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中,疑问句的句子成分如何划分,并举例子

2.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

3.语文 语法

4.求初中高中语文大神,普遍为什么要放在欢迎前面(请分析句子成分)

5.求高中语文病句(越多越好)

高中语文句子类型_高中语文句子成分练习题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语法学习,对推进学生学习更多更深的语言,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必要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讲解,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讲解: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讲解:谓语前置

 (1)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3)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4)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5)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讲解: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语文中,疑问句的句子成分如何划分,并举例子

高中语法并无明确要求,但时刻存在于病句和文言特殊句式中,根据需要,仅提供以下知识:

一、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 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 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 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的, 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 如:是

(6)表相似的, 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 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 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 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 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 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 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 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 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 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 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 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 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 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二)虚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 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 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 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 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5)表肯定的, 如:准、必、的确、确实

(6)表否定的, 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

(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

(8)表重复的, 如:又、再、还、尤

(9)表处所的, 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

(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

(3)介时间, 如:从、自从、在、于、当

(4)介目的, 如:为、为了、为着

(5)介原因, 如:由、由于、因

(6)介对象, 如:把、对、对于、关于、至于、除了

(7)介比较, 如:比、跟、同

(8)介行为发出者,如:被

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在、到、给、比

如:他在学校学习(介词); 他在学校 (动词)

他工作到深夜(介词); 他到了 (动词)

他给我讲故事(介词); 你把书给他(动词)

他比你差 (介词); 他们比一下(动词)

3.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关系。

(1)表并列, 如:和、同、跟、与、及、而、以及、并且

(2)表递进, 如:而且、并且、况且、不但

(3)表选择, 如:或、或者

(4)表转折, 如:虽然、尽管、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5)表设, 如:如果、如、倘若、要是、即使

(6)表条件, 如: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不管、任凭

(7)表因果, 如:因为、既然、所以、因此、于是、那么

(8)表取舍, 如:与其、宁可、不如

注意:连词与介词的区别:和、同、跟、与

如:你和他都有希望(连词); 你明天和他商量一下(介词)

大力发展科学与艺术(连词); 这件事与他无关(介词)

4.助词: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1)结构助词, 如: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 如:着、了、过

(3)语气助词, 如:啊、吗、呢、吧、呐、呀、么、哇

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1)表感叹, 如:啊、哎、呀、哇

(2)表招呼、应答,如:喂、哎、哦

6.拟声词:这是摸拟声音的词。

如:呜、哗哗、轰隆、咚咚、沙沙沙、呼啦啦

二、词组(短语)

是指词和词组合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言单位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并列关系)

如:长江黄河 调查研究 万紫千红 丰功伟绩 光荣而艰巨 理直气壮 省、地、县

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修饰关系)

(1)由修饰定语和名词中心语组成的。

如:我的老师 一个顾客 黔驴之技

(2)由修饰状语和动词、形容词组成的。

如:小心翻阅 突然发现 更加坚强 非常壮观

3.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支配关系)

如:吃晚饭 像珍珠 关心集体 顾全大局 饱经风霜

4.补充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补充关系)

(1)是动补短语,如:看明白 洗干净 做得完 翻了一阵

(2)是形补短语,如:好许多 傻呆了 绿油油 热得出汗

5.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陈述关系)

如:天气好 红旗飘扬 心花怒放 人声嘈杂 今高考网期六

6.介宾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是名词或代词等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

如:在中国、对他们、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为广大群众

7.复指短语:是两个词或短语指同一个人或事物,并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新语法将复指短语与同位短语合二为一)

如:故乡重庆 雷锋叔叔 春秋两季 我们每一个人

8.连动短语: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

如:踢球去、领书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买菜回来

9.兼语短语:由动宾短语套主谓短语组成。

如:叫我去 请他来 引狼入室 请君入瓮

10.的字短语: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后边加上“的”构成名词性短语(只是“的”字后面省略了中心词)。(通常做主语和宾语)

如:吃的 穿的 红的 教书的 唱歌的

注意:代词后边加“的”时较特殊。如:①我的书在这里(这是定语,并非“的”字短语;②书是我的(此句“我的”属“的”字短语作宾语)

三、句子

1.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2.句子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单句和复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

(1)主谓句:她‖瓜子脸; 她‖身份特殊

(2)非主谓句:蛇! 站住! 好在的雨呀! 禁止吸烟! 嘿!

