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学习古诗词?

2.黄霖的科研成果

3.《长亭送别》曲辞赏析《西厢记》

中国名句精华_中国经典名句鉴赏辞典

快餐时代

所谓全球化。一个简单但多少有些极端的说法,就是美国化,而如果把美国化再作一个极端和简单的描述的话,就是麦当劳化。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提出了一个说法,反复被人们引用来描述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景观,那就是“高速公路旁的快餐店风景。”——戴锦华

(一)快餐与80年代后的遐想

快餐的时代,喂养了80年代后一群如我辈一样特立独行的天才。麦当劳里的薯条让我们乐不思蜀,我们可以放弃白米饭,放弃文火靓汤,大口大口啃下一根又一根。津津有味反映了我们被这种食物的。记得第一次吃麦当劳时,是缘起我妹要去汕头考钢琴,中午和她在汕头第一次吃这种食物。当薯条和汉堡端上来后,把喉咙填的涨痛的感觉,想起来很可笑。

后来家附近也开了麦当劳,吃了几次,开始淡而无味了。

美国人凡事讲速度,快餐业也应运而生,中国人则习惯“拿来主义”。结果是出现胖子的白领越来越多,电视里也开始跳起健美操,卖起减肥产品了。瘦瘦的女生陶醉于自身的骨感,肥胖的女人讨厌其腰围的疯长。

(二)四大天王与

当年四大天王的流行奇迹,不得不说是大陆人民的悲哀。仿佛一夜之间,各式的分头把成批成批的中小学生打倒。开始用发胶发蜡的年代,胡须还没有长出来。当遮住眼睛的发梢垂到嘴边时,可以潇洒地掠起至额前,然后用力甩甩——这是当时各地模仿的超级POSE。由于当时还没有现在的“酷”字,但街头巷尾还是能听到“帅”字。当然配备那我们耳膜的还有磁带里永远没完没了的爱情。

超人来之前,我们看的是。电视里层出不穷的是“奔奔”、“忍者神龟”……等身影。我对超人已及由此滋生的一系列卡通形象并不排斥,至少陪伴我的童年的还有动画片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断变幻的动作。只是国产动画片的制作者老在跟着日本欧美的风潮,中国依然摆脱不了这种跟风。颇为可恨!

(三)超女与超人

超女来时,我们顿觉恐慌。大量的海选,所有人梦想的舞台来了。看着网上、电视上、报纸上、杂志上,李宇春、张靓颖的照片,我一点都不排斥。虽不追捧,但是觉得这一批同时代的人,能够站在舞台上,比起前一时代的四大天王,还是很欣慰的。毕竟,这是我们的标签制造,但依然是那么的填鸭、囫囵式。超人的崛起,启迪了科幻和,也启迪了**。只是我们连基本做人都那么难,却老想做超人。

(四)周杰伦与考研

当这个吐字不清的歌手出现时,传统的流行音乐也许该说BYE-BYE了。他常常我行我素的风格与这个时代是多么的不谋而合。快速的饶舌与含糊使他成为独一无二的标志。大量的拥趸,大量模仿,只因其是适应这个时代的鸡翅膀。我们每面对一次新的事物,就像面对一根鸡翅或一根薯条一样,得快速的吞下去。一是由于其刚出炉,得趁热吃;二是由于我们的味觉疲劳,仅仅为了填饱肚子。

最后说说考研。据说现在大学生毕业最好的出路为:一、考研;二、考公务员。而考研与考公务员最大的好处都是找份工资高的工作。

这让我觉得有点鄙视。虽然钱在这个世界很重要。但若两者都为了钱,而去考,那结果一定没法得到学问。爱因斯坦并没有考研,但他混了个研究员,在岗位上碌碌无为,却倾心做学问,结果在26岁时提出震惊世界的“相对论”,这正是现在读研究生的年龄。

(五)一个时代的缩影

快餐时代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是程序化代替灵感;二是工匠代替艺术家;三是明星代替思想家。这是一个无法诞生经典的时代,一个让你能够快速的填饱肚子,又快速逼你消化掉的时代。

怎样学习古诗词?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①(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

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但剧中写惠明和尚的唱词却是另一种慷慨激昂的“金刚怒目”式,请看剧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仟》,风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昝。

[收尾]恁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

这是高亢激越,掷地有声的英雄誓词。

剧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颐的话辞,请看《拷红》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著夫人向书房问候。

(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

(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著小生半途喜变作忧’。他道‘红娘你且先行,教**权时落后’。

(夫人云)他是个女孩儿家,著她落后怎么?

