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什么意思指什么_歇后语是啥意思啊
1.什么是歇后语呢?
2.谒后语是指什么呀?
3.歇后语意思
4.请将以下20句歇后语进行意思解答。急
5.什么是谚语,歇后语,俗语,成语,老话,名言,格言
6.什么是歇后语?
关于汉字的歇后语谐音如下:
1、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解释:用“弹”来引出“谈”,前者指弹奏,后者指高谈阔论。
2、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君
解释:孙悟空是石头变的猴子,不是“人”,谐音“仁”。
3、观音堂里着火—— 妙哉(庙灾)
解释:着火指发生灾难,地点是寺庙,所以是“庙灾”,谐音“妙哉”。
4、弄堂里跑马——题(蹄)难出
解释:在狭窄的道路上让马奔跑,根本就甩不开马蹄,也就是迈不出脚(蹄),所以是“蹄”难出。
5、扯胡子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
解释:牵着胡须渡过河水,谐音“过度”。
6、花椒掉进大米里——麻烦(饭)了
解释:花椒是麻麻的味道,掉到大米里做出来的饭也带有麻的味道,所以是“麻味的饭”,谐音“麻烦”。
什么是歇后语呢?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一种固定短语,也
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和语义的整体性之特点。就歇后语的整体结构
和语义析之, 前一部分以人、事或物构成形象的比喻,为设喻
部分,象谜面, 后一部分以判断、评议、推理等方式对前一部
分进行解说、说明,为解说部分,象谜底, 是整个歇后语的语
义焦点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书面上以破折号或逗号将两部
分连接起来,如“高打蚊子——大材小用”、“老虎戴念珠,
慈悲”; 有时,只出现前一部分,以期强化信息传输的频度,
如“芝麻开花”。歇后语按照解说部分的解说方式分为两类:一
是喻意,如“大海捞针——无处寻”;二是谐音,如“膝盖上钉
掌——-离蹄(题)太远”。歇后语,在结构上往往是长短不一,
但其音步依然组成比较整齐节律,颇具节奏感;在表意上则通俗
易懂、生动有趣;因此,不仅比成语、惯用语等具有更强的独立
成句的能力,而且在语义的浅白性、生动性以及节律的齐一性上,
有着自身的特色与功用。正确使用之,也是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
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掌握好歇后语也是提高
汉语理解水平和表达技巧的基本功之一。
本节主要讲授歇后语的内部语法关系(即 结构类型)与外
部结构关系(即 句法功能,或曰 造句功能)。
谒后语是指什么呀?
1、安乐窝:泛称安逸的住处。
2、 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指酒。杜甫有诗云:“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3、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
4、 杵臼交:杵臼,舂东西的木棒与石臼。后称交友不嫌贫贱。
5、 :掉弄书袋,指言谈中喜欢用书上的文字或成句。
6、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7、恶作剧:过分地戏耍捉弄人。
8、 耳边风:从耳朵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
9、 父母官:古时对州县官的称呼。
10、 父母国:古时称自己出生的国家。
11、 父子兵:上下关系亲如一家的军队。
12、风马牛:即风马牛不相及,喻指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13、黄粱梦:唐朝沈既济《枕中记》中记载,卢生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等到醒来,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成熟,所以称黄粱梦。比喻虚幻不实的事和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14、 紧箍咒:《西游记》中,观音菩萨传授给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后来比喻束缚人的框框。
15、九回肠:形容胸间的愁闷、痛苦已到了极点。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写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16、口头禅:原指不懂佛教、禅理,只会袭用禅家套语作为谈话资料。后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实际上意义的词语。
17、每事问:遇事多做调查研究。陶行知有诗《每事问》云:“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18、闷葫芦:难以猜破的哑谜,弄不清楚的事情。
19、门外汉:指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的外行。
20、绵里针: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也比喻小心珍护。
21、汤:迷信的人指地狱中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或行为。
22、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水浮花浪蕊
23、莫须有:意思是“也许有”。后来指凭空捏造罪名。
24、马后炮:比喻事后才取措施。
25、马前卒:旧时指在车马前供奔走使役的人,后多用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26、鸟兽散:人群象鸟兽般一哄而散。
27、牛马走:本意是指在皇帝前如牛马奔走的人。常用作自称的谦词。
28、破天荒:指从未有过的事。
29、敲边鼓:意思是从旁帮腔。
30、敲门砖: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砖。比喻猎取功名的工具,功名到手即可抛弃。
31、敲竹杠:借故欺诈或要挟,以骗取财物。
