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案

2.三年级的课文《燕子》。教案,最好不要网上下载的。需要原创的。有课文插图最好。

3.谁又病句修改的教案呢?

4.句子教学设计的总结

5.长短句变化教学设计

6.初中语文病句教案

7.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句子类型辨识与运用教案_句子类型与句式变换教案

导语:鲁迅先生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下面是鲁迅《故乡》的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

1、明确教学重点

2、抓住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做好预习

 教学重点

1、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

 课时安排

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

1、这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2、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实物……,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 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6、开头描写了故乡哪一季节,怎样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样?这个景物描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①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因是:

②“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因为

③“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得高墙”,这“高墙”指

④希望的有无,决定于

8、课后题二、三

9、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和杨二嫂各画一幅画像。

答:

l、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的主人公。因为他是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 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2、人物、情节、环境。

3、开端、发展、 *** 、结局。

4、《呐喊》,鲁迅,1921年,辛亥。

5、时间,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 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6、 从阴晦的天气、鸣鸣的冷风、苍黄的天色、纵横零落的荒村等方面描绘了江南农村的凋敝、荒凉及毫无生气。反应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看到这一切“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7、①统治压迫剥削的结果,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对神佛崇拜的思想束缚等因素造成的。

②故乡的萧条衰败,与闰土之间形成的“厚障壁”,已觉得故乡不值得留恋了。

③当时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④实践与斗争。

8、课后题二:闰土是这篇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先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然后说说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通过这些变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课后题三: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20年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她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那时的杨二嫂还是个安分守己的人。20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对“我”,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大大;出门便是八擡的大轿,还说不阔?”对闰土,她恶语中伤,说闰土在灰堆里埋了十多个碗碟,在运灰时一齐搬回家。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她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在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

四、熟读课文

理清下列问题;讨论预习作业: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 *** 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

(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刀这相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檬陇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的主题所在。)

4、 写杨二嫂的变化,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村经济破产的涉及面之广,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为了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5、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

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6、“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7、“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 *** 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刁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工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辨析段的类型。

作“练习五”:

(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於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六、教学小结

1、本文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写了四件事:返乡到家后,与母亲谈搬家的事;回忆少年闰土;杨二嫂索要木器;与中年闰土重逢。)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主要人物与衬托人物的?描写人物变化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前后对比,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是本文的独到特色。如,写闰土有小英雄与木偶人的肖像对比描写,还有娓娓而谈与呆滞麻木的谈话对比描写,等等。通过对比,表现了闰土经济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

3、文章主体思想?

七、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使用教材的构思}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让幼儿主动学习

教师要注意对教学思想的导向作用,对幼儿进行专业引领,不能机械地照搬照用,应依据本园的实际状况,本班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地组织,在活动前应为幼儿提供一系列组织教学活动的教材,随机地组织教学活动,千方百计地开发幼儿各项智力潜能。在活动中给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空间,搭建一个因材施教的平台,使每位幼儿感到都有自己表演的舞台

{教学流程}

1. 主要环节设计意图

(1)看图说句子

教师出示熊种树等贴绒教具。并请幼儿说一说

他们都在做什么?

然后逐一增加画面背景:如“初升的太阳”,“山坡等”,不断丰富画面内容;同时,教师通过提问使幼儿逐渐扩充句子的内容,并帮助他们记录逐一扩充句子,使幼儿学习扩句的方法。

例如:小熊种树

小熊在山坡上种树

每天早晨小熊在山坡上种树。

(2)比较例句

引导幼儿分析例句,看一看句子与句子之间有什么地方不同,帮助幼儿梳理扩句的方法。

例如:白雪公主跳舞

白雪公主在舞台上跳舞

每周日白雪公主在舞台上跳舞

(3)扩句练习

启发幼儿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进行扩句练习。教师注意帮助他们记录扩句的内容,以便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

如:小兔子浇水

小兔子在萝卜地里浇水

每天下午小兔子在萝卜地里浇水

(4)“句子接龙”。通过集体游戏,先请一个幼儿说一句话,后面的小朋友围绕前一句话的主题,依次做扩句练习,使句子越说越长。

例如:小明在锻炼身体。

小明在院子里锻炼身体

每天早晨小明都在院子里锻炼身体

(5)依以上方法进行缩句练习,以此来强化和引导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到了大班,幼儿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日常生活中有语言表达不完整或啰唆的现象。为此,我们开展了“扩句与缩句练习”通过分析幼儿在扩句与缩句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用增减句子修饰成分的扩句和缩句方法。

缩句就是句子的成分全部或者大部分云掉,只保留“主干”部分,即保留主干,云掉树叶,以便更好地表达句子的主要意思,缩句后,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

扩句就是在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句子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形象。

1. 扩句的原则

句子中不管加上多少修饰,限制成分,都不得改变句子的结构,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

2. 扩句的方法

(1)想象扩句法,

想象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中叙述的人或事物,想象他们(它们)的形象,用比喻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2)描述扩句法

描述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要说的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叙述。

(3)说明扩句法

说明扩句法,就对句子中所说的人或事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性的叙述,使句子的意思更详细、更明确。

3. 扩句的形式

(1)仿照例句填空扩句

(2)回答问题进行扩句

4.扩句的步骤

(1)读懂例句,听清指令,弄清扩什么内容,在什么位置扩句。

(2)看原句,弄明白句子意思,想想如何搭配词语才合适。

(3)按要求扩句

(4)对照原句,检查扩句

在活动区投放了“编一句满意的话棋盘”,棋盘上绘有不同的画面。幼儿通过掷色子的方式界定说的内容与说的顺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一的接龙扩句,凡出现重复句、错断句的为失败者,游戏则重新开始。

