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目前市面上有哪一本书,是专门分析英语句子结构的,专门研究并列结构,从属结构,和非谓语动词之类的

2.中英文句子结构有哪些差异,翻译有哪些技巧

3.英语,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有哪些不同

4.中文系的进来,帮忙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结构!

5..句子“他一把把把把把住了”中的“把”有什么区别?如何让计算机自动辨别?

中文句子结构分析器有哪些_中文句子结构类型

在逻辑上,一个LR分析器有一个输入符号串,一个下推分析栈,以及一个总控程序和分析表。LR分析器在总控程序的控制下自左至右扫视输入串的各个符号,并根据当前分析栈中所存放之文法符号的状况及正注视的输入符号,按分析表的指示完成相应的分析动作。在分析的每一时刻,分析栈中记录了迄今为止所移进或归约出的全部文法符号,即记录了从分析开始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历程。因此,为了方便,对于分析过程的每一步,我们可将分析栈中所存放的全部文法符号用一种“状态”来刻画,且将此状态名置于分析栈的栈顶所示。分析刚开始时,栈中仅有一个句子的左界符#,此时分析器处于初始状态S0,它不仅刻画了分析栈中当前仅有一个符号#这一事实,而且还预示着即将扫视的输入符号应当是可作为句子首符号的那些符号。类似地,状态S1刻画了分析栈中已有符号#X1的情况,…,栈顶状态Sm则刻画了分析栈中已存在符号串#X1X2…Xm的情况,等等。此外,根据分析栈的栈顶状态,还可对当前可能遇到的输入符号进行预测。例如,对于前面所述的文法G[E],设分析栈中已移进和归约出的符号串为#E+T时的栈顶状态为Si,则Si不仅表征了迄今扫描过的输入串部分已被归约成#E+T,而且由Si还可以作这样的预测: 若输入符号串无语法错误,则当前可遇到的输入符号仅能是+,*,)或#。显然,在栈顶状态为上述Si的情况下,若当前所扫视到的符号为*,则应将*移进栈中;当所扫视到的符号为+,)或#时,则应将E+T归约为E;若所扫视到的符号不是上述四种符号之一,则应按语法错误处理。由此可见,知道了栈顶状态Sm和正扫视到的输入符号ai,就知道了当前所需的全部有用信息,从而也就可惟一地确定当前LR分析器所应取的动作。所以,在具体实现时,并不需要将文法符号记入分析栈中。

LR分析器的核心是一张分析表,它由两个子表组成: 其一是分析动作表;另一个为状态转移表。其中: S1,S2,…,Sn为分析器的各个状态;a1,a2,…,al为文法的全部终结符号和句子界符;X1,X2,…,Xp为文法字汇表中的全部文法符号。分析动作表中的每一个元素ACTION[Sm,ai]指明,当栈顶状态为Sm且正扫视的输入符号为ai时要完成的分析动作。状态转移表中的元素GOTO[Sm,Xi]则指明,当向分析栈中移进一个输入符号或按某一产生式进行归约之后所要转移到的下一状态。

LR分析器的工作在总控程序的控制下进行,其过程如下 (为书写方便,我们将分析栈按顺时针旋转90度):

1?分析开始时,首先将初始状态S0及句子左界符#推入分析栈。

2?设在分析的某一步,分析栈和余留输入符号串处于如下格局:

S0S1S2…S↓m[]#X1X2…Xma↓iai+1…an#

则用当前栈顶的状态Sm及正扫视的输入符号ai组成符号对(Sm,ai)去查分析动作表,并根据分析表元素ACTION[Sm,ai]的指示取相应的分析动作,每一分析表元素所指示的仅能是下列四种动作之一:

(1) 若ACTION[Sm,ai]=“移进”,则表明句柄尚未在栈顶部形成,正期待继续移进输入符号以形成句柄,故将当前的输入符号ai推入栈中,即

S0 S1 S2 … S↓m[]# X1 X2 … Xm aia↓i+1ai+2…an#

然后,以符号对(Sm,ai)查状态转移表,设相应的表元素GOTO[Sm,ai]=Sm+1,再将此新的状态Sm+1 (即要转移到的下一状态)推入栈中,则有如下格局:

S0 S1 S2 … Sm S↓m+1[]# X1 X2 … Xm aia↓i+1ai+2…an#

(2) 若ACTION[Sm,ai]=rj,其中rj意指按文法的第j个产生式A→Xm-r+1Xm-r+2…Xm进行归约。这表明栈顶部的符号串Xm-r+1Xm-r+2…Xm已是当前句型 (对非终结符号A)的句柄。按第j个产生式进行归约,也就是将分析栈从顶向下的r个符号 (因为该产生式右部符号串的长度为r)退出,然后再将文法符号A推入栈中,此时分析栈的格局为

S0 S1 S2 … S↓m-r[]# X1 X2 … Xm-r Aa↓iai+1…an#

然后再以(Sm-r,A)查状态转移表,设GOTO[Sm-r,A]=SK,将此新状态推入栈中,则有如下的格局:

S0S1S2…Sm-rS↓K[]#X1X2…Xm-rAa↓iai+1…an#

必须注意的是,当完成归约动作之后,输入串指示器不向前推进,它仍然指向动作前的位置。

(3) 若ACTION[Sm,ai]=“接受”则表明当前的输入串已被成功地分析完毕,应中止分析器的工作。

(4) 若ACTION[Sm,ai]=ERROR,则表明当前的输入串中有语法错误,此时应调用出错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3?重复步骤2的工作,直到在分析的某一步,栈顶出现“接受状态”为止。此时,分析栈的最终格局应为

S0S↓z[]#Z#↓

其中,Z为文法的开始符号,Sz则为使ACTION[Sz,#]=“接受”的惟一状态 (即接受状态)。

上述所列的三个步骤,实质上是对LR分析器总控程序的一个非形式化的描述,它对任何不同的LR分析表都是适用的。顺便提及,LR分析器的输出是在用某个产生式进行归约之后,通过执行相应的语义子程序来实现的,我们将在第5章再讨论这一问题。

请问目前市面上有哪一本书,是专门分析英语句子结构的,专门研究并列结构,从属结构,和非谓语动词之类的

1. 词法分析

词法分析器根据词法规则识别出源程序

中的各个记号(token),每个记号代表一类单词(lexeme)。源程序中常见的记号可以归为几大类:关键字、标识符、字面量和特殊符号。词法分析器

的输入是源程序,输出是识别的记号流。词法分析器的任务是把源文件的字符流转换成记号流。本质上它查看连续的字符然后把它们识别为“单词”。

2. 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器根据语法规则识别出记号流中的结构(短语、句子),并构造一棵能够正确反映该结构的语法树。

3.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器根据语义规则对语法树中的语法单元进行静态语义检查,如果类型检查和转换等,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法正确的结构在语义上也是合法的。

4. 中间代码生成

中间代码生成器根据语义分析器的输出生成中间代码。中间代码可以有若干种形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与具体机器无关。最常用的一种中间代码是三地址码,它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四元式。三地址码的优点是便于阅读、便于优化。

中英文句子结构有哪些差异,翻译有哪些技巧

这里不错,点这个网址吧。

://.cnki.cn/Article/CJFDTotal-DXYU200602094.htm

在完成了对于词汇的所指意义(denotative meaning)的辨识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篇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句子的阅读了。句子是语篇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进入作者话语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只有在接触了句子之后,你才真正接触到了作者。在不构成句子的情况下,所有的单词都是语言的一个个零散的部件。只有形成了句子才有了真正的意义。所以说,对于句子的阅读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没有任何生疏的单词,但是就是捉摸不出它的意思来。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读者对于背景知识缺乏了解;第二是句子结构比较复杂,从句过多;第三是有一些特殊的句型读者没有掌握。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属本书的探讨范围,所以也就搁置一边。我们主要就后两个因素进行必要的有关探讨。  英语句子分为简单句(simple sentence)和多重句(multiple sentence)。所谓的简单句就是一个句子中只包含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多重句包含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简单分句形成并列关系,这样的句子叫做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另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分句构成主从关系,这样的句子叫做复杂句(complex sentence)。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三种情况加以分析。

