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经典句子_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经典句子以及页数
1.《一句顶一万句》:品味孤独
2.关于《一句顶一万句》的书评是孤独
3.一句顶一万句
4.《一句顶一万句》“找不到”的悲凉
5.期谷爱凌强推书籍
6.《一句顶一万句》之戏曲
7.有没有人读过《一句顶一万句—唐骏职场心路》这本书···求读后感啊····
一句顶一万句书评如下:
刘震云在这部作品里深刻地刻画了河南延津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讲述了普通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平凡者如何排遣自己内心的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没有任何的鸡汤,只有一个在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大地上,受苦受难的河南农村农民,吴摩西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农民,一生都是孤独无助的,为了寻找自己那个 已经跟人私奔 的老婆,他踏上了出延津的路途,
在这一路上,吴摩西都是孤苦无助的,还好 ,他有一个“说得上话”的养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将人给弄丢了,为了寻找到 她,吴摩西不得不出延津,去寻找她。
《一句 顶一万句》且不论这个名字如何,这个故事,看完后只有深深的刺痛,三代人,百年的延续,让人只感觉心酸,
百年来,这个世界没有 变过,人没有变过,尤其是穷人以及底层的百姓,外边的世界,变化 在大,对于 底层百姓 来说,没有丝毫的关系。
突然之间,想到了以前,又不少的人,骂着那个时代的人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在读完这本书 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究竟是时代下的人,麻木愚昧,还是社会最底层的人,能够活着,就已经是万幸,
拥有一个好妻子,一个完整的家,已经是一种奢望,这样的“大环境 ”下,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 ,有什么资格去觉醒,去愤怒 ,去奋斗。
《一句顶一万句》:品味孤独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春节期间终于拜读完。
之前这本书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刘震云接受访时念了一段书中的内容,就是开头那段:
当时在电视上听到这段时,瞬间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开头这一段的语言风格是全书语言风格的最典型的代表:先说一个现象,然后解释这个现象;解释现象时先说“并不是怎样怎样或怎样怎样”,再说“而是怎样怎样”;再“也并不是怎样怎样”,再“而是怎样怎样”;如此这般翻来覆去,有如拉家常般啰啰嗦嗦,却又有一种亲切、接地气的感觉,开始时让人摸不着头脑,越往后看下去越喜欢这种啰啰嗦嗦却又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家里人拉家常,讲一个故事必要从一个故事前头的最初原因开始讲起,讲着讲着就讲了一大通,也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初看很杂乱无章毫无头绪,越看越融入进书中的环境里,将人物关系关系一条条理顺。作者就像一个讲话很啰嗦的人,叭叭叭一顿说,把故事讲给了你,你丝毫没有插嘴的机会,就将整个故事接受进自己脑海里了。
整本书也都围绕着“话”这个东西在讲故事,一直在说一个跟谁“说的着”和“说不着”的问题,也在讲一个“有话”和“没话”的问题。一个人跟另一个人说的着,就成了朋友,但是一句话不和,朋友说掰就掰了。夫妻之间没话,说不着,日子就过的不是个正经日子。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都是在说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似乎永远没有穷尽,前半部说的和后半部说的问题是同样的问题,但是却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仿佛这就是众生之相,常常在无数不同外表、相同本质的事情里唠唠叨叨,却又无法回避和解决这些让人身心俱疲的问题。
万物众生相,每个人都不一样,可是却又像是不断的轮回。书中有几个典型的朋友和夫妻模式:
朋友
1.一方会说,另一方不会说,会说的经常给不会说的拿主意,如老马和老杨、杜青海和牛爱国、牛爱国和陈奎一
2.双方都不爱说话,碰到一起反而说的着,如剃头的老裴和杀猪的老曾
3.双方本不该成为朋友,但是有共同的爱好,如牛爱国和冯文修都喜欢养兔子,杨百顺和李占奇都喜欢看罗长礼,老温和老周都喜欢下棋,老韩和老丁都喜欢打兔子
4.一方对另一方有恩,机缘巧合成为朋友,如老韩和老曹,牛爱国和崔立凡
5.粘着亲戚却不是最亲的,如吴摩西和巧玲,曹青娥和百慧,百慧和宋爱国
夫妻
1.女方压着男方,如老裴家、老曹家、牛爱国他妈曹青娥、吴香香和吴摩西
2.双方说得上话,如吴香香和老高,牛爱国和章楚红
3.双方说不上话,如牛爱国和庞丽娜