从实际教学中发现将扩句与缩句同步练习效果好。立体、贴绒等教具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大胆说图时,教师的引导语起关键作用。通过活动使幼儿掌握了“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他在做什么?”、“他是怎样做的?”等句式,并用其进行扩句缩句练习。

三年级的课文《燕子》。教案,最好不要网上下载的。需要原创的。有课文插图最好。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

 2.板书课题。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五、品味题目寓意。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六、课外拓展。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认识“耀、哈”2个生字;

 二、学习要求掌握的新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能适当的造出正确的句子;

 三、掌握关联词“使”和副词“恰好”的用法和意义。

 四准确、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的思路,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一、课文大意的讲解;

 二、“使”、“恰好”的学习及应用。

 三、教学目的:

 掌握重点生字词,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懂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知:

 请大家说说你们认为的“好事情”有那些?然后由此引入课题。

 (二)、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时请标出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不懂的词、句子。

 (三)、领读课文:

 读时注意音调、语气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学生自读: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五)、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词语:

 学习生字:

 恰qiā:正好;部首:忄;笔画数:9;结构:左右;组词:恰好(正好)、恰恰、恰巧(凑巧)。

 委:wei :的确、确实;部首:禾;笔画数:8;结构:上下;组词: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和待遇,心里难过。)委托(请人办理。)委曲(弯弯曲曲)

 枪:qiang一种兵器;部首:木;笔画数:8;结构:左右;组词:手(qiang)枪、枪(qiang)支。

 井:jing能取水的深洞;部首:井;笔画数:4;结构:独体字;组词:井水、水井。

 捞:lao从液体中取东西;部首:提手旁;笔画数:11;结构:左右;组词:捞鱼、捞取。

 扰:rao扰乱,搅扰;部首:提手旁;笔画数:7;结构:左右;组词:打扰、扰乱。

 抚:fu安慰,慰问;部首;提手旁;笔画数;7;结构;左右;组词:抚爱(照料)抚摸、抚养(爱护并教养)

 学习词语:

 使:如果。表示设的关联词。例如:使有事情,请告诉他。使我现在有钱我就给你买玩具。

 恰好:副词,正好,刚好。例如:今天恰好是我的生日。

 讲话:说话。例如:请你上课时不要讲话。

 饭碗:盛饭的碗。

 里头:一定的范围或时间以内。例如:这里头有西瓜吗?

 二、巩固练习:

 男女生对比读生字、词;分组读、各小组间开火车读生字、词。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生字、词语的读法及意义、用法。

 四、布置作业:

 写生字、组词。

 第三课时

 一、讲解课文:

 1、文中有几个主人公?是谁?

 (四个;分别是:小尤拉、妹妹、奶奶、妈妈)

 第一自然段:(老师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三自然段:故事的开头。

 问题:1、小尤拉想的第一件好事情是什么?

 (以上问题可用原文回答。)

 重点词:

 使表示设的关联词

 第四至六自然段(男女生搭配读):讲了小尤拉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妹妹的。

 问题:

 1、小尤捞为什么叫妹妹走开?

 (因为他想着救掉进井里边的妹妹而不愿意陪她玩。)

 2、小尤拉想的第二件事情是什么?

 重点词:恰好

 第六至十自然段(男女生搭配读):讲了小尤拉是怎样对待奶奶的。

 第十至十五自然段:讲了小尤拉只想着所谓的好事情,而不愿意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

 讨论:

 1、为什么小尤拉不愿意做这些事情?

 2、小尤拉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3、我们以后要怎样做?

 重点词:恰好

 二、巩固练习:

 1、分小组表演这个课本剧。

 2、用汉语讲这个故事。

 三、小结:

 这篇课文以小尤拉为主人公,他确实想做好事情,可是他总不去做,最后什么也没做。

 九、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十、板书:

 2、好事情

 救妹妹

 小尤拉的好事情 救奶奶 事情不论大小,只要

 对人有帮助就是好事

 救小狗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学习,学会运用重点生字词,懂得事情不分大小,只要去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就是好事情,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日出时

 雄伟壮丽

 1.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想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2.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在讨论中,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寻找秋天,你找到了什么?

 (估计:树叶、果实熟了、天气变化等)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秋天。

 齐读第5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音节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

 4.标一标本课有几句话。

 三、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分句朗读:

 第一句:(1)指导生把这个长句子读正确。

 (2)自己读这句话,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

 自己正确的再读这句话。

 (3)范读

 生注意师是怎样读出长句中的停顿的。

 (4)生自己体会读。

 过渡: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文中的小朋友怎么说的?快读一读2——4句。

 (1)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指导如何讨论(1)每个人都发表意见。

 (2)组长注意听。

 (3)组员倾听,发表不同意见。

 (4)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评读:熟练、感情、语气)

 讨论:小文、小方、小力说秋天是蓝色的、**的、红色的,各指的是什么?

 讨论后,指名说一说。

 第5句:

 (1)最后一句结束的是什么号?(问号)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自己读读,师指导读,指名读。)

 (3)自由发言: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

 2.诵读品味

 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指导:按句背、连起来背

 (1)生独自试背

 (2)检查背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感受到了秋天多彩的颜色。愿你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美丽的秋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谁又病句修改的教案呢?

3 《燕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

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

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播放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

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

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讨论.