1、简单句

不管是我们阅读还是写作,构造和理解简单句都是最基本的技能。在这个技能中,记住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英语简单句中,只能有而且(一般情况下)必须有一个谓语部分。笔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中国学生虽然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是由于汉语影响的缘故,往往在写作中犯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谓语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会轻易而不自觉地出现这样的错误:(举例)。体现在阅读中,就是当面对一个多修饰语的简单句时,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寻找句子谓语部分这一重要的理解句子的突破口。

英语的简单句只有五种基本句型,所有的英语句子都不能离开这五种基本句型,所以我们把它们谙熟于心是非常重要而且大有裨益的。这五种句型是:SV, SVC, SVO, SVOC, SVOiOd。其中S= Subject,也就是主语;V= Verbal phrase,也就是谓语部分;C = Complement,表示跟在系动词之后的补语;O = Object,也就是句子的宾语,在最后一种句型中包括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这五种句型的形成依靠的是谓语部分的动词的用法,动词的用法又是和它的意义不可分的。比如hit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击打,那么击打这个动作必须有一个执行者,就是主语。同时它还少不了一个受事者,也就是宾语,不然就产生不了完整的意义。而smile就不同了,它可以只有一个主语,而没有宾语。从这些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谓语部分在句子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在阅读句子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找到谓语在什么地方。在阅读实践中,由于英语的很多单词都可以有不止一种词性,所以往往给辨认谓语动词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先作练习一,辨认句子中的谓语。

2、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

英语的并列句一般情况下引不起巨大的阅读障碍,因为在分句之间往往有固定的连接词说明前后分句的关系。这样的连接词有以and为代表的表示意义延伸的并列连词、以or为代表的表示选择概念的并列连词、以but为代表的表示转折的并列连词和表示原因的for四个类型。第一种包括and, not only … but (also )…, neither ( nor) 。第二种包括or , either … or …;第三种包括but , while , whereas等。第四种只有一个for。对此我们分别举一个例句说明问题:

(1)As is reported, a trade agreement was signed and a cultural exchange was arranged.

(2)Not only is he himself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but all his students are beginning to show an interest in it.

(3)Dr. Fisher neither loves the environment, nor is he accustomed to the weather.

(4)The children can go with us , or they can stay at home.

(5)You can either go it by yourself, or you can ask someone else to do it.

(6)The young man has often been praised , but he is never conceited.

(7)While our country has plenty of oil , theirs has none.

(8)They want to live in town , whereas we would rather live in the country.

(9)They arently he a good drainage system , for the streets never seem to flood after a downpour.

有必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关联词并非只能有一个含义,比如and就可以表示意义增补、动作先后、转折或让步、条件和结果等等一些用法。这里笔者只是提醒大家辨别从句,所以这方面的语言知识请参考相关的语法书。

另外我们还应该把并列分句和并列结构(coordinate construction)区分开来。并列结构是由并列连词或者其他并列手段例如标点符号连接起来的语法结构序列,它包括并列分句,也包括并列的词或者词组。

3、 从属句

构成从属关系的复杂句包括名词性分句(Nominal Clauses)(可以作主语、宾语、同位语、主语补语)、关系分句(Relative Clauses)、状语分句(Adverbial Clauses)。对于它们的连接词,在相应的语法书上都不难找到,这里就不再多讲了。需要提醒读者的是,在判定句子的类型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分析简单句的成分,找到主句的谓语,真正抓住句子的纲领。下面请作练习二,首先辨认多重分句的类型,然后找出主句和从属分句的谓语。

Laboratory scientists accustomed to noticing sule changes in the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 they are investigating are douless better than you or I at certain sorts of observations.