(红唱) [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

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红娘十分俏皮的“供词”,逼真地表现了红娘的绝顶聪明和老夫人的无奈,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

上面所举数例可使我们对《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略见一斑。《西厢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划方面则使我们对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剧中展开情节冲突的环境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普救寺理想化地写成一个“幽雅清爽”,饶有诗意的胜境,请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在这里,经常佛殿上阴森肃穆的气氛,罗列森严的罗汉菩萨、烧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经的和尚,一概略而木写,而只写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静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红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展开一段千古称颂的风流佳话。下面再看第三本第二折写莺莺的闺房是“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 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钉犹灿”。这里通过描绘莺莺的闺房,创造了一种幽深闲静,香气弥漫的美好氛围,这与茸茸举止娴静、深沉含蓄而又感情丰富的性格是相吻合的。即使在剧中个别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在刻划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读者又一首肯。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剧中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便会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无不一一凸现,令人有其声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戏剧不同于或其他文艺形式,后者常常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戏剧则必须通过剧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声口说话,以性格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西厢记》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看第二本第一折,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掳获莺莺做压寨夫人,众人慌作一团计无所出。莺莺则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计”:第一计献身于贼,第二计献尸于贼,老夫人皆认为不可,于是有第三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例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老夫人认为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陷于贼中。此时,好一个张生,在众目注视下出场了:“(末鼓掌上云)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这一句“何不问我!”有力地表现了张秀才的才智胆识,使人感到这位痴情的书生并不是无能的懦夫,而是临危不惧的勇士。由此,张生在众僧人和莺莺、红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应当说,在《西厢记》中,这种即景生情而又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是很多的。请再看第三本《楔子》的开头——

莺莺: “自那夜听琴后,闻说张生有病,我如今著红娘去书院里,看他说甚么?”(唤红娘)

红娘:“姐姐唤我,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

莺莺:“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么不来看我?”

红娘:“你想张……”

莺莺:“张甚么?”

红娘:“我张著姐姐哩。”

这数句对白不外是 莺莺打发红娘去探望张生,但人物语言声口,见性见情。 莺莺身子不快、实有心病,她却先责怪红娘不来看望自己,红娘对**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语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 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 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但莺莺说的话自是莺莺身份,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西厢记》中这样精彩的性格化的语言对白是不胜枚举的。通过语言对白刻划人物性格,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一个特点。

《西厢记》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当然,这也是为刻划各种人物不同性格服务的。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请看第二本《楔子》惠明和尚出场所唱:[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没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语: “打参”、 “驳驳劣劣”、 “忑忑忐忐”、 “天生敢”、“没拈三”,成语则有“虎窟龙潭”、“斩钉截铁”、“惹草拈花”等,通过这些口语成语的运用,刻划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又请看剧作第四本第二折《拷红》有些曲子:“[越调][斗鹌鹑]则着你夜去明来,倒有个天长地久;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数多,性情馅,使不着我巧语花言,将没做有。”

上述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 ”、“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划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西厢记》作者善于学习并成功地运用民间俗谚口语,是使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其中一个因素。

二、《西厢记》语言艺术的文性

古典戏曲发展到元代,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世人皆言,说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朝代的珍品,这与其语言艺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派两派。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璀灿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关汉卿是本色派的语言大师,王实甫则为文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厢记》堪称文派的典范。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均属一流。“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形成剧本“花间美人”风格的重[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