5、下面我们就用讨论过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

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读懂长句;背诵课文.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

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

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

,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

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

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

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

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

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

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

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

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句子教学设计的总结

病句修改复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中学语文教学网 → 语文教案 → 病句修改复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09-12-11

教学目标:

1. 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准确辨识病句,

2. 能依照句子原意,准确修改病句,并能使用修改符号修改。

教学过程:

一、以小黑板出示病句,让同学们讨论修改方法并归纳病句类型。

(1) 用词不当

①感彩不当。 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

(2) 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②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③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

(3) 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②缺谓语。如: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②缺宾语。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4) 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 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5) 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 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②否定多余。 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

③范围不清。 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

(6) 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

(7) 表意不明(歧义) 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二、 修改病句的方法(原则)

1. 检查文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 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 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

三、如何快速有效辨析、修改病句

(一).注意关联词的前后搭配。

例1: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而且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例2: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分析:例1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应用“不但……而且……”,而“不是”应与“而是”搭配,例句就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了。

例2“无论”是表示无条件的关联词,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例句中“和”应为“还是”。

(二).注意出现“禁止” “防止”类词的句子。

例: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2006年 广东湛江)

分析:例句中 “切忌”已有“不要”的意思,应去掉“不要”。

再如: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2.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

3.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三).句中出现多个否定词时要注意。

例: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分析:“谁也不会否认……” 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表示否定的意思。(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去掉“不”。

再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谁也不能否认这不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四).注意句中的介词。

例:通过这次旅游,使我获得了不少收获。(2006年安徽省芜湖市)

分析:介词“通过……”,“使……”与后面的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

语,整个句子没有主语。应该去掉其中一个介词。类似的病句有很多如:通过这次才艺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2006年扬州市)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宁波市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6年宁波市)

(五).注意并列短语的搭配、语序情况。

例1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2006年山西省)

例2: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分析:例1句中先“讨论”再“听取”不合逻辑,属于语序不当的语病。应改为“听取并讨论”。例2 “注视和倾听着”这一并列短语中“倾听”可以与“报告”搭配,可“注视”与“倾听”就不能搭配了,句子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删去“注视和”。

(六).注意有关数量增减的句子。

例1:10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例2: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伐和毁掉。

分析:例1使用 “减少” “降低”“下降”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应改为几分之几或用百分比表示。例2“大约”“左右”都表示不确定,重复了,应该删掉其中一个。

(七).注意出现“能否”“是否”等词的句子前后搭配情况。

例1:一个人学习能否进步,与这个人善于钻研有重要关系。(2006年湖北省荆门市)

例2:各级人民取有效措施,关系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2006年北京市)

分析:例1 “学习能否进步”表示双提,后面与之对应的却是单承,前后不一致,产生语病。可以在“善于”后面加上“是否”。例2 “取有效措施”是单提的,“能否顺利开展”是双提的,前后不一致。应该在“取”前面加上“能否”。

(八).注意句子中词语的感彩。

例: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分析:“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能力提升:

再如:1.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的行径。

2.我军识破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了泸定桥,把他们消灭在河对岸。

四、巩固强化练习

认真阅读讲义中的病句,用增、删、调、换等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1、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

2、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3、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4、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

5、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

6、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7、市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

8、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9、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

10、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

1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12、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

13、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14、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

15、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16、你交来的稿件,正在进行排版。

17、王总和李经理多次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18、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19、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20、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21: 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22、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

23、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

24、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长短句变化教学设计

  篇一:句子转换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巩固扩句和缩句的方法,掌握缩句的要求。

 2、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巩固句式变换的方法,能按要求熟练转换句式。

 复习重点:句式变换的复习

 复习过程:

 一、复习扩句和缩句。

 1.出示自学提示:

 (1)什么是扩句?什么是缩句?扩句与缩句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2)扩句与缩句要注意什么呢?

 (3)出示句子:小明读书。(扩句)

 小明在教案里认真地读书。

 我很难忘记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的那一天的夜晚。(缩句)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师小结归纳:扩句可在名词和动词前面增加修辞的成分,缩句先找了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然后把修辞的词语删去,如“的”字前面的成分,“地”字前面的成分,“得”后面的成分。)

 4.请学生说说缩句关键要注意什么?(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5.练习:扩句,至少扩两处。:

 (1)红旗升起来了。

 (2)月光照耀着大海。

 (3)战士冲向阵地。

 (4)路灯发出光芒。

 (5)太阳升上天空。

 缩句:

 (1)运动健儿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2)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宝贵的时间。

 (3)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那棵枝叶茂盛的榕树。

 (4)六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苹果。

 (5)彭总经常检查海防前线战士们的战备情况和训练情况。

 二、复习改换句式。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

 1、出示句子,能否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

 (1)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2)这么美的水真吸引人。(改为反问句)

 2.学生练习做题,交流评议,并归纳总结方法。

 转换方法: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同样,也可以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首先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句号改成问号。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

 3.练习巩固,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

 (1)革命战士连牺牲都不怕,更不怕困难。

 (2)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3)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更重要的事了。

 (4)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

 (5)日子过得这样好,难道你还不感到满足吗?

 (6)对于这种破坏纪律的行为我们怎么能不闻不问呢?

