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句子结构讲解_高中语文句子结构
1.高中语文语法。帮忙分析这个句子为什么缺主语,不能并列句吗,后半句和前半句共用主语花山大桥主桥结构?
2.高中语文句子衔接技巧
3.文言文主谓结构断句
4.高中文言文梳理的要点
5.高中语文语病判断基本方法
6.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
1. 动宾结构的三字词语
动宾结构的三字词语有:对对子、照照片等。
一、对对子:duì duì zi
释义:
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过春节时贴对子,也叫贴对联是中国的风俗。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
二、照照片:zhào zhào piàn
释义:
用感光纸印制的人或物的。
拍照又称为摄影、照相,一般指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通常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手机拍照记录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流行。
例句:
同学们正在这绿树红花中间拍照留念。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之行为主语若出其中为谓语 但日月行为主谓结构 日月行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 它是整句话中的一部分 (主语)做句子成分不独立使用时要加之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长句为一个长的单句 只有一个主干 如 人是一种会说话会行走的动物 短句为比较短小都句子 如 人是一种动物 人会说话 人会行走 就是三个短句 单句只有一个主干 而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分句构成 一个分句只有一个主干 句子由文字和句末点号构成 即.!很多同学连什么是句子都不懂 所以上面的知识学起来有点难 例如:play basketball tomorrowplay--谓语basketball--宾语tomorrow--状语。
3. 文言文动宾倒装和宾语前置有什么关系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4. 高中语文语法怎么搞清楚动宾结构怎么弄明白动宾结构是语法里的知识
短语根据成分的不同分好多结构,就拿你说的动宾结构为例吧
动,指的是动词,比如吃,提出,打扫等都是动词
宾,指的是宾语,在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里,跟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的成分叫宾语,宾语通常有名词或者形容词充当.比如高,米饭,意见,伟大,雄伟等等.
那动宾结构就是这两个成分组在一起的短语或者句子就是动宾结构.比如吃米饭,提出意见,打扫教室,等等好多.
明白了吗?
下面我给你出几个,你判断一下:
回答问题 雄伟壮丽 跳舞 展示才华 迎风飘扬
5. 文言文有哪些特殊的动宾关系汉语的动宾结构本来就较复杂。
如:“晒衣服”与“晒太 阳”是不同的动宾关系,“挖山”与“下山”,“挖山”与“挖 洞”也是不同的动宾关系,“谢幕”之类更是很特殊的动宾关 系。不熟悉现代汉语的人,想必很难理解。
古汉语也是一样。如:“骊姬……饮小臣酒,亦毙。
” (《国语?晋语二》)这个句子的意思,并不是说骊姬(晋献公夫 人)喝了小臣的酒被毒死,而是骊姬使小臣喝下毒酒,小臣因而死 去。是一种使动关系。
不了解特殊的动宾关系,往往误解文言文的文意,或者似懂 非懂。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有一个句子“泣孤舟之嫠妇”,两 本言文对照的《古文观止》竟这样翻译它: 〔误译一〕落下眼泪来那孤船里的寡妇。
〔误译二〕可以哭泣孤舟的寡妇。 其实,“泣孤舟之嫠妇”也是一种使动关系。
正确的翻译应 是:“使孤船中的寡妇落泪。”那两本书的译者由于不懂得这种 特殊的动宾关系,便译得似通非通,不可卒读。
以己之昏昏,焉 能使人昭昭! 文言文殊的动宾关系很多。 如: ① 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孟子?公孙丑上》)(都能凭 借这点使诸侯来朝见自己,统一天下。) ②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孟子?梁惠王下》) (《尚书》说:上天降生下界民众,为他们设立君主,为他们设立 老师。 ) ③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到达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妻子,赐给他二十 辆车的马。公子重耳认为齐国是个安乐窝。)
④ 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Q子其 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 (《列子?黄帝》)(我们不 知道您有道行而i匡骗您,我们不知道您是神人而侮辱您。
您就 把我们当作愚人吧,您就把我们当作聋子吧,您就把我们当作 瞎子吧。) ⑤ 惠子相梁。
(《庄子?秋水》)(惠子做梁国的相。) ⑥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一位 老妈妈见韩信饥饿,给韩信饭吃。) ⑦ 曰夜思欲报楚王。