朋友和夫妻,世上最常见的两种人情关系,复杂无比,也难以预测。然而再复杂的人情关系,也要归到“说的着”和“说不着”上来,说的着就是朋友,就是和睦的夫妻,说不着的就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夫妻没有夫妻感情。
书中全是一个一个的事,一个事连着另一个事,另一个事又连着另另一个事。本来是这一个事,这个人一说,就成了另一个事,时间一长,也成了另外一个事。本来事这个东西的事,被另一个人一说,就成了另一个东西的事。这个事有这么个理,但是换个人换个角度,就是另外一个理、另外一层意思。事与事看似毫不相干,其实千丝万缕,看似千丝万缕,其实又毫不相干,只是说事的人相干。这本书就在繁琐的事与理中间来回转悠,理得清与理不清,只在每个人心里有没有数。
就像书前面的荐言
我们为什么活的这么孤独?就是没有一个“说的着”的人,然而这个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知音难觅也是这一层意思。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能和自己“说的着”的人做知己,可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伴随一生的知己更难找,朋友之间尚可因为一个馒头而反目成仇,知己那更是一生难寻。
我以前以为,中国当代优秀的都是写的农村,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红高粱》、也如《一句顶一万句》。但是读完《一句顶一万句》我才更深刻的感受到,好的,都是写人,写真实的人,写活生生的人,写最贴近身边众生相的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跟别人交谈时所接触的各色各样的人,在《一句顶一万句》里都可以找到影子,有的人爱讲理,有的人胡搅蛮缠,有的人讲歪理,有的人认死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话,但是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就不是同样的话, 中国人在人与人之间的话与话中不断寻找一个能和自己“说得着”的人,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去。在与千千万万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说过了千千万万句话,最发自心底的话却只有那一句,而那一句永远只存在于一个人的心底,无法言说。
中国的《百年孤独》名副其实,一部《一句顶一万句》顶一万部啰啰嗦嗦的。
关于《一句顶一万句》的书评是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的重要作品,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出版于2009年,描述了一种刘震云中国式的孤独感和友情感。
分为两部分,上部主要讲了吴摩西的人生经历。因不喜欢像父亲一样卖豆腐,且跟家里人讲不到一块,而离家学杀猪。后来跟师傅老曾发生了误会,发现无人可依无人可说话的他决定离开家乡。到延津去染房挑水,跟老詹当徒弟,去老鲁的竹业社破竹子,街头挑水,最后阴差阳错扮阎王被县长相中,到县种菜。身份地位有点提升的杨摩西被卖馒头的寡妇吴香香看中,就嫁给了吴香香。但两个人却说不到一起,偶然间吴摩西发现了妻子吴香香与邻居的私情,最后被迫带着女儿巧玲出门寻找与他人私奔的妻子,却在路上把和自己最说的来的养女巧玲弄丢了。于是,吴摩西开始了寻找女儿的漫漫长路。最后,心灰意冷的他决定离开一切让他伤心的熟悉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走出延津。
下部讲了曹青娥也就是巧玲的儿子牛爱国的人生经历。同样,人生处处不顺,最后在寻与人私奔的老婆的旅程上,走向延津的他,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在找的路上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该寻的人。
的最大特点就是叙事简短,深刻,语言平实朴素但让人深思。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性格抓的很准,每个人都各有特点,各有孤僻的一面。的每一章都似在叙述单独的故事,但人物之间又在不经意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的发生都暗藏着某种必然,让人无处可躲却又心甘情愿。
我们用尽一生,都在寻找一个能够说的上话的人。有的人遇到了,有的人一生也没寻到。说上话很容易,但要一直都说上话,那就太难了。 就像杨百顺,刚开始跟师傅老曾说上话,两人一起杀猪,一起坐下聊天谈心,也很愉快。但后来师傅老曾娶了老婆后,两个人情况变了,也就说不着了。最后,还被误解断了师徒关系。这是中第一次让我心疼的情节。
两个人聊天,聊来,聊不来跟两个人的情况相似度有很大关系。这让我觉得,如果两个人要想一直有话聊,那就必须保持同步,环境上的相同,思想意识上的相同,还有经历上的相似,性格上的某种一致。一个人慢了,一个人快了,两个人也就远了,也就又说不上话了。所以,我们的一生中才有那么多的过客吧!我也时常会很想念曾经很要好的朋友。当初一起为高考奋战,相互鼓励,为了梦想常常聊的热血沸腾,感觉再也找不到这么互懂的人了。可高考一结束,彼此相交的那个点消失后,就再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总觉得都太敷衍或者没必要。所以,很多人和事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才能擦出火花吧!
