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相信大家都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所以它们的特征是一样的。诗词起源久远,它起源于先秦,后鼎盛于唐代。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想象力。那么,你所知道的诗句有哪些?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1、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2、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各自滞留一方。

4、咱五人同时遭贬,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裴迪,关中(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

7、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

8、本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此诗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推心置腹,荡气回肠,直而实曲,朴而实秀(清人黄生语),在杜诗七律中,别具一种风格。

9、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11、何况赶上送别客人,

12、柳江弯弯曲曲,

13、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14、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15、惊风:狂风。

16、赏析:

17、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

18、赏析:

19、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20、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21、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2、此诗作于763年。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过那里,和他有交往。这年,杜甫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23、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24、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一树梅花啊,目前也在渐渐地开放,好象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25、《蜀相》

26、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27、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28、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29、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

30、无限宽广。

3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2、原文:

33、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34、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35、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36、作者:杜甫

37、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38、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39、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

40、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41、狂风阵阵,

42、翻译:

43、《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44、大荒:旷远的广野。

45、芙蓉:指荷花。

46、滟灏: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着名险滩。

4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8、注释:

49、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50、译文:

51、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52、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

53、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象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54、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55、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

56、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57、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58、路经滟灏滩时,

59、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60、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6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62、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63、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64、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65、诗意:

66、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67、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68、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69、岭上树木重重,

70、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71、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72、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73、《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74、作者:柳宗元

75、到百越纹身之地;

76、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77、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78、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79、注释:

80、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81、翻译:

82、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83、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84、暴雨倾盆,

85、作者:杜甫

86、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87、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88、蜀相的诗意

89、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90、接连着旷野荒原;

91、原文:

92、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

93、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94、李广:西汉名将。

95、注释:

96、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97、柳州城上的高楼,

98、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99、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100、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101、赏析:

102、作者:杜甫

103、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10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兵。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5、原文:

106、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107、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108、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109、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

110、而今依然音书不通,

111、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传说之绝唱。

112、赏析:

113、朝朝暮暮,催的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114、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115、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116、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117、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118、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