(《搜神记?三王墓》)(日夜思考想 向楚王报仇。) ⑧ 山中人兮芳杜若。
(《九歌?山鬼》)(山中的那个人儿 像杜若一样芳香。) 以上八句,分别表示了八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例①是使动关 系,例②是为(W&)动关系,例③是意动关系,例④是处动关系。 这四种关系出现率很高。
例⑤是为(W6i)动关系,表 示作为之 意;例⑥是供动关系,表示供给之意;例⑦是向(对)动关系;例 ⑧是表示像什么,可称像动关系。当然,这些名词术语是可以不 记的,但这些动宾关系都有其特异之处却不可不注意。
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人也早已注意到了。东汉人赵岐作《孟 子章句》,对例①所举的句子作注说。
? “皆能使邻国诸侯尊敬其 德而朝之。”对例②所举的句子作注说:“言天生下民,为作 君,为作师。”
可见赵岐已体会到这是使动与为动关系。宋朝的 林尧叟对例③“公子安之”作注说:“以齐为可安,不复有四方 之志。
”可见他已意识到了意动关系。唐朝的道士卢重玄对例④ 作注说:“此见欺怒而不愠者,必以我等聋盲之辈。”
所谓“以 我等聋盲之辈”就是“把我们等同于(当作)聋子、瞎子一类人 物”。可见他也意识到了这是处动关系。
但是,古人特殊动宾关系的认识是零星而不成体系的。 直到 现代语法学建立之后,近人陈承泽才把特殊的动宾关系上升为理 论,给以确切的定义。
他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了“致动” (即使动)和“意动”两个概念。他说:“他动字以外之字(属于 体、相、用者)变为他动,而特含有‘致然’或‘以为然’之意 者,含‘致然’之意时,谓之致动用,含‘以为然’之意时,谓之 意动用。
”尔后,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又提出了为(w6i)动 关系的概念。近年,张世禄提出了为(w6i)动关系的概念,本人 提出了处动关系的概念,还有人提出了与动关系、供动关系等各 种新说。
这些研究对揭示汉语的复杂的动宾现象,对提高阅读文 言文的能力,是有作用的。 特殊的动宾关系往往与词类活用(动化)相关,一般语法书都 把它当作词类活用。
其实,特殊的动宾关系与词类活用,是不同 的语法现象。第一,特殊的动宾关系属句法现象,词类活用属词 法现象。
第二,动词也可表示特殊的动宾关系,仍然是动词,而 不是词类活用。 第三,其他词动化,属于词类活用,却不一定表 示特殊的动宾关系。
所以,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应该将两者 分开讨论。
6. 文言文句子结构分析1.解释加线字:
⑴蹑足行伍之间 ⑵将数百之众 ⑶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⑸与陈涉度长絜大 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选出下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履至尊而至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席卷天下吾从而师之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非能水也 D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不耻相师
3.选出下列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余威震于殊俗学于余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C.然秦以区区之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 其贤不及孔子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4.选出句式不同的一组( )
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而耻学于师 B 铸以为金人十二石之铿然有声者
C.为天下笑者不拘于时 D 蹑足行伍之间蚓无爪牙之利
5.翻译句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都是文言文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也就分为这四类。其中倒装句比较难,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也就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也就是谓语前置句)四类。例: 判断句:陈胜者, 阳城人也。判断句的标志有几个 1。。。者。。。也 2.。。。。。也 3.。。。。。者。。。。。。 等等、被动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这里第一个于译为“被” 省略句:这个有的说了。。。。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最后是倒装句:。。。。。这个更有的说了、、、、、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这样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高中语文语法。帮忙分析这个句子为什么缺主语,不能并列句吗,后半句和前半句共用主语花山大桥主桥结构?