 (二)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改为肯定句)

 2.学生做题,并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方法:

 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4.巩固练习:

 (1)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2)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改为双重否定句)

 (3)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改为肯定句)

 (4)这件事情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改为肯定句)

 (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出示句子:

 (1)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2)妈妈说,她今天去开会。(改为直接引语)

 2.学生做题,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方法:

 (1)改变人称,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者第一人称),如果是第二人称则改为引号以外的具体人称。

 (2)改动标点符号,冒号与逗号互换,去掉或加上双引号。

 (3)如果与到问句,则改为表示商量的祈使句。

 (4)增删个别词语,保证语句的通顺。

 4.巩固练习,将下列句子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互换:

 (1)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2)老师对我说:“您明天把作业交到我这儿来。”

 (3)鲁迅在回信中说,他的信如果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4)向阳告诉爸爸,妈妈打来电话,叫爸爸明天十点去火车站。

 (四)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出示例句:

 (1)伶俐的猴子激怒了船长的儿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指导员交给了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做题的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互换的方法:一般句式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不仅是形式的改变,句子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变化。改为把字句时,原来的主语(施动者)得到强调(放在最前边);改为被字句时,原来的宾语变为主语(受动者),被放到了强调的地位(放在最前边)。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4.巩固练习,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2)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3)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4)少先队员把盲人叔叔扶过了马路

 (五)把句子改为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

 1.出示例句: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田里的青蛙叫。(改为拟人句)

 (3)教室里很安静。(改为夸张句)

 2.学生做题,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3.师生共同归纳方法:改比喻句,一样事物(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另一样事物(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改拟人句,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改夸张句,夸张句:分为夸大和夸小两种,多是讲程度的。夸大比较常见,先说说夸小,如,这个山凹就有巴掌大的地方。分析:真的就有巴掌这么大的一块地吗?不可能,只是夸小了,来说明他的地小。

 4.巩固练习。

 (1)岸上的树林都在哗哗作响。(改成比喻句)

 (2)阳光映照之下,湖水跃起粼粼波光。(改成比喻句)

 (3)天气真热啊!(改成比喻句)

 (4)小河流向远方。(改为拟人句)

 (5)花儿开放了。(改为拟人句)

 (6)这座山很高。(改为夸张句)

 (7)这房间很小。(改为夸张句)

 (六)句子仿写。

 仿写题是近年来中考中的新题型,也是热门试题,既能考查考生理解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因而在中考试卷中大量涌现,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1.套用式仿写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1: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接套用。

 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续写式仿写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例2、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句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用了“读出了”的句式,内容上以拟人的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参考示例: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

 3.命题式仿写 给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

 例3.仿下面例句,以“校园”二字开头写一句话。

 例: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抽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校园: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例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表达了家园对于流浪者的重要意义。

 参考示例:校园是一畦充满希望的苗圃,让无数学子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参天的大树,校园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船,船里总装着老师对学生的情和爱。

 4.造句式仿写 实际就是仿照示例的格式造句

 例4.仿造下面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例句: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点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一眼看来,似乎给了同学们很大的仿写空间,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对该题要严格的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这个例句是设问和比喻构成的。而且要求进行重新选择新的本题和喻体。题目中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或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解题时,同学们要注意。

 如:友谊是什么?友谊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相互沟通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的良药,是团结奋进的火炬。

 5.开放式仿写:一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二是提供语言材料,但所写内容自定。

 例6.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例句:,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内容开放性大,要善于联想,自己选定陈述的对象。从例句看,无论选择什么事物,表述的内容必须符合事物的特点,还要包含一定的生活哲理。 参考示例:(1)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矿。(2)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3)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4)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符合题意即可)

 三、总结各种句式转换的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关怀我们。(改比喻句) 2.老师批改作业。(扩句)

 3.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改拟人句)

 4.一匹匹骏马在美丽的大草原上飞快地奔跑。(缩句)

 5.一群蚂蚁吃了一条大青虫。(改为把字句与被字句)

 6.我忘不了童年的一件件趣事。(改反问句)

 7. 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改陈述句)

 8.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直接引语)

 9. 王小明对李芳说:“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改转述句)

 10.这次活动全班同学都参加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11. 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A、时间好比一个万花筒,它能让我们看到世间百相。时间好比一块试金石,它能帮助我们分辩出真善美和丑恶。B、时间好比一本教科书,它能帮助我们阅尽人世的沧桑。时间如同一口百宝箱,它将让我们尽情领略生活的幸福。)

 12.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希望是河的对岸,即使跳不过,也能够游过去。②风是海的同伙,会把你扔进无边的波涛。)

 13.照例句,任用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絮。

 答案:教室前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14.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句式字数要求跟例句相同。

 奶奶说我是一颗小小的开心果 ,总能使她满是皱纹的脸,绽开欢乐的花朵。

 答案:爸爸说我是一只快乐的百灵鸟,总能使他满是烦恼的心,升起奋进的火苗。

 15.仿写句子:桌子说:“做人要脚踏实地!”粉笔说: .

 16.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 。

 17.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

 18. 例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仿句:如果 ,就 。(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篇二:句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动具体;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生动的句子,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具体的句子。

 2、通过练习,进一步领会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写出生动具体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想写出好的,美的文章吗?

 2、文章是由一段一段组成的,段是由一句一句写成的,所以,把句子写好,就是写好文章的基本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得具体而生动。 板书,读课题,质疑:具体、生动

 二、在( )里填上怎样的词语,才使句子更具体。

 1、 小鸟在树上唱歌。

 ( )的小鸟在树上( )地唱歌。

 2、树上结满了苹果。

 ( )的树上结满了( )的苹果。

 三、下面请自己读读这些句子。找找它们的不同。

 A比较领会。

 1、多媒体:①秋天,银杏树的叶子黄了。

 ②秋天,把**给了银杏树。

 ③秋天,把**给了银杏树,**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

 ④秋天,把**给了银杏树,**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B引导比较。

 第二句和第一句比较,写出了银杏树的哪个特点?

 这两句哪一句优美?(这就是生动)

 板书:生动就是句子写得优美。

 第二句里使用了一种方法把句子写生动了,你们找到吗?

 聪明极了,就是拟人手法,把秋天当作人来写。

 第二句再和第三句比较,哪一句更优美?

