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渔翁带拼音版

2.杜牧山行古诗带拼音版

3.高适别董大古诗带拼音版

4.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带拼音版

5.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带拼音

古诗大全名句_古诗名句500句带拼音版

hán shí

寒食

èr yuè jiāng nán huā mǎn zhī , tā xiāng hán shí yuǎn kān bēi 。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pín jū wǎng wǎng wú yān huǒ , bù dú míng zhāo wèi zǐ tuī 。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扩展资料

 1、孟云卿寒食古诗带拼音版

 hán shí

 寒食

 táng dài:mèng yún qīng

 唐代:孟云卿

 èr yuè jiāng nán huā mǎn zhī , tā xiāng hán shí yuǎn kān bēi 。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pín jū wǎng wǎng wú yān huǒ , bù dú míng zhāo wèi zǐ tuī 。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2、孟云卿寒食古诗的意思

 译文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注释

 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

 明朝(zhāo):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他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赏赐功臣,竞忘了他。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3、孟云卿寒食古诗赏析

 赏析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经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作者是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还暗含少食、无食的意味,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诗中常常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便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孟云卿

 孟云卿 (725-781),字升之,山东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古诗渔翁带拼音版

秋夜独坐 / 冬夜书怀

táng dài:wáng wéi

唐代:王维

dú zuò bēi shuāng bìn , kōng táng yù èr gēng 。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yǔ zhōng shān guǒ luò , dēng xià cǎo chóng míng 。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扩展资料

 1、王维秋夜 独坐古诗带拼音版

 qiū yè dú zuò / dōng yè shū huái

 秋夜独坐 / 冬夜书怀

 táng dài:wáng wéi

 唐代:王维

 dú zuò bēi shuāng bìn , kōng táng yù èr gēng 。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yǔ zhōng shān guǒ luò , dēng xià cǎo chóng míng 。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bái fà zhōng nán biàn , huáng jīn bù kě chéng 。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yù zhī chú lǎo bìng , wéi yǒu xué wú shēng 。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2、王维秋夜独坐翻译

 译文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注释

 秋夜独坐:题目一作“冬夜书怀”。

 堂:泛指房屋的正厅。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山果:山上的野果。

 灯下:点出夜。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后均无效验,被杀。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老病:衰老和疾病。

 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3、王维秋夜独坐赏析

 赏析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全家人虔信佛法。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苦行斋心,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杜牧山行古诗带拼音版

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渔翁带拼音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yú wēng

渔翁

liǔ zōng yuán

柳宗元

yú wēng yè bàng xī yán sù , xiǎo jí qīng xiāng rán chǔ zhú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yān xiāo rì chū bù jiàn rén , èi nǎi yī shēng shān shuǐ lǜ 。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huí kàn tiān jì xià zhōng liú , yán shàng wú xīn yún xiāng zhú 。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古诗渔翁柳宗元翻译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12 古诗渔翁柳宗元带拼音版,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一下古诗渔翁柳宗元带拼音版,古诗渔翁柳宗元翻译,古诗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吧! 3 古诗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1.“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写法反常但颇有奇趣,请作简要赏析。

2.“清湘”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 。

3.对本诗解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到晨雾消散旭日初升,渔翁也没见着一个人,表明其孤单之至。

B.日出以后,渔翁回首骋目,渔船已入中流,诗境极其悠闲恬淡。

C.末句化用“云无心以出岫”,可知渔翁很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

D.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渔翁行踪的同时,展现了一幅幅山水美景。

阅读参考答案:

1.“反常”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这不符合生活真实。

“有奇趣”表现在:

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

⑵“欸乃一声”使得“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⑶声响的骤起,不仅使“绿”字有动态,而且给人顷刻变绿的疾速感,令人更觉神奇;

⑷于“山水绿”中闻“欸乃一声”,感觉特别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绿得更可爱了;

⑸声音和色彩结合而成的境界,清寥而又有几分神秘;

⑹以声衬静,于悠闲恬静的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

⑺把慢写快,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2. 清澈的湘江水

3.D

高适别董大古诗带拼音版

shan xing

山行

dù mù

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深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扩展资料

 1、杜牧山行古诗带拼音版

 shan xing

 山行

 dù mù

 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深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古诗山行的意思诗意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3、古诗山行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争议:是“深”还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就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带拼音版

bié dǒng dà èr shǒu

别董大二首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 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扩展资料

 1、高适别董大古诗带拼音版

 bié dǒng dà èr shǒu

 别董大二首

 táng dài:ɡāo shì

 唐代:高适

 其一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 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 fēn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mò chó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 tiān xià shuí rén bù shí jūn?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liù hé piāo yáo sī zì lián , yī lí jīng luò shí yú nián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zhàng fū pín jiàn yīng wèi zú , jīn rì xiāng féng wú jiǔ qián 。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2、高适别董大的意思

 译文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所以叫黄云。

 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3、高适别董大赏析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一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带拼音

秋登兰山寄张五

běi shān bái yún lǐ , yǐn zhě zì yí yuè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xiāng wàng shì dēng gāo , xīn suí yàn fēi miè 。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chóu yīn bó mù qǐ , xìng shì qīng qiū fā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扩展资料

 1、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带拼音版

 qiū dēng lán shān jì zhāng wǔ

 秋登兰山寄张五

 táng dài:mèng hào rán

 唐代:孟浩然

 běi shān bái yún lǐ , yǐn zhě zì yí yuè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xiāng wàng shì dēng gāo , xīn suí yàn fēi miè 。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chóu yīn bó mù qǐ , xìng shì qīng qiū fā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shí jiàn guī cūn rén , shā xíng dù tóu xiē 。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tiān biān shù ruò jì , jiāng pàn zhōu rú yuè 。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hé dāng zài jiǔ lái , gòng zuì chóng yáng jié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翻译

 译文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注释

 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洲:又作“舟”。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3、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题中的“张五”指谁,历来有争议。一说指张諲。张諲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一说兰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拼音版如下: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汉语-《赋得古原草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