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2.推荐一些佛经中的浅俗易懂又很有意义的句子

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4.佛经中最有禅意的人生哲理句子

5.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句句箴言

6.有哪些具有禅意或古意的词句体现出哲思或哲学思辨?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_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是

1、无常是不变的,无知是无畏的。

2、一花,一天,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地,一佛,一净土,一笑,一尘,一念,一净。

3、文人墨客最珍惜江南的古韵,江南,也凝聚着人们出游的思乡情怀和追求,一把油纸伞,Russell裙,红妆淡幽,眉宇春。那江南边,捧着一扇女人的扇子,也从梦中而来。

4、阿修罗、人、兽、饿鬼、地狱,是六种存在。

5、黑暗的路,忘记的河,却在桥前叹息.....。

6、谁能十年忧付一笑千里长歌。

比较有禅意的句子

7、一切都太多,那么缘分就会越早越好。

8、江河湖海,世间万物,心不在外,而融合一致,不是愁不是伤,而是一种自满。

9、看夕阳美人盛开,玉龙将翱翔.....。

10、就连七大洋也会干涸。就连云也会散去。这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离别,像潮水一样来来往往。

11、六道众生体验轮回的因果、体验痛苦,只有通过生命的真谛,才能获得永生。

12、长笛是浪子的那款无拘无束洒洒的游戏。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13、没有无知,没有无知……甚至不能死于老年,甚至不能死于老年。

14、人生是自己创造的,相是心灵生的,世间万物都是相。心不动,什么都不动,心不变,什么都不变。

15、佛说:红尘十丈困人群,虽小心也让我佛慈悲。爱情就像冰燃烧的火,火强烈的冰融化,冰融化的火熄灭。所以佛陀说不要说话。

16、谁独自倚在月亮塔上?谁琵琶语愁?思如钮,触如袖,天下皆云琵琶气,谁叹歌中忧。

17、一切行动规律都是由于原因和条件而产生的。原因是时间造成的,而原因却不是时间造成的。

18、没有菩提树,就没有明镜台。没有一事无成,到哪里去惹尘埃。

很有禅意的句子

19、从爱来的是悲哀,从爱来的是恐惧;爱的人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20、如果可以这样说,朋友珍惜,不是韶华年。

21、执着如泪水,是滴进心的碎,碎了又飞走。

22、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今天,虚弱的,我嘲笑我。

23、终归只是一个枕皇梦,不可回头头空。

24、云千丈可醉,谁下独饮。飘谁能笑,淡在阳台上。

很有禅意的句子

25、鬼、魔、仙,最统一的归属在哪里?只是有一群人,看不透的悲伤。

26、叹叹知音难寻,其实难寻的不是知音,而是世间一颗淡定淡泊而自满的心,只愿今生与月共舞,邀月共眠。

27、听古乐,听爱听而不听“音”,音乐不是不动情,因为不被感动。

28、长江终究往东流,山水世界只停留在脚下。站在寒风凛冽的北风中,挥动着衣袖,远处猎风的旗子万千男人多么浪漫。

29、明明知道,总有一天,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离我而去,我依然努力收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的回忆。

30、古乐,寻心,求情,求知音。如果你不放下心来,就没必要听别人说。

比较有禅意的句子

31、清欢共,紫道相逢人间;望着天空,扫过眼繁华谁懂。

32、会沉淀干净的痛,会沉淀成休闲。闲暇是痛苦的终结,痛苦是闲暇的代价。

33、音乐不是不动情的,因为不动情。

34、信号火什么时候烧?羽梦,故乡情。蓝天在上,黄水在下。千座雪山,月色皎洁。等待易,相思成灾。冷衣一调,阙歌一曲,唱不尽行万缕,千结千结。是要陪伴今生,还是要珍惜来世?褪去了回忆,消失了芬芳。

35、人生就像生活在荆棘里,心不动,人不动,不动就不疼;29、如果心伤了,那么人就轻举妄动,伤了自己的身体痛了它的骨头,那么就经历了世间所有的痛苦。

36、人与白云栖息,照明月影,人间似梦醉。试着问如何洗去内心世界的寂寞,去听,再看是那首醉人的歌还是让人沉醉的音乐。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你知道几句

1、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3、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4、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5、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7、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8、顺逆因比较而显,善恶以分别而生。

9、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0、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1、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12、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3、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4、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5、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1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7、只有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达到生死自在。

18、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19、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0、最好的生活是: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2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22、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23、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2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5、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26、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7、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28、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30、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1、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32、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即除矣,境岂实有。

33、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34、纠缠你的是你的执着和猜疑,解放你的只有你的轻松与放手。

35、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36、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7、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8、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39、心气要高,姿态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宽,心态要平,平自然宽。

40、一个要杀,一个要救,要杀的是因为怨,要救的是因为爱,因果循环。

41、笑儿,佛界常说,因果循环。我们自此开始,那么,便由此地而终罢。

42、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

43、为学当重闻思修,将来必须说写做,若能具备戒定慧,必可清净乐融融。

4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45、面对生活送给我们的种种苦涩,我们不妨给自己说几个笑话,让自己快乐。

46、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47、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48、当你决定放下时,你不会失去什么,唯一会失去的,是你以前放不下的烦恼。

49、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5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2、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53、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54、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55、很多人信佛,学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56、不要总想改变别人,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信任你,拥护你。

57、佛典里说,慈,既是予乐。悲,既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58、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我不在把自己当人看,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59、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