 对极了,是第三句,那么使用了什么方法把句子写得比第二句更优美了? 真会发现,就是比喻句。再想想,第三句,除了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外,还写出了叶子的什么?(形状)

 对啊,他把叶子的形状也写出来了,这就是具体,你能吗?试试看: 板书:具体就是能写出食物或人更多的特点。

 秋天的树叶形状各异,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有的树叶像……

 再看看第四句和第三句相比,又写出了叶子哪一方面?(叶子被风吹动时的样子。)

 这就更加具体了,又用了什么方法写生动,把叶子当作人来写。

 3、小结:可见,要把句子写生动,就要用比喻、拟人、还有夸张等方法法,

 要把句子写具体,就要写出多个的特点。下面让我们学以致用,把这两个句子写生动,写具体。(同学交流)

 四、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具体、生动。

 如下面例句: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田里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上面的几句话都是排比句,它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五、练习巩固:

 会说还要会写,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书写工整;用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

 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

 秋天,苹果熟了。

初中语文病句教案

1.初一作文指导课"长句与短句"教学设计

长句与短句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句、短句的特点 2.学会将长句转换为短句 教学重点: 1.遵循长句变短句的原则 2.掌握长句变短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嵌套型长句的变换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简述 长句变短句是高考语言表达题目四大类型之一的句式变换中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也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 二、长句与短句 观察大屏幕上的这个例句,回答问题。

例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及围绕它作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 1.凭直觉判断,这个句子是长句还是短句? 2.观察这个句子的特点。

学生回答,长句。长。

(长在哪里?)字数多,容量大,结构复杂。 归结提出长句,像这样的具有字数多,容量大,结构复杂等特点的句子。

3.长句是这样,那么短句呢? 学生回答,字数少,容量小,结构简单。 出示短句。

例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带负电。

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旋转。 4.观察例1与例2,由例1到例2的变换就是长句变短句,两个例句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变化?语序,词语呢? 明确:句义不变,表达形式变化,调整了语序,增删了词语。

5.思考长句变短句的实质。 明确:在题目要求下,将一个长句变成几个短句,不改变原意,可以调整了语序,增删了词语。

实质就是将一个复杂句变成几个简单句。 三、示例操作: 例3(2001年全国卷)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 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思考:“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变换之后,表意更为清楚。换言之,相对而言,这个长句的表意就不是很清楚。

2.读所给长句,思考:长句表意不是很清楚在什么地方? 3.从压缩语段的角度看,这个长句的重要信息是什么?次要信息是什么? 明确:重要信息——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 次要信息——“机器人”前面铺排的三个长长的定语。 长句意思表达不够清楚的症结,是两类信息的交织,解答题目的原则就是要把两类信息分割。

4.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1、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产生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答案2、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5.观察两个答案,有什么不同之处,共同之处? 明确:表述顺序不同。答案1先说重要信息,再说次要信息。

答案2先说次要信息,再说重要信息。表述不同,但都实现了长句变短句,是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共同之处是两个答案都对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进行了分割。 6.总结做题经验。

高考长短句变换操作的实质就是信息的分割。 四、练习提升 例4. (2005年广东卷)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学生练习,教师提醒,题目的要求,变换的实质是分割信息。

明确:重要信息——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 次要信息——新型星际“指南针”。

前面铺排的三个长长的定语。 长句意思表达不够清楚的症结,是两类信息的交织,解答题目的原则就是要把两类信息分割。

出示参考答案 答案:①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②这种新型星际“指南针”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

③它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④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总结做题经验。 1.印证了我们的认识,高考长短句变换操作的实质就是信息的分割。

2.我们看到了2001年全国卷长句变短句题的影子。题目中的次要信息虽然变得稍稍复杂了,由三个并列成分变成更复杂的三个成分,后者的内部又是并列成分的并列,但是题目的类型没有变化。

3.短句表述时,为了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答案使用了代词,“这”,为了独立成句,用代词“它”做后面短句的主语。 例5. (2011 大纲卷)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 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面形成的书面材料。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明确题目要求,明确操作方向。 教师巡回查看学生做题情况。

出示答案。 [参考答案]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写的书面材料,它常常对前一阶段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

2.幼儿园小班语言领域我家的变化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在学会念儿歌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到在幼儿园是快乐的。

2、让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进入幼儿园后就不要对爸爸妈妈恋恋不舍,要做一个独立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难点

消除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也是家。

活动准备

色彩鲜艳的各种玩具

活动过程

1、布置环境,在活动室里布置几个布娃娃,减少桌椅,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幼儿活动,使幼儿园环境接近家庭。

2、大带小,来园时,让大中班的哥哥姐姐们在门口欢迎,介绍姓名互相对话,共同游戏使新来的小班小朋友感到有伙伴,增加安全感。

3、教师尽可能做到在学唱儿歌的同时,搂抱每个孩子,与孩子说几句亲切的话,与他们共同游戏。

4、多安排自由活动,少坐在座位上。

5、对话,今天你认识了谁?来幼儿园是高兴的。

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

我考虑到小班孩子年龄小,刚进园,我会用情景贯穿整个活动,要用妈妈的语气告诉他们,大家已经长大了,进入幼儿园后要认真的学习本领,做一个合格的小班幼儿。

如果条件允许多发一些发响声的玩具各一些机动玩具,像在家一样自由取放,效果会更好。

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西班牙斗牛士》,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二)展开新课1.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6396431声音?(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

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在今天的让橡皮筋发声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写,再拨弹。

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同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是赫兹。(三)总结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科学教研员邓老师和叶老师的点播指导下,我感受颇深:1、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学素养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

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

一样新东西的出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

《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

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教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

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

4.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火柴(打火机),蜡烛,白纸,黄豆,沙子,筷子,筛网,白糖,长柄的金属汤勺,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杯水和一块糖)它们也是物质。看老师做一个动作。

