爱,就是出家修八万大劫,也不会修成的,所以这是要紧的。
要时时都修道培德,把德性培圆满了,道也修圆满了。这才是不愧为一个出家人。
出家人以洪法为家业,弘扬佛法就是我们的本份,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念兹在兹都在弘扬佛法,一举一动都是给众生说法。
五、因果、忏悔与改造
我们被业所牵,所谓“业不由己”而生到这个世上来还报,因为往昔所造的业不同,所以今生就受不同的报,所谓“业网相织”。
这个“肉”字就是一个被吃的人与吃肉的人在外边还是个人。被吃的人已经变成了畜生了。吃肉的人与被吃的人就有一种关系,解不开冤结,互相罩著。
若要把这世界真正消毒,就要大家吃素不吃肉。
古人说“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运,超出命数之外。为何不吉祥,就是心理不吉祥,种下恶因,当然也恶报,若能改过从善,便可趋吉避凶。
小毛病并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会有定力。
所谓“见吾过者是吾师”,能说出我们毛病的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应该感谢他,不可仇视。
恭敬心把刚强的性情改变为和蔼的性情,拜佛是拜自性佛,将来成佛也是自性佛。
人们为什么会有魔业?就因为在往昔不听善知识的教导,不受善知识的告诫,自己打妄想,造恶业,所以这生常受魔业缠绕,事事不能遂心满愿。
六、教 育
现在的读书人都为名利,“明理”与“名利”两个音差不多,但是做起来,大相迳庭。相差十万八千里。
小孩子如小树枝长大,枝桠七八,必须砍去横枝,将来才会成为栋梁之才。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吗?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何现在世界青年问题泛滥?皆因作父母只生孩子而不管教。
人无道德,就是真正的贫穷。
我们人的贪心比天还高,比地还厚,比海也更深,无底的洞,什么时候也填不满。
有人向我求法,我就教他,吃少一点,穿少一点,睡少一点。因为“减衣增福,减食增寿,减睡增禄”。
人不是为吃饭而活著,人活著应有功于世,有德于民,有利于天下,人应“慈悲代天宣化,中心为国救民”。
我一生不为自己忙,对自己这个臭皮囊从来不去注意的。
世界为什么一天比一天坏?因为都争。这包括争名、争利、争权、争地位,最重要的是争色。
我向你们化缘——就是化你们所有人的脾气,所有人的无明、烦恼、嗔恚。
天灾,不是天有灾,天并没有灾,是我们人类受的劫,人祸是我们自己自作自受。
发展佛教要从什么地方著手?我认为发展佛教必须要从教育上著手。
如果从教育着手,儿童明白佛教了,等他长大,自然佛教就能发扬光大。
做鬼事,就是鬼;做人事,就是人,做佛事,就是佛。
七、佛教与佛法
佛教的宗旨,可成佛。现在的众生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是未来的诸佛,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等于嗔恨父母和诸佛,成为大逆不孝之人。
我把佛教叫做“众生教”,因为谁也跑不出虚空法界外,谁都是众生,故佛教乃是众生所学之教。
我又把佛教改为“人教”,只要专一来修行,最后会成佛。
我又把佛教改名为“心教”,因为有心,修行是要去妄心存真心,有妄心是凡夫,有真心是佛。
*欲为生死根本,不断*欲想升天犹不可能,况欲证无上菩提耶!所以想修三摩地,想出生死海必须先过此关。
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佛教是尽虚空遍法界,而所有众生都是具足佛性,都可以成佛。你现在不信佛,将来会信佛;将来不信佛,在来生会信佛。不但决定信佛,而且还能成佛。
楞严咒是咒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没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没有正法,楞严咒是佛顶光明,化身如来所说得神咒,所以妙不可思议。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
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山妖鬼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
正法时代,要修行。末法时代不修行。若是能修行,末法变正法。
什么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钥匙,现在讲经,就是讲钥匙,现在说法,就是说钥匙,这把智慧钥匙能开无明锁。
佛法在世间,我们若能急流勇退,发大菩提,以至诚恳切的精神来修持佛法,那还有出离娑婆世界的机会;不然的话,我们还是在六道里轮回不息,这一种苦难永远脱离不了。
八、智慧
大公无私便是正法,若是自私自利得便是邪法。
怎样没有无明火?就是要修忍辱波罗密的法门,绝对不要发脾气,这是最主要得关键,不发脾气就有智慧。
末法的人都犯了一种通病,就是好高骛远,以耳代目,听人家说什么好,就往那儿跑。