60、得到的越多,烦恼越多,压力越大,有得必有失,有利就有弊,有爱就有恨,有因必有果。

61、学佛第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62、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63、过耳的虚话,过眼的云烟,辛苦事小,伤心事大,说者未必真心,听者也无须多心。善解怨,结善缘。

64、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65、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66、菩提心发出来了,修什么法都能达到圆满,一切佛都是一体,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67、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68、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si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69、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70、客来一句问候,客去一句祝福,不分张王李赵,都是善缘;境生一份喜悦,境灭一份清静,莫辨真妄,无非心造。

71、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72、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

73、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74、上师是父亲,坛城是母亲,弟子是儿女,生生世世都是一家人,金刚道友必须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搞好团结,要珍惜这个缘分。

75、人的幸福感是自己给的,内心满足即圆满;若内心不知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所谓圆满不是没苦乐,而是苦乐随喜,悲喜随缘。

76、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77、目空一切的,未必不自卑。没心没肺的,未必不悲伤。唉声叹气的,未必不贪欢。斤斤计较的,未必不善良。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就好。

78、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79、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80、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做一个乐观的人,即使是阴天也能阳光灿烂!生活就应当如此。

推荐一些佛经中的浅俗易懂又很有意义的句子

佛经是佛教的教法教义,被当做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佛经中有很多有禅意的句子,阅读佛经就是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你认为哪个句子最有禅意呢?那么本期的佛教文化,为你解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出处是《六祖坛经》上的,当年五祖为了考证哪个徒弟有资格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叫他们各写一个诗偈做检验。于是六祖慧能大师就写了此偈。这个偈子说我们的佛性如同明镜一样,虽然空无一物,却能如日光朗照,让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本来是清净无染的佛性,却因为我们的各种颠倒妄想把我们的天真佛性遮蔽了。从总体来说这个偈子见到了佛性的体,没有见到佛性的用,悟到了一半,后来再次听五祖为他讲述金刚经,当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才恍然大悟,见到空性之后还要发菩提心把佛性用出来,不然就堕恶空了,于是重新写了一个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最后一个何期自性即是我们佛性的用,能够生起成千上万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发菩提心,菩萨六度万行,成佛的必经之路。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菩提本自性,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皆在自心,只是经历累劫,无明妄动,有所偏爱,中贪嗔痴毒,处烦恼中,心随境转,迷失于境中外相,做诸业障,于是菩提自性如乌云遮蔽,终日不得见。但虽然不见,它仍然在那里。 性净是菩提。去除诸业障,自然菩提性现。只是这业障是数十亿年积累下来的,层层遮蔽,很多都成了习性。俗语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就是指的习性很难改变。业力虽不可思议,习性虽难改,并非不能改,只不过要难行要行,坚定不移。从现在开始时时行六波罗蜜,终可以去除业障,见诸本真。 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菩提本自性,它就在那里,不是可以修作来的,它是我们成佛的基础。修行,是要去除业障和偏爱,菩提自现。另外。修行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要去除分别、二见。非相非非相,相中有佛,相亦非相,本自不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实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举例来讲,我们这群人沿着时间轴在前行,任何一种可能性都铁定会发生的。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善恶循环。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们受释迦摩尼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为众生福。 这里指出学佛者的修习,并不仅仅是消极地克制欲望情感,而是在于积极的磨练意志,激发志气。这种佛学精神发扬到革命事业中,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私欲。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缚累牵挂。对于革命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威胁危险,不但不可惧怕,而且要视为磨练激励的好机会。佛门常说,有因无缘不能结果。如果说普救众生是因的话,那么艰难困苦即是缘,只有因缘和合,修行人才能开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一、修行

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对魔不要有敌对的心理,当做助道德善知识。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生死世世所造的业不同,所以妄想也不同。业重妄想多,业轻妄想少,成为正比例。

修行人是为了生死,为度众生而修道,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用向外驰求,在外边是找不到的,在自性里,应有尽有,一概俱全。

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我们现在得到人身,若不籍著人身来修行,还等著什么?等著把人身丢了,再来修行,那时来不及的。

学佛法要拿出真心,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去做。

在道场里要节省一切物质,所谓“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不爱不憎为中道。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这个中道,对谁都是平等相待,慈悲为怀,但要谨慎行事,不可落在情爱樊笼中。

今天修道,明天成佛,一橇就想挖成井,没有这种道理,修行是“铁杆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

无名有两个帮凶,两个伙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食与色。一个食欲,一个,这两个帮着无明做种种坏事。

“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学好,则冤孽不会来找;愈想学好,冤孽愈来找,欲把债务算清。

佛、魔都是一念之间。佛有慈悲心。魔有胜负心。

若真懂修行的人,起居动作都是修行。

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著魔。

我们修道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应该韬光晦迹,不可光芒外露。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

讲经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不乱讲话就是修戒。

“烦恼即菩提”,若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不会用,菩提变成烦恼。

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无明,即是不明白。无明的根本,就是爱欲。

修道的目的主要为了生脱死,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修道人,好像眼睛那样的清净,不能容粒沙子。

可造罪业,布施能积功德,坐禅能去愚生智。

我们修行,群居守口,独坐防心。跟大众一起时,不要太多话,自己一人时,要提防私心妄想,久而久之,就能专一见心。

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所执著,就是道心。

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嗔,不痴。

学佛的人一定要发愿,愿力能鞭策自己向正道迈进,不会误入歧途。发愿不实行,好像开妄华的树,没有用处。

舌有说话的功德,业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是说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修道人无论对内对外,不论长幼尊卑,都常存慈悲喜舍的心,自然能生感应。