这里的主语是Laboratory scientists,但是后面跟了一个过去分词定语,其中分词中的介词又跟了一个-ing形式,-ing形式后又接了一个宾语和一个带有定语的状语。本句的谓语是are douless better than。

4.英语的信息末端原则的应用

在英语中,信息含量大的部分往往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这个特点一方面造就了一些非正常语序的句子,另一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线索,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英语中的长句。我们知道,一个信息发出者要表达丰富的信息,离开从句是寸步难行的。可是不管句子结构多么复杂,基本的句型还是只有五种。下面我们可以通过逐一的分析,探讨英语难句形成的规律。对于SV结构,由于英语句子一般是末尾的信息含量大,所以这种句子往往难以构成阅读困难,至多是主语位置有定语从句或者同位语从句。例如:(例子)。SVO结构的难点在于主语和宾语都可以连接定语从句;SVC结构也难以构成较复杂的句子;SVOC结构如果出现长句,那么往往是补语被调整到宾语的前面;SVOO结构也要注意哪个是直接宾语,哪个是间接宾语。

SVOC:People often let their fear of speaking up and earing more dull-witted than their peers interfere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Derived from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confirmed by observations, the velocity-distance law has made secure the concept of an expanding universe.

下面请做练习三,辨认主句的基本类型。

They would find relevant the antislery attitudes of Northerners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the conflict over slery in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the Missouri Compromise, the militant abolitionist movement of the 1830抯 , and the Compromise of 1850.

The study made clear that the working class that is so over-represented in crime statistics consists of lower-class people living in the lower-class areas of large cities.

英语,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有哪些不同

中英文这两种不同语言的形态特点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异: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属演绎性思维,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英语为主语显著语言,汉语为主题显著语言;

英语语序灵活多变,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差异,现对英汉互译技巧分述如下: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一)表现特征

英语重形合,指的是英语讲究“结构美”,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英语句子常用词形变化、虚词(如冠词、介词、连接词)、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从句以及独立主格等来表现各种语法关系,结构紧凑严密,注重以形显义。因此,有人将英语的句法结构称作为“树型结构”,干上有枝,枝上有节,节外生枝。

汉语重意合,指的是汉语讲究“意境美”,几乎可以用任何语言单位表达思想,无拘无束,挥洒自如,语法不完整、不合理也无关紧要。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没有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独立主格和冠词,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省略虚词(尤其是连接词),它常用词组和短句逐次排列,虽然外形上互不相连,但内含逻辑关系,注重以神统形。因此,有人将汉语的这种结构称为“竹节结构”,像竹杆那样一节一节的,简练而明快。

对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庄绎传教授还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他说:“我感觉汉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请看以下例句:

例1:All the prayers said the same: There was a God Who sees, Who hears, Who takes pity on man, Who contains His wrath, Who forgives sin, Who wants men to repent, Who punishes evil deeds, Who rewards good deeds in this world and — what was even more — in the other.

译文:? 所有的祷告词都说:有一个上帝,他明察秋毫,耳听八方,慈悲为怀,宽宏大量,原宥过失,容人悔改,惩恶赏善,现世现报——尤其是——掌管来世报应。

分析:原文用了八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可谓“果实累累”,而译文化成了八个四字格词语,简洁工整,音韵铿锵,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

例2: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译文:When a woman is un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father; when married, she is to live for her husband; and, as a widow, she is to live for her children. (辜鸿铭译)

分析:原文为中国古代提倡的“三从”妇德,语言高度浓缩,可谓一字千金。译成英语,字数差不多是原文的三倍,加译了副词、连词、代词、介词等,尤其必须加译主语,就连标点符号也必须作变动。这里顺带一提,译文中尤为精妙的是将动词“从”译成了“live for”,生动地传达了中国古代妇女“为三种人而生活”——做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译汉时,许多词可以用汉语的动词来转换;连接词在许多情况下省略不译,因为越是使用连接词少的句子越是符合汉语的习惯;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在不少情况下都可以译为短语或分句。汉译英时,注意把汉语句子中内含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用英语的连接词表达出来;注意把汉语的流水句译成相互照应的单句;把汉语的众多动词分清顺序或分清主次编排成英语的习惯表达,许多情况下一些表目的、原因、伴随等的动词译为非谓语动词或者名词、介词,等等。例如:

例3: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译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分析:许多英语初学者在翻译if从句时总离不开“如果”,或者见到when时总离不开“当”……译文省略了设连词,但设关系蕴含其中,体现出了汉语的“意境美”。

例4:This was an intelligently organized and fervent meeting in a packed Town Hall, 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

译文: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来宾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

分析:形容词“fervent”和“packed”分别译成了短语“热情洋溢”和“济济一堂”;独立主格“with Mr. Strong in the chair”译成了一个分句。

例5: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译文:If you h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分析:这句汉语虽然外形上没有设连词,但却内含设关系,译成英语时必须加连接词。

例6: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鲁迅:《祝福》)

译文:Early one winter, when my uncle’s family wanted a new maid, Old Mrs. Wei the go-between brought her along.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hai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 blue jacket, and pale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 twenty-six, 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杨宪益译)

分析:原文只有一个句号,译文则分为了三句话。原文里前面两句的并列关系在译文里变成了主从关系,将“四叔家里要换女工”译成了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然后另起两句,先说祥林嫂的穿戴,再说她的容貌,但两句都是主谓完整,连词齐全,这是英语行文所需要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原文里写祥林嫂的穿戴时用的是无主句,这正好符合汉语中的内含逻辑关系,但译成英语时就必须加主语了。另外,译文里还加译了文化背景,将“白头绳”译成“a white mourning band”,我们中国读者当然知道“白头绳”表示祥林嫂正在戴孝,但如果译文不加译“mourning”的话,外国读者恐怕就难以抓住这一内含的文化信息了。

二、英语属演绎性思维,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一)表现特征

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英语属演绎性思维,而汉语属归纳性思维。

英语的演绎性思维,指的是如果一个句子里既有叙述的部分,又有表态的部分,英语的表达习惯往往是“开门见山”,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或陈述事实,也可简单概括为“先果后因”,即重心在前。汉语的归纳性思维则刚好相反,即汉语习惯于“循序渐进”,往往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由事实到结论或由原因到结论进行论述,可以简单归纳为“先因后果”,即重心在后。

(二)互译对策探讨

在英汉互译时,我们要注意这种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在正确理解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要按照译入语思维逻辑的表达方式来重新安排句子的语序。

例1:It may seem strange to put into the same packet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

译文:将一次工业革命同两次政治革命相提并论,似乎有些奇怪。

分析:“It may seem strange”是表示主观评论的表达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序不同,英语中评论内容常常放在句首,而汉语中评论内容往往放在后面。在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

例2: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译文:我对这些改革及其成功表示热烈欢迎。

分析:原文先表态,再陈述。译文将“warmly welcome”译为“表示热烈欢迎”放在句子的最后,符合汉语“重心在后”的特点。

例3:如今,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子作序,我觉得很荣幸。(冰心:《旧梦重温》)

译文:I find it a great honour to be asked to write a preface to this collection of his essays. (庄绎传译)

分析:原文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而译文刚好倒转了语序,以“it”作形式宾语,将原文中的叙事部分译成动词不定式作真正宾语,符合英语演绎性思维的表达方式。

例4:双方有不同的看法不足为奇。

译文:There is nothing surprising about the two sides hing different opinions.

分析:原文中汉语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译文将表示评论性的“There is nothing surprise”放在句首,注意了句子重心的调整。

三、英语为主语显著语言,汉语为主题显著语言

(一)表现特征

英汉句子结构上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英语句式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广泛得多。英语中绝大多数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凡是不必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无从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强调或侧重动作的承受者,出于行文需要等原因,一般都使用被动语态。这时,动作的承受者充当句子的主语,所以英语表现为主语显著语言。汉语属于主题显著语言,频繁使用主题——述题结构,多用主动语态、人称表达法、无主句、主语省略句及无标记形式的被动句,这可能和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个人感受和“事在人为”有关。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译汉时,要尽量把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或无主句,可适当使用“叫、受、给、加以、经过”等形式来体现原文的被动含义,尤其还要注意用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如“It is said that…”译为“据说……”,“It is believed that…”译为“有人认为……”,“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译为“人们普遍认为……”,等等。汉译英时,应设法将汉语里隐藏的被动句或无主句译成被动式。

例1:When the whale is killed, the blubber is stripped off and boiled down, either on board ship or on shore.

