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树郭橐驼传》中人或事的组合中,构成类比关系的是什么

2.《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郭橐驼“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

3.分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与说理方法。

4.急~~~~种树郭橐驼传的问题~!~!~!~!~!~!~!~!~!~!~!~!~!~!~!~!~!~!~!~!~!~!~

5.《种树郭橐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6.种树郭橐驼传哪句话表明种树经验

种树郭橐驼传中运用类比的句子有哪些_种树郭橐驼传比喻

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种树郭橐驼传》中人或事的组合中,构成类比关系的是什么

不太清楚有哪些篇目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类比手法的运用:将“养树”与“养人”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与“他植者”的不善种树相呼应,点明了本文的主旨。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类比手法——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3.、鲁迅《拿来主义》类比论证:尼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4、鲁迅《未有天才之前》类比: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 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

《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郭橐驼“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

下列《种树郭橐驼传》中人或事的组合中,构成类比关系的是 ( )。

 A.郭橐驼与“他植者”

 B.种树与治民

 C.吏者与“小人”

 D.官理与官戒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

 

 2015/2016年自考网上培训辅导课程全面热招 最低只需60元!

 

 

分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与说理方法。

主要通过以下的两种

一、巧用类比

本文名为传记,实在说理,名为记人,实在记言,用的基本手法是类比,见第三部分分析。

二、层层对比

本文关于如何种树的道理,主要是通过橐驼和“他的植者”对比说明的,见第二段分析。另外,从总体看橐驼“病偻”种树之“顺天致性”与“长人者好烦其令”之者也存在对比的关系。

驼背、违天害性、烦其令、违民天害民性:是对比,人不能违天害性,种树不能违天害性,治民不能违天害性,任何事物都要顺天致性,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有哲理意义。

急~~~~种树郭橐驼传的问题~!~!~!~!~!~!~!~!~!~!~!~!~!~!~!~!~!~!~!~!~!~!~

分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与说理方法。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是一篇纪传体的讽喻性散文。当时柳宗元积极参与了革除弊政的政治活动,在本文中针对中唐,时期政苛令烦、民不聊生的现实,借郭橐驼谈种树之道,形象地提出自己的重要政治观点:与民休养生息,不可生事扰民。这一观点虽也带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消极成分,但其包含的民本思想有进步意义。本文说理,用了类比和对比方法。作者将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又将郭橐驼与“他植者”在种树的态度、方法及结果诸方面进行对比。通过这两个途径,作者简明生动地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296。

本题知识点: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主要通过以下的两种 一、巧用类比 本文名为传记,实在说理,名为记人,实在记言,用的基本 手法是类比,见第三部分分析。 二、层层对比 本文关于如何种树的道理,主要是通过橐驼和“他的植者”对比 说明的,见第二段分析。另外,从总体看橐驼“病偻”种树之“ 顺天致性”与“长人者好烦其令”之者也存在对比的关系。 驼背、违天害性、烦其令、违民天害民性:是对比,人不能违 天害性,种树不能违天害性,治民不能违天害性,任何事物都 要顺天致性,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有哲理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哪句话表明种树经验

[原 文]

郭橐驼,不知始①何名。病偻②,隆然③伏行④,有类⑤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⑥我固当⑦。”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⑧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⑨及卖果⑩者,皆争迎取养(11)。视驼所种树,或(12)移徙(13),无不活;且硕茂(14),早实以蕃(15)。他(16)植者虽(17)窥伺(18)效慕,莫(20)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21)也,能顺木(22)之天(23)以致其性(24)焉尔(25)。凡植木之性(26),其(27)本(28)欲舒(29),其培(30)欲平,其土欲故(31),其筑(32)欲密(33)。既然已(34),勿动勿虑(35),去不复顾。其(37)莳也若子(38),其置(39)也若弃(40),则其天者全(41)而其性得(42)矣。故吾不害(43)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44)之也;不抑耗其实(45)而已,非有能早(46)而蕃(47)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48)而土易(49),其(50)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52)有能反是者(53),则又爱之(54)太恩(55),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56)其肤以验(57)其生枯,摇其本(58)以观其疏密,而(59)木之性日以离(60)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61)之,其实仇(62)之;故不我若(63)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64),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65)好烦(66)其令,若甚怜(67)焉,而卒以祸(68)。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69)耕,勖(70)尔植,督尔获(71),早缫而绪(72),早织而缕(73),字(74)而幼孩,遂(75)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77)而召之。吾小人(78)辍飧饔(79)以(80)劳(81)吏者,且不得暇(82),又何以蕃吾生(83)而安吾性(84)耶(85)?故病(86)且怠(87)。若是,则与吾业者其(88)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89)!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90)其事以为官戒(91)也。