修道就是修个诚实,所谓“心诚则灵”。

我们人生在世,要即时行善,有用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不要仅籍著前生所积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要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嗔心重,一天到晚发脾气,就会变饿鬼;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

众生罪大毛病便是痴爱,日夜在痴爱中,时刻不能方下。如果把好色之心放在学佛上,时刻不忘学佛,那就很快能成佛。

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因圣人应世,绝不会亲自泄露真情,所以凡是称自己是佛是菩萨的人,都是邪魔。

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不在地位与年龄。他语默动静,自然流露出令人敬畏的品格。这种畏,不是惧怕;惧怕就令人远离他,而他之令人畏者,是尊敬之心,不是恐惧之心。

都有三个烦恼贼,它们的名字叫贪嗔痴。我们不要杀灭它,把它转变过来成为菩提种。

二、持戒、忍辱

修行人,就是修无我相。如无我相,一切能忍受,境界来了,也不动心。自己把自己看成虚空一样。

成佛那有那么容易!既不断*,又想成佛,那是绝不可能的事,天下间无此道路。今天多数贪侥幸,贪捷径,一听到什么玄妙法,便被迷惑而陷入魔网。

人为什么打妄语?因为他自己的利益失去,怕吃亏。

若犯*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戒,是杀盗妄都包括了。

持五戒十善,便生人天之界,有了贪嗔痴之心,便堕恶道。

你若懂戒律,对一切佛法度能深入;你若不懂戒律,就像虚空中的云一样,浮浮荡荡,一点根基也没有。

戒律的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

精勤持戒要注意在人不见的地方,不是在人前精进,或人前持戒。

我们学佛就是学不恼害别人。故佛教徒要吃素,因为吃肉会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

吃斋是活著吃亏,因为未能满足美食欲,不能享口福;可是若不吃斋,吃了很多肉,死后便要到地府算帐。我是凭良心向你讲真话,大家不要贪口欲,贪享受,死后就不会上大当。

学佛的人如果不守戒,就等于瓶子底下有了洞,水一装进去就漏掉,要是能守戒,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无漏。

无论什么法门,只要你有耐心,都会有所成就。你要是没有忍,什么法门也修不了。

出家修什么道?就是修忍辱的道。

忍是无价宝,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万事都能了。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得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手的。

我们在修道德时候,罪重要得时“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要贪,要知足,要能忍,单这个无上妙法,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

三、参禅、念佛

我们为什么不识本来面目?因为“我相”没有去掉,“自私心”没有去掉。

参禅的参,就是观,观什么?观照般若。教你念兹在兹观自在,不是观他在。观自己在不在?

参禅的人要把根本问题认识清楚。什么问题?就是习气毛病。我们打禅七,就是打掉恶习气、坏毛病。

大家在禅堂参禅打坐,就是考试。看谁能考上佛得果位。怎样才能考上呢?就要内无身心,外无世界。

一般人参禅,犯了两种毛病:一为掉举,一为昏沉。不是打妄想,就是在参禅中睡觉。

参禅要有耐心,长远心,参禅的密决,就是忍,忍不住也要忍,忍到极点,豁然贯通,明朗开悟。

参禅到火候时,不但没有妄想,而且脾气也小了,烦恼也少了,人品高了,气度大了。

我们为什么和道不相应呢?就是因为狂心没有休息。

参禅要有耐心,那是开悟的本钱。

我们参禅,就有机会开悟,自性光明现前,犹如春回大地、百物滋生。

真正参禅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得人也就是真正参禅;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

谁的身体没有染着,谁就是佛。谁的身有染着,谁就是众生。什么是染着?浅而言之,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时时刻刻在打妄想。

用功用到恰当的时候,就食不知食,穿不知穿,何况身外之物,更应该放下。

修行不是只限于参禅诵经,而是随时随地在修行,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更不要争权夺利,争做领袖支配别人,在师父前求表现。

道在专一,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老实念佛就是念兹在兹,什么妄想也无,也不想吃东西或喝茶,什么皆忘,这才是老实念佛。

你念佛,佛也念你,就如同给阿弥陀佛打一个无线电报,这叫感应道交,你不念他,他就收不到,所有必须要持名。

念咒要念到咒从心念出,咒又能回道心理,咒心,心咒,咒和心声在一起,不会分离,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念礼佛,佛受礼,能增加你的福慧。也就是说拜佛是感,受礼是应。这样,就是道交。

四、出家行

要四位出家人以上和合相处称为僧,是和谐共住,无争无执,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称为僧。

出家人要严守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

不能有想出世法,又放不下世法,脚踏两条船,又要到江北,又要过江南,是办不到的。

你们看古代高僧大德都是从苦行中得到悟境,没有一位祖师从享受中得到开悟,把《大藏经》找遍了也找不到一位。

选择住持以什么为标准?第一个条件要没有脾气。待人和气,处处有人缘,不用权力压迫任何人,以民主作风办事,令人恭而敬之。

出家人可以受供养,但不可以贪供养。不贪供养,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现在已经出家的二众弟子,不能再在名誉地位上来用功夫,要有代替众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众生的平等心。

出家人若不精进修禅定,持咒诵经,严守戒律,而倚佛吃饭,赖佛穿衣,必堕三途。

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你这个榜样若做得不好,在家人就都不生信心,影响力也没有了,所以必须要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样子。

出家人必须有正知正见,若没有正知正见,一定会走入魔道,被五十阴魔抓走。出家人要共同一致行动,不可以自己别出心裁,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专一则灵,分弛则蔽”专一什么呢?专一必须要断欲去爱,就是出家修八万大劫,也不会修成的,所以这是要紧的。