意惹人情牵。

“临去秋波那一转”乃曲中之眼,美而传神。

第三本第二折,又通过红娘之口正面写了驾营:

[醉春风]则见他钗蝉玉横斜,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t普天乐]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可见剧本写人与状物一样,其语言同样不乏华美秀丽的特色,保持着“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这在写剧中其他人物,如张生、红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时也随处可见。倘若没有语言上这种五彩缤纷的娟丽姿,“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请看《西厢记》中的几组名句(诗),我们对“花间美人”的灿然文就更能领略了。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第二本第一折)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这些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这里无庸再一一例举。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代称誉的诗剧。

说到诗与词,若数词句华美、文璀灿莫过唐诗宋词。《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性。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一折营茸的唱词:“[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则是化用宋女词人朱淑真词《生查子》句:“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还可以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显然,剧作者

对唐诗宋词的喜爱,使他不仅乐于在剧作中用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乐于化用这些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及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亦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灿文。

《西厢记》的文性在语词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这部剧作的文性,也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据《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34种之多。这里只举出一种修辞格——“复迭格”中迭字词的运用,如剧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迭字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剧中第一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传神地运用迭字词来表现张生的动作与心情的:

[越调] [斗鹌鹑]……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其其,潜潜等等。

[紫花儿序]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悄悄冥冥”等迭字词,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写出张生对莺莺的爱慕及主人公初恋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剧中类似这种精妙的迭字词还有许多,这类迭字词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写影写情述事皆臻妙境。其他的还有三十余种的修辞技巧就不一一例举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正是这些有丰富修辞技巧的曲词,才使人感到《西厢记》这部剧作语言的精美。从这一角度来看,《西厢记》语言的文性是作者精雕细刻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西厢记》文璀灿的语言特色,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堆砌词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涩费解。全剧语言华美秀丽而流畅自然,达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③的境界,这是同时代以及其他著名戏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还必须指出, 《西厢记》是有着严格韵律限制的戏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规矩内作出切合人物环境戏情又合乎韵律的精美曲辞,绝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唱:“[么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刺刺宿鸟飞腾,颠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第二本第四折中莺莺所唱: “……本宫、始终、不同。又不是《清夜闻钟》,又不是《黄鹤醉翁》,又不是《泣麟》、《悲凤》”。六字中三押韵,极不易制作,剧作者填写得既合韵律,又拟声写情,精美绝妙,确非大手笔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写的《四友斋丛说》认为“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词之雄”,然哉斯言。

三、结语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①见《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西厢记》第7—8页,王实甫撰,张燕瑾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年版。下文引《西厢记》均见此书。

②[宋]朱烹《观书有感》诗句,见(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7页。

③[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灾培良宰》诗句,《全唐诗》170卷,第1752页。

黄霖的科研成果

一、朗读古诗

学习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诗眼或词眼,以及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能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到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创作诗的内容也不同。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等多种类型。各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谢朓、谢灵运的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屈原的雄浑悲壮,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等等。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诗歌内容。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先了解当时李白因受政治牵连被流放夜郎,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了。

三、体悟意境

先要理解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比如“举头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带有思乡之情的意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四、把握鉴赏要领

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托某种具体事物,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其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是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舍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等等

《长亭送别》曲辞赏析《西厢记》

主要著作  《中国历代论著选》(合作)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初版,1990.8二版  《古论概观》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6  《漫话》 学林出版社 1986.12  《考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10  《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1991.10  《近代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2  《中国历代辞典》宋元明卷(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3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理论卷(主编)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1993.4  《中国文论选·近代卷》(选注 合作)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11  《中国文学史》(主编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原人论》(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  《中国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  《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  《黄霖说〈〉》 中华书局 2005.9  《古代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追求科学与创新》 (合作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归有光与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讲演录》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  《<文心雕龙>导读、集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与临清》(编集) 齐鲁书社 2008  《中国古代叙事三维论》(合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中国历代批评史料汇编校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  《研究 》(第九辑)(主编) 齐鲁书社 2009  《云间文学研究》(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世博梦幻三部曲》(校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  《微澜集——黄霖序跋书评选》凤凰出版社 2011  《人间词话鉴赏辞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主要文献整理  《儒林外史选粹》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11  《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87.3  《日本研究论文集》(翻译,合作) 齐鲁书社 1989.10  《新刻绣像批评》(校点,合作)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8  《词话注释》(合作) 香港梦梅馆出版社 1993.3  《水浒传》(校点)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10  《三国演义》(选评、校点)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4  《脂研斋评批红楼梦》,齐鲁书社1994.7