[注 释]

①始:当初,原先。②偻(1ü):脊背弯曲。③隆然:高起的样子。④伏行:弯着腰走路。⑤类:似。⑥名:起名,名词用如动词。⑦固当(dàng):确实很恰当。固,的确。⑧业: 以……为业,名词用如意动词。⑨为观游:修建观赏游玩的园林。⑩卖果者:卖水果营利的人。(11)争迎取养:争着迎接和雇用。(12)或:即或,即使。(13)移徙:移植。(14)硕茂:高大茂盛。(15)早实以蕃:早结果而且结得多。实,名词用如动词,结出果实。以,而且。蕃,多。(16)他:别的。(17)虽:即使。(18)窥伺:暗中观察。(19)效慕:复词偏义,意在“效(效仿)”上。(20)莫:没有人。(21)寿且孳(zī):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孳,滋长、繁殖。(22)木:树。(23)天:天性,指自然生长的规律。(24)致其性: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致,通“至”,极,尽。这里活用为使动词,使……尽量达到、体现、发展等。(25)焉尔:罢了。(26)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27)其:那。(28)本:根。(29)舒:舒展。(30)培:在植物根部加土。(31)故:旧有的,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32)筑:捣土用的杵,这里用如动词,捣土。(33)密:结实。(34)既然已:已经这样做了。既,已经。然,这样。已,通“矣”,了。(35)虑:担忧,挂念。(36)莳(shì):种植,移植。(37)其:你。(38)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39)置:放在一边不管,这里指栽种完了。(40)若弃:像对待抛弃了的东西一样。(41)全:保全。形容词用如动词。(42)得:得以实现。(43)害:妨碍。(44)硕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长高大长茂盛。(45)抑耗其实:抑制损耗它的果实。(46)早: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提早。(47)蕃: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增加。(48)拳,拳曲,伸展不开。(49)易:更换。(50)其:他们。(51)若不……则……:如果不是……就是……。(52)苟:使。(53)反是者:和这种(做法) 相反。是,这。(54)之:结构助词,得。(55)恩:情深,这里指用心。(56)爪:名词用如动词,用指甲抠。(57)验:检验、察看。(58)本:树干。(59)而:于是。(60)木之性日以离:一天天地背离了它的本性。以,结构助词,地。(61)忧:为……操心。(62)仇:名词用如意动词,把……当仇敌。(63)不我若:即“不若我”,不如我。(64)官理:当官治民。理,治,统治。(65)长(zhǎng)人者: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66)烦:通“繁”。这里是使动词,使……繁多。(67)怜:怜爱。(68)卒以祸:“卒以祸之”的省略。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卒,终于。(69)尔:你们。(70)勖(xù)尔植:勉励你们种植。勖,勉励。(71)获:收割。(72)早缫(sāo)而绪:早早地让你们煮蚕茧抽取蚕丝。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通“尔”,你们。绪,丝的头绪。(73)缕:线。(74)字:养育。(75)遂:成,这里指养大。(76)鸡豚:鸡和猪,这里借指家禽家畜。(77)木:梆子。(78)吾小人:我们小民。(79)辍飧(sūn)饔(yōng):中止吃饭。飧,晚饭。饔,早饭。(80)以:结构助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来”。(81)劳:接待,招待。(82)不得暇:忙不过来。暇,空闲。(83)蕃吾生:使我们繁衍生息。蕃,使……繁衍。(84)安吾性: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85)耶:呢。(86)病:穷困。(87)怠:疲惫。(88)其:大概。(89)不亦……夫:岂不……吗。(90)传(zhuàn):记载。(91)以为官戒:“以之为官戒”的省略。戒,通“诫”。