要时时都修道培德,把德性培圆满了,道也修圆满了。这才是不愧为一个出家人。

出家人以洪法为家业,弘扬佛法就是我们的本份,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念兹在兹都在弘扬佛法,一举一动都是给众生说法。

五、因果、忏悔与改造

我们被业所牵,所谓“业不由己”而生到这个世上来还报,因为往昔所造的业不同,所以今生就受不同的报,所谓“业网相织”。

这个“肉”字就是一个被吃的人与吃肉的人在外边还是个人。被吃的人已经变成了畜生了。吃肉的人与被吃的人就有一种关系,解不开冤结,互相罩著。

若要把这世界真正消毒,就要大家吃素不吃肉。

古人说“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运,超出命数之外。为何不吉祥,就是心理不吉祥,种下恶因,当然也恶报,若能改过从善,便可趋吉避凶。

小毛病并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会有定力。

所谓“见吾过者是吾师”,能说出我们毛病的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应该感谢他,不可仇视。

恭敬心把刚强的性情改变为和蔼的性情,拜佛是拜自性佛,将来成佛也是自性佛。

人们为什么会有魔业?就因为在往昔不听善知识的教导,不受善知识的告诫,自己打妄想,造恶业,所以这生常受魔业缠绕,事事不能遂心满愿。

六、教 育

现在的读书人都为名利,“明理”与“名利”两个音差不多,但是做起来,大相迳庭。相差十万八千里。

小孩子如小树枝长大,枝桠七八,必须砍去横枝,将来才会成为栋梁之才。

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吗?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何现在世界青年问题泛滥?皆因作父母只生孩子而不管教。

人无道德,就是真正的贫穷。

我们人的贪心比天还高,比地还厚,比海也更深,无底的洞,什么时候也填不满。

有人向我求法,我就教他,吃少一点,穿少一点,睡少一点。因为“减衣增福,减食增寿,减睡增禄”。

人不是为吃饭而活著,人活著应有功于世,有德于民,有利于天下,人应“慈悲代天宣化,中心为国救民”。

我一生不为自己忙,对自己这个臭皮囊从来不去注意的。

世界为什么一天比一天坏?因为都争。这包括争名、争利、争权、争地位,最重要的是争色。

我向你们化缘——就是化你们所有人的脾气,所有人的无明、烦恼、嗔恚。

天灾,不是天有灾,天并没有灾,是我们人类受的劫,人祸是我们自己自作自受。

发展佛教要从什么地方著手?我认为发展佛教必须要从教育上著手。

如果从教育着手,儿童明白佛教了,等他长大,自然佛教就能发扬光大。

做鬼事,就是鬼;做人事,就是人,做佛事,就是佛。

七、佛教与佛法

佛教的宗旨,可成佛。现在的众生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是未来的诸佛,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等于嗔恨父母和诸佛,成为大逆不孝之人。

我把佛教叫做“众生教”,因为谁也跑不出虚空法界外,谁都是众生,故佛教乃是众生所学之教。

我又把佛教改为“人教”,只要专一来修行,最后会成佛。

我又把佛教改名为“心教”,因为有心,修行是要去妄心存真心,有妄心是凡夫,有真心是佛。

*欲为生死根本,不断*欲想升天犹不可能,况欲证无上菩提耶!所以想修三摩地,想出生死海必须先过此关。

想要发菩提心,一定要多听佛法,明白佛法了,就自然会发菩提心了。

佛教是尽虚空遍法界,而所有众生都是具足佛性,都可以成佛。你现在不信佛,将来会信佛;将来不信佛,在来生会信佛。不但决定信佛,而且还能成佛。

楞严咒是咒之王,亦是咒中最长者,这个咒关系整个佛教的兴衰,世界上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正法存在,没有人持诵楞严咒,就是没有正法,楞严咒是佛顶光明,化身如来所说得神咒,所以妙不可思议。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

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山妖鬼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

正法时代,要修行。末法时代不修行。若是能修行,末法变正法。

什么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钥匙,现在讲经,就是讲钥匙,现在说法,就是说钥匙,这把智慧钥匙能开无明锁。

佛法在世间,我们若能急流勇退,发大菩提,以至诚恳切的精神来修持佛法,那还有出离娑婆世界的机会;不然的话,我们还是在六道里轮回不息,这一种苦难永远脱离不了。

八、智慧

大公无私便是正法,若是自私自利得便是邪法。

怎样没有无明火?就是要修忍辱波罗密的法门,绝对不要发脾气,这是最主要得关键,不发脾气就有智慧。

末法的人都犯了一种通病,就是好高骛远,以耳代目,听人家说什么好,就往那儿跑。

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迷信,要破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糊涂的乱信,别人说什么就信,信迷了。

众生为什么颠倒,因为无明当家,做主人翁,把智慧逐走,它发号施令。对的说不对,不对得说是对。

智慧是由清心寡欲得禅定中生起的。

凡是爱发脾气的人都是愚痴。无明很重,没有涵养的功夫。

妄念就是不真不实在的念头,虚妄不实在,尽打妄想,颠倒就是明知这是不对,却偏要做,且狡辩它说对。

你常回光返照,见自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你用般若智慧应用有方,变化无穷,且无所染著,不做不清净的事,这便是德。

本来愚痴人和大智人的般若智慧是没有分别,只是一个会用,一个不会罢了。

你能内外不著,就能来去自由,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来”可以说回,回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