牛爱国和冯文修曾是多年好友,两个人一块长大。但最终也会因为“说太多”而成为仇人。这时候我又觉得作为一个人好难,想把心里话倾诉给好友,但又有可能被好友出卖。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话说给什么人听,什么人适合听什么话,这真的是一个学问,人生的大学问。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在用尽一生去寻找与自己说上话的人。 杨百顺成为吴摩西后,遇到了和自己聊的来的养女巧玲,在发现妻子出轨并与人私奔后,吴摩西决定和巧玲相伴为生,并且还设想了一幅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但迫于人言,他决定和巧玲找一阵子妻子,但是不幸的是在路上他把最该留在身边陪伴自己的人弄丢了。我可以想象吴摩西当时内心是有多么的自责、不安、悔恨、和绝望。就像教书的先生老汪在小女儿灯盏离开之后失意,绝望的心情一样吧!两个人都选择了离开。
当一个人决定永远离开一个很熟悉的地方时,那必定是有万千的痛苦和折磨在内心游荡着。多么痛的感受!让人绝望到只能在另一个地方落脚生活,才能心安下来。
离开是遗忘的开始。希望吴摩西和老汪都不曾后悔自己的离开。我觉得我做不到,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过那种绝望吧!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行为和经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人的命运。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正如,杨百顺在不经意间救了老裴一命。剃头的老裴因带姐姐的儿子回家多吃了几张饼,引起了一系列争论。最后被自己的大舅子用自己的理绕来绕去地批评了一番。事后越想越生气的老裴决定杀了自己的大舅子。老裴在去的路上遇到了被父亲赶出家门的杨百顺,听了杨百顺的遭遇老裴突然就觉得世人都有自己的委屈,为了爱着的人和以后的生活,该放下时还得放下。于是就放弃了的念想。
同样,被后娘虐待,不敢回家天天睡村头打谷场上的来喜,也救了杨百顺一命。当杨百顺想要为之前上学抓阄的事而杀赶大车的老马时,遇见了同样不幸的来喜。他突然觉得,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于是,杨百顺想通了、看透了、远走了。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我们的简单诉说,看似是在解脱自己,其实也帮助了他人。杨百顺和来喜在向他人述说自身烦恼,忧伤之事时,也在帮助他人走出困境。这就是说话的伟大力量吧。它让我们了解更多,不再那么仅限于自己的悲伤,学会包容。就像我,读了这本书后,对自己曾经历的挫折看得更淡,对现在的困难看的更平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感谢,它让我们的人生丰富,圆满。看的越多,心就越静。
《一句顶一万句》中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们都是孤独的,真实存在的。
教书的老汪是孤独的。自己心里的才学没法讲给懂的人听,最爱的小女儿因顽皮捣蛋送了性命,老婆与自己说不来。每天望着熟悉的地方想起悲痛的事情,无人诉说的孤独感就是天天绕着村庄走路也排解不了。最后,他只能选择离开。
传教的老詹是孤独的。一个人孤身来中国四十多年,每天忙着到各村传教,但只是自己的事,没有人在乎他说的主,没有人懂他心里的信仰。所以,四十多年来他只发展了八个信徒。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是孤独的。父亲死去,母亲丢下她跟人私奔,唯一聊的来的养父吴摩西又把她弄丢了。喜欢的人不懂自己,一生都过的勉勉强强,心中许许多多的事只能说给小孙女听。最后,也没听到吴摩西的那句话。
牛爱国的姐姐也是孤独的。她对牛爱国说“给你说句实话,姐现在结婚,不是为了结婚,就是想找一个人说话。我都四十二岁了,整天一个人憋死我了。”这足以说明她内心深深的孤独感。
孤独是常态,每个人都有孤独的一面。 但是我觉得孤独也要适度,我们都需要有个不让自己孤独的人或事儿。就像县长老胡一样用做木工来排解孤独,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让生活有个念想。
“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曹青娥在临死前对牛爱国说了这句话。同样,吴摩西的儿媳妇在了解了牛爱国的苦恼后也说出了这句话。或许,吴摩西选择了离开就是为了更好的过以后,曹青娥没有回信询问也是为了过以后。他们都知道一切已经过去,再追究什么也无用,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
一切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并乐观的生活下去。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给那些孤独、苦闷的人的思想吧!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积极地生活,追寻自己想要的。
一句顶一万句
编者按: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让我们来看看关于《一句顶一万句》的书评吧!
书评||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老詹动员老曾信主?
老曾:?跟他一袋烟的交情都没有,为啥信他呢?