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迷信,要破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糊涂的乱信,别人说什么就信,信迷了。
众生为什么颠倒,因为无明当家,做主人翁,把智慧逐走,它发号施令。对的说不对,不对得说是对。
智慧是由清心寡欲得禅定中生起的。
凡是爱发脾气的人都是愚痴。无明很重,没有涵养的功夫。
妄念就是不真不实在的念头,虚妄不实在,尽打妄想,颠倒就是明知这是不对,却偏要做,且狡辩它说对。
你常回光返照,见自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你用般若智慧应用有方,变化无穷,且无所染著,不做不清净的事,这便是德。
本来愚痴人和大智人的般若智慧是没有分别,只是一个会用,一个不会罢了。
你能内外不著,就能来去自由,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来”可以说回,回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
若你执著“来去”,这就不自由,有所挂碍了。
你若有智就象太阳,有慧就象月亮一样。
希望开悟,希望成佛,这也是妄想,大家切记!只求修行,不求希望。
如果菩萨有神通,而不示现神通,那么,有神通又有什么用呢?教化众生,利用神通,有立竿见影之效,令众生增强信仰之心,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善巧方便之法门。
各位要注意魔也会显神通,令贪求神通的人,没有定力的落入圈套,失其道业,作为魔的眷属。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不可不谨慎。
谁想有神通,先把万事放下,专一其心,来参禅打坐,功夫到家,自然有神通。神通不是外求,而是内证的。
“看破、放下、自在”:看破就是明白,放下就是解脱,能解脱才能有真正“自在”。
学佛法要用智慧来学,不可以用感情来学。用智慧学佛法是为正法。用感情来学学佛法,是为末法。
一般人认为人生是快乐的,其实此快乐是的,真的快乐,要从自性里寻找。不是从外觅。
<魔是磨真道>
魔是磨真道 真道才有魔
磨得真光亮 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 空中照群魔
群魔即退了 现出自性佛
以上转自:://.bhfj/bbs/display.asp?lb=1&title_id=2106
开示语录—佛光普照(一九八○年七月四日)
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心。把众生的心照亮了,把贪嗔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灭除贪嗔痴,不要执著,我怎没看见佛光呢?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真正佛法的道理,是因为没有灭除习气毛病,不能说佛光不普照。自己不开智慧,贪嗔痴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改。佛光普照也非所照。不是有照,也不是无照,照而不照,无照而照。这就是说,自己的智慧光明现出来,就是佛光普照;自己的智慧光明不现出来,就是佛光不普照。
佛光譬如电力公司,我们所住的房子,将电线、电灯的开关等等都已装妥,已经接通电力了。但如果不去按开关,这电灯始终不会明亮,这屋内永远是黑暗的。为什么?因为电不通,不起作用。要按开关,立刻灯光明亮,照破黑暗。我们众生的心,就是开关,把心的开关打开,佛光就亮了。若心的开关不开,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这个譬喻虽浅,但有相同之理。各位!快把心的开关打开,接受佛的智慧光来引证,这样就得到佛光普照。□
开示语录—糊涂债(一九八○年六月十六日)
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世上来,还也还不了,所谓‘债台高筑’;也就是业障之台,一天比一大高、一天比一天深,债上加债,纠缠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借钱给人,利上加利,贪得无餍,以为占了便宜,结果是自己吃了亏—业障一天比一天重,终于拔不出腿来了!
有的欠人做父亲的债,有的欠人做母亲的债,有的欠人做妻子的债,有的欠人做丈夫的债,有的欠人做儿子的债,有的欠人做女儿的债。所谓‘父母的饥荒,伦常的账码’,种种的因缘,乃促成你我今生命运的安排。可是一般人不明白一切都是前因后果、定业难逃遁,所以有时候还不认账,还想‘抗债不还’,明明是欠人的债而不承认!像这样子不讲道理,因而酿成世界上种种麻烦的发生—你有你的麻烦、我有我的麻烦、他有他的麻烦。各人有纠缠不清、善恶参杂的因果。偶尔遇到佛教,听了佛理便明白一点。可是,今天明白了,明大又糊涂了。后天又想明白,大后天又糊涂了。如是变成‘智愚平等’的局面,智慧和愚痴平均。糊涂时便不想修道,明白时便想修道。可是修道的时候很少,糊涂的时候很多。因此,所修的不及所丢的,智慧也一天不如一天,而愚痴却一天比一天增加,在无明驱使之下,便做出很多糊涂事。心裹糊涂,进一步身上也糊涂了。心里有贪嗔痴,身上便犯杀盗*—都是糊涂账,根本算不清!