若你执著“来去”,这就不自由,有所挂碍了。

你若有智就象太阳,有慧就象月亮一样。

希望开悟,希望成佛,这也是妄想,大家切记!只求修行,不求希望。

如果菩萨有神通,而不示现神通,那么,有神通又有什么用呢?教化众生,利用神通,有立竿见影之效,令众生增强信仰之心,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善巧方便之法门。

各位要注意魔也会显神通,令贪求神通的人,没有定力的落入圈套,失其道业,作为魔的眷属。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不可不谨慎。

谁想有神通,先把万事放下,专一其心,来参禅打坐,功夫到家,自然有神通。神通不是外求,而是内证的。

“看破、放下、自在”:看破就是明白,放下就是解脱,能解脱才能有真正“自在”。

学佛法要用智慧来学,不可以用感情来学。用智慧学佛法是为正法。用感情来学学佛法,是为末法。

一般人认为人生是快乐的,其实此快乐是的,真的快乐,要从自性里寻找。不是从外觅。

<魔是磨真道>

魔是磨真道 真道才有魔

磨得真光亮 光亮更要磨

磨得如秋月 空中照群魔

群魔即退了 现出自性佛

以上转自:://.bhfj/bbs/display.asp?lb=1&title_id=2106

开示语录—佛光普照(一九八○年七月四日)

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心。把众生的心照亮了,把贪嗔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灭除贪嗔痴,不要执著,我怎没看见佛光呢?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真正佛法的道理,是因为没有灭除习气毛病,不能说佛光不普照。自己不开智慧,贪嗔痴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改。佛光普照也非所照。不是有照,也不是无照,照而不照,无照而照。这就是说,自己的智慧光明现出来,就是佛光普照;自己的智慧光明不现出来,就是佛光不普照。

佛光譬如电力公司,我们所住的房子,将电线、电灯的开关等等都已装妥,已经接通电力了。但如果不去按开关,这电灯始终不会明亮,这屋内永远是黑暗的。为什么?因为电不通,不起作用。要按开关,立刻灯光明亮,照破黑暗。我们众生的心,就是开关,把心的开关打开,佛光就亮了。若心的开关不开,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这个譬喻虽浅,但有相同之理。各位!快把心的开关打开,接受佛的智慧光来引证,这样就得到佛光普照。□

开示语录—糊涂债(一九八○年六月十六日)

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世上来,还也还不了,所谓‘债台高筑’;也就是业障之台,一天比一大高、一天比一天深,债上加债,纠缠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借钱给人,利上加利,贪得无餍,以为占了便宜,结果是自己吃了亏—业障一天比一天重,终于拔不出腿来了!

有的欠人做父亲的债,有的欠人做母亲的债,有的欠人做妻子的债,有的欠人做丈夫的债,有的欠人做儿子的债,有的欠人做女儿的债。所谓‘父母的饥荒,伦常的账码’,种种的因缘,乃促成你我今生命运的安排。可是一般人不明白一切都是前因后果、定业难逃遁,所以有时候还不认账,还想‘抗债不还’,明明是欠人的债而不承认!像这样子不讲道理,因而酿成世界上种种麻烦的发生—你有你的麻烦、我有我的麻烦、他有他的麻烦。各人有纠缠不清、善恶参杂的因果。偶尔遇到佛教,听了佛理便明白一点。可是,今天明白了,明大又糊涂了。后天又想明白,大后天又糊涂了。如是变成‘智愚平等’的局面,智慧和愚痴平均。糊涂时便不想修道,明白时便想修道。可是修道的时候很少,糊涂的时候很多。因此,所修的不及所丢的,智慧也一天不如一天,而愚痴却一天比一天增加,在无明驱使之下,便做出很多糊涂事。心裹糊涂,进一步身上也糊涂了。心里有贪嗔痴,身上便犯杀盗*—都是糊涂账,根本算不清!

所以有时家庭眷属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夫妇不和、兄弟不和、姊妹不和、兄妹不和,种种问题都发生。发生了自己还不承认、不认账,反而觉得很受委曲。其实这都是前因后果的定律。以前种下的因,而今所结的果,有什么好怨呢?所以‘是故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首先要明白因果,不要再种糊涂因果,要种清净的因果。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要再把善恶混淆不清,是非参杂不明。若能黑白分明,真了然,便有机会返本还原,回复到本有的性净明体,妙真如性。□

开示语录—开悟的钥匙(一九八○年七月十二日)

人怎样才能开悟呢?开悟好像开锁一样。锁能把门锁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钥匙,才能把门锁打开。否则,将永远被禁在屋中。那么,这把钥匙放在那里?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很容易找到。怎样去找呢?你现在参禅打坐,念佛持咒,就是在找钥匙。什么时候能找到呢?就要看你自己的修行程度而定。如果精进,很快就找到。如果懈怠,就永远找不到,不但今生,即使来生也找不到。这种道理非常简单。

在你心中也有一把锁,这把心锁就是无明,它能使你清净光明的心,变成染污黑暗的心。境界来了,没有智慧去判别是善是恶,便做出颠倒事。你修行得力,便能把无明破了。藉著钥匙,心锁自然打开,智慧光明现出之后,无论遇到什么事也都没有烦恼了。

什么是无明?简而言之,就是黑暗,什么都不明白。因为不明自真理,把心锁上了,所以不能开悟。在唐朝代宗皇帝时,有个太监,名叫鱼朝恩,他问国师:‘什么是无明?’国师说:‘你这副奴才相,那有资格问佛法?’他勃然大怒。国师笑说:‘这就是无明。’所谓‘无明火能烧毁功德林’。