4.单句的成分及概念:

(1)句子成分及位置:

[状]+(定)+ 主 +[状]+ 谓 +<补>+(定)+ 宾

(2)概念:

a.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b.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是什么”或“怎么样”。

c.宾语:在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d.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主要用来修饰、限定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e.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f.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是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附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5.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

第二步,找宾语,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的前边和宾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的前面或主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6.两个特殊的句子:

①.双宾语: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

 如:a.给我笔 b.教你(一首)歌

②.兼语句:是指一个成分一身兼二任,既做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做后一个动词的主语,这样的句子叫兼语句。

前一个谓语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

如:a.大家‖[一致]选小萍做代表。(兼语句)

b.叔叔‖打电话叫我去。(连动套接兼语)

7.句子成分分析示例:

符号:()定语, []状语,<>补语,‖隔主谓, 宾语, 兼语

①苹果‖[一共]两公斤

②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风格。

③(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文化)的繁荣。

④(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⑤口顾自己,不顾集体,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思想。

⑥我‖相信, 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加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

这(主语)是(谓语)什么(宾语)?

你(主语)昨晚(状语)吃了(谓语)什么(宾语)?

这(主语)是(谓语)谁的书(宾语)?

你(主语)在(状语)干(谓语)什么(宾语)?

什么(主语)是(谓语)爱(宾语)?

你(主语)在(谓语)哪里(宾语)?

你(主语)在哪里(状语)上学(谓语)?6和7大同小异,句子成分划分也因句而异,一个句子,至少要有主语和谓语才算结构完整,所以6的划分如上

你(主语)是不是(状语)饿了(谓语)?

数学(主语)真的这么(状语)难(谓语)么?

你们(主语)怎能(状语)破坏(谓语)环境(宾语)呢?

PS:疑问句划分成分,把疑问词的不确定换成确定的词,把否定变肯定,或者把否定词去掉,(否定词“不”一般为副词,可作状语),句子变简单了,在划分句子成分。

不知道你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我记得教我语文的老师将句子成分划分的时候都很少拿疑问句做例子,如果上述内容,你有不确定的,记得要去问老师啊。

语文 语法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备知识1

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

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 对子 ”,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 短语 或 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高中语文必备知识2

文学常识

1.曹雪芹(1715~1763)清代家。名 沾 ,字 梦阮 ,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 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 、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2.《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鲁迅的三部集分别为:《呐喊》、《彷徨》、《 故事 新编》。《狂人 日记 》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收录于鲁迅的集《呐喊》中。

3.海明威, 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勇气 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

4.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 “诗仙” 之称。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 豪放飘逸 ,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他和杜甫 齐名,人称“李杜”。杜甫 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5.杜甫(712~770)字 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杜拾遗 、 杜工部,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以古体、律诗见长,诗风沉郁顿挫 ,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其诗被誉为 诗史 ,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三吏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6.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 现实主义 诗人,字 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主张 “ 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府运动 ”的倡导者。写下了《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白居易与 元稹 并称“元白”。

7.李商隐,唐代诗人。字玉山,号玉溪生。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作品大多具有 朦胧晦涩 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8.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文学家。孟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全书共7 篇。

9.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 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10.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时期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代表作品:政论 散文 《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过秦论》选自《新书》。《过秦论》原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

11.韩愈,字 退之 ,中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吏部,又称 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是唐代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 议论文 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2.巴尔扎克, 法 国 19 世纪伟大的 现实主义 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 随笔 等,如长篇《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该巨 著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 百科 全书。恩格斯称该著作“提供了一部 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高中语文必备知识3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记叙文 、),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 总结 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 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中语文必备知识4

1.三要素:

A 人物 B 情节 C 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

A 论点 B 论据 C 论证

3.比喻三要素:

A 本体 B 喻体 C 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5.律诗四条件:

A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 偶尾同韵 C 中联对偶 D 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

A 叙述 B 议论 C 抒情 D 说明 E 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

A 举例子 B 列数字 C 打比方(喻)D 作比较 E 分类别F 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 总分总结构 B 总分结构 C 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 按时间顺序 B 按空间顺序 C 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四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 举例法 B 对比法 C 比喻法 D 道理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E 反问 G 反复 F 设问 H 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 外貌描写 B 语言描写 C 动作描写 D 心理描写

(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 并列短语 B 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 动宾短语

E 动补短语 F 介宾短语

G 的字短语

按词性分三种

A 名词性短语

B 动词性短语

C 形容词性短语

15.六种句子成分:

A 主语 B 谓语 C 宾语 D 补语 E 定语 F 状语

16.十二词类(性):