(老师把糖放进水里)老师做了什么?对,把糖放进水里,也就是说把糖与水混合在一起,如果从物质的角度说,我们把它说成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混合在一起,可以吗?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物质混合在一起的现象比较多,比如说炒菜的时候把调料与菜混合在一起;喝豆浆的时候喜欢往豆浆里加一些白糖,等等。我们还知道物质总是在或快或慢的发生着变化,那么同学们想想,物质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会)如果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愿意与老师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同学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混合沙和豆子1、观察沙和豆的特点师: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就从我们准备好的沙和豆开始吧。根据我们探究的课题,同学们猜测一下,我们准备用沙和豆做什么实验呢?(把沙和豆混合在一起,观察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贴上纸条:沙与豆混合之后。

同学们想,变化是通过比较才发现的,那么沙和豆是否会发生变化是通过与谁做比较得出来的呢?(根据回答帖纸条:沙与豆混合之前)。所以我们要先观察沙与豆的特点,把杯中的沙和豆倒在白纸上一些,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2、学生做记录。 3、汇报。

4、混合沙与豆 师:现在我们把沙和豆混合在一起,同学们想是把所有的沙和豆都混合在一起吗?为什么?我们把倒在纸上的这部分沙和豆称作样本,我们为什么要留样本呢?同学们看,我们科学实验的每一步都是有它的科学目的的,都是非常严谨的,所以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想想为什么,养成认真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我们现在根据生活经验来预测一下,沙和豆混合之后不会不发生变化呢?(生预测)现在我们就把杯中剩下的沙倒入装有豆的杯中混合,用筷子进行搅拌。

同时观察在混合沙和豆的过程中,沙和豆发生变化了吗? 5、汇报 6、分离沙和豆的混合物师:同学们说沙和豆有些变化,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么有什么证据来证明沙和豆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分离混合物)分离混合物有哪些方法呢?最快最方便的方法还是用筛子筛,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同学们只筛一部分混合物就可以了,还有筛混合物的时候,不要取的太满,否则不容易筛。好,我们再准备一张纸开始筛吧。

7、观察分离后的混合物有没有发生变化。 8、汇报 9、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是啊,沙和豆都有了一些变化,像同学们说的,豆的颜色变暗了,表面有一些划痕,沙子颗粒变小了,还粘在了豆子上,但是这种变化只是形态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沙还是沙吗?(是)都还是豆吗?(是)对,它们的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板书:没有明显变化)三、观察白糖的变化 1、观察白糖 师:是不是所有物质混合的变化都像沙与豆这样没有明显的变化呢?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根据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我们准备用白糖做什么实验呢?(给白糖加热)结合混合沙和豆的实验,我们要一步一步怎样做呢?同学们自己来设计这个实验。

好,现在就来观察白糖特点。在记录单上做好记录,并进行预测白糖会不会发生变化。

2、生做记录并汇报 3、给白糖加热 (小黑板出示实验要求① 加热用的白糖数量不要太多;②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③观察时眼睛离白糖不要太近;④加热结束后,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和桌面直接接触;⑤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⑥观察蜡烛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生开始做给白糖加热的实验。

师巡视指导。 4、汇报 根据汇报纸条出示:白糖变成黑色炭化燃烧;白糖熔化;蜡烛熔化;蜡烛油汽化后燃烧。

四、师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白糖和蜡烛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明显吗?这样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呢?科学家进行总结并分了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小黑板:(书29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判断白糖的学生汇报的白糖和蜡烛的各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并进行连线。

五、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变化分为哪几类了吗?我们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再来判断上课开始老师举例说的物质混合在一起的现象属于什么变化:糖与水混合属于什么变化?(物理变化)调料与菜混合属于什么变化?(物理变化)豆浆加糖属于什么变化?(物理变化) 六、总结并延伸:这节课我们学到。

5.课教案《成语修改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 (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

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

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初中语文病句教案大家有认识或了解的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病句教案,供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病句教案

教学内容:初中语文常见的病句及修改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

2、如何修改这些病句。

教学重点:常见的病句类型及修改。

教学难点:如何修改常见的病句。

教学 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交流时、平时写作时往往会出现一些 句子 ,它们读起来给人的感觉不顺畅;还有的人在说话时你会觉得他的话前后矛盾、重复累赘;还有很多......为了避免我们平时说话、写作时不出现或少出现这些状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常见的病句及其修改。

二、新课教学

1、话题引入:

(1)请同学们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哪些病句?

(2)请学生回答病句的常见类型。

(3)教师补充并作小结。

2、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语序不当、重复累赘、用词不当、句式杂糅、关联词不当、不合事理、分类不当、否定误用。

3、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各种类型。

①成分残缺:主要是指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

例如:通过学习,使我们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病因:缺主语。 改正:去掉“使”即可。

又如: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病因:缺谓语。 改正:应在强国后面添加“奋斗”。

再如: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病因:缺宾语。改正:在现代化后面添加“的道路”。

②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 心语 、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这个公司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病因:质量与提高可以搭配,但数量与提高不能搭配,应该为“数量增加”。

③前后矛盾: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病因: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应删去“否”。

④语序不当: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

“ 调查问题”应放在“研究问题之前”。

⑤重复累赘: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

这类病句是由于语义重复造成的,修改时将同义的词语删去一个。

⑥用词不当 :如: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较生疏。

“对 ”弄错了对象,应改为“我们对仿生学这个词”。

⑦ 句式杂糅:把两句话的意思放在一句里说。

如:他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应该为: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市,或他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⑧关联词不当: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错用、滥用、 配对 不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