现在能够开悟的人,都是在从前修种种善因,今生才有成就。如果以前没有修种种善因,今生不会开悟。想要开悟?一定要预先修行,才有开悟的希望。

释迦牟尼佛,他怎能在今生成佛呢?因为他‘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大阿僧只劫中修福又修慧,又在一百个大劫中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因此,他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如果他以前没有修行,今生便不会成佛。

以上转自:://dizh.cn/Show.asp?id=219&BoardID=12&TB=1

要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问后事果,今生做者是。 (三世因果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禅师的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菩提心妙宝,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

善恶必报,迟速有期。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 对待人生; 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 改变人生; 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 感受人生!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人生哲理句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明镜止水 皓月禅心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诵帚禅师的偈子: 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花时竟,自吐霜中一段香.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人生三千烦恼丝,你斩断了多少根?老禅者说:“众生就像牛一样,被许多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句句箴言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类似于佛教有禅意的 句子 我也收集了很多。欢迎阅读!

 佛教禅意句子

 1) 佛曰:红尘十丈却困众生芸芸,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

 2) 情之一字如冰上燃火,火烈则冰融,冰融则火灭。故此佛曰不可说。

 3)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4) 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是随缘而起的幻象。

 5) 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6)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7) 此去经年,悲欢离合变,转瞬沧海桑田。

 8) 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9)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和合,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10) 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

 11)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12) 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13) 执着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

 14)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5) 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16)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7) 相知相惜若可谓缘,不负韶华年。

 18) 从来处来,向去处去,未尝非福也,不必再如此劳神费心,左右为难。

 19) 无常便是有常,无知所以无畏。

 20)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1) 我愿倾尽天下之力,换你真心一笑。

 22) 江河湖海,天地万物,心不在其外,而融合一致,非忧非伤,而是一种自得。

 23) 人与白云栖,月照花影移,红尘如梦醉一场。试问如何洗去人间落寞心,去听吧,再看是曲醉人还是人醉曲。

 24) 明镜止水皓月禅心

 25) 自家有好处,要掩蔽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蔽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26) 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缘尽,知多少?

 27)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8)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9) 古琴可定我意,古筝能醉我心;古琴看破红尘,古筝看淡红尘。

 30) 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

 31) 古琴乃天籁,昆曲乃人籁,埙乃地籁也。

 32) 入红尘婆娑,为何偏求,不昧三世因果,不知心向何处,何来解脱。

 33) 南斜街,北斜街,望断几条街,梦里潇湘,在灯火哪边。

 34) 谁放了谁的手,谁比谁更难受?今生今世,来生来世,都会一直挂在心上。

 35) 数千年沧海,浮世芳华,袖中云烟,回首处明月清风

 36) 红尘醉,盏杯酒月下太簇名医宴,药烟绵,绵连成古今缘。

 佛教禅意哲理句子

 1) 繁华流连徒剩下眉敛,淡了心愿。

 2) 是非人莫辨,太真颜,义白莲。青锋柔,弹恩仇,知己难逢几人留。

 3) 蓦回首,已风住尘香花色尽飘零,清声扬,且陌上歌行。

 4)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

 5) 朝中塞北,沥心成血字,倦雪染青丝,鞠尽瘁,弦语悲死如归。

 6) 漫漫如斯千年,一笑间,宿世羁连,弹指如湮?

 7) 千岁风流几度倚无寄,又对晩鸦栖,不知路漫无知己,笑自欺。

 8) 山中已经花发,你可是那山居雅客?

 9) 流云千丈堪醉卧,是谁月下独酌。浮生谁能一笑过,明灭楼台上灯火。

 10) 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

佛语经典语录

 1、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4、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赤肉团上,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7、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8、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9、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0、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

 11、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3、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14、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5、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16、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7、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8、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19、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0、太平盛世自在年,梵音鼓乐舞翩跹,梵香一柱向佛前,普愿福慧增无边!

>>>下一页更多精彩?带有禅意的唯美句 子?

有哪些具有禅意或古意的词句体现出哲思或哲学思辨?

1.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把每—次的失败都归结为一次尝试而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成一种而不去自傲。微笑着去面对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胜忧伤,去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2.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3. 说话要先想清楚再说,做事要先考虑好后果再做。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因为,轮回的路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4. 佛说,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爱了,是续前世的故事,恨了,是了却前尘仇怨。没有那次相遇可以准备,没有那次重逢可以预演,生命就是一场情里之中的意外。

5.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6. 不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斤斤计较。不执于苦时,苦就渐渐远了。不执于乐时,乐就渐渐近了。明心了了,给世界一个微笑,一份善意,一份担待,一份宽容!心宽了,路就宽了。趁岁月安好,种上一片福田,趁阳光温暖,播撒福报的,就让所有的相遇都是生命中没有遗憾的永恒。知足者得乐,惜福者得福。

7.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见别人的过失和不足呢,不是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是我们自己的心胸太狭隘了,容不下别人的错误或过失,也是自己眼拙,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

8. 生命的重量,在于你能承担多少;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奉献多少;生命的真实,在于你能认识自己多少。生命不是一趟索取和得到的过程,生命是一场生活的种种磨砺中的体悟和觉醒。?有福而不骄,则无祸;有祸而不惧,自是福。处事看担当,逆境看胸襟,喜怒看涵养,行止看胆识。有点忙碌是个福,免得无聊;受点诽谤也不是祸,它能扩大你的心胸。淡薄之交,宁静致远;利益之交,两败俱伤。