老詹:?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老曾:?我本来就知道我是一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
老詹脸憋得通红,摇头叹息:?话不是这么说。?想想又点头:?其实你说得也对?突然又说:?你总不能说,你心里没忧愁。?
老曾:?那倒是,凡人都有难处。?
老詹拍着巴掌:?有忧愁不找主,你找谁呢?
老曾:?主能帮我做甚哩?
老詹:?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老曾立马急了:?这叫啥话?面都没见过,咋知道错就在我哩?
这是老詹,他从意大利来到中国,最后在河南延津落脚,成为天主教牧师。四十多年间,只发展了8个信徒。他有过一个小小的教堂,但先被县长小韩当做学堂,继而被县长老史当做戏院,最后被县长老窦当做兵营。无力反抗的他只能栖身于破庙,然而却从未停止过传教。七十三岁时因病逝世,吴摩西在庙里一堆烂草中发现一副宏伟的教堂图纸,由老詹设计而成,在背面书有5个黑字:恶魔的私语。
有人说:老詹是孤独的
他年纪轻轻却啥活都干过。从杀猪起,到去染坊挑水,到跟老詹当徒弟,去老鲁的竹业社破竹子,再到沦落街头挑水,到去县种菜,到入赘?吴记馍坊?。他一步步走来,却又步步坎坷,从未遂心,未寻着一个"说得上"的人。
这是杨百顺,他爹是杨家庄卖豆腐的老杨。他不喜欢他爹,更不喜欢卖豆腐,最爱喊丧的罗长礼。因处处与他爹合不来不愿在家待着,整日出去谋活。他从未有过真正的朋友。因为师母与杀猪的师傅老曾闹掰;在染坊时因大意放走猴子银锁吓得连夜逃离;后遇到老詹拜其为师改名杨摩西;找到新的事由破竹,却因破残竹子多次打乱老鲁走戏而被赶走。算是稀里糊涂,也是时来运转,偶然的社火表演使得他被县长相中去县种菜并结了婚,虽然是"嫁"给了寡妇吴香香并改名吴摩西,也算有个安身之处。入赘之后,与吴香香相处并不愉快,能够说得上话的邻居老高却是吴香香的情夫,二人最后私奔。养女巧玲喜欢他,二人也说得着话。但迫于压力,父女俩外出找吴香香的时候,巧玲却不慎被拐走,吴摩西奔走于各地寻找终也无果。许多年后,牛爱国在吴摩西的遗物中再见那副教堂图纸,背面又多一行字,许是吴摩西所写:不,我就放火。
有人说:吴摩西是孤独的
时光变迁,当初被人拐走的巧玲终也成家,结婚生子。小名改心,大名曹青娥。他有一儿子名为牛爱国。牛爱国曾以为这世上有三个朋友他信得过,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或利益冲突,或相互误解,或世事变迁再也不能如之前般"说得上"话。在爱情上,他的老婆庞丽娜与人私奔。第一次他听从好友的意见选择视而不见,处处顺着妻子,说好听的话,做好吃的饭。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他这般的相信着,却是使结果更加恶劣。庞丽娜再次与另一个人私奔。这时的牛爱国变成了吴摩西的影子,在压力之下,他装外出寻妻,但这找因沿途遇到的延津人而改变,他想起母亲曹青娥的遗愿,前去寻找吴摩西的相关音讯。
有人说:牛爱国是孤独的
这书中的人确是孤独,它道尽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每个人都活在千年孤独里。每一对夫妻似乎都无话可说,唯一说的上话的却是偷情的那些;每个朋友最后也变得无话可说或再无推心置腹的必要;家人之间也没有共同语言,或父子,或母女争的不可开交。
但这孤独又是不同的。老詹的孤独不同于牛爱国与吴摩西的孤独,这西方的文化也迥异于中国的传统。四十多年,主一直在老詹的心里支撑着他,他的精神无疑是充实饱满的,8个信徒对他来说也是一场神圣的征程。所以即便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即便老鲁曾说:那么好的一个人,被主给害了。外界的因素未曾干扰过他半分,反而使他越发得虔诚,他仅称这所有世俗的邪恶为"恶魔的私语"。
而这存在于中国人心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孤独却是无法横亘的。掺杂着幽默的心酸将中国人孤独的现状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孤独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这世间的件藏着委屈,而这委屈也是人为导致的。封建礼数的约束,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人们"缄于其口""三思而后行";利益纠纷与冲突又常常使民众说着不由己的话语,伪装成本不属于自己的模样;人们佯装欢乐,追逐着热闹的场景,热爱喊丧,喜欢戏剧,本想摆脱烦恼,结果只是徒增内心的无以言说。是啊,有什么烦恼,要借别人的热闹来解的?吴摩西说"不,我就放火",话愈狠,却愈是无力的反抗。
或许这世间万事都是绕的,绕来绕去,本来的面目倒变得没有什么追寻的必要。然而无论是牛爱国为母亲遗愿追寻吴摩西还是曹青娥一直心心念念着的后爸,他们在执着的过程中都变得更加孤独。故事的最后一语道破真谛?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啥事看近点,事情到能想开,往远了看,心却宽不了了。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话不投机半句话多,话若投机便可一句顶一句话。
人这一生,找的不就是个"说得着"的人吗?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所以,有什么事说来听听,找个人帮你码码清也好。抑或,我多问几个"你说呢?",自己就码清了呢!
