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下泉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在生活中难免会需要用到诗句的地方,诗句是诗词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想象力。那么,你觉得在学习中诗句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下泉”,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1、醴:甜酒。
2、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3、耆:致,做到。尔:指武王。
4、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5、小子:年轻人,周成王自称
6、在祖先的灵前献上。
7、莫说高高在上面,事物由它定升降,
8、亿:周代以十万为亿。秭:数词,十亿。
9、忾:叹息。寤:醒。
10、烝:献。畀:给予。祖妣:男女祖先。
11、《式微》
12、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13、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4、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15、每日监视这下边。
16、我国古代称国家为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可见当时农业的重要地位。人民的生存依赖农业生产,政权的稳固也要以农业生产为保障。上古的西周,绝对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的收成在当时必然是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当时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收,《小雅-大田》所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喜悦以及《甫田》描写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的迫切心情,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并非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此,遇上好年成,自然要大肆庆祝歌颂。《丰年》应当是遇上好年成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
17、在唱出开头两句颂歌后,诗人笔调一转,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克商大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来。文王(即西伯)被纣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闳夭等人献宝物给纣王而得赦免,他出来后献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伐崇戡黎,建立丰邑,修德行善,礼贤下士,深得人心,诸侯多叛纣而往归之。他为武王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使灭商立周成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不能令人忘怀。允文云云,真是情见乎词。
18、日有成就月有进,学问积渐向光明。
19、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20、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21、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22、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2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4、译文:
25、佛:通弼,辅助。一说指大。时:通是,这。仔肩:责任。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肩,克也。《说文》:仔,克也。二字同义。克,胜也,胜亦任也。郑笺:仔肩,任也。
26、赏析:
27、克绍基业而又有所巩固发展的考虑,其善意用心无可厚非,却并不合乎实情。
28、显:明白。思:语气助词。
29、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30、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丰年》既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31、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32、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都。
33、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看来,《载芟》是把《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34、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蓍草浸烂死。
35、式微,式微,胡不归?
36、吴隐之这首诗前两句先陈述由来已久的传说:古人说这贪泉水,谁饮了它,心里就要产生牟取千金的贪欲。歃,歃,以口微吸也,是说只喝一点,极言其少,千金,极言钱财多。怀,思也,思得千金,便是贪。一与千对照,强化贪泉之贪。只喝一口,便贪图千金,多喝几口,不用说更贪得无厌。这传说在他心里引起了疑问:事情真会这样吗?他想起了历史上两位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人世间的大富大贵莫过于帝王的宝座了。可是,这兄弟俩互相推让。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叔齐继承王位,可是叔齐却坚决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齐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结果兄弟俩为了互相推让王位,都逃离了孤竹国。天底下最大的富贵他们竟然弃之如敝屣。想到这里,吴隐之在诗的后二句深深感叹道:这贪泉水啊,试教伯夷叔齐来饮,我相信他们终不会改变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贪与廉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确与是否饮用贪泉无关。
37、继承者是武王,
38、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9、作者:白居易
40、不、止:皆为语词。聪:听。马瑞辰《毛传笺通释》:谓听而警戒也。承上敬之敬之而言。
41、注释:
42、赏析:
43、作者:吴隐之
44、各种祭典一一隆重举行,
45、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46、靖节门遥对,庾公楼俯临。参差含积雪,隐映见归禽。
47、译文:
48、嗣:后嗣。武:指周武王。
49、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50、陟降:升降。《尔雅》:陟,升也。士:庶士,指群臣。一说士,通事。
51、《诗经:下泉》
5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53、译文:
54、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55、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56、完成大业功绩辉煌。
57、何要奔冲山下去,
58、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59、前面已经说过,此时的成王,已逐步走向成熟,他在《敬之》中要表达的有两层意思:对群臣的告戒和严格的自律。
60、注释:
61、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62、想我这个年轻人,敢不听从不恭敬?