这位童鞋啊!!下面全是知识啦,你要的好像在第3~5大段里面的吧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七、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高中语文句子衔接技巧
答案是A,原因有:
一:括号后面说心形拱塔,括号里也要说拱塔,这样两句才能连贯、描述同一种东西,
所以可以先排除B和D,这两句以主桥结尾,和后面说的拱塔不一致。
二:剩余A和C,两个的前半句一样,都是短语,不是完整句子,只有主语、形容词。
后半句就不能再是短语了,要用句子,这样才顺畅,只有A是完整句子,所以选A
三:这两句不是并列句,不共用主语花山大桥。前半句主语是花山大桥,后半句主语是
花山大桥的一个组成部分:拱塔。就像花、玫瑰花。
文言文主谓结构断句
句子 衔接的技巧有哪些?现在语文考试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句子衔接技巧,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高中语文句子衔接技巧
(1)抓中心
①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②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 总结 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
(2)抓思路
①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②从文体来看, 记叙文 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 议论文 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 说明文 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高中语文句子衔接的技巧
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这两类题从具 体操 作上又有所不同。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就其连缀的基本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1.直接设置语境类
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察调整确定。
(1)内部连缀排序。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 方法 ,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
(2)分析整体语境。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
(3)审察调整确定。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
2.间接设置语境类
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具体分析。
3高中语文句子衔接方法
非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4高中语文句子衔接的方法
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达一个中心。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要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括句、总领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个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
第二,抓思路。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清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
第三,抓暗示。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第四,抓标志。可根据所给句子的一些标志来确定关系紧密的句子。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
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如“换句话说”,表示前后是等位关系,位在后;“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并列、相反或相对关系,位在后;“总之、总起来说、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表示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位在最后。“所谓”表解释,位在后;“例如”表举例,位在后。
3.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根据主次轻重来确定句子的先后顺序;
4.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这些句子应是紧密相连的,也能确定句子的先与后的顺序。
高中语文句子衔接技巧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怎么赏析句子
★ 高中语文实用文解题技巧
★ 高中语文万能句子
★ 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诗文句子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优美语句积累
★ 高中语文古文重点句子及翻译必考知识
★ 语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万能作文开头优美句子
★ 高中语文好词好句摘抄
高中文言文梳理的要点
1. 语文古文主谓之间助词怎么停顿
文言文在主谓语中间加结构助词,只不过是为了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说白了,是将某一个独立的句子变成一个名词,让它作为大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不用停顿。
举例说明:
现代汉语说,“我不爱吃鱼这件事,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中的“我不爱吃鱼”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小句子),让他成为“大家都知道”的主语(大句子),需要加上“这件事”或“这个习惯”,使得“我不爱吃鱼”不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一件事”、一个名词,才能充当大句子的主语。
如果是文言文呢?小句子是“吾厌鱼”(我不爱吃鱼),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后面加上“众所共知”,使它变成大句子,就是:“吾厌鱼(这件事),众所共知。”文言文没有“这件事”的说法,都是在小句子的主语后面加上助词“之”,相当于“这件事”。变成:“吾(之)厌鱼,众所共知也。”从中看出,已经变成大句子的主语“吾之厌鱼”本身不用停顿,而在它后面加逗号,需要停顿。
如果将小句子做宾语的话,可以说成:“众所共知者,吾之厌鱼也。”
2.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差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示范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3. 古文怎么断句1. 一般一句完整的话有主谓宾,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现一个主语,后面便把主语省略,所以有两个谓语一般就要过句了。
2. 还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者,。。..也“,”。。.乎“,
3. 这算是第一点的补充,就是有主语出现一般主语前面就要断句了。
4. 前面说的是断句子,后面说一下断并列句,古文经常有对偶句,看到两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间就要划条线啦。
5. 一些就是并列的,这个应该很容易看。
6. 还有就是“谁谁曰””谁谁道“后面一般要断,这是别人说话的开始。
7. 我这几招在高中时断句基本上没有错的。我古文一般是翻译扣一分,最多断句扣半分,不然都是全得的,相信我没有错
4. 古文划分句子结构四川佥省 严忠范 守 成都, 为宋将昝万寿所 败
定语 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 谓语
退保 子城, 世祖 命 澄 代 之。 至 则 葬 暴骸
谓语 宾语 主语 谓语 兼语 谓语 宾语 谓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修焚室, 赈 饥贫, 集 逋亡, 民心 稍 安。
谓语 宾语 谓语 宾语 谓语 宾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会 西南 夷罗罗斯 内附,
状语 定语 主语 谓语
帝 以抚 新 国 宜择 文武 全才
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遂 以澄 为 副 都元帅,同知 宣慰使司事。
状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谓语 宾语
5. 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麻烦告诉我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关于读,过去认为很难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现在还没有条件推广口试,读的这几项内容在近几年的笔试中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这方面的考试有加大的趋向。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6.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明词性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三、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四、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五、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扩展资料;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语病判断基本方法
1.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
2.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
3. 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那些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
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笔者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一、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
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
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
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二、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