?咱再说点儿别的"
?说点儿别的就说点别的?
作者:会子
公众号:会子书评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句顶一万句》“找不到”的悲凉
前几天看了刘震云的书《一句顶一万句》,这是一部被誉为中国《百年孤独》的书,分两部份,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很少看到这种形式的,人物不为名利,不计得失,不论是非,所有的矛盾、冲突、出走、去留,皆因一个摸不着看不透的“说得着”。结婚是因为说得着,离婚是因为说不着,私奔是为了说得着,出走是因为说不着。所有的世事都在说得着与说不着之间发展,人们也在说得着与说不着之间纠缠。整部,弥漫着一股说不尽的孤独荒凉,令人窒息,仿佛每个人到这世上走一遭,为的就是寻找一个心灵的共鸣,一个“说得着”的人。
然而这“说得着”不是说说就能“得着”,无论你是贩夫走卒还是东家还是县长,是地方官员还是市井小民,人与人之间,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大多数人反倒是生活在孤独中。为了排解这种内心的孤独,老县长做木工,小县长到处找人演讲,新县长和戏子手谈,东家养猴子,平民百姓玩不起这些怎么办,丢下活计千里迢迢跑一趟,只为跟说得着的人说一说。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有时候说得着也会变成说不着。牛爱国的战友原先说得着,老婆出轨了,千里迢迢的找他想要说说话,结果却是说不着。牛爱国大龄的姐姐结婚,是为了找个人说话。嫁的那个老宋,结婚前她一见就笑。结婚后,反而没笑过一次。
说得着说不着不关爱情,爱情这个词在这本书里根本没提及过。结婚,是因为说得着,离婚,是因为说不着。出轨,私奔,也是因为说得着。吴香香和老高有没有爱情?庞丽娜和蒋九有没有爱情?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说得着。两人说到大半夜了,一个说:“再说一会别的吧。”另一个说:“再说一会别的就再说一会别的吧”。一夜说的话比人家说的一年的都多。娶了牛爱香的老宋则对小舅子牛爱国说,这婚结得值,为什么,不是因为娶了他姐牛爱香,而是因为和小舅子牛爱国十岁的女儿牛百慧说得着。
而主人公杨摩西,老婆吴香香跟人跑了,他带着五岁的继女巧玲找,但随后继女真丢了,一个是私奔了的说不着的老婆,一个是走丢了的说得着的继女,他选择寻找继女。找不着老婆,他打算找半个月回乡,而丢了继女,再无一个可说话之人,他却是选择永远不回去了。
“比海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是的,逼仄的生存空间,只有把我们的心灵寄托别处。
老汪的六岁的女儿灯盏溺水死了,灯盏死的时候老汪不伤心,一天忽然看到窗台上一块月饼上小小的牙痕,悲从中来,跑到女儿溺死的缸前大哭一场,然而满心满腹的话无人可说,于是,每到初一十五,就一个人村里乱转乱走,到后来,走也不管用,干脆拖家带口出走,从河南到陕西,一个县一个县地走,直到走到一地,觉得心不乱了,才停下安顿。看到这一段,满心的伤满心的疼,莫可名状。想起这些年,无人可说的境况。朋友说,出去走走吧,出去散散心也许就好了。然而,心到了外面都是乱的,唯有回到那个熟悉的小小的窝,方觉得平静。老汪的出走,是为了心的平静。我的不出走,也是为了心的平静。
人活一辈子,就是为了找个说话的人。而这个人,必然是个说得着的人。在《一句顶一万句》里,生活都在说话里头。
比如老汪在私学讲课,讲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因为身边没有朋友,朋友远道而来可以和自己畅谈,排解孤独忧愁,自然高兴,但如果身边已经有谈得兴起的朋友,远方来客反而是妨碍了和朋友的交谈,怎么还会高兴。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却一个人伤心的流下了眼泪。
书中还有大量的出自于农民的朴实的话,满满的生活的智慧:
“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
“我还看穿了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个朋友吗?”
