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大学》中的名句译文,请高手赐教!!!

2.形容“大学”的名句

3.大学名句经典及译文

4.孔子教育学生的名言名句

《大学》里的名句_大学里面的名句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弟子规》: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求《大学》中的名句译文,请高手赐教!!!

《周易》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着丰富的朴素的哲学思想。在被儒学列为《五经》之首之后,《周易》的内涵更加发扬光大,在长久的历史之中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和特别关注。在当今社会,《周易》同样表现出重要的功用与价值,许多大学都将其中的内容列为校训,具体的例子有:其一是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其二是西南大学的?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

一、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校训来源于周易乾坤二卦,最早由在演讲中提出,并作为校训长久地保留下来。其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都是用于形容君子的作风。

而将此作为校训,就是希望清华的学子们能够贯彻这一古老的传统,坚毅不倒,奋发图强,在险境之中不断磨练自己;同时也能够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在待人处世之上不断提升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浇灌之下,才能够让学子们成为社会中的顶梁支柱。

二、西南大学的?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含弘光大?来自周易第二章《坤》,所写的就是大地之上的生生不息,世间万物都在大地的孕育之下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她的包藏万物,她的滋养一切,让世间的一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而以此作为校训,就是希望每一个学子都能够成为如同?大地?一般的角色,能够包容外在的一切,能够帮助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我的贡献,滋润整个社会,让社会蓬勃地发展,也希望每个学子能够顺应正道,不再迷失方向,为正确的事物而努力奋斗。

形容“大学”的名句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句话是“四书”《大学》中的一个名句,其大意是:根本问题未解决而枝节问题处理好的问题并不存在。如果第一位的事情予以轻视,而能使第二位的事情圆满成功,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联系到目前教育实际,我觉得这句话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其“本”是教育教学。学校的办学目的决定教育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是学校的根本。如果学校的工作远离教育教学,急功近利,搞形式,走过场,事来轰轰烈烈,事去鸦雀无声,学校就不会有实质的发展;如果学校工作不关注教育教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不解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没有认真教的气氛,学没有好好学的氛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不会得到提高;如果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形象”上,不惜弄虚作,不愿揭露、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会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学校偏离了教育教学这个根本,舍本而求末,就不可能有发展。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本”是教师和学生。简单地说,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学校的第一位工作就是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学校领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目光放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引导。如果无限夸大自己的作用,强调一个学校领导就是灵魂,就是学校朝向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大错特错了。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是龙也得云托着”,教师和学生就是学校管理者的“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云”“龙”也飞不起来。学校任何工作的决策和执行,都应该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实在的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其“本”是师德。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要对学生传授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如果一个教师无法做到对人对事公平正直,就很难赢得学生的尊敬;如果一个教师缺乏仁慈,就必然是冷漠、机械和无助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爱心和耐心,缺乏宽容和冷静,也就无法获得学生衷心的爱戴。教师的道德缺陷一旦暴露给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生一世。即使教师有再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师德有问题,就不是合格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教师必须率先做到,教师的身教,对学生的道德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没有教师的“身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校教育。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师德是为师之本。

对于学生来说,其“本”是德育。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一个方面。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并认真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和教师要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实施。如果学校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学业成绩上,学生必定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会成为一台缺少创新能力的机器、一个内心冷漠缺乏爱心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不健全的人。因此,加强学生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人的保证。德育应该成为学校学生教育的根本。

在学校中,任何舍本求末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追本溯源,标本兼治是每个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大学名句经典及译文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胡适?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训》

自我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不肯教育自己,一张大学文凭又能够代表什么呢?——三毛

大学就像个大染缸,每个人都会染成不一样的颜色,但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本色!——《匆匆那年》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 ,而后非诸人。——《大学》

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张謇

大学能培养一切能力,包括愚蠢。——契诃夫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林语堂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轶名

没有一个大学,是比拥有我们从未使用过的能力的大自我和人类意志与理智所创造的现实,更能包罗万象的了。——高尔基

孔子教育学生的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孔子教育学生的名言名句如下: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