所以有时家庭眷属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夫妇不和、兄弟不和、姊妹不和、兄妹不和,种种问题都发生。发生了自己还不承认、不认账,反而觉得很受委曲。其实这都是前因后果的定律。以前种下的因,而今所结的果,有什么好怨呢?所以‘是故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首先要明白因果,不要再种糊涂因果,要种清净的因果。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要再把善恶混淆不清,是非参杂不明。若能黑白分明,真了然,便有机会返本还原,回复到本有的性净明体,妙真如性。□
开示语录—开悟的钥匙(一九八○年七月十二日)
人怎样才能开悟呢?开悟好像开锁一样。锁能把门锁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把门锁打开。否则,将永远被禁在屋中。那么,这把钥匙放在那里?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很容易找到。怎样去找呢?你现在参禅打坐,念佛持咒,就是在找钥匙。什么时候能找到呢?就要看你自己的修行程度而定。如果精进,很快就找到。如果懈怠,就永远找不到,不但今生,即使来生也找不到。这种道理非常简单。
在你心中也有一把锁,这把心锁就是无明,它能使你清净光明的心,变成染污黑暗的心。境界来了,没有智慧去判别是善是恶,便做出颠倒事。你修行得力,便能把无明破了。藉著钥匙,心锁自然打开,智慧光明现出之后,无论遇到什么事也都没有烦恼了。
什么是无明?简而言之,就是黑暗,什么都不明白。因为不明自真理,把心锁上了,所以不能开悟。在唐朝代宗皇帝时,有个太监,名叫鱼朝恩,他问国师:‘什么是无明?’国师说:‘你这副奴才相,那有资格问佛法?’他勃然大怒。国师笑说:‘这就是无明。’所谓‘无明火能烧毁功德林’。
现在能够开悟的人,都是在从前修种种善因,今生才有成就。如果以前没有修种种善因,今生不会开悟。想要开悟?一定要预先修行,才有开悟的希望。
释迦牟尼佛,他怎能在今生成佛呢?因为他‘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大阿僧只劫中修福又修慧,又在一百个大劫中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因此,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如果他以前没有修行,今生便不会成佛。
以上转自:://dizh.cn/Show.asp?id=219&BoardID=12&TB=1
要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问后事果,今生做者是。 (三世因果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的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
善恶必报,迟速有期。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 对待人生; 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 改变人生; 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 感受人生!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人生哲理句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明镜止水 皓月禅心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诵帚禅师的偈子: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花时竟,自吐霜中一段香.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老禅者说:“众生就像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句句箴言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类似于佛教有禅意的 句子 我也收集了很多。欢迎阅读!
佛教禅意句子
1) 佛曰:红尘十丈却困众生芸芸,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
2) 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
3)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4) 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是随缘而起的幻象。
5) 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6)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7) 此去经年,悲欢离合变,转瞬沧海桑田。
8) 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9)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10) 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
11)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12) 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13) 执着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14)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5)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16)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7) 相知相惜若可谓缘,不负韶华年。
18) 从来处来,向去处去,未尝非福也,不必再如此劳神费心,左右为难。
19) 无常便是有常,无知所以无畏。
20)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1) 我愿倾尽天下之力,换你真心一笑。
22) 江河湖海,天地万物,心不在其外,而融合一致,非忧非伤,而是一种自得。
23) 人与白云栖,月照花影移,红尘如梦醉一场。试问如何洗去人间落寞心,去听吧,再看是曲醉人还是人醉曲。
24) 明镜止水皓月禅心
25) 自家有好处,要掩蔽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蔽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26) 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缘尽,知多少?