译文:鲸杀死后,把鲸脂剥下来熬油,这项工作有的是在船上进行,有的是在岸上进行的。

分析:原文有三处使用了被动式,译成汉语时都译成了主动式,但内含被动意义。

例2:Why should all the unpleasant jobs be pushed onto me?

译文:为什么总是把这些麻烦事都推给我呢?

分析:汉语译文用无主句,很自然地表达了被动含义。

例3:It is suggested that we check the report again.

译文:有人建议我们再核对一下报告。

例4:发现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译文:Wrongs must be righted when they are discovered.

分析:原文两个分句都是无主句,暗含着被动意义,翻译时注意译成被动式,还要注意将原文两个分句之间的主从关系译出来。

四、英语语序灵活多变,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一)表现特征

语序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的特点。汉语民族主张平衡和谐,“物我交融”,其基本思维顺序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反映在语言模式上,表现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定语一般必须前置。英语民族崇尚个体思维,“人物分立”,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其语言表达的一般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有前置,也有后置。且看下面例句:

例1:He has lived in the room whose window faces south since he was born.

译文:他打一生下来就住在这间窗户朝南的房子里。

分析:这两句话都是英汉语言里最常用的句式,同时又体现了如上所述的英汉语言句法结构在语序上的差异,即英语一般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而汉语通常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总体说来,汉语语序比较固定,英语语序既相对固定,又有灵活变化。英汉语言在语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的位置,而尤其难以处理的就是定语从句。试比较下面例句:

例2:Nearly everyone knows the story of “the dog that worried the cat that caught the rat that ate the grain that lay in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译文:几乎都知道这个故事:“杰克盖了房,房里堆了粮,耗子把粮食吃光,猫把耗子抓伤,狗又把猫逼上了房。”

分析:原文中包含一长串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每个关系代词that在从句中或充当主语,或充当宾语,每个从句的先行词又刚好在紧挨着它的前一个从句或短语里或作宾语,或作主语,层层向前,最终修饰第一个先行词the dog。我们如果用传统的定语标志“的”字句式来译,恐怕是无法翻译得通顺的。译文将一连串的定语从句从整个句子中脱离出来,从最后一个定语从句开始往前译,一直倒推过去,完全颠倒了原文的顺序,将五个定语从句译成了五个并列分句。另外,译文的语言特点也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原文连用五个that,而译文里的五个分句连续押韵,足见译者在文字上真是做足了工夫。

(二)互译对策探讨

英汉互译时,状语(含状语从句)的位置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处理。也就是说,状语在译文中的位置可以根据行文需要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后,有时还可以插在句子中间。至于具体放在什么位置,汉译英时主要考虑句式是否平稳,英译汉时主要看译文是否比较流畅。例如:

例3:Take your umbrella, lest it should rain.

译文:带上你的伞,以防下雨。

译文:译文中状语位置与原文一致。

例4:Metal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译文:金属热胀冷缩。

分析:尽管译文高度浓缩,仍可以看出原文中两个状语从句都提前做了处理。

例5:如果还有人记得他,那也不多了。

译文:There are few people, if any, who remember him.