主要论文  《诗话杂谈》 《书林》19.1  《<>原本无秽语说质疑》 《复旦学报》19.4  《简论〈文概〉》 《新闻战线》19.5  《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 《复旦学报》1980.4  《谈金圣叹〈沉吟楼诗选〉》 《复旦学报》增刊《古典文学论丛》  《明清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 《学术月刊》1980.11  《略谈资产阶级革命派》 《书林》1981.2  《清末革命家琐记》 《复旦学报》1981 5  《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书林》1981.6  《略谈魏晋志怪》 《书林》1982.1  《〈水浒全传〉李贽评也属伪托》 《江汉论坛》1982.1  《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 《复旦学报》1982.4  《〈忠义水浒传〉与〈词话〉》 《水浒争鸣》第一辑1982.4  《姚莹与桐城派》 《江淮论坛》1982.5  《新刻绣像批评评点初探》 《成都大学学报》1983.1  《作者屠隆考》 《复旦学报》1983.3  《评〈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说》 《水浒争鸣》第二辑1983.8  《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 《三国演义研究集》1983  《作者屠隆考续》 《复旦学报》.4  《与古代世情论》 《江汉论坛》 .6  《略谈明代的理论》 《语文学习》1884.11  《中国古代理论研究刍议》 四川《社会科学研究》1985.1  《论〈词话〉的政治性》 《学术月刊》1985.1  《金圣叹“庠姓张”辨》 《江海学刊》1985.1  《论姚门四杰》 《江淮论坛》1985.2  《作者屠隆考答疑》 《杭州大学学报》1985.2  《试论晚清革命派的观》 198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集》  《张竹坡及其〈〉评本》 1985.7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  《曾朴》 1985.5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第六卷  《成书问题三考》 《复旦学报》1985.4  《〈三国〉与古代历史论》1985.11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论文集》  《卓然一家 光彩照人--读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论集〉的感想》 ,《文汇报》1985.12.10.  《怎样阅读》 《文艺学习》1986.2  《吴趼人论》 《明清研究》第三辑 1986.4  《李毛两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 《三国演义学刊》第二辑 1986.8  《我国暴露文学的杰构〈〉》 人民文学出版社《论集》1986.11  《〈开卷一笑〉与〈〉作者》 《复旦学报》 1987.4  《金圣叹》(合作) 中州书社《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  《〈〉流变零拾》 《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 1987.11  《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日本《中国古典研究动态》第二号 1988.10  《续书三种前言》 齐鲁书社《续书三种》卷首 1988.8  《〈儒林外史〉对〈〉的继承和发展》《儒林外史学刊》第一辑1988.10  《略论林昌彝的文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 1988.  《天下才子必读书序》 《河北师院学报》1989.4  《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学思想》 《复旦学报》1989.5  《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 《学术月刊》1990.5  《》 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 1990. 7  《关于〈〉崇祯本的若干问题》 《研究》第一辑 1990.9  《略论黄人的〈中国文学史〉》 《复旦学报》1990.9  《三国演义前言》 齐鲁书社《三国演义》卷首 1991.1  《近代文论史上的桐城派》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 1991.10  《近代宋诗派的“不俗论”》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 1991.10  《再论笑笑生是屠隆》 《复旦学报》 1992.2  《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  《THE CEST LIBRARY JOURNAL》1992.2  《今古奇观前言》 岳麓书社版卷首 1992.11  《西游记前言》 上海美术出版社版 1993.3  《再谈“刘金吾”与屠隆及冯梦龙》 《文学遗产》 1993.2  《试论〈一片情〉》 《社会科学战线》 1993.2  《水浒传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 1993.10  《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3  《关于明清的》 《文汇读书周报》1994.1.1.  《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年第3期。  《说〈二十世纪大舞台〉》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一期,1995.1.1  《〈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首届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7  《清末戏剧改良运动》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二期 1995.4.1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心论”》 《中西学术》第一辑  《意象系统论》 《学术月刊》1995年第七期  《关于〈三国〉钟惺与李渔评本两题》,日本《中国古典研究》第一号 1995.6.30出版  《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  《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下) ,《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  《元代戏曲史上的双璧》《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二期  《中国古代的文学迹化论》《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关于明清〈三国〉的评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新刊”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  《古代研究的大势与近观》 春风文艺出版社《稗海新航》 1996.7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 《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三人谈 陈伯海 黄霖 曹旭《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 中州古籍书社 《丁耀亢研究》1998.10  《〈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页  《关于古〈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研究》第174-180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学知识》  《〈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下)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六卷  《盐谷温对于中国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复旦学报》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研究的几个问题》,1999.12.10《韩国中国学会创立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发表会论文集》  《〈词话〉与杭州》 日本《中国古典研究》第5号 1999.12.20日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 2000.8  《二十世纪起步的是与非——以梁启起的“文界革命”为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三期 2000.9  《还〈沧浪诗话〉以本来面目》——《沧浪诗话》据“玉屑本”校订献疑》,周兴陆 朴英顺 黄霖 《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追求崇高》 