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筷子谁发明的

2.不得不知的酒桌文化,从用筷子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3.一支筷子折不断的哲理

4."你在婚礼上,使用红筷子;我到向阳坡,栽下两行竹" 是什么意思?

关于筷子的哲理句子简短_关于筷子的哲理句子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暗合“天圆地方”,圆的象征着天,方的象征着地。

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是乾坤之象。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就是这种意思。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而手持筷子时则形成天、地、人“三才之象”。中国人凡事讲究“天地人和”,筷子的制造与使用也蕴含着这种传统哲学思想在其中。

同时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也有很多讲究,摆放筷子时不能长短不齐,吃饭时不可将筷子含在嘴里嘬出声响,也不可用筷子敲打碗盘。一双看似普通的筷子,却承载了古人如此之多的人生哲理,需要大家细心领会,铭记于心的。

筷子简介

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其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公筷亦起源于中国。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中国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筷子谁发明的

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用以代表七情六欲,因此吃饭时要懂得节约粮食。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代表着天圆地方,这是源于中国人对世界基本的理解。

而两支筷子则代表太极阴阳,这些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哲理,估计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了。

还有以前不叫筷子,应该叫“箸”,上面是竹子旁,下面是者,形象表达出人在使用筷子的意思。

如果有一天你穿越到古代,千万别说筷子,应该正统叫箸,否则他们不会理解你想要什么餐具。

一直到明朝时期,苏州上海一带,为了避讳,所以将箸叫为快儿者。

清代开始,随着南北文化融合,快儿者也就流传到中国各地,直到近现代快儿者,慢慢在西方洋人翻译下,变成了筷子一词。

这就是筷子历史变迁,同时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哲理,遵守着太极阴阳哲理,万事万物对立又统一,意味着完美的结果。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一样,既要像筷子一样的正直,也要像筷子一样天圆地方。

不得不知的酒桌文化,从用筷子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传说一:大禹发明筷子

舜时代,洪水泛滥,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于是命禹去治理水患。为了清除水患,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生怕耽搁一分一秒。有一次,禹在一个岛上煮肉,肉煮熟后因为在沸水里太烫而无法用手抓食。

禹特别着急,他还要赶在洪峰前做很多工作呢,不能因为等锅里肉和水都凉了而浪费时间啊。突然,他灵机一动,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了出来,吹两口就能吃了。

从此,为了节约时间,禹总是用削好的两根树枝吃饭,久而久之,对两根树枝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其他人见到禹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凉的快,还不会把手弄得油油的,开始模仿他的方法,于是,渐渐就形成了今天大家都使用筷子的习惯。

传说二:妲己发明筷子

商朝纣王,暴虐成性,整天花天酒地而且特别挑剔,总是说这个菜太凉啦、那个肉太烫啦,很多厨师就这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妲己虽说是纣王至爱,但纣王发怒时还是会略有害怕,于是,每次都会在纣王吃饭前先尝一尝是否合口。

有一次,妲己感觉菜有些烫,可是纣王吃饭时间不能耽搁,急中生智,从头上取下玉簪子,把菜夹起来吹凉后送入纣王口中。纣王大喜,认为这是一种享受,于是让工匠制作两根长玉箸,天天由妲己来喂自己吃饭。后来这种吃饭方式流传到民间,普及开来。

在《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但是据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现的钢箸,经考证其年代是早于纣王时代的。

传说三:姜子牙发明筷子

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钩,而且除了直钩钓鱼其它什么都不会,过得穷困潦倒,他老婆心有邪念,想将他害死然后另嫁他人。直钩怎么能钓到鱼呢?

有一天,姜子牙和往常一样两手空空回到家里,老婆却比以前格外温柔:“你饿了吧?我给你做了肉,快趁热吃吧。”姜子牙伸手抓肉,迫不及待,突然从窗外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大叫一声,起身把鸟赶走,然后又去拿肉要吃,那只鸟又飞过来啄了他手背一口。

姜子牙心想:这鸟为什么一见我拿肉就要啄我?难道不让我吃肉么?于是他试探性的再一次把肉拿起来,鸟儿又飞过来啄他。姜子牙明白了,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赶鸟,和鸟儿一起跑了出去,鸟儿落在无人半山坡的一棵丝竹上,居然用人声唱了起来:“姜子牙啊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完,想了想,摘下两根丝竹回家。