“同来的往往有隔阂,过去互不认识的,处着处着倒能成为朋友”
“与亲兄弟说不着,路上与朋友倒说得着。这时贩葱就不单是贩葱,还为个说得着”
“当面骂人不算欺负人,骂过第二天,老蔡又把老裴挨骂的情形,当作笑话,说给别人,就算欺负人了”
“已经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
“原来世上的事情都绕,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
“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都藏着委屈”
“不为找娃,走到哪儿不想娃,就在哪儿落脚”
“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
“啥事得看人的内心。可世上啥最毒?就是人的心。人心毒不是说它狠,是说大家遇事都不往好处想,盼着事怀。在人眼里,而从此有了短处;本来是一只耳垂,现在整个人都有了毛病”
“儿的短处说到明处,一辈子没有把柄在谁手里”
“人在干东的时候,都在想西”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咱自己啥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有苛求了;咱自个儿说不起话,就不能怪别人有言在先了”
“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
“如果不愿意,你早不说这事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
“知道自个儿是谁,才能明白往哪去呀”
“原来闪亮的一面,就是狠毒的一面”
“过去认为她对自己不亲是两个人脾气不投,或吴摩西不会说话,或干脆嫌吴摩西没出息;现在看,这些并不主要,主要还是对人。吴香香似换了一个人。或者说,不是吴香香换了,是吴香香身边的人换了。这就不是一个把谁杀了能了解的事”
“说一件事,不知从何处下嘴;嘴下得不对,容易把一件事说成两件事,或把两件事说成一件事。有条理,把一件事说完,再说另一件事;说一件事时,骨头是骨头,肉是肉,码放得整整齐齐”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但这个意思已无法解释。因为时候变了,场合变了,人也变了。话走了几道形”
“时过境迁,再找到这句话,这句话也已经变味了”
“自己心乱之时,原来并不适合找熟人,还是跟不熟的人在一起自在些”
“自己的心事,自己未必能掂出它的分量”
……
每一句都能拎出来发朋友圈,这便是来自于这些平民百姓的、生活深处的智慧。
《一句顶一万句》里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只有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在命运巨轮面前的最直接的反应,孤独了就寻找,找不到了就离开,就像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一样自然。无论剃头的杀猪的卖豆腐的喊丧的赶驴的,这群连个完整的姓名都没有的一概在姓前面冠以“老”称之为老马老杨老段老李老裴的人,在那片土地上,按着自己质朴的意愿休养生息繁衍。
他们完全不在乎姓名这外在的称呼,主人公的姓名莫名从杨百顺变成吴摩西再到罗长礼,内心纠结的只是一个找事由以及一个说得着。生活里所有的跌宕起伏,变故冲突,都用平淡的笔触一笔带过,然后进入下一个角色或生活,然而这个平淡得有些直白的故事读完,心里就留下淡淡忧伤,扯不开挥不去。
吴摩西、牛爱国,就像一个轮回,一个出走,一个回归。故事里的情节,都出自于最自然的反应,最纯真的感情。对一个地方的人或事伤了心,便换一个地方生活,到一个地方心不乱了就留下,简单粗暴。他们就是这么一边在命运洪流中生存一边在汹涌的人潮中穷其一生之力去寻找一个能够抚平孤独、温暖灵魂的交集。对比之下现代社会那些深夜从灯红酒绿的聚会中回到清冷的家内心倍感孤寂、翻开满满的通讯录却不知道打给谁的人们,并不比这群延津乡下人快乐,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一句顶一万句”大概永远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梦想吧。
期谷爱凌强推书籍
?
《一句顶一万句》随感
如果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谈读后的感受,我要选这句——“啥叫悲啊,非心所愿叫做悲!”
老汪爱一个人四处乱走,不走就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当老范不解他走来走去的意义,便劝老汪去找,老汪摇头却说:“找不得,找不得”。而本书结尾中当宋解放劝牛爱国回来的时候,牛爱国却说:“不,得找。”找什么?又为什么找不得?我在想,找的也许是内心存活的希望,而找不得的原因却是现实的悲凉吧。
吴摩西找吴香香是找,找巧玲却是真找;牛爱国找庞丽娜是找,找章楚红却成了真找。找是为了面子,真找是为了感情。吴摩西是巧玲的继父,可这半辈子却唯独与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五岁孩子说得来,父亲和他不亲、兄弟和他不亲、老婆和他不亲,多年来内心的孤独在巧玲这得以解脱,可却又阴差阳错的丢了巧玲,于是改了名换了姓,开始了随走即生的生活,半生而找不得,成为了终身的遗憾,岂不是现实的悲凉?