32、清君侧: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
33、绕指柔:原意自喻英雄失志,俯仰由人。后来亦借以形容柔软。
34、杀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宋朝苏东坡诗《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云:“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
35、狮子吼:佛教徒比喻佛祖讲经,如雷震天地。
36、忘年交:指忘记年龄的交友。即不拘年岁行辈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37、无底洞:比喻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
38、想当然:据推想,应当是这样。现在大多指凭主观想象认为如此,与事实并不相合。
39、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40、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41、一言堂:原来是旧时商店挂的匾额,表示买卖公平不二价。后用以反映领导作风不民主,一个人说了算。
42、眼中钉:比喻极其厌恶憎恨的人。
43、应声虫:随声而应的虫。比喻毫无主见,随声附和的人。
44、执牛耳: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因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45、直如弦:像弓弦一样的正直。《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了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112个)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水浮花浪蕊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5、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6、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7、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8、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9、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0、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1、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2、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13、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上的)。
14、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
15、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16、穿小鞋:比喻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17、单相思:指男女间仅一方对另一方爱幕。
18、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19、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20、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21、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2、定心丸:能使人情绪稳定的东西。
23、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
24、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25、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
26、耳旁风: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多指劝告、嘱咐)。
27、放空炮:比喻说空话,说了不能兑现。
28、放冷箭:比喻暗中害人。
29、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30、鬼门关: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31、过河卒: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32、黑名单:统治者或集团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
33、红眼病: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
@水浮花浪蕊
34、鸿门宴:喻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35、护身符:比喻保护自己、借以避免困难或惩罚的人或事物。
36、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37、急先锋: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的人。
38、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39、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
40、开门红:比喻在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就获得显著的成绩。
41、开小差:原指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后比喻思想不集中。