回到家中老婆又来催他吃肉,姜子牙把两根丝竹握在手里去夹肉,突然看到丝竹嘶嘶地冒起了一股青烟。姜子牙问:“这肉怎么会冒烟呢?难道有毒?”边说边夹起一块肉往老婆嘴里送,老婆吓得逃出门去。姜子牙知道这是神鸟送的神竹,从此每次吃饭都用两根丝竹。这件事传出去后,邻居也开始纷纷学习用丝竹吃饭,筷子就这么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扩展资料

我们天天吃饭要用到的筷子,在长度与形制上也都有讲究——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并且是前圆后方。这样做的原因,也是饱含深意的: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理解。

最后,筷子都是成双出现的,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百度百科-筷子 (中国传统餐具)

一支筷子折不断的哲理

? 01

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一天请一位朋友吃饭,刚好商人父亲从老家过来看望儿子。得知父亲过来,商人立马叫父亲过来一起吃饭。

在酒桌上商人父亲一言不发,静听儿子和儿子的朋友喝酒、聊天。在他们喝酒夹菜的过程中,商人父亲看到了一个细节,那位朋友夹菜的时候,总喜欢拿着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覆去,一盘菜被朋友翻的个底朝天。

然而将夹好的菜放到碗里之后又大口大口吧唧吧唧地吃起来,完全不顾及旁人的感受。吃完饭后嘴边还有一粒米饭没有擦掉就走出了饭店。

商人和父亲回到家里之后,父亲问商人是怎样认识那位朋友的?和他熟不熟?同时他的为人怎么样?商人对于父亲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答。

和那位朋友是因为一次业务上的合作认识的;谈不上很熟,只能说是认识比较久了;他的为人目前还不是很了解,毕竟接触不多。

对于商人的回答,父亲眉头紧锁,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儿啊,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从他用筷子夹菜,吃饭的吃相,感觉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狭隘的人,在利益面前他会不择手段,你千万要小心”。

商人愕然,紧张地望着父亲,问道:“父亲,他应该不是这样的人吧”。父亲端起来了茶杯沉默了一会,接着补了一句:“我看人很准的,你就拭目以待吧”。

果然不出商人父亲所料,因为商人一次资金紧张,那位所谓的“朋友”立马翻脸不认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什么是合作伙伴,就是在你需要合作机会的时候始终陪伴你左右,不会因为你的资金或者其他原因出现问题而中断了一切应有的合作,如果仅仅以利益为主的合作,这是明显的商人合作,里面没有存在半点朋友因素。

? 02

我父母在用筷子夹菜这一方面对我和弟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桌上吃饭时,决不能将筷子张的很开,同时夹菜的时候不能用筷子在碗里翻来翻去。在夹菜的过程中首先要有目标的去夹,看到喜欢的菜直接去夹,尤其是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应当让客人先夹菜。

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弟弟不懂礼节的在碗里搅拌了一下,当时就被父亲重重地敲了一下后脑勺,父亲还说了一句话:“有没有礼貌,跟你说过夹菜的时候不能翻吗?没看到家里有客人吗?”

父亲一系列强硬的话语,立马戳伤了弟弟幼小的心灵,弟弟的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然而却没有哭,因为弟弟知道自己错了。我当时就在旁边,从那以后,我和弟弟就养成了夹菜不翻菜的习惯,夹菜首先用目光“扫视”,看到合适的喜欢的菜再一筷子插过去。

吃饭夹菜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如果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以后的人生也是一个参照,虽然这种酒桌文化不能说完全很准,可能有些人确实是自己的习惯问题,但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03

高中时,我有两个非常要好的同学,高中三年,我们三人几乎形影不离。我们经常一起去食堂吃饭,我们打的是各自自己装好的饭菜,由于经常一起,我们三个人的口味差不多。所以打的饭菜几乎一模一样,其中一个同学习惯性到我们两人的盘里夹菜吃,其实我们三人的菜系和量都一样,他除了要吃完自己的那一份,还要从我们的盘里夹走一部分。

刚开始他这样我们没所谓,后来时间久了发现他每次都这样,慢慢地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对他有点反感。有时我们三人会改善一下伙食,偶尔会去校外点几个小菜一起搓一顿,发现同样的问题。

那位同学习惯性到每个菜盘里搅拌一番,将所有的菜都搅完了,然后夹其中小小的一块,我们看到之后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默默地看着他夹。当他吃完了之后,我们也饱了,因为被他那番搅拌,我们的食欲早就没了。