就为了寻找那份亲,几十年后的巧玲,也就是曹青娥,也开始寻找梦中的延津,找不到爹,却要去找拐卖她的老尤,因为老尤是所有事的病根!她也并不是想找老尤,是为了问一句话,也不是真要听老尤说一句话,而是要找到她心里的答案,她希望老尤不是真的想卖她,而是为了拿钱做点事。似乎得到这样的答复,就会放下怨恨,心里寻找的那份善念就不会破灭。可终究不得结果,悲凉无望。
曹青娥嫁到牛家庄的第二年,半夜跑了,她没有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去了延津,而是去找了侯宝山。她和牛书道说不到一块,结婚一年就吵了八十多架,甚至从此不怕天黑。侯宝山是活在她心底的幻想,她甚至要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只为要侯宝山可以离婚的一句话。可是当她看到以前那个细高个儿,爱戴白手套开拖拉机的侯宝山,已经被琐碎的生活磨没了风度,她一句话都没说的走了。她要找的侯宝山已经死了,也不是侯宝山死了,是她心里的梦死了。
生活中的我们也总会执拗于一件事,就为找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寻一个可能实现的梦,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得找”啊!于是,我们不安的灵魂就四处苦苦寻觅,可是真的找了,多数时候又总是会被现实击得粉碎,何等悲凉!
? 忽想起徐志摩为林徽因写过的那首诗里说的话:“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结果魔咒般的,后来志摩真的去找了,只是他没走小巷,虽没有荒野的凌乱,却没能飞过死亡的帷幕,突兀的陨落了。
不找吧,孤独;找吧,可能找来的就是比孤独更可怕的绝望。就如曹青娥说的:“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觉得刘震云像一个“温柔的杀手”,文中总是提到人们在怨气怒火中有的欲望,其实刘震云也在“”,但他没用刀,他就用最浅白的语言,最简单的事给你慢慢悠悠的讲那么个真相,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绕不开这个理儿,你若不认,就去找,可是可能找了一辈子都很难找到,人活着,却好像也死了,因为说不到的孤独、因为找不到的悲凉。
《一句顶一万句》之戏曲
不愧是谷爱凌推荐的这五本书
《平凡的世界》
推荐语:
别人逃避苦难,路遥赞叹生命,别人躲避痛苦,路遥讴敬人生,其实是一段平凡却热血,温暖又动人的成长故事,但是大家都赞叹这是一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一句顶一万句》
推荐语:书里的每个人都特别亲切,刘震云说话的方式让人特别舒服。
《秦腔》
推荐语:
贾平凹的第十二部长篇,农村生活二十年的变化和冲突,一曲感人肺腑的乡土挽歌,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白鹿原》
推荐语:
遍地的黄土,满满的粮仓。豪情的爷们,骚气的婆娘。严厉的家法,打滚的娃娃。彪悍的土匪,贪婪的军阀。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我们都是螳臂当车的徒,白鹿原正是一副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画卷。
《次第花开》
推荐语:
在这本经典好书《次第花开》里,希阿荣博堪布用干净朴实的文字,道出面对生命起伏与困难的智慧与办法,帮助我们快乐生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有没有人读过《一句顶一万句—唐骏职场心路》这本书···求读后感啊····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 古希腊 悲喜剧、 印度 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 《 一句顶一万句 》 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上层喜欢,普罗大众更喜欢。“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县长老史在小韩走后,从江苏引进了一个锡剧班子,把老詹的教堂,改造成了一个戏院。起初,延津的百姓听着像猫叫;久而久之,延津人民也听出门道了,“咿咿呀呀”的锡剧,倒比河南梆子要细致一些。延津虽然在河南中部,但多少流行一点锡剧的影子,以后刘震云老师的《一日三秋》会告诉大家《白蛇传》引出“一个笑话”的故事。
瞎老贾会弹喜曲儿,如《打雁》、《算粮》、《张连卖布》、《刘大嘴娶亲》等;也会弹悲曲,如《李二姐上坟》、《六月雪》、《孟姜女》、《塞上泪》等。听喜曲儿老詹不以为然,听后摇头一笑;听悲歌一曲,听罢李二姐、窦娥、孟姜女、王昭君这些苦人儿的满腹冤屈,往往头垂到胸前,感叹一声:“这曲儿里说的苦,就是主要救的呀。” 又拍着桌子正色说:“这就是主存在的理由!” 接着感叹瞎老贾弹出了主的心。又摇头感叹,一个能懂主的心的人,为啥还不信主呢?便想让瞎老贾信主。没想到瞎老贾说:“既然我都知道他的心了,为啥还信他呢 ?