9. 心量宜宽阔,不疑不贪执。守住这颗心,凡事向上看。

10. 凡事都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是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既伤人又伤己。佛经上说:“瞋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些,包容些,不骄矜,不恃宠,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11. 得宽心处且宽心,能饶人处饶几分。平生多少事,一切好商量,话语暖几度,送人多几站,花谢花还开,别离还相逢,抱一颗好心,好留下一回相见。

12. 开口不说他人非,闭目心中生莲花。能吃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忍一时风平浪静。口争得无常烦恼,让三分心平气和。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气者身自安。

13. 凡事都不可太过极端、绝断,你给别人留了空间,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留下了很大、很多的回旋余地。所以说,人生固然是需要努力,但是是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适可而止方为妙。

14. 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愿意也好,讨厌也罢,该来的都会来,没有选择,无法逃避。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面对,做自己该做的,尽力而为,用善良感染生活,用温暖和谐人生。且行且珍惜。

15. 逢人三分和气,如春风满面;遇事几分宽阔,留于别人路过。别把自己当君子,也别把自己当小人,人生是什么,都是学做人。

16. 愿意吃亏的人,终究吃不了亏,吃亏多了,总有厚报;爱占便宜的人,定是占不了便宜,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不必计一时回赠,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莫要以为成败无因,今天的苦果,是昨天的播种;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善报。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推荐

2、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3、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无量寿经》

4、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佛语有云:不可说,不可说。

5、苦海难渡入佛门 渡入佛门省自身 省自身心忘红尘 心忘红尘苦海难。

6、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7、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佛经》

1、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鸠摩罗什《金刚经》

1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12、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13、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

14、庙宇未必有真佛,闹市但许有高僧。何处不红尘?何处无佛陀?何时、何事、何处不修行?《佛经》

15、释迦牟尼的一句话: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若无因缘,何以相遇,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向来缘浅,奈何情深,若不相见,因缘已尽,因缘已尽,再无相欠。

16、本来真性是。只有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17、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佛经》

18、佛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佛还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愣严经卷四 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20中》

19、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

20、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21、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释迦牟尼佛《法句经》

22、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3、人生在世,生死并无一定。暂时来此世间,又得离开,如月亮有圆有缺;又如花有盛开,也有凋谢之时。这辈子出生是上辈子死亡的接续。前世若没有死亡,今生何以能生?如果这辈子智慧不明澈,下辈子如何能保有福慧与人身?

24、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25、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26、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27、易醒晨昏易醉人,幻觉今生误今生。十四阙《祸国》

28、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29、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30、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

31、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32、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欲灭我我灭天。

33、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

34、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35、昏则弥陀成外盗,悟来烦恼是菩提。

36、醒圆明、一点证菩提,功超彼。

37、原来山盟海誓说遍,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

38、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

39、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40、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41、佛曰:贪嗔痴慢疑,杀伤烧抢掠,皆是魔,意乱情迷恨迷念,亦是魔。 魔曰:虚伪善愚昧,无心无情,皆是佛,目空一切摒弃心,亦是佛。

42、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43、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郎中天。印光法师《了凡四训序》

44、佛语有云:人既生亦死。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45、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华严经》

4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47、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48、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49、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50、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51、内心真知无价宝,欲识真如,正照菩提路。

52、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53、张狂是我本性,惹我等于自杀。

54、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55、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佛经》

56、如何对自己,对他人?佛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57、佛语有云:知足常乐。 佛语有云: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8、:终身未许狂到老,一日能狂便算狂。

59、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魔主。

60、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61、逆天,尚有例外。逆吾,绝无生机。

62、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63、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64、您如何诠释礼貌?佛曰: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65、煮一壶清茶,候一生知己。

66、依慈父悲母长养之恩,一切男女皆安乐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释迦牟尼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67、佛语有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68、我曾傲视群雄,也挥刀划破过苍穹。

69、菩提。无缝塔,林峦掩映,山色分开。任曹溪雪满,漏泄红梅。

70、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71、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7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佛语《佛经》

73、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74、脚踩生灵,手掌生死;传说不朽,王者不败。

75、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76、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77、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7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7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80、休外觅,识取自菩提。有相身中成锻炼,无为路上证牟尼。

8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82、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83、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

84、世道尽灭,天地混沌,与我何干?

85、不求与天同齐,只求弑天逆命。

86、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爱河苦海度群迷。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87、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88、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89、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佛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9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经》

91、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92、彩云一点菩提心,操纵夷獠在纤手。

93、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94、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么,还有什么能迷惑,染着我们呢?

9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96、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耐我何。

、.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佛曰: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98、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99、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100、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01、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

102、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103、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04、雾里看花,究竟是谁苍老了等待。楼台望月,到底望不到地老天荒。

105、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106、不读《愣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憨山大师语录》

107、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108、生活太累,如何轻松?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109、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10、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111、一剑一萧平生意,不负狂名十五年。

112、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113、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114、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汉。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你顿悟人生

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心若清净,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净土。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坦然、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

2.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3. 生活就是禅,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平凡去走出一条人生的轨迹,动也是好,静也是好,宠辱不惊。拿也好,放也好,去留无意。纷繁的喧闹中,活出一份内心的宁静、沉淀,或者是一份安详,让命运在平和中运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

4.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的人生,只有建立在道德原则的基石上,才能焕发它的光彩;而不变的原则,又必然要在多变的生活中随缘磨砺,才能成就它的稳固。随缘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能够从不经过逆缘的苦痛,而圆满完成随缘的学习。因为随缘,所以慈悲,真正随缘的人生,定是一个美满的人生。