可能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在不经意间就这样养成,最终相伴终生,在这个过程,得罪了朋友,触碰了亲人,失去了自我,其实他们想改变,不想这样,心里也非常的着急,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现在我的那个同学在浙江义乌一家加工厂做事,没有结婚,听说连几个朋友也没有,可能就是他这种吃饭夹菜的习惯,导致失去了很多,不仅仅是朋友,还有他的圈子。

酒桌文化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吃饭喝酒,然而里面却蕴含了许多哲理,看得懂明白的就会当它是一种酒桌文化,看不明说不白的就当是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交流和沟通。每一次吃饭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交流和彼此间灵魂触碰的过程,然而就在触碰的那一刹那,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融合。

用筷子本来只是吃饭夹菜的过程,并不涉及到谈论人品,然而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过程,却折射出人生的真善美。筷子用的好,感觉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线,筷子用的不够完美,展现的又是另外一番“美”,还有人品。

——END——

点赞 是最好的喜欢, 关注 是最大的支持,thankyou.

"你在婚礼上,使用红筷子;我到向阳坡,栽下两行竹" 是什么意思?

辩证唯物主义以为,事物的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条件的。根筷子折不断说明使筷子折断的条件还不具备,量变的积累一不不足以引起质变。

受认识高度限制,只会从这个角度论述,希望能帮到你。

“你在婚礼上 使用红筷子;我到向阳坡,栽下两行竹”意思是,渔市寻月失意的你,婚礼上本该是快乐的,但这“婚礼”却是一种悲哀的扩大。你走不出渔市,不得不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婚礼上,漆上红漆的竹筷,即是世俗的象征,而你早已麻木早已漠然,红漆覆盖了竹筷的质朴与自然,如同世俗蒙蔽了你的双眼,夺去了你的天真。我此时却在向阳坡,栽下两排竹,感受竹香,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寄以一颗真心与一份单纯。与渔市的你形成鲜明反差,我只追求于属于我自己的存在方式,我更感激现在这样的暖阳,这样的生活。

《主人》

《主人》是海子的诗歌作品。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主人

创作时间:1985.1

作 者:海子

作品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你在渔市上

寻找下弦月

我在月光下

经过小河流

你在婚礼上

使用红筷子

我在向阳坡

栽下两行竹

你的夜晚

主人美丽

我的白天

客人笨拙

赏析

这首《主人》,你从中是找不到一个卧轨自杀者的冷酷绝望的,写得平和疏淡,浑然静穆。读罢第一让我想起了陶渊明,“我在月光下/走过小河流”、“我在向阳坡/栽下两行竹”,陶诗我们大概都读过一些,上面这两句像不像《饮酒》或《归园田居》的现代版?语言面貌极其相似,闲适自足的精神极其相似;月光、小河流、向阳坡、两行竹,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东篱、南山、虚室、炊烟,形象朴素,意蕴丰厚,就好象国画中的点染,三两下子,味就全出来了,可见这艺术的神韵也是一样的。

到底还是有些不同。陶渊明诗中的“我”是懒得去管别人的,锄我的草,我的菊,喝我的酒,吟我的诗,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这首诗则写到了“你”,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对“你”的关切,因为这个,又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又一想,这样的联想是草率的,《断章》中的“我”是若隐若现的,看风景的人、别人是不是“我”的含蓄表达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这首诗既可以看成是看似缥缈实际深切的情感体验,也可以看成是多米诺骨牌式的即兴的哲理的思考。《主人》则不同了,“我”是明晰的,认真的,负有责任的,善意而又执着地关注着你。“我”“你”之间可能互不熟识,素未谋面,但有着最朴素的缘分,绝不是偶然站到一起的两张多米诺骨牌。“最朴素的缘分”是个笨拙别扭的表述,我避免不了这个笨拙别扭,凡是遇到像陶渊明所说的“真意”之类的东西,说起来都有些麻烦,估计这不只是拙劣如我者的个人感受。