老詹不明白中国人的戏剧观,认为“中国人就往往把为人看成和演戏一样,盖以为生命的过程,如同剧情,有悲欢离合;人性的善恶,如同角色,有生旦净丑”;罗锦堂还引用了一个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话,中国民族“是一个富于戏剧本能的民族”,“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就无异是戏剧,世界就无异是剧场”。
延津竹子社老板老鲁喜欢晋剧,他嫌河南梆子不过瘾,没有晋剧的高门大嗓。 晋剧,汉族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外省称之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 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每一个 地方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曹青娥的父亲老曹的朋友老韩喜欢听上党梆子,老曹其实并不识戏,但是几天下来听《三关排宴》,《秦香莲》等,居然开窍,听出些戏的味道。年轻小温更是神情,直接掏出手绢擦拭眼睛。戏里说的故事,分明是人生。
戏曲是熔歌、舞及其他艺术形式为一炉,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人物、敷演故事的表演艺术。戏曲中的唱,指传声、传情的歌唱;念,指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念白;做,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传统武术和翻跌的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 ?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除了戏曲是在物质低下的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没有布景,舞台条件十分简陋等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使然,即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
中国戏曲本身剧种繁多,据初步不完全的统计,遍及全国的戏曲剧种有三百一十多个。这些剧种都具有上述三方面的艺术特征,但每个剧种在唱腔、表演上又各具特色,这就使中国戏曲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风貌。形成戏曲剧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地方言不同,戏曲音乐曲调各异。
戏剧可以丰富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流传的戏谚云:“形似非神似,神似方为真。形神合一体,方是戏中人。 书中所以 不仅外国传教士老詹懂了、没听过戏的老曹懂了、年轻的小韩也懂了......
左走右走
——读《一句顶一万句:唐骏职场心路》有感
读《一句顶一万句:唐骏职场心路》一书实属偶然,而面对浩瀚如大海的书籍世界里能有幸一睹也实属难得.对唐骏这位“打工皇帝”不可不谓是高山仰止、望尘莫及,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人正因自身没有一技之长、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地下更是恨不得自己就是另一个“打工皇帝”唐骏.怎奈一梦醒来发觉只是南柯一梦,碎觉悟,梦终究是梦,始终是遥不可及,可望不可即的.
且不论这本书是说唐骏职场20年的最新、最全面的心路总结,也不说这是读者学习唐骏的职场谋略、学习唐骏的人生理念的最好机会,更不说看了这本书就像出版商所为读者描绘的那样你会成为下一个唐骏.就以此类书籍而言,市场上可谓淋漓满目、数不胜数,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而言,虽然同样渴望着成功,渴望着拥有万众瞩目,但从小就被灌输着相似理念的我们又岂会少读这方面的书籍,虽谈不上麻木,但也是熟视无睹,毫无感觉了,故就读一本《一句顶一万句:唐骏职场心路》而言又有何影响?大不了也是在原有的冒似字字珠玑,句句惊心实则鱼龙混集、良莠不齐且不切实际的成功理论中增加一些谈资罢了.
再者,我们都是唯一的,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性格、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知识认知也不尽相同.纵然此书或是此类书籍中说的头头是道,句句经典,但成功之路岂可复制。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再现书中主人公或是作者一模一样的情境,也不可能作出一模一样的选择,何况说还会有每一个独立的大脑去判断分析面对的问题.退一步说,他可能按书中指引做对了一部分,但另一部分呢?做对了又能不能再现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那样如愿以偿的拥有成功呢?恐怕这没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吧?现实不是地图,也不是书本,它不可能指引你按图索骥的找到最终目标,你每时每刻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每个人经历的不同,面对的环境也不同.面临问题时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去判断、去做就好了,不必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的.成功有时只是一个俄罗斯转盘,或许它停下的那一刻所指的就是你,而你就是那传说中的儿,那个万众瞩目的成功人士,成功,有时仅是一种运气.所以说做任何事都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别人或书本给你的仅仅是一种参考,一种参照物罢了.
书籍固然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性情,但那也只是历经时间长河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的那一部分,而对于如《一句顶一万句:唐骏职场心路》的此类书籍切不可如奉圣经般顶礼膜拜,它就像是一部**,省略了许多生活的柴米有盐.它不可以帮助你解决现实的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