27)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8)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9) 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30)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
31) 古琴乃天籁,昆曲乃人籁,埙乃地籁也。
32) 入红尘婆娑,为何偏求,不昧三世因果,不知心向何处,何来解脱。
33) 南斜街,北斜街,望断几条街,梦里潇湘,在灯火哪边。
34) 谁放了谁的手,谁比谁更难受?今生今世,来生来世,都会一直挂在心上。
35) 数千年沧海,浮世芳华,袖中云烟,回首处明月清风
36) 红尘醉,盏杯酒月下太簇名医宴,药烟绵,绵连成古今缘。
佛教禅意哲理句子1) 繁华流连徒剩下眉敛,淡了心愿。
2) 是非人莫辨,太真颜,义白莲。青锋柔,弹恩仇,知己难逢几人留。
3) 蓦回首,已风住尘香花色尽飘零,清声扬,且陌上歌行。
4)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
5) 朝中塞北,沥心成血字,倦雪染青丝,鞠尽瘁,弦语悲死如归。
6) 漫漫如斯千年,一笑间,宿世羁连,弹指如湮?
7) 千岁风流几度倚无寄,又对晩鸦栖,不知路漫无知己,笑自欺。
8) 山中已经花发,你可是那山居雅客?
9) 流云千丈堪醉卧,是谁月下独酌。浮生谁能一笑过,明灭楼台上灯火。
10) 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佛语经典语录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4、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赤肉团上,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7、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8、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9、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0、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
11、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3、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14、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5、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16、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7、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8、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19、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0、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
>>>下一页更多精彩?带有禅意的唯美句 子?有哪些具有禅意或古意的词句体现出哲思或哲学思辨?
1.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把每—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而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而不去自傲。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2.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 说话要先想清楚再说,做事要先考虑好后果再做。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因为,轮回的路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4. 佛说,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前世的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那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那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就是一场情里之中的意外。
5.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6. 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知足者得乐,惜福者得福。
7.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见别人的过失和不足呢,不是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是我们自己的心胸太狭隘了,容不下别人的错误或过失,也是自己眼拙,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8. 生命的重量,在于你能承担多少;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奉献多少;生命的真实,在于你能认识自己多少。生命不是一趟索取和得到的过程,生命是一场生活的种种磨砺中的体悟和觉醒。?有福而不骄,则无祸;有祸而不惧,自是福。处事看担当,逆境看胸襟,喜怒看涵养,行止看胆识。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受点诽谤也不是祸,它能扩大你的心胸。淡薄之交,宁静致远;利益之交,两败俱伤。
9. 心量宜宽阔,不疑不贪执。守住这颗心,凡事向上看。
10. 凡事都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是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既伤人又伤己。佛经上说:“瞋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些,包容些,不骄矜,不恃宠,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11. 得宽心处且宽心,能饶人处饶几分。平生多少事,一切好商量,话语暖几度,送人多几站,花谢花还开,别离还相逢,抱一颗好心,好留下一回相见。
12. 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13. 凡事都不可太过极端、绝断,你给别人留了空间,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留下了很大、很多的回旋余地。所以说,人生固然是需要努力,但是是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适可而止方为妙。
14.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愿意也好,讨厌也罢,该来的都会来,没有选择,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面对,做自己该做的,尽力而为,用善良感染生活,用温暖和谐人生。且行且珍惜。
15. 逢人三分和气,如春风满面;遇事几分宽阔,留于别人路过。别把自己当君子,也别把自己当小人,人生是什么,都是学做人。
16. 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爱占便宜的人,定是占不了便宜,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不必计一时回赠,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莫要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播种;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善报。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推荐2、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3、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无量寿经》
4、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佛语有云:不可说,不可说。
5、苦海难渡入佛门 渡入佛门省自身 省自身心忘红尘 心忘红尘苦海难。
6、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7、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经》
1、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鸠摩罗什《金刚经》
1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12、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13、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
14、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佛经》
15、释迦牟尼的一句话: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若无因缘,何以相遇,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向来缘浅,奈何情深,若不相见,因缘已尽,因缘已尽,再无相欠。
16、本来真性是。只有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17、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佛经》
18、佛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佛还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愣严经卷四 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20中》
19、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
20、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21、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释迦牟尼佛《法句经》
22、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3、人生在世,生死并无一定。暂时来此世间,又得离开,如月亮有圆有缺;又如花有盛开,也有凋谢之时。这辈子出生是上辈子死亡的接续。前世若没有死亡,今生何以能生?如果这辈子智慧不明澈,下辈子如何能保有福慧与人身?