好在,诗一旦出版印行,就不是他海子的了。海子师兄有句有名的大实话,“您的菜齐了”,那我就吃吧。

“你在渔市里/寻找下弦月”。“你”是个卖鱼的,这当然是最大的可能,诗的意象永远不能拒绝最大的可能,但也不能满足于最大的可能。这里几乎每一个词都值玩味——其它地方也是这样。为什么选定渔市,象征世俗社会?一条鱼可能是鲜活的,但在渔市里,是只能闻到鱼臭的,“你”可能是一条新鲜的鱼,但你已身陷渔市,所以你寻找能证明自己的月亮,而月亮,已缺损,下弦月,残缺的月,曾经的而不是未来的满月,因此你只能寻找而无法期待,每个人只有一个轮回,下一个满月已经属于别人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你”的悲剧不仅在于失去圆月——这是生而为人的共同命运,还在于置身渔市,鱼成了商品,可以按斤论两地计算价值,而实际上,鱼应该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它的使命是弥补圆月缺损引起的遗憾。因此,置身渔市望月,只能更加增添失落感。“我”在月光下,走过小河流,河里的鱼是完整的快乐的,“我”似乎成了游于鱼梁之上的庄子,而在月光下,不必为鱼我之辨去烦扰分心,得意忘言,只消默默走过。

“你在婚礼上/使用红筷子”,在第二节中,“你”是处于和第一节中迥乎不同的境况之中的,渔市寻月的“你”失落,婚礼上的“你”该是得意的。可是,婚礼上的“你”要比渔市上的“你”在悲剧意义上有更纵深的延续,在渔市里,鱼引起过你的思索,但又被赋予了浓厚的商业的价值,以致“你”走不出渔市。在婚礼上,竹子被制成筷子,漆上红漆,成为世俗的一个表述符号,“你”对竹子已经很漠然,甚至你没有意识到筷子是竹子做的,是由萧散简淡的竹子做的。“我”在向阳坡,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怀着对太阳的感激之心——这是海子在很多诗中表达过的,这里只是没有得到强化而已——栽下两行竹,“我”与竹子的距离要比与鱼的距离更近,而你正相反。在向阳坡栽竹,这里应该成为一个隐喻,越是心怀感激,越是应该像竹子一样去追求庄严的生命存在方式。

显然,“你”“我”之间最朴素的缘分的维系物就是鱼和竹子,这两个维系物是表面的,必须要被否定,缘分本来就是要否定一切维系物的东西:时间、地点、血统……如果不完成这一否定,这缘分就是浮云,是近真的像。同是鱼,同是竹子,在你我那里有着相去千里的境遇,距离之远甚至可以视之为有着本质属性的区别,只不过有相同的书写符号而已。这一否定之后,“你”“我”的朴素的缘分——这是本诗诗质的闪光——就显现出来了,“你”“我”在某个时刻打开窗子,都用自以为握着自由的决定权的主人的手,却发现,“你”“我”面对面,转过身去即是背靠背,并不朝着同一方向。

那么,谁是主人?且看最后一节,“你的黑夜/主人美丽//我的白天/客人笨拙”。我以为这首诗的智能全在于此。在这十六字中,显然地有四个对举关系,你我,夜晚白天,主人客人,美丽笨拙,其初,这四组关系很让我费解,窘极无聊之下,我对这四句的词语进行了错位置换,比如:“你的白天/主人美丽//我的黑夜/客人笨拙”,“你的黑夜/客人美丽//我的白天/主人笨拙”,无心插柳,我有了一个颇为自得的发现,这首诗在表述一种严肃旨意时,用了小小的戏谑的反嘲的手段,几乎每一个词都可以翻来覆去地去理解,我的错位置换对诗的旨意没有形成硬伤。为什么在诗的结尾,海子玩起了他并不惯用的游戏?他要在“你”“我”之间作一种平衡?在前两节中,“你”轻“我”重,存在价值审视的失衡现象,现在,海子要以一种含糊的终结颠覆读者头脑中的这一印象,于是,诗就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价值背景中去了。谁是主人?这就是诗的全部,聪明的海子将钥匙握在手中,而门又没关上——这是不是诗的大智能?我想到了昆德拉,他认为作家应该通过设置一个“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那么,诗歌是否也需要这种智能呢?我不是在问海子,我是在向所有写诗的人打听一种可能。

之所以要特地谈谈这首诗,是因为我觉得这首诗里有海子诗中难得一见的情趣。读海子诗,我总感到他的语言是睿智的玻璃,而思想则是忧郁的青铜,玻璃其表与青铜其中的反差恰是海子诗的风格,同时,这种反差——对平庸的拒绝——也给读者制造了足够的麻烦,坦白地讲,甚至使我蒙受过耻辱感。在这首诗中,海子抛弃了他的惯有风格,显得温和了许多。读罢我在想,海子在什么样的好心境下写下了这首洋溢着情理之趣的诗,几乎让所有人都能有所感想的诗?终其一身,这样的好心境他拥有过多少次?

参考资料

知乎:s://.zhi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