A 名动形 B 数量代 C 副介连 D 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

A 顺叙 B 倒叙 C 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

A 表引文内容省略 B 表列举事项省略 C 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

A 表解释说明前文 B 表后文跳跃转折 C 表声音中断延长 D 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

A 表引用实际内容 B 表讽刺反语 C 表特定称谓 D 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必备知识5

文学常识

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 文化 方面的一些,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 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 散文诗 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家、散文家。《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销。主要作品为长篇“激流三部 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寒夜》《憩园》等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梁实秋。,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0.《包身工》作者夏衍,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1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记 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 传说 写下来的。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 面。《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12.《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家,一生共创作十四部半长篇和大量其他作品,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的。

求初中高中语文大神,普遍为什么要放在欢迎前面(请分析句子成分)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都散了(《分马》)

(2) 满树浅**的小花, 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 "大伙"" 满树浅**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 并不出众"" 是他的背影"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 《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 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 在田野里 >(《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 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 忘记早晚 >,有时还趁着月色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过分 >(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 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 《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求高中语文病句(越多越好)

主语:========(底下划两横) 谓语:________(底下划一横) 也可以不划两横和一横,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两竖( “//” )表示,而且一般常用的表示方法是这种. 宾语: (底下划波浪线) ~~~~~~~~~~ 定于:( ) 状语: [ ] 补语: < >

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一般顺序是①领属性定语或时间、处所定语;②称代性或数量性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⑥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如:“国家队里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性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性的)篮球(名词)女教练。”如果违反多项定语的一般规律,就会造成语序不当的错误。

5、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任意被列强欺侮”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为“被列强任意欺侮”)

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多项状语的一般语序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或处所的词或短语;③表语气的副词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④表情态或程度的词或短语。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如“许多教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地点)都(范围)热情(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如果违反多项状语语序的一般规律,就会造成状语语序不当的错误,如:

⑴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总是把动物用绳子缚在实验室的架子上。(应将“把动物用绳子缚”改为“用绳子把动物缚”)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代表昨天都与他热情地交谈。

(应改为“热情的与他交谈”)

6、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强,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应移到“能力”的前面)

7、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家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许多日本企业家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不陌生的”。)

8、我们党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宗旨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诵读在口头上。

(“落实在行动上,溶化在血液中,诵读在口头上”句序不当,应将其改为“诵读在口头上,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附3例: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

9、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从理论上”应与“说明”对应,“从政策上”应与“规定”对应)

小结上述内容:以上均为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定语状语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分句位置不当。

(二)阅读下面的句子,分别指出病因和“病灶”并开出“处方”。

1、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答复”和“调查处理”并不是态度,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把“是”改做“表现出”。)

2、《三国演义》这部出色地塑造了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的英雄事迹。

(动词“塑造"”与宾语中心语“事迹”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3、我们班干部严肃地研究了同学们对班委工作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

(“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慎重”等。)

4、他用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每一棵幼苗。

(“辛勤劳动”只能修饰“汗水”,不能修饰“心血”,可改为“他用自己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每一棵幼苗”)

5、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这是典型的主宾搭配不当。)

6、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是成绩优良的先决条件之一。

(“正确与否”是两方面,而“优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错误。)

附4: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7、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们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无论”和“从……到”不搭配,改为“无论……或(或者)……”或“无论……还是……”)

小结上述内容:以上均为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一般包括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以及前后照应错误。

(三)阅读下面的句子,分别指出病因和“病灶”并开出“处方”。

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2、通过你的讲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应删去“通过”,让“你的讲解”作全句的主语。句首滥用的介词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等,改这类病句一是将介词及介词连带的方位词删去,二是保留介词短语作状语,后边加上适当的词作主语,如: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处处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3、江苏省无锡的乡镇工业,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先后试制和生产了多种农业机械和先进产品,占领了市场。

(应在“先后试制生产”前加“所属工厂”之类的词作主语。)

4、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宾语残缺,这是19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另外,“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可改为“饲养技术培训班”或“饲养员培训班”。)

5、南堡人民经过苦战,一道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该句缺谓语,句中主语“南堡人民”和状语“经过”,而没有谓语,若把“经过”一词前置句首,“经过南堡人民”便成为状语,“一道大坝”便成为主语,“屹立”成为谓语,这样的句子成分就不残缺。)

6、全运会结束后,运动健儿们凯旋而归。

(谓语重复。“旋”就是“归”的意思,可改为“胜利归来”。)

7、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8、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应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小结上述内容: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阅读下面的句子,分别指出病因和“病灶”并开出“处方”。