[译 文]

郭橐驼,不知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因病成了驼背,背脊高高突起,弯着腰行走,就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亲们就称他为“驼”。他听了后说:“太妙了,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因而就舍弃了原名,自称起“橐驼”来了。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内的豪富修建观赏游玩的园林的以及经营果品的,都争着迎接和雇养他。(因为他们)看到郭橐驼所种的树,即使移植,也没有不成活的,并且都长得高大茂盛,早早的就结下果实而且结得特多。别的种树的人,即使暗中偷着察看和仿效,也没有一个能赶上他的。

有人问郭橐驼,他回答道:“我郭橐驼并不是能让树木活得长而且繁殖得多啊!(我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得到发展罢了。总之,种树的规律是,那树根要舒展,那培的土要均匀;那用的土要熟土,那土要筑瓷实。已经这样做完后,不要再去动,不要再惦念着,离开了就别再管它。当你栽种的时候就像对待孩子那样小心,当你栽种完了不管它的时候就像对待抛弃了的东西。那么它的天性才能保全,它的本性才能顺利发展了。所以我只是不妨碍它们的生长罢了,并不是能使它们高大茂盛啊;只是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能够让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啊。

其他种树的人却不这样。栽树的时候根是拳曲的,而且把土换成新的。他们在给树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超过限度就是达不到要求。如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却又疼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早晨看晚上摸,已经走了又回来瞧。更过分的是,用指甲抠开树皮来检验它的死活,摇动树干看栽得是否瓷实。于是使树木一天天地背离了它的本性。虽说是爱它,其实却是害了它;虽然说为它操心,其实却把它当成了仇敌,所以(这些人种的树)都不如我。其实我又有什么能耐呢?”

问的人说:“把您种树的这番道理,移到做官治民上,行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治民不是我的职业。然而我住在乡里,常看到当官的人喜欢频繁地发布政令。好像是挺爱护百姓,结果却祸害了百姓。早也好晚也好,衙役们来了就喊:‘官府有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栽种,督促你们收割,及早缫好你们的蚕丝,及早纺好你们线缕,养育好你们的孩子,繁殖好你们的家禽家畜’。一会儿打着鼓把人们聚集起来,一会儿敲着梆子把人们召集来,我们小民吃着饭都要放下碗去接待衙役尚且忙不过来,又怎么让我们增加生产,安居乐业呢?所以老百姓既困苦又疲惫。像这样的治民方法,跟我同行的植树办法岂不也有相似之处吗?”

问的人笑着说:“啊,(你的话)岂不很精彩吗!我问如何种树,却听到了治理百姓的方法。”于是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鉴 赏]

鲁迅先生说《种树郭橐驼传》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郭橐驼也像庄子寓言中的人物一样,不一定实有其人。而作者也并非要为郭橐驼立传,而是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以及对为官之理的论说,把说理寓于虚设的人物形象中,表达自己改革弊政的政治主张。

本文名为传记,实则借人物的语言阐明作者为官治民的观点。因而,文章不去记叙郭橐驼的生平,也不去铺陈罗列,而只是写了他种树技艺的高超,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种树之道和他对那些违反树木天性的“他植者”的批评。郭橐驼批评的“他植者”有两种人,一种是粗疏大意,漫不经心,即“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一种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人。而以后一种作为主要批评对象,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他们“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中唐时期,社会动荡,政乱令烦,百姓终年疲于奔命,不得休养生息。 可见作者对过于殷勤的“他植者”多花笔墨的用心所在。通过层层类比,由“种树之理”过渡到“为官之道”,将抽象的道理变为生动的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中唐统治阶级政乱令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了柳宗元改革弊政的主张,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译文: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

这句话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经验,为下文阐述为官治民之理作铺垫。

文中点明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话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从这句话中可看出,作者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来谈论为官治民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运用类比的手法,揭示当时吏治的弊端。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