24、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25、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26、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27、易醒晨昏易醉人,幻觉今生误今生。十四阙《祸国》
28、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29、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30、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
31、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32、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33、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
34、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35、昏则弥陀成外盗,悟来烦恼是菩提。
36、醒圆明、一点证菩提,功超彼。
37、原来山盟海誓说遍,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
38、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
39、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40、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41、佛曰:贪嗔痴慢疑,杀伤烧抢掠,皆是魔,意乱情迷恨迷念,亦是魔。 魔曰:虚伪善愚昧,无心无情,皆是佛,目空一切摒弃心,亦是佛。
42、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43、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郎中天。印光法师《了凡四训序》
44、佛语有云:人既生亦死。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45、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
4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47、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48、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49、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50、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51、内心真知无价宝,欲识真如,正照菩提路。
52、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53、张狂是我本性,惹我等于自杀。
54、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55、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经》
56、如何对自己,对他人?佛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57、佛语有云:知足常乐。 佛语有云: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8、:终身未许狂到老,一日能狂便算狂。
59、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魔主。
60、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61、逆天,尚有例外。逆吾,绝无生机。
62、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63、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64、您如何诠释礼貌?佛曰: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65、煮一壶清茶,候一生知己。
66、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释迦牟尼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67、佛语有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68、我曾傲视群雄,也挥刀划破过苍穹。
69、菩提。无缝塔,林峦掩映,山色分开。任曹溪雪满,漏泄红梅。
70、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71、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7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佛经》
7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74、脚踩生灵,手掌生死;传说不朽,王者不败。
75、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76、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77、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7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7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80、休外觅,识取自菩提。有相身中成锻炼,无为路上证牟尼。
8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82、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83、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
84、世道尽灭,天地混沌,与我何干?
85、不求与天同齐,只求弑天逆命。
86、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爱河苦海度群迷。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87、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88、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89、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佛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9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经》
91、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92、彩云一点菩提心,操纵夷獠在纤手。
93、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94、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9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96、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耐我何。
、.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佛曰: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98、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99、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100、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01、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
102、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03、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04、雾里看花,究竟是谁苍老了等待。楼台望月,到底望不到地老天荒。
105、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106、不读《愣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憨山大师语录》
107、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108、生活太累,如何轻松?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10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10、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111、一剑一萧平生意,不负狂名十五年。
