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的诗意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我们在写作文时,时常会在诗词中引用一句诗。在古代,诗词是诗人用来阐述心灵的一种文学艺术。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事物的审美修养。那么,你有没有收藏过几句诗句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回乡偶书的诗意,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1、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2、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3、赏析:

4、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徘徊:来回移动。

7、赏析:

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9、赏析:

10、沉水:沉香。

11、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12、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4、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15、遮:遮盖,遮挡。

16、海燕未来人斗草,

17、谢雨:雨后谢神。

18、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19、作者:朱熹

20、翻译:

21、萧萧:风声。

22、水、山等等。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运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的消息。眼前生意满是说处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通过春风吹水这种具体物象来表现生意。

23、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24、宋苏轼

25、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

26、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7、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28、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29、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30、(其一)

31、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的信息。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32、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3、(其一)

34、春晓的诗意

35、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

36、成畦(q):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37、嫦娥应悔偷灵药,

38、村南村北响缲车。

39、原文:

40、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41、诗意:

42、日高人渴漫思茶。

43、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44、(其一)

45、《回乡偶书》

46、碧海青天夜夜心。

47、夕阳西下几时回?

48、宋李清照

49、嫦娥的诗意

50、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51、云母屏风烛影深,

52、将:携带。绿:指水色。

53、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54、注释:

55、长江渐落晓星沉。

5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7、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58、(其二)

59、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60、观书有感的诗意

61、时人不识余心乐,

62、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63、为:因为。

64、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65、注释:

66、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67、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68、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69、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

70、中流:河流的中心。

71、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72、赏析:

7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74、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75、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76、原文:

77、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78、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79、清:清澈。

80、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81、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82、充满了春天的生机。

83、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84、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85、《书湖阴先生壁》

86、作者:贺知章

87、赏析:

88、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89、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9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91、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92、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93、注释:

94、无可奈何花落去,

95、牛衣古柳卖黄瓜。

96、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

97、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98、梦回山枕隐花钿。

99、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100、(其二)

101、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102、连草木也都知道。

103、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0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05、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106、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107、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108、夜深篱落一灯明。

109、那得:怎么会。

110、作者:程颢

111、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11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13、《夜书所见》

114、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115、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116、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117、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故乡的怀念。

118、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119、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120、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121、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122、赏析:

123、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124、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125、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126、花草树木成行满畦,

127、萧萧梧叶送寒声,

128、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29、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130、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13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132、如:如此,这样。

133、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134、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

135、去年天气旧亭台。

136、夜书所见的诗意

137、译文:

138、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139、挑:捉。

140、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141、小园香径独徘徊。

142、淡荡春光寒食天,

143、《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144、原文:

145、宋叶绍翁

146、赏析:

147、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48、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

149、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150、注释:

151、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52、原文:

153、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

154、作者:张栻

155、《浣溪沙》

156、知有儿童挑促织,

157、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158、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

159、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160、敲门试问野人家。

161、书:书写,题诗。

162、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16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64、诗意:

165、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166、江梅已过柳生绵,

167、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168、原文:

169、无苔:没有青苔。

170、赏析:

171、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

172、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73、浣溪沙的诗意

174、傍花随柳过前川。

175、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176、但已很少了。

177、一曲新词酒一杯,

178、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179、作者:李商隐

180、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181、(其二)

182、(其二)

183、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184、《望湖楼醉书》

185、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186、春水碧波荡漾。

187、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188、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

189、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190、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191、赏析:

192、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193、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194、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195、注释:

196、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97、参差:不齐的样子。

198、眼前的一派绿色,

199、簌簌衣巾落枣花,

200、送青来:送来绿色。

201、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202、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203、酒困路长惟欲睡,

204、将谓偷闲学少年。

205、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

206、译文:

207、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208、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209、《春晓》

210、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211、注释:

212、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213、《观书有感》

214、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

215、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216、诗意:

217、诗意:

218、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19、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220、江上秋风动客情。

221、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22、忽:突然。

223、云淡风轻近午天,

224、似曾相识燕归来。

225、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226、作者:孟浩然

227、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228、诗意:

229、春天的到来,

230、啼鸟:鸟的啼叫声。

231、《浣溪沙》

232、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33、甚至还以为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234、(其一)

235、翻译:

236、注释:

237、作者:王安石

238、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239、注释:

240、可是谁知道我内心的快乐,

241、黄昏疏雨湿秋千。

242、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

243、动:打动。

244、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245、注释:

246、徐门:即徐州。

247、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248、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249、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50、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51、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252、排闼(t):开门。闼:小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253、玉炉沈水袅残烟,

254、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255、翻译:

256、一阵东风吹来,

257、回乡偶书的诗意

258、《立春偶成》

259、《嫦娥》

26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61、《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262、注释:

263、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着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264、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

265、注释:

266、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67、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68、宋晏殊

269、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270、身处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

271、风轻、花红、柳绿,

272、冰冻霜雪虽然还有,

273、作者:苏轼

274、篱落:篱笆。

275、清如许:这样清澈。

276、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277、那:怎么的意思。

278、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