香港《黄世仲与辛亥革命》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8  《再论〈〉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从消解走向重构——世纪之初古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 《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  《20世纪起步的是与非》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0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与风陵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十七期 2001.12  《〈焚书〉原本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转载  《再论〈〉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第3期转载  《关于明中叶文学“走向近代化变革”的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转载  《笑笑生笔下的女性》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性别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  《百余年来日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纪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六辑,2002.2  《中国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创刊100周年》  《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中国评点研究》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  《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明清研究》总第68期,2003年第2期;  《“演义”辨略》,《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摘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  《〈闺艳秦声〉与“易性文学”》,《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最早的中国戏曲评点本》,《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  《20世纪的“中国史”编纂》,《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  《谈谈“三言”“两拍”》,《上海作家》2004年第2期。  《二十八宿研斋、蛾术轩与〈文心雕龙〉》,《藏书家》第9辑,2004年8月  《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  《晚明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及其悲剧命运——以〈〉为中心》,王瑷玲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  《杂谈红学史的编纂》,《明清研究》2004年第4期  《徐奋鹏及其〈诗经〉与〈西厢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2005年1月  《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合作),《文史哲》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  《近百年来“中国史”的编纂》,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3月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复旦学报》2005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6摘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是姓“金”》,《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  《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学研究史》,《文艺报》2006年1月3日3版。  《〈〉词话本与崇祯本刊印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  《我看〈〉》,《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中国与日本:〈〉研究三人谈》,《文艺研究》2006.6  《“人”在〈〉中》,《上海大学学报》2006.7 第13卷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万宝全书〉是座宝库》,《文汇读书周报》2006.8.18  《中国古代与当今世界文学》,《文汇报》2006.8.27,《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作为文学新起点的经济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中文自学指导》2006/9/18  《辨性质 明角度 趋大流——略谈古代的分类》,《明清研究》2006/9/30  《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5  《汤显祖《四书》评语一百五十则》,《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4/30  《“笑学”可笑吗——关于<>作者研究问题的看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5  《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文学评论》,2007/9/15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27  《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07/11/20  《李时珍与<>》 ,《文史知识》,2008/6/1  中国古代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评李桂奎<中国写人学>》,《明清研究》2008/7/15  《<唐僧取经图册>探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河北学刊》2009/1/20  《清末民初话中的几个理论热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  《<张竹坡与《》研究>序》,《昆明学院学报》2009/3/31  《大众国学、世代累作及其他——读<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感》,《学术研究》2009/5/20  《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9/7/15  《清末民初时调研究现状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7/25  《另辟蹊径论钟惺——<钟惺评点研究>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15  《百年前的强国梦与世博会——读陆士谔的<新中国>》,《文史知识》 2010/1/1  《“中国也有今日么!”——世博会前重读<新石头记>》, 《天津社会科学》 2010/1/23  《评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文学评论》 2010/3/15  《明道之要,学术之宗——<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窥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0  《民国初年“旧派”家的声音》,《文学评论》2010/9/15  《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学史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  《覃思精研,继往开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20  《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河北学刊》2011/3/1  《<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戏曲研究》 2011/4/30  《<西厢>名句为题之八股文的文论价值》,《文艺研究》 2011/7/10  《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研究》2012/7/31  《“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云先生》,《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12/31  《<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4