42、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43、扣帽子:对人或事不经过调查研究,就加上现成的的不好的名目。
44、捞稻草:比喻在绝境中作徒劳无益的挣扎。
45、老大难:形容问题错综复杂。
46、老掉牙:形容事物言论等陈旧过时。
47、老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
48、老皇历:比喻陈旧过时的规矩。
49、露马脚:比喻隐蔽的事实真相泄露出来。
50、乱弹琴:比喻胡闹或瞎扯。
51、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语,指粗心大意的人。
52、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和纠纷的事。
53、马后炮:象棋术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54、马前卒:旧指在车前头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多含贬义)。
55、门外汉:外行人。
56、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57、磨洋工:工作时拖延时间,也泛指工作懒散拖沓。
58、牛角尖:比喻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
59、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
60、弄潮儿:比喻敢于在风险中拼搏的人。
61、拍马屁:向人谄媚奉承。
62、跑龙套:戏曲用语,即扮演随从或兵卒等不重要的角色。现在常用来比喻在人手下打杂。
63、碰钉子:比喻遭到阻力或遭到拒绝,目的没有达到,还受到难堪。
64、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65、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
66、墙头草: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
67、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68、敲门砖: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
@水浮花浪蕊
69、敲竹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
70、肉中刺:比喻最痛恨而急于除掉的人(常跟“眼中钉”连用)。
71、孺子牛:儿童游戏时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72、三不管:指几方面都不管,没人管。
73、三寸舌:指能言善辩的口才。
74、势利眼:作风势利的人。
75、试金石:比喻可*的考验人的方法,也指对事物的可*的检验方法和依据。
76、守财奴:有钱而吝啬的人。
77、耍把戏:比喻施展诡诈手段。
78、耍花招:卖弄小聪明,玩弄技巧。
79、耍贫嘴:比喻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而唠叨地说。
80、桃花运:指男子在爱情方面的运气。
81、踢皮球:比喻互相推诿,把应该解决的事情推给别人。
82、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固的职业、职位。
83、铁公鸡:比喻一毛不拔非常吝啬的人。
84、万金油:比喻什么都不精通,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应付一气的人。
85、窝里斗:家族或团体内部彼此钩心斗角。
86、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87、下马威:原来指新官到任时故意向下属显示威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88、小算盘:比喻为个人或局部利益的打算。
89、笑面虎:比喻外貌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
90、摇钱树:比喻借以获取钱财的人或物。
91、一刀切:比喻不顾实际情况,用同一方式处理问题。
92、一锅端:比喻全部消灭或尽其所有。
93、一锅粥:形容混乱的现象。
94、一盘棋:比喻整体或全局。
95、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96、一言堂:旧时商店挂的扁额,表示不二价;现多指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特别不能听相反的意见,跟“群言堂”相对。
、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98、鱼水情:形容极其亲密的情谊,就像鱼和水不能分离一样。
99、砸饭碗:比喻失业。
100、照妖镜:旧中所说的一种宝镜,能照出妖魔原形。现也用于比喻。
101? 芝麻官: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官(含讥讽义)。
@水浮花浪蕊
102?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滴牲血,主盟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103? 纸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
104? 智多星:《水浒》中吴用的绰号,泛指计谋多的人。
105? 中山狼:见马中锡《中山狼传》,比喻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106? 逐客令: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来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107? 主心骨:可依*的人或事物,也指主见、主意。
108? 抓破脸:比喻感情破裂,公开争吵。
109? 走钢丝:比喻做有风险的事。
110? 走过场:比喻敷衍了事。
111? 走后门:比喻用托情、行贿等不正当手段,通过内部关系达到某种目的。
112?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
歇后语意思
谒后语即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歇后语的分类:
1、第一,谐音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2、第二,喻事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况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3、第三,喻物类。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4、第四,故事类。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歇后语
请将以下20句歇后语进行意思解答。急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下歇后语意思,欢迎阅读收藏。
歇后语的意思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关于歇后语的意思。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有谚语的作用。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歇后语《关于歇后语的意思》。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拓展阅读
关公赴会歇后语意思
乡下人不识关公 ———— 噱头;血头
鲁肃宴请关羽 ———— 暗藏杀机
黄飞虎战关云长 ———— 刀对刀
画上的关公 ———— 脸红耳赤
关云长做木匠 ———— 大力阔斧;大刀阔斧
关云长说三国 ———— 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
关云长说《三国》 ———— 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走麦城
关云长耍大刀 ———— 拿手好戏
关云长守嫂嫂 ———— 情义为重;情意为重
关云长失荆州 ———— 大意;吃亏全在大意;骄兵必败
关云长骑骆驼 ———— 大马阔刀
关云长剖骨疗毒 ———— 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面前舞刀 ———— 献丑
关云长面前舞大刀 ———— 献丑
关云长面前耍大刀 ———— 不自量
关云长卖马 ———— 周仓不肯画押
关云长流鼻血 ———— 红上加红
关云长降曹 ————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云长刮骨疗疮 ———— 若无其事
关云长封侯 ————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云长的面孔 ———— 通红
关云长的大刀 ———— 分量不轻
关云长不杀张文远 ———— 念起旧情;敌我不分;念在旧情
关云长败走麦城 ———— 吃亏全在大意;最后一招
关羽战李逵 ———— 大刀阔斧
关羽失荆州 ———— 骄兵必败;大意了
关羽门前耍大刀 ———— 不自量力
关羽刮骨疗伤 ———— 全无痛苦之色
关羽放屁 ———— 不知脸红
关羽长走麦城 ———— 大难临头
关羽长说三国 ———— 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
关羽长卖豆腐 ———— 人硬货不硬
关羽长流鼻血 ———— 红上加红
关羽长刮骨下棋 ———— 若无其事
关羽长刮骨疗毒 ———— 若无其事
关公走麦城 ———— 最后一着;死到临头;骄必败;最后一招;大难临头;败在眼前;吃亏全在大意;末日来临;一蹶不振
关公战秦琼 ———— 乱了朝代;挨不上;七错八搭;胡扯八诌
关公斩蔡阳 ———— 快得很
关公在曹营 ———— 心不在焉
关公爷长瘿 ———— 脸红脖子粗
关公想起卖豆腐 ———— 忆话当年
关公细佬 ———— 翼德;亦德
关公舞大刀 ———— 拿手好戏;拿得起,放得下
关公耍大刀 ———— 红脸上场;拿手好戏
关公 ———— 坏人造谣
关公面前要大刀 ———— 不自量
关公面前舞大刀,鲁班面前弄大斧 ———— 献丑
关公面前舞大刀 ———— 献丑
关公门前舞大刀 ———— 显丑
关公门前耍大刀 ———— 显能;献丑
关公门前使大刀 ———— 献丑;不自量力;显丑
关公卖石料 ———— 人货两硬
关公卖凉粉 ———— 人硬货不硬
关公卖豆腐 ———— 人强货不硬;人强货软;人硬货软;货软人硬;人强货弱;人硬货不硬;人硬货勿硬
关公卖大刀 ———— 人强货硬
关公买豆腐 ———— 人硬货不硬
关公捋胡 ———— 谦虚;牵须
关公流鼻血 ———— 红上加红
关公亮相 ———— 大红脸
关公看《春秋》 ———— 一目了然
关公开刀铺 ———— 货真价实
关公进皇宫 ———— 单刀直入
关公降曹操 ————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公放屁 ———— 不知脸红
关公放曹操 ———— 念旧情
关公斗李逵 ———— 大刀阔斧;开口不客气
关公的眼睛 ———— 睁不开
关公的兄弟 ———— 也是个红脸汉
关公的脸 ———— 红到头了
关公的刀 ———— 扛着
关公的赤兔马 ———— 一日千里
关公当木匠 ———— 大刀阔斧
关公打喷嚏 ———— 自我吹须;自我吹嘘
关公吃酒 ———— 看不出来;面勿改色
关公吃尺子 ———— 肚里有分寸
关公吃尺 ———— 肚里有分寸
关公不斩老黄忠 ———— 刀下留情
关公不杀张辽 ———— 念旧情
关公不杀严颜 ———— 讲义气
关公脖子里长肉瘤 ———— 脸红脖子粗
关公脖子挂葫芦 ———— 脸红脖子粗
关公脖了里长肉瘤 ———— 脸红脖子粗
关公保刘备 ———— 赤胆忠心
东吴斩关公 ———— 嫁祸于曹
东吴杀关羽 ———— 嫁祸于人
东吴杀关公 ———— 害人反害己
曹操遇关公 ———— 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不自喜
扮关公的没卸装 ———— 好个红脸大汉;红脸大汉
扮关公的不卸装 ———— 谁没见过你这个红脸大汉;谁没见过你个红脸大汉
黄忠射关公 ———— 手下留情
关公战李逵 ———— 大刀阔斧
关羽赴宴 ———— 有胆有魄
关羽走麦城 ———— 末日来临
关公面前耍大刀 ———— 自不量力
关羽打喷嚏 ———— 自我吹嘘
关羽流鼻血 ———— 红上加红
关羽看《春秋》 ———— 一目了然
关羽刮骨疗毒 ———— 无痛苦之色
关羽做木匠 ———— 大刀阔斧
关羽守嫂嫂 ———— 情谊为重
关羽开刀铺 ———— 货真价实
关羽进皇宫 ———— 单刀直入
张飞战关羽 ———— 忘了旧情
关羽降曹操 ————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云长放屁 ———— 不知脸红
孙权杀关羽 ———— 嫁祸于人
关羽开凤眼 ———— 要
关公赴会 ———— 单刀直入
关公进曹营 ———— 单刀直入