63、茂盛黍苗长势旺,一场好雨滋润它。
64、赏析:
65、天近星河冷,龙归洞穴深。谷春攒锦绣,石润叠琼琳。
66、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
67、於:叹词。皇:光耀。
68、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
69、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70、敬:通儆,警戒。
71、式微,式微,胡不归?
72、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
73、敬之敬之,天维显思,
74、他的功业举世无双。
75、《白云泉》
76、经验,表示要好好学习,日积月累,以达到政治上的成熟,负起承继大业的重任。但是,群臣却不能因此而对成王这位年幼的君主轻略忽视,甚至可以玩之于股掌,成王并没有放弃对群臣陟降(此处偏重于降)的权力,也没有丝毫减弱国家机器日监在兹功能的打算,更重要的是,成王的律己,是在以坚强的决心加速自己的成熟即政治上的老练,进而加强对群臣的控制。年幼而不谙朝政的成王,群臣对之或许有私心可逞(但还会存有对摄政周公的顾忌);而逐渐成熟的成王,决心掌握治国本领而努力学习的成王,群臣对之便只能恭顺和服从,并随时存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惧。诗中的律己也就产生了精心设计的震慑。
77、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
78、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79、《诗经:丰年》
80、冽:寒冷。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81、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82、黍:小米。稌:稻。
83、齐天洪福在万户普降。
84、日:每天。监:察,监视。兹:此,下土。
85、赏析:
86、蓍: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87、《诗经:敬之》
88、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童粱浸朽腐。
89、《酌贪泉》
90、命:天命。易:变更。此句谓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91、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92、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93、广州在晋代时还很偏僻,加之当时南方多瘴气,古人视为畏途。但又因为广州靠山临海,自古盛产奇珍异宝,到这里来捞一票的人也大有人在。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来到离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行人远道而来,正可在此饮水小憩。可是,这泉水竟名之曰贪泉。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吴隐之来到清泉边,深有感触地对身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于是酌泉饮之,并即兴赋诗云云。
94、原文:
95、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96、四方诸侯朝天子,郇伯亲自慰劳他。
97、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98、止住残杀战胜殷商,
99、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顶风又饮露!
100、小心谨慎莫忘记,上天监察最明显。
101、《诗集传》都把《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看成组诗。小序认为依次表达嗣王朝于庙、嗣王谋于庙、群臣进戒嗣王、嗣王求助,似乎是按预定写作计划一气呵成;《诗集传》则认为此(《闵予小子》)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放此;均说此四篇完成于一时。这四篇确为内容乃至人物都相关的一组诗,但并非作于一时:前两篇当作于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之初;《小毖》作于周公归政之后;《敬之》则应作于二者之间的某一个时期,此时成王已有了在周公辅佐下执政的一段经历,正处于自冲动走向成熟的过渡途中。
102、能把后代的基业开创。
103、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04、郇伯:毛传:郇伯,郇侯也。郑笺:郇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何楷《经世本古义》则据齐诗之说以为是指晋大夫荀跞。盖郇、荀音同相通假。兹从齐诗说。劳:慰劳。
105、注释:
106、显:美好。
107、芃芃:茂盛茁壮。毛传:芃芃,美貌。
108、诗的最后三句,直陈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伐商除暴的功绩,将第二句无竞维烈留下的悬念揭出,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颂》诗因此显得吞吐从容,涌动着一种高远宏大的气势。可以说,此诗是歌功颂德之作中的上品。
109、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110、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
111、序云:《丰年》,秋冬报也。报,据郑玄的笺释,就是尝(秋祭)和烝(冬祭)。丰收在秋天,秋后至冬天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洽百礼),是很自然的。不过,这种活动(庆祝祭祀)恐怕不会是定于每年秋冬举行的,前面已经说过,当时不可能每年都获丰收,而此诗题为《丰年》,若在歉收乃至灾荒之年大唱颂歌,则成了滑稽的自我嘲弄。
112、赏析:
113、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114、《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唐孔颖达疏申其意曰: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能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亦取思治说,但又称: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而宋朱熹《诗集传》另发挥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其《诗序辨说》又道: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
115、保持天命真困难。
116、萧、蓍不同,第四句末二字周京、京周、京师不同,而这又恰好在换韵的位置,易字目的只是通过韵脚的变化使反覆的咏唱不致过于单调,而三章的意思则是完全重复的,不存在递进、对比之类文言文句式关系。第四章在最后忽然一转,这种转折不仅在语句意义上,而且在语句结构上都显得很突兀。因此古往今来,不乏对此特加注意的评论分析。有人大加赞赏,如清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感时追忆,无限伤心,妙在前路绝不说出。读末章正如唐天宝乱后,说到贞观盛时,一似天上人,令人神驰,而不觉言之津津也。牛运震《诗志》说:末章忽说到京周盛时,正有无限忾想,笔意俯仰抑扬,甚妙。也有人极表疑惑,如宋王柏《诗疑》说:《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按,《黍苗》首章句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疑错简也。今人向熹《诗经语言研究》也说:《下泉》末章与前三章文言文句式内容不相类,却与《黍苗》首章相似。除了编简错乱,把《黍苗》诗的一章误入《下泉》,很难说出别的理由。持怀疑论者有一定启发,但除非今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错简之前的原有文句,否则这种怀疑本身仍将受人怀疑。何况检《国风》一百六十篇,就会发现虽然三章复沓叠咏的有不少,如《周南-樛木》、《召南-鹊巢》、《卫风-木瓜》、《郑风-缁衣》等等,但三章复沓叠咏之后再加上句式不同的一章那样的结构并非一无所见如《邶风-燕燕》即是、。语句部分重复在《国风》、《雅颂》中也可以找出一些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就见于《蝃蝀》、《泉水》、《竹竿》三篇中、,更不能据此径自说某句是某诗的错简。并且,此诗第四章的前两句与前三章的前两句相比较,昔时苗黍,今则苞稂;昔时阴雨,今则冽泉清陈继揆《读诗臆补》、,可谓字字对照,直以神行清陈震《读诗识小录》、,在内容上也是互有关联的。正是因为以寒泉浸野草喻周室内乱势衰的比兴加上慨叹缅怀周京直陈其事的赋法本身已具有很强烈的悲剧感,而三章复沓叠咏使这种悲剧感加强到了极点,所以末章雨过天晴般的突然转折,就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这样的艺术效果当然是独具魅力的。从这一点上说,完全有理由将《下泉》一诗置于《国风》的优秀篇章之列。
117、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
118、吴隐之这首述志诗,不事雕琢,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古朴动人。更可贵的是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广州任上数年,果然没有因饮了贪泉而变成贪官。《晋书》上说他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由于他整饬纲纪,以身作则,广州风气大为改观。皇帝诏书嘉奖他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清官。后来他离开广州北归,行囊萧萧,船舱空空。回到家中,数亩小宅,茅屋简陋。当时着名将领刘裕赐赠车牛,并要为他建造住宅,都被他谢绝了。一生清廉,始终不渝,一代良吏,名垂青史。他贪泉赋诗言志,也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119、孔:很。皆:普遍。
120、万亿及秭。
121、日监在兹。
122、命不易,形式上为纯客观的叙说,目的则在于强调周王室是顺承天命的正统,群臣必须牢记这点并对之拥戴服从。对群臣的告戒在无曰以下三句中表达得更为明显,其中陟降只能是由周王室施加于群臣的举措,而日监在兹与其说是苍天的明察秋毫(上面此诗的原文翻译如此,是出于文从字顺的考虑),不如说是强调周王室对群臣不轨行为的了如指掌,其震慑的意旨不言而喻。
123、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124、廪:粮仓。
125、亿万斛粮食好好储藏。
126、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师。
127、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
128、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
129、有王:郑笺:有王,谓朝聘于天子也。
130、胡:为什么。
131、赏析:
132、光耀啊,周武王,
133、说,深于诗义有裨,从其说。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高亨《诗经今注》亦从之。据《左传》记载,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猛立,是为悼王,王子朝因未被立为王而起兵,周王室遂发生内乱。于是晋文公派大夫荀跞率军迎悼王,攻王子朝。不久悼王死,王子匄,即丐、被拥立即位,是为敬王。何楷说:今考诗与《春秋》事相符合。焦氏所传确矣。同上、诚然如此。又《春秋》记周敬王居于狄泉,又名翟泉,在今洛阳东郊,有人认为即《下泉》一诗中之下泉,如此说成立,又是美晋大夫苟跞说之一证。鉴于以上根据,并吸取《毛诗序》等说的合理成分,兹从高亨《诗经今注》的说法:曹国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因作这首诗。
134、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135、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136、谷场边有高耸的粮仓,
137、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
138、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139、《诗经:武》