获奖情况  《漫话》 学林出版社 1986.12 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考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10 获第五届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中国历代论著选》(合作)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册1982,下册1985.5,54  1990.8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  《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1991.10 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  《近代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2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  《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主编)第四卷第1 — 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撰写其中第一卷《原人论》复旦出版社2000年5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演义”辨略》,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文心雕龙汇评》,获2006年华东地区古籍图书二等奖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①(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

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但剧中写惠明和尚的唱词却是另一种慷慨激昂的“金刚怒目”式,请看剧本第二本《楔子》:

[正官][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仟》,风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昝。

[收尾]恁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

这是高亢激越,掷地有声的英雄誓词。

剧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颐的话辞,请看《拷红》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著夫人向书房问候。

(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

(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著小生半途喜变作忧’。他道‘红娘你且先行,教**权时落后’。

(夫人云)他是个女孩儿家,著她落后怎么?

(红唱) [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

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红娘十分俏皮的“供词”,逼真地表现了红娘的绝顶聪明和老夫人的无奈,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

上面所举数例可使我们对《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略见一斑。《西厢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划方面则使我们对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剧中展开情节冲突的环境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普救寺理想化地写成一个“幽雅清爽”,饶有诗意的胜境,请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在这里,经常佛殿上阴森肃穆的气氛,罗列森严的罗汉菩萨、烧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经的和尚,一概略而木写,而只写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静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红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展开一段千古称颂的风流佳话。下面再看第三本第二折写莺莺的闺房是“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 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钉犹灿”。这里通过描绘莺莺的闺房,创造了一种幽深闲静,香气弥漫的美好氛围,这与茸茸举止娴静、深沉含蓄而又感情丰富的性格是相吻合的。即使在剧中个别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在刻划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读者又一首肯。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剧中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便会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无不一一凸现,令人有其声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戏剧不同于或其他文艺形式,后者常常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戏剧则必须通过剧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声口说话,以性格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西厢记》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看第二本第一折,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掳获莺莺做压寨夫人,众人慌作一团计无所出。莺莺则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计”:第一计献身于贼,第二计献尸于贼,老夫人皆认为不可,于是有第三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例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老夫人认为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陷于贼中。此时,好一个张生,在众目注视下出场了:“(末鼓掌上云)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这一句“何不问我!”有力地表现了张秀才的才智胆识,使人感到这位痴情的书生并不是无能的懦夫,而是临危不惧的勇士。由此,张生在众僧人和莺莺、红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应当说,在《西厢记》中,这种即景生情而又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是很多的。请再看第三本《楔子》的开头——

莺莺: “自那夜听琴后,闻说张生有病,我如今著红娘去书院里,看他说甚么?”(唤红娘)

红娘:“姐姐唤我,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

莺莺:“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么不来看我?”

红娘:“你想张……”

莺莺:“张甚么?”