分析:条件状语从句安插在句子中间。

下面我们着重就其中差异性最为突出、结构最为复杂、最难以处理的定语从句来进行讨论。

英语有定语从句,有的很短,有的很长,甚至里面还套着几个从句。从英译汉的角度来看,短的较好处理,因为汉语里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只是位置不同,要把它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翻译长而复杂的定语从句则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其根本原因是汉语的定语结构具有局限性,载荷能力较小,其身后必须有“的”和中心词,从而限制它不能像英语从句那样随意安排,更不能像英语从句那样自身还可携带状语、定语、名词性从句以及非谓语动词等语法成分。和汉语的并列分句、状语从句、谓语结构、宾语结构相比较,汉语的定语从句是汉语形式上最拘谨、语气上最短促的结构。所以,在翻译英语的定语从句特别是复杂的定语从句时,最基本的出路是把它从整个句子结构中解放出来,可以译成独立的语言单位,不必要译成汉语的对等结构。换言之,就是把原文的定语从句从其修饰地位分离出来,使其相对独立地叙述所要表达的信息。

相对来说,将汉语里的定语结构译成英语就好办多了,单个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可译为前置定语,较长的短语或词组修饰名词时可考虑译作后置定语从句。如果几个分句之间在逻辑上存在修饰关系,用定语从句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且合乎英语表达习惯,则应该放手去译。

例6:H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译文: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要去追逐她,她总是在你前面不远的地方让你抓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坐下来,也许她会落到你的身上。

分析:原文中有两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每个从句中又各有一个状语从句,显然不适宜于译作前置定语,因此将定语从句翻译成了并列分句,置于原来它所修饰词的后面。

例7:Einstein, who worked out the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won the Nobel Prize in 1921.

译文:爱因斯坦由于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分析:有些定语从句除了起限定修饰作用以外,有时还与主句之间在逻辑上有着明显的状语关系,说明时间、原因、条件、目的、结果或让步等。翻译时就应根据它们在意义上所起的语法作用来进行表达。如本例中,主从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因此将定语从句译成了原因状语从句。

例8:不到长城非好汉。

译文: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分析:原文“不到长城”其实是“不到长城的人”的浓缩,隐含了一个内在的定语关系,因此译作He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要注意捕捉住原文的意义中心。类似的句型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则可译作: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 right to speak.

中文系的进来,帮忙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结构!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e had in the past 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和声;和睦)水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e meaning, but people h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考研英语大纲词汇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消遣",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

例如: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

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④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在考研英译汉中,省略是一种很常见现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ilability.

译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测试,其它种类的信息,还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都使用,取决于关于相对效度的来自经验的证据,同时还取决于成本和可获得性这样的因素.

whether...or...是并列连词,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 and upon中间省了动词depends.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比较: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译文:由于贵国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

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置辩的了.

.句子“他一把把把把把住了”中的“把”有什么区别?如何让计算机自动辨别?

1大学的黄教授星期四坐飞机去济南。

大学——定语

黄教授——主语

星期四——状语(表时间)

坐飞机去济南——谓语(由连谓短语(也称连动短语)充当的)

2小李得病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级。

小李得病——定语(由主谓短语充当的)

消息——主语

很快——状语

就——状语

传遍了——谓语(由补充短语充当)

全级——宾语

在句子 "他一把把把把把住了" 中,每个 "把" 在语境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让计算机自动辨别这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任务,涉及语义理解和上下文分析。

在这个句子中,可以将每个 "把" 标注为以下几个角色:

助词 "把":用于表示将某物放在指定位置或进行动作的动词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承受者。例如,"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量词 "把":用于表示某物的数量。例如,"他买了一把刀"。

动词 "把":表示抓住或握住的动作。例如,"他一把把住了门把手"。

在人工智能领域,这类问题被称为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词性标注和语义角色标注问题。为了让计算机自动辨别这些差异,需要使用训练有素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模型,基于大规模的语料库进行训练和学习。

计算机可以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例如词性标注器、语法分析器和语义角色标注器,来分析句子的上下文、词性和句法结构,以区分不同含义的 "把"。这些技术利用了统计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和语言学规则,以自动进行文本分析和语义理解。

然而,要准确地识别和区分 "把" 在句子中的不同角色,仍然需要一定的语境信息和语义理解能力。在某些复杂或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甚至对于人类来说,准确理解和区分这些差异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要完全自动化地让计算机正确辨别这些差异,仍然是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