112、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113、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114、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汉。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你顿悟人生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心若清净,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净土。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坦然、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
2.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3. 生活就是禅,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平凡去走出一条人生的轨迹,动也是好,静也是好,宠辱不惊。拿也好,放也好,去留无意。纷繁的喧闹中,活出一份内心的宁静、沉淀,或者是一份安详,让命运在平和中运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
4.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的人生,只有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石上,才能焕发它的光彩;而不变的原则,又必然要在多变的生活中随缘磨砺,才能成就它的稳固。随缘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能够从不经过逆缘的苦痛,而圆满完成随缘的学习。因为随缘,所以慈悲,真正随缘的人生,定是一个美满的人生。
5. 佛教说千年修来同一饭,万年修来同船渡,你能一起吃一顿饭,在一个家庭里面一起过活,都不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多生累世积累起来的一种因缘。要成为夫妻、父子、母子这中间的因缘要修多少世呢?所以佛教有句话叫惜缘,要珍惜我们自己的因缘。惜缘从哪里开始?惜缘就是善待彼此开始。
6. 佛门里常说回头是岸,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从贪嗔痴慢回头,从五欲六尘上回头。这一回头,就回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迷,这一回头就觉;邪,这一回头就正;染,这一回头就清净。所谓回头就是放下。大乘法叫你放下,诸位一定要知道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
7. 你的内心充满欢喜,你才能把欢喜带给别人;你的内心蕴藏着慈悲,你才能把慈悲带给别人。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8. 有福德的人,通过欣赏别人的优点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光明;通过赞美他人的功德来让自己的福德更加圆满;通过观照自心来让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更加发挥。缺福德的人,常常观察别人的缺点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污染;常常谈论他人的是非来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常常评判别人的对错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倍受折磨。
9. 我们求佛,常常觉得佛陀拥有大神力。然而,真正让佛陀有神力的是因果,是善念。因果是世间金刚不坏的法则,我们现在承受的一切,都是往昔所作之业,我们将要遇到的一切,又都是当下的造化。我们的心念导致善恶的行业,而这些又都决定着我们的福祸际遇。所以,求佛,其实就是在求自己。
10. 你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嘴都像刀子一样了,一割别人就出血,你语言到哪,别人就流血,还能豆腐心吗?可不可以?要善语、柔软语、赞叹语,口不能恶口,不能挑拨离间,不能绮语、妄语,这四种口业不能有。怎样训练在被种种违缘围绕下,你还能超越其上,能完全地驾驭,这就要靠智慧。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人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1.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修行道场,无论什么职业,都需把修行融入到工作。手戴佛珠,打坐吃素,如果习气依旧,怨愤不减,心态仍浮,那是根本没有修行。你的心灵就是净土,要经常扫除烦怨,别让杂念缠绕。不要总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未必看你顺眼。不要总想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心态。
2. 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3. 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相反,你喜欢深爱的事物,常给你制造痛苦带来烦恼,它们是你的影子,让你老是也抓不住。是故,保持一个好心态去面对才是真理。
4. 穷时,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富时,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穷时,钱要花给别人;富时,钱要花给自己。穷时,不要计较,对别人要好;富时,要学着让别人对自己好。穷时,花钱给别人看;富时,花钱别给别人看。穷时,要把自己贡献出去,尽量让别人利用;富时,要把自己藏好,别让人随便利用!
5. 知道尊重别人是一种境界;愿意宽容别人是一种胸怀;能够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乐于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善于反向学习是一种智慧;欺骗自己的人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打败自己的人强化了自己的能力;批评自己的人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孤立自己的人教导了自己的独立;伤害自己的人磨练了自己的心志。
6. 家,很平淡,只要每天都能看见亲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的展现;爱,很简单,只要每天都会彼此挂念,就是踏实的温暖。幸福并不缥缈,在于心的感受;爱并不遥远,在于两心知的默契。心,只有一颗,不要装的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心灵的愉悦,来自精神的富有;简单的快乐,来自心态的知足。
7.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8. 门是双向的,推门者常将对方碰得鼻青脸肿;拉门者方便了自己和别人。开着的门,人们毫无兴趣;紧闭的门,人们浮想联翩;半开的门,最易勾起人们的窥视欲。大人关上门才觉得安全;儿童打开门才不会害怕。心灵也有一扇门,关闭它,只有孤独相伴;只有打开它,放精彩走进来,才能让自己走出去。
9. 做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有分寸感。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你的,才是你的;不该是你的,连搭腔都不要。宁可藏拙,也不要露怯。话说得越多,反而会显得自己越浅薄。所以,人要实,话要藏,用做事的结果来征服人,而不是说服人。
10. 一切是圆,一切随缘。天圆,地圆,万物循环往复,万事因果相连。一切皆非莫名,起点即终点,终点是新的起点。没有当初的起点,何来今日的终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缘,是因果,因果是圆。别得意,得意是恶,终得恶果;别失落,失落是伤,伤者难圆。淡然于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即是圆满。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一切自然自在,不管行住坐卧,不论喜怒哀乐,都如如不动,成、住、坏、空理所应当,不需追求深意,读来就让人舒畅的句子。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心,即受群邪。——《楞严经》
佛经中处处透露着哲学思辨与警示修行的句子,不敢随意解读,若有需要请参考大德讲解。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
这两句与地藏王菩萨相关的,节奏明快,恳切畅达,读起来气势恢宏。题主要禅意与古意的词句,不是光看辞藻华美就可以做到,意境,或者说精神,劝善抑恶、舍身取义这些主旨,才是其魂。
可惜鉴于题主问题描述中,是为作文累积素材,有些名句就不适合用,比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考试是入世的学问,高考尤其重视题材积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硬要和阅卷老师犟头倔脑,谈出世的学问,水平不到家的话,阅卷老师会认为你套题,认为你装X,认为你主题消极,总之不会认为你该得高分。
又或者像下面这一句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圆觉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