红娘:“我张著姐姐哩。”

这数句对白不外是 莺莺打发红娘去探望张生,但人物语言声口,见性见情。 莺莺身子不快、实有心病,她却先责怪红娘不来看望自己,红娘对**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语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 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 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但莺莺说的话自是莺莺身份,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西厢记》中这样精彩的性格化的语言对白是不胜枚举的。通过语言对白刻划人物性格,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一个特点。

《西厢记》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当然,这也是为刻划各种人物不同性格服务的。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请看第二本《楔子》惠明和尚出场所唱:[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没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语: “打参”、 “驳驳劣劣”、 “忑忑忐忐”、 “天生敢”、“没拈三”,成语则有“虎窟龙潭”、“斩钉截铁”、“惹草拈花”等,通过这些口语成语的运用,刻划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又请看剧作第四本第二折《拷红》有些曲子:“[越调][斗鹌鹑]则着你夜去明来,倒有个天长地久;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数多,性情馅,使不着我巧语花言,将没做有。”

上述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 ”、“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划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西厢记》作者善于学习并成功地运用民间俗谚口语,是使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其中一个因素。

二、《西厢记》语言艺术的文性

古典戏曲发展到元代,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世人皆言,说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朝代的珍品,这与其语言艺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派两派。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璀灿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关汉卿是本色派的语言大师,王实甫则为文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厢记》堪称文派的典范。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均属一流。“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形成剧本“花间美人”风格的重[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

意惹人情牵。

“临去秋波那一转”乃曲中之眼,美而传神。

第三本第二折,又通过红娘之口正面写了驾营:

[醉春风]则见他钗蝉玉横斜,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t普天乐]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可见剧本写人与状物一样,其语言同样不乏华美秀丽的特色,保持着“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这在写剧中其他人物,如张生、红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时也随处可见。倘若没有语言上这种五彩缤纷的娟丽姿,“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请看《西厢记》中的几组名句(诗),我们对“花间美人”的灿然文就更能领略了。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第二本第一折)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这些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这里无庸再一一例举。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代称誉的诗剧。

说到诗与词,若数词句华美、文璀灿莫过唐诗宋词。《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性。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一折营茸的唱词:“[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则是化用宋女词人朱淑真词《生查子》句:“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还可以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显然,剧作者

对唐诗宋词的喜爱,使他不仅乐于在剧作中用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乐于化用这些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及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亦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灿文。

《西厢记》的文性在语词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这部剧作的文性,也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据《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34种之多。这里只举出一种修辞格——“复迭格”中迭字词的运用,如剧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迭字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剧中第一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传神地运用迭字词来表现张生的动作与心情的:

[越调] [斗鹌鹑]……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其其,潜潜等等。

[紫花儿序]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悄悄冥冥”等迭字词,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写出张生对莺莺的爱慕及主人公初恋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剧中类似这种精妙的迭字词还有许多,这类迭字词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写影写情述事皆臻妙境。其他的还有三十余种的修辞技巧就不一一例举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正是这些有丰富修辞技巧的曲词,才使人感到《西厢记》这部剧作语言的精美。从这一角度来看,《西厢记》语言的文性是作者精雕细刻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西厢记》文璀灿的语言特色,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堆砌词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涩费解。全剧语言华美秀丽而流畅自然,达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③的境界,这是同时代以及其他著名戏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还必须指出, 《西厢记》是有着严格韵律限制的戏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规矩内作出切合人物环境戏情又合乎韵律的精美曲辞,绝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唱:“[么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刺刺宿鸟飞腾,颠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第二本第四折中莺莺所唱: “……本宫、始终、不同。又不是《清夜闻钟》,又不是《黄鹤醉翁》,又不是《泣麟》、《悲凤》”。六字中三押韵,极不易制作,剧作者填写得既合韵律,又拟声写情,精美绝妙,确非大手笔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写的《四友斋丛说》认为“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词之雄”,然哉斯言。

三、结语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①见《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西厢记》第7—8页,王实甫撰,张燕瑾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年版。下文引《西厢记》均见此书。

②[宋]朱烹《观书有感》诗句,见(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7页。

③[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灾培良宰》诗句,《全唐诗》170卷,第17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