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
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
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
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
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
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
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
诵读中应有积累和思考,思考中应有反复诵读。文言文学习要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
4. 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哪些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
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
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笔者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一、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
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
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
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
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
二、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
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
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
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
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
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
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
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诵读中应有积累和思考,思考中应有反复诵读。
文言文学习要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下去,文言文学习的进步应当是指日可待的。
5.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齐桓晋文之事1、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 通 型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 通 诉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 通 矣 ,语气词,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7、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8、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0、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四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语病判断基本方法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1.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不当,“”不可以“批评教育”)
2.我们家乡美丽而富饶,这里土地肥沃,特别适宜种果树、棉花、甘庶,此外,还适宜栽种梨树和枣树。(分类不当,“梨树和枣树”都是“果树”)
3.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4.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语意不明,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计“三千余元”还是单“诉讼费”“三千余元”)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1.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
2.昨天,许多代表热情地在休息室里同他交谈。(应将“热情地”调至“同他交谈”前)
3.这期培训班是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五月底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名职工代表参加了这次培训。(“联合”应调至“举办”前,让位于时间状语)
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1.三个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问题。(表意不明,是“三个学校”还是“三个学生会干部”)
2.国产轿车的价格低,适于百姓接受,像“都市贝贝”市场统一售价才6.08万元,“英格尔”是6.88万元,新款“桑塔纳”也不过十几万元左右。(重复,“十几万元”本为约数,不可以再用“左右”)
3.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端正党风、增强党的凝聚力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语序不当,“一种”应在“行之有效”之前)
4.华能集团三电厂今年对锅炉设备进行了改造,吨煤发电量增加了1.5倍,煤消耗量域少了1.2倍。(用词不当,“减少”不可以用倍数)
5.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后,国内外同行对其先进的功能大加赞赏,先后有二万三千多人次前来参观。(用词不当,“人次”是复量词,不可以做主语)
6.早晨五六点钟,通往机场的街道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人群。(用词不当,“人群”是集合名词)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1.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搭配不当,应为“从……中”)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人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都作了详细报道。(介词使用不当,应为“对”)
3.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主客体颠倒,应为“对青年人来说”、“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
4.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对于”)
五、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1.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2.尽管你的礼品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象千斤重的砝码。(关联词和副词搭配不当,此处应用确指的“这么”,“无论”和“不管”后应用不确指的“多么”)
3.他虽然是个农民,平常喜爱学习,识不少字,编秧歌也在行。(关联词残缺,应在“平常”前加“但是”)
4.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关联词位置不当,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不是”调至“质量”前)
5.如今“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媒体上。(语序不当,出现了递进关系,程度重的应放在后面,应为“不但活跃在各媒体上,而且进入了教科书”)
6.用语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语序不当,应为“费解甚至误解”) 六、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1.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语意不明,“他”到底指谁,指代不明)
2.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语意不明,“自己”到底是指“老人”还是指“老人”的“哥哥”)
3.由于这次交通事故,淮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重复,“为此”就是“由于这次交通事故”)
4.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重复,“否则”即“如果不这样”的意思,与“不出新软件”重复)
七、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1.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加“的经验”)
2.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达到”的宾语中心语残缺,“损失”后加“的目的)
3.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搭配不当,“看到”与“乡音”不搭配)八、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1.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搭配不当,“培养”与“失足青年”不搭配)
2.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偷换主语,“工厂”不可以“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3.我们也学小孩子一样,掐了一把花,直到花和叶全焉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我们”,后面已暗换成“花”,所以应改成“把它们丢到山涧里,随水漂走了”)
九、出现了疑问旬、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疑问句再加双重否定,变成了三重否定,不合逻辑)
2.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此处与“忘”用,与后“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矛盾)
十、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有“为……所”和“被……所”的结构,没有“受……所”的结构,要将“所”字去掉)
2.到目前为止,人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的。(应为“由……决定的”)