关云长刮骨下棋 ———— 若无其事
关云长走麦城 ———— 大难临头
关公喝酒 ———— 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 ———— 自觉脸红
鲁肃宴请关云长 ———— 暗藏杀机
关公射黄忠 ———— 手下留情
关云长卖豆腐 ———— 人硬货不硬
关羽 ———— 没人敢来
关公开凤眼 ———— 要
关羽射黄忠 ———— 手下留情
关羽放曹操 ———— 念旧情
关公离曹营 ———— 不安心
关云长单刀赴会 ———— 谁敢动他一根毫毛
关云长刮骨疗毒 ———— 若无其事
关公过五关 ———— 英雄当年
关羽斩华雄 ———— 马到成功
张飞战关公 ———— 忘了旧情;不念旧情
孙权杀关公 ———— 嫁祸于人
歇后语及解释意思
泥菩萨洗脸——失(湿)面子
泥菩萨伸手——死活都要钱
泥菩萨摔跤——散架了
泥菩萨渡海——没人(神)保
泥蒸的馒头——土腥味
泥捏的老虎——样子凶
泥瓦匠出身——和稀泥
泥巴捏的小子——没骨气
泥娃娃的嘴——总是笑呵呵的
泥娃的遭雨淋——软瘫了
泥做的菩萨——全靠贴金
泥人吃饼子——难言(咽)
念完了经打和尚——没良心
撵走狐狸遇上狼——一伙比一伙凶
捏死手中鸟——容易得很
捏住鼻子喝木哩——一声几不响
捏住鼻子过日子——不闻香臭
捏鼻子吃葱——忍气吞声(生)
捏着鼻子唱戏一一闷腔
捏着拳头过日子——心里憋气
捏着一分钱能攥出汗来——会过日子
捏着鼻尖儿做梦——不成
捏死手中鸟——轻而易举
捏鼻子吹螺号——忍气吞声
脓胞破了顶——烂透了
脑袋上戴犁头——又好(尖)又猾(滑)
脑袋上插烟卷——缺德带冒烟儿
脑袋系在裤袋上——不要命
脑袋进了拍卖行——要钱不要命
脑袋上顶锅巴——犯(饭)人
脑袋上刷浆糊——糊涂到顶
脑瓜上套袜子——能出角(脚)了
脑勺子后长疙瘩——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脑门上长瘤——额外负担
脑门上开口——对天讲话
脑门上长眼睛——眼向上
脑壳上顶门板——好大的牌子
脑壳上穿袜子——不是角(脚)
脑壳上顶娃娃——抬举人
脑壳上安电扇——出风头
称秸秆几扎的鸡——括翅也难飞
娘娘养侄女——两耽搁
娘不正经——热(爹)多
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年画上的鱼——中看不中吃
什么是谚语,歇后语,俗语,成语,老话,名言,格言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事各有各的办法,也有各自拿出自己的本领比赛的意思。谁有能力都会显现出来。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泥塑的泥菩萨在水中会被浸坏。比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顾不上帮助别人。
3、蚕豆开花--------黑心:心肠不好。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孔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家里肯定有很多藏书,因此,他搬家的话,搬的东西肯定都是书。所以这句歇后语取“书”的谐音,写成“输”,形容或是比赛的结果都是输的!
5、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和尚没有头发,就是无法(发);打着伞,就看不到天空,就是无天,合起来就是无法无天喽。
7、虎落平阳--------被犬欺: 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的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取行动的时候。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眼光不远,见识不深。形容缺乏远见。
11、大海捞针--------没处寻:范围太大 无从查找。
12、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回避,公开说明。
14、船到桥头--------自会直:比喻事情总能有解决的办法。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形象地比喻漏网的坏人自己投入死地;“自取灭亡”偏重在“取”;直接指出是由于取了导致灭亡的措施。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19、芝麻开花--------节节高:用来比喻成就显著,一个接一个的成果.
20、新官上任--------三把火:指官员上任之初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什么是歇后语?
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成语: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老话:老话,指流传已久的话;(老话儿)指说过去事情的话。
名言: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 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 《归田录》等。
格言: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
歇后语的概念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
歇后语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的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常见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人“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歇后语的书籍记载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辞海》歇后语 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前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数;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 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