如:只有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只有”应对“才”,所以,应把“就”改为“才”。

⑨不合事理: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或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如:深蓝的夜空中明月高照,繁星密布。明月高照时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月朗星稀”。

⑩分类不当:如:商店里摆满着香蕉、梨、苹果、萝卜等许多水果。

“萝卜”属于蔬菜,不属于水果类,应删去。

否定误用:如:难道能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删去“否”字。

巩固练习

(一)、(多媒体展示)

1、下面这个病句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请你改好它。(每种改法只能改动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近日,有关部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 动物 。

修改①

修改②

2、修改下列病句。

①近日,在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抗SARS药品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②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③听了英雄的 事迹 报告 后,大家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④新闻工作者要为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

⑤平潭海滨水温净,浪轻柔,是天然的一个海水浴场。

⑥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无大疫,驻鄂某部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

⑦ 除夕 之夜,月明星稀,我和小朋友们尽情地放着鞭炮。

⑧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⑨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⑩他是巢湖市在省里挂职的领导。

⑾超市摆放着方便面、火腿肠、辣条、炸鸡翅、瓜子、果汁等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

⑿正如江姐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强勇敢的形象真的使我感动啊!、学生讨论思考:第一组:完成前三个 第二组:完成3、4、5题

第三组:完成6、7、8题 第四组:完成9、10、11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完成上面病句。

明确:1、.①去掉“一切”

②“野生 动物 ”后面加上“的行为” 。

2、 ①“唤来”改为“吸引”

②“增加”改为“提高”

③“长时间”“久久”保留一个

④结尾添上“的舆论氛围”

⑤“天然的”与“~一个”位置互换

⑥“防止”改为“做到”

⑦去掉“月明星稀”

⑧应将“发现”与“纠正”对调

⑨将“就”改为“才”

⑩应该为“省里在巢湖市”

⑾“果汁”属饮料,是喝的

⑿病因:应当用两句话说的,放在一起,使句式杂糅了。

这个句子可以改为“江 姐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强勇敢,她的英雄形象真使我感动啊!”

课堂小结:

指名请学生 总结 。

课后练习: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病句的常见类型 二、各种病句举例 三、巩固练习

成分残缺、 ①成分残缺:主要是指缺 、、、、、、、

搭配不当、 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

前后矛盾、 ②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动宾、

语序不当、 、、、、、、、、

重复累赘、

用词不当、 、、、、、、、

句式杂糅、

关联词不当、 、、、、、、

不合事理、

分类不当、 ⑩分类不当:如:、、

否定误用。 (11)否定误用

教学 反思 :

课后练习

1、修改下面病句。

①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②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2、对下面这段说明性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

①老鼠在动物学上称为哺乳纲,目前全世界有2500多种,②有300亿只,是世界人口总数的5倍多。从 动物 进化观点来看,它的 资格 比人老。③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它们的踪迹,人类只有两三百万年历史,而老鼠至少有四五千万年的历史了。就是希腊水温高达90摄氏度的维库拉热泉里也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烫鼠,即使放在开水里,④它照样浮上浮下,东游西窜,上窜下跳。

老鼠对人类危害很大,除了侵吞粮食,破坏环境外,还是传播瘟疫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常用抱头鼠窜、 ⑤ 等含有“鼠”字的 成语 来表达对它的厌恶之情。

3.文中有四处错误,请逐一修改。(8分)

① 。

② 。

③ 。

④ 。

4.在文中⑤处可补充的一个成语是 。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 ( )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取积极有效的节水 措施 ,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初中语文病句练习

1.____此次率团访美,受到美国朝野和广大侨胞的热烈欢迎,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而是他本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2.参加广交会的中国公司经理们得到共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否保证产品质量,是求得生存、获取发展的关键。

3.禁止在铁路线路两则二十米以内或防护林边放牧,凡因上述行为造成铁路交通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

4.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洋鬼子和赵秀才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一起去静修庵革命。

5.科学没有终点,技术永在发展,因此标志竞技体育水平的世界记录也不会停滞不前,难道你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6.刘国梁不愧是中国 乒乓球 队年轻的老将,可能是年轻气盛的缘故,他在场上那种勃勃生机总是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7."一模"时大家成绩并不理想;经过努力,到了"二模",全班同学平均成绩都超过了其他班,位居年级第一。

8.为了防备美术博物馆内的珍贵油画免遭盗窃,HTK公司研制的全息报警系统已广受馆方和展方的青睐。

9.曾在橙红色跑道上出尽风头的王军霞,在这次城运会女子5000比赛中,竟比自己平时最好成绩慢了近几30秒,似乎大失水准,让人百思不解。

10.自己本就糊涂,讲起课来自然也不会明白,学生听起课来,自然也糊涂?什么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个就是。

11.上一学年全美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933人中,非美国籍的华裔就有204人,充分展示了汉民族的数学天赋。

12.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13.保持香港的繁荣,希望取得英国与我们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人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

14.签字之前我有责任提请在场全体注意,一经签字,甲乙双方不得终止协议,否则由终止方负责对方的经济损失。

15.本协议自1985年1月1日起至1990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5年,其间如无特殊原因,双方均有恪守协议的义务。

16.巍巍泰山海拔一千五百米,山顶这座岱宗祠从山下看去,分明是云雾中的神宫仙阙,让游人在遥望中生出无限遐想。

17.同学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自己当然要耐心给他们讲解;自己有问题,也要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能死顾面子。

18.社会具有监督和批评领袖人物的机制,是进步的标志,因为任何人都难免不犯错误,领袖人物也不例外。

19.这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会议期间,全体代表经过认真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并通过大会决议。