140、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141、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
142、与世无争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自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143、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144、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145、确实有文德啊,周文王,
146、译文:
147、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
148、注释:
149、苞:丛生。稂:一种莠一类的野草。毛传:稂,童粱。非溉草,得水而病也。也有人说稂是长穗而不饱实的禾。
150、就:久。将:长。
151、《访落》、《敬之》、《小毖》这一组诗,诗中由闵予小子、维予小子、维予小子到予述及的成王自称,可以体现成王执政的阶段性,也可看出成王政治上的成长和执政信心的逐步确立。这一组内容相关而连贯的诗,虽然不是有预先确定的创作计划,但其连续的编排则应是由删诗的孔子确定的。《尚书》中自《金滕》以下诸篇,叙及周公、成王,与这一组诗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对照阅读,可增进理解;《史记》中的《周本纪》与《鲁周公世家》有关部分,也可参照阅读。如果只读《诗经》的注解,虽然也能读懂原文,但恐怕难以得到深刻的、立体化的印象。
152、缉熙:积累光亮,喻掌握知识渐广渐深。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文》:缉,绩也。绩之言积。缉熙,当谓渐积广大以至于光明。
153、丰收年谷物车载斗量,
154、命不易哉。
155、译文:
156、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157、当然,《颂》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夸饰成分。武王伐商,诗中声称是为了遏刘,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残杀,拯民于水火。但战争是残酷的,所谓圣人号兵者为凶器(《六韬》)是也,牧野之战,《尚书-武成》有流血飘杵的记载,《逸周书-世俘》亦有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说法。所以崇尚仁义的孔子不免对之感到有些遗憾,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他老先生的话也不能说没有启发。
158、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159、翻译:
160、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
161、膏:滋润,润泽。
162、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读者不难想像静观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163、耆定尔功。
164、赏析:
165、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166、恶来,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数谏不听而亡去,比干强谏而被剖心,箕子佯狂为奴亦遭囚。纣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愤,令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场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是符合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壮举,它必然得到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拥护与欢迎、响应。此篇《颂》诗对周武王完成克商大业的赞美,尽管是站在周王朝统治者立场上的,但也是同时代民众心声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实可信,不像后世郊庙歌词虚应故事的陈词滥调那么惹人厌烦。
167、嗣武受之,胜殷遏刘,
168、允:信然。文:文德。
169、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70、注释:
171、维予小子,不聪敬止。
172、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173、群臣辅我担大任,示我治国好德行。
174、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175、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
176、醒来叹息又叹息,怀念周朝的京城。
177、遏:制止。刘:杀戮。
178、酿成美酒千杯万觞,
179、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180、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181、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182、克:能。厥:其,指周文王。
183、洽:配合。百礼:各种礼仪。
184、竞:争,比。烈:功业。
185、吴隐之终不相信这古老传说,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贪泉而饮了,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考验。诗的后二句,他是借伯夷叔齐自比,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
186、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
187、诗经式微
188、地下涌出那冷泉,一丛艾蒿浸凋零。
189、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