5. 佛教说千年修来同一饭,万年修来同船渡,你能一起吃一顿饭,在一个家庭里面一起过活,都不是偶尔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多生累世积累起来的一种因缘。要成为夫妻、父子、母子这中间的因缘要修多少世呢?所以佛教有句话叫惜缘,要珍惜我们自己的因缘。惜缘从哪里开始?惜缘就是善待彼此开始。

6. 佛门里常说回头是岸,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从贪嗔痴慢回头,从五欲六尘上回头。这一回头,就回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迷,这一回头就觉;邪,这一回头就正;染,这一回头就清净。所谓回头就是放下。大乘法叫你放下,诸位一定要知道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

7. 你的内心充满欢喜,你才能把欢喜带给别人;你的内心蕴藏着慈悲,你才能把慈悲带给别人。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8. 有福德的人,通过欣赏别人的优点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光明;通过赞美他人的功德来让自己的福德更加圆满;通过观照自心来让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更加发挥。缺福德的人,常常观察别人的缺点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污染;常常谈论他人的是非来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常常评判别人的对错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倍受折磨。

9. 我们求佛,常常觉得佛陀拥有大神力。然而,真正让佛陀有神力的是因果,是善念。因果是世间金刚不坏的法则,我们现在承受的一切,都是往昔所作之业,我们将要遇到的一切,又都是当下的造化。我们的心念导致善恶的行业,而这些又都决定着我们的福祸际遇。所以,求佛,其实就是在求自己。

10. 你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你的嘴都像刀子一样了,一割别人就出血,你语言到哪,别人就流血,还能豆腐心吗?可不可以?要善语、柔软语、赞叹语,口不能恶口,不能挑拨离间,不能绮语、妄语,这四种口业不能有。怎样训练在被种种违缘围绕下,你还能超越其上,能完全地驾驭,这就要靠智慧。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让人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

1. 你的工作就是你的修行道场,无论什么职业,都需把修行融入到工作。手戴佛珠,打坐吃素,如果习气依旧,怨愤不减,心态仍浮,那是根本没有修行。你的心灵就是净土,要经常扫除烦怨,别让杂念缠绕。不要总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未必看你顺眼。不要总想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心态。

2. 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3. 让你烦恼的人,是来帮你的;让你痛苦的人,是来渡你的;让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贵人;让你讨厌的人,是助你成长的;他们都是你自己的不同侧面,是另一个你自己。相反,你喜欢深爱的事物,常给你制造痛苦带来烦恼,它们是你的影子,让你老是也抓不住。是故,保持一个好心态去面对才是真理。

4. 穷时,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富时,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穷时,钱要花给别人;富时,钱要花给自己。穷时,不要计较,对别人要好;富时,要学着让别人对自己好。穷时,花钱给别人看;富时,花钱别给别人看。穷时,要把自己贡献出去,尽量让别人利用;富时,要把自己藏好,别让人随便利用!

5. 知道尊重别人是一种境界;愿意宽容别人是一种胸怀;能够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乐于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善于反向学习是一种智慧;欺骗自己的人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打败自己的人强化了自己的能力;批评自己的人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孤立自己的人教导了自己的独立;伤害自己的人磨练了自己的心志。

6. 家,很平淡,只要每天都能看见亲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的展现;爱,很简单,只要每天都会彼此挂念,就是踏实的温暖。幸福并不缥缈,在于心的感受;爱并不遥远,在于两心知的默契。心,只有一颗,不要装的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心灵的愉悦,来自精神的富有;简单的快乐,来自心态的知足。

7.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8. 门是双向的,推门者常将对方碰得鼻青脸肿;拉门者方便了自己和别人。开着的门,人们毫无兴趣;紧闭的门,人们浮想联翩;半开的门,最易勾起人们的窥视欲。大人关上门才觉得安全;儿童打开门才不会害怕。心灵也有一扇门,关闭它,只有孤独相伴;只有打开它,放精彩走进来,才能让自己走出去。

9. 做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有分寸感。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你的,才是你的;不该是你的,连搭腔都不要。宁可藏拙,也不要露怯。话说得越多,反而会显得自己越浅薄。所以,人要实,话要藏,用做事的结果来征服人,而不是说服人。

10. 一切是圆,一切随缘。天圆,地圆,万物循环往复,万事因果相连。一切皆非莫名,起点即终点,终点是新的起点。没有当初的起点,何来今日的终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缘,是因果,因果是圆。别得意,得意是恶,终得恶果;别失落,失落是伤,伤者难圆。淡然于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即是圆满。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一切自然自在,不管行住坐卧,不论喜怒哀乐,都如如不动,成、住、坏、空理所应当,不需追求深意,读来就让人舒畅的句子。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心,即受群邪。——《楞严经》

佛经中处处透露着哲学思辨与警示修行的句子,不敢随意解读,若有需要请参考大德讲解。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

这两句与地藏王菩萨相关的,节奏明快,恳切畅达,读起来气势恢宏。题主要禅意与古意的词句,不是光看辞藻华美就可以做到,意境,或者说精神,劝善抑恶、舍身取义这些主旨,才是其魂。

可惜鉴于题主问题描述中,是为作文累积素材,有些名句就不适合用,比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考试是入世的学问,高考尤其重视题材积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硬要和阅卷老师犟头倔脑,谈出世的学问,水平不到家的话,阅卷老师会认为你套题,认为你装X,认为你主题消极,总之不会认为你该得高分。

又或者像下面这一句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圆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