1、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搭配不当,“官兵”可以放弃休,坚守岗位,“消防车”则不能。)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都作了详细报道。

(介词搭配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于”。另外“受贿丑闻”可去掉“丑闻”,使句意更简明。)

3、这家工厂虽然规范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评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项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语是“工厂”,“规模不大”“曾两次获省科学大会奖”可以指“这家工厂”,但“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则不能是“这家工厂”了。)

4、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犯了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说“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说“加快规模”,而只能说“扩大规模”。)

5、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此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意义不明确。首先是“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这一句不通,应该在“进入”后面加上“……的阶段”之类的词语,该语句才比较完整;其次“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这一句缺少主语,虽然汉语句子往往可以承前句的主宾成分省略主语,但本句上一句的主语是“人类”,而这里“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的显然不是“人类”,而其实是“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可这个语句并非上一句的宾语,一般说不能使下一句承该成分而省略主语,这样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不明确了。

6、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此句的毛病也可以说是成分缺漏,或结构混乱。全句其他地方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在“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这一语段中,“包括”后面应加上“在内”,改为“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在内等大型国有企业等”。由于该句较长,“如”后面连续使用几个并列的动宾结构,所以虽然句子中的毛病不大,但要看出来也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另外,“精简”与“企业”能否搭配,还有问题。)

7、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难道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淌下眼泪吗?

(此句中“不能不”是双重否定,“难道……”为反问句,也表示否定,全句变成“不会感动得淌下眼泪”意,肯定否定颠倒了。)

8、谢晋非常酷爱自己的事业,并一直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

(“酷爱”是“非常喜爱”意,“非常”赘余。)

9、东北解放后,广大军民积极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决心夺取更大的胜利。

(应将“军民”改为“人民”。)

10、教育事业是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个重要阵地。

(搭配不当,将“教育事业”改为“教育部门”。)

11、同志在深圳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信心和勇气。

(也是搭配不当,“勇气”不能和“坚定”搭配。)

12、我们一定要搞好团结,怎么能和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反目为仇呢?

(成分残缺,“自己”前少了一个介词“与”)

13、市委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不良现象。

(“揭发”后少了结构助词“的”而使语意相反,“制止”的对象成了“群众揭发不良现象”。)

14、我们必须按照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的教导。

(“按照……教导”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因过长,而将中心语丢失,缺少了谓语“学习语言”。)

15、达尔文学说认为, 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就出现的。

(句中的“一切生物”包含了“人”,要将“不仅”去掉,在“人”前加上“因此”。)

16、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中得到力量”,介词使用不当,应为“从……中得到力量”。)

17、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分外……多了”修饰成份重复,可删去其中一个。另外,“活跃”也是多余的,“活跃”与“沉静”相对,而整个句子是写他言谈方面的情况。)

18、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令人威慑”不通。“威慑”是使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用法上只能“威慑”别人,而“令人威慑”则成了“使得别人威慑”。应为“令人生畏”才通。)

19、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诸”是“之于”的意思,后面的“于”是多余的。)

20、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司空见惯”是个形容词性的词语,不能带宾语,可用介词“对”把宾语前置。)

21、纪委指出,那位给儿子大办婚事的局长一定要全部退回所收的礼金和少付给饭店的酒菜费。

(搭配不当,也可说是成分残缺,“退回”的只能是“所收的礼金”,而“少付的酒菜费”则是要补足的。)

(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⒈句式杂糅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为一个***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为“以”。)

再如: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将“受”改为“为”或删去“所”)

⑵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栏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在“栏目”后加“是”或将“进行的再创作”中的“的”改为“了”)

⒉藕断丝连

即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它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部分的开头。例:

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删去“也参加了学习”)

⒊中途易辙

即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新说起。例:]

屈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很高,都称他为爱国诗人。(把本来应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了一起,可改为“屈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很高,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⒋反客为主

即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纠缠。例:

村民还没有开会选举,村主任他先当上了,就开始报复持不同意见的人。(上半句还没有说完,句外的“村主任”当上以后的报复行为就开始了,可改为“村民还没有开会选举,他就先当上存贮人了,接着,就开始报复持不同意见的人”)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1. 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领导。)

例7.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还是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清晰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语言令人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名的错误,常见表意不名的语病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⒈指代不明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我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指哪种主张不够明确,可把后一个分句改为“我同意前一种主张”或“我同意后一种主张”)

⒉缺乏交待

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在医院工作的是“她”还是“她的女儿”?)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个老人下了车,手里提着一个黑提包。(谁提着黑提包?是张原,还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