20.精粹的语言是简洁的;就是铺陈、排比的语句,在意思上也不能无意义的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21.在考场 作文 中,语言是重要的;可审题也一样不可小视,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22.深化体制改革,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判断党员干部是否称职,不只要看他的业绩,尤其要看他的清廉。

23.统计表明,目前社会上已有近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把储蓄视为未来的 保险 金,这对鼓励消费相当不利。

24.近年来,我国对保护濒危物种虽然做了全面努力,;但差距尚远,特别是植物保护根本没有得到重视。

25.北京几座规模宏大的立交桥我都见过,特别是三元桥,我天天路过,称我"北京通"也当之无愧了。

26.棉花依靠纤维之间的空气层保暖,作用是双向的,既阻拦外界冷空气不能侵入,又阻止自身热量不致发散:因此寒冬穿棉衣觉得温暖。

27.如果说他们已经真正掌握了理论,就可以在干训班结业了,不如说他们只是仅仅记住了书本上的一些空话、公式和材料。

28.衡量够不够"佳作"资格的标准我想有两个:其一是创造性的如实反映生活,其二是能为广大读者欣然接受。

29.今年成都球市出现"牛市"的火暴场面,套票发卖前一天晚上,绝大部分销售点均出现排队现象。

30.对科学上的是非之争,不应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答案

1.改"而是"为"而且因为"

2.去掉"能否"

3."?事故,致使放牧者损失的,铁路?"

4.改"咸与维新"为"投机革命"

5.改"否认"为"认为"

6.改"气盛"为"气壮"

7.去掉"都"

8.去掉"防备"或"免"

9.去掉"似乎"

10.改"自然也糊涂"为"当然更糊涂"

11.改"非美国籍的华裔"为"美籍华裔的"

12.改"戒烟"为"吸烟",或去掉"阻"

13.改"管辖"为"参与"

14."?不得单方面终止?"

15.改"5年"为"6年"

16.改"这座"为"那座"

17.去掉"虚心"

18.去掉"不犯"的"不",或改"难免"为"难保"

19.去掉"并"

20.去掉"了"

21.改"成败"为"成功"

22."?他是否清廉。"

23.去掉"近"或"左右"

24.改"全面"为"一些"

25."?路过,将来我会成为:'北京通'的。"

26.去掉"不能"、"不致"

27.改"如果"为"与其",去掉"就"

28.去掉"够不够"

29.去掉"均"

30."?凡是取压服或搞文字狱一类东西的,没有?"

初中语文病句教案相关 文章 :

1. 初中语文病句类型大全

2. 初中修改病句教案

3. 初中生病句修改教案

4. 初中病句的六大类型

5. 初中生语文修改病句

6. 初一语文病句修改训练大全及参考答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集有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文题师生共同读题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1.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置留作业。

 篇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六、拓展教学,丰富形象。

 篇三: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体会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学准备青藏铁路有关资料,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师:风景美不美?歌曲好不好听?这首歌为《坐上火车去拉萨》,要想坐上火车去拉萨,我们首先得(齐读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老师初读课题,脑子里充满了怀疑(板书:?)有这些同学收集的材料为据。(课件出示 师读)

 师:这比登天还难的工程却在中国建设者的手中建成了。天路——青藏铁路,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介绍它的(课件出示 齐读)

 师: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知道青藏铁路从哪里起步(格尔木),跨过(昆仑山),通过(风火山隧道),穿越(青藏高原),最后到达

 雪域圣城(拉萨)

 二、初读课文 把握困难

 师: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今世界海拨最高的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足以在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要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建设者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课文以风火山隧道的建设为缩影,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奇迹怎样诞生的。(出示课件 师读要求)

 生交流,师板书: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三、研读课文 体会艰辛

 (一)研读“困难1多年冻土区”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条全世界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施工难度极大,难怪一些西方煤体预言(出示课件 齐读)

 (2)体验困难:师: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面对这样的预言,不,这不是预言,这是鄙视,难道我们就退缩了吗?不,绝不能让他人小瞧我们,我们要时刻记着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齐读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们制服冻土的关键是(控制温度)。为什么要控制温度(课件出示)

 (3)克服困难:师: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给隧洞增温,洞壁遇热塌滑,这风火山真是给筑路大军来了个下马威呀!这下马威让你害怕了吗?这下马威使你知难而退了吗?对,这一切难不倒我们

 的筑路大军,因为他们心怀一个梦想:(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于是他们怎么做(课件出示)

 体验情感:师:请留意这两个词“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 师相机访、引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观测、分析、实验;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实验失败时在想什么。

 2、小结 师:对,我们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为的是找到喷射混背土的最佳温度,制服逞凶一时的冻土,现如今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已被攻克(擦去板书中的“多年冻土区”)。

 (二)研读“困难2恶劣天气”

 1、研读

 (1)了解困难:师: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筑路大军斗志高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念更坚定了。这“恶劣天气”又算得了什么,找出课文描写“恶劣天气”的语句。(课件出示 )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2、小结 师: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筑路大军的共同心愿,他们顽强地与天抗争(擦去板书中的“恶劣天气”)。

 (三)研读“困难3极度缺氧”

 1、研读

 (1)了解困难 体验困难: 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恶劣的天气轮番向筑路大军进攻的还有极度缺氧(课件出示)从哪些词体现“极度”

 (2)克服困难:师:面对这严重威胁筑路大军生命的困难,用什么办法克服(建制氧站)。

 (课件出示)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夜以继日;一次次的失败仍旧)实验、攻关,为的是什么?

 2、小结 师:氧气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四、指导朗读 升华情感

 1、读课文第5至9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指导读

 五、资料拓展 延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