3.它是把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发生、发展经过的写法叫倒叙。(应去掉“它是”)十一、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1.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诸”即“之于”,“于”与它重复)
2.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可以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堪”即“可以”,“可以”与它重复)
3.听了他对事实真相的陈述,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由衷”即有“在心里”的意思,重复)
4.《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躬耕修典”即“编纂”,重复)
注: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过早夭折”、“过分溺爱”、“卫冕桂冠”、“令寒舍蓬荜生辉”等。十二、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1.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语意不明,“修伞的”可能是“修伞的顾客”也可能是“修伞的师傅”)
2.2003年8月3日晚,在北京天坛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当晚祈年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搭配不当,误用“的”字,偷换主语,造成“灯火”与“雄伟壮丽”不搭配,应删去“的”字)
3.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语序不当,应将“祈出土的”调至“八千年前”)
十三、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1.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能否”是两面性的词语,与后面不一致)
2.我怀着恐惧的心情,担心灾难会不会降落到姑妈头上。(“担心”“不会”,不合逻辑)
十四、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与“不再发生”不合情理,应去掉“不”)
2.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或“不可”去其一) 十五、出现了“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1.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目前去汇报。(是“15日之前去”还是“15 日这一天去”,意思不明)
2.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这所有名的老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是“新同学”还是“新生命”,意思不明)
3.此次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王尔德的权利。(“没有”兼有副词和动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
4.独联体国家的人民看不上2002届世界杯足球赛。(是“看不到”还是“瞧不起”, 意思不明)
5.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和”有介词和连词的性质,造成语意不明)
6.教育部就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发出通知,指出物理学科初中教学内容部分不作要求。(是“整个初中教学内容部分”还是“其中的一部分”,含混不清)
十六、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1.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主语残缺,使动词的主语是“老主任”,应去掉“经过”,或者去掉“使”,将“才”调至“他”后)
2.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主客体颠倒,“威慑”本身有“吓唬”别人的意思,再用“令”字造成了主客体颠倒,应改成“震慑”)
3.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边,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科学技术搞上去。(语序不当,应为“用科学技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4.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语序不当,应将“没有”调至“把”之前)
5.我们伟大的祖国再也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任意被人蹂躏和掠夺的国家了。(语序不当,应将“任意”调至“被人”后)
高一语文 必修课本的学习,需要同学们对高一语文必修一的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 总结 ,这样对于大家掌握高一 语文知识 非常有用的,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课本上的 成语 第一部分
1.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 正是风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 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 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 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 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 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 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0.放浪形骸 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 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 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 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 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 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 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29.博闻强记 形容知识丰富, 记忆力 强。
30.屏息以待 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
31.世人瞩目 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33.引人注目 吸引人们注意。
34.发人深思 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 文章 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5.耸入云天 形容高山,或者参天巨树的高大,比云还要高。
36.扭转乾坤 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高中课本上的成语第二部分
1.蓊蓊郁郁 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 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急不暇择 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二三其德 形容三心二意。
5.载笑载言 边笑边说话。
6.信誓旦旦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7.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8.杨柳依依 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9.九死不悔 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10.瞻前顾后 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11.卓尔不群 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12.日月不淹 日月飞快地运转,一刻也不停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3.楚楚可怜 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14.坚如磐石 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15.去日苦多 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16.天下归心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17.少长咸集 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18.群贤毕至 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
19.曲水流觞 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20.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21.游目骋怀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22.放浪形骸 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23.感慨系之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4.沧海一粟 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5.正襟危坐 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26.遗世独立 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27.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8. 杯盘狼藉 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9.如泣如诉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0.余音袅袅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1.终南捷径 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32.容有底止 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
33.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34.旁稽博 两词意义相仿,连用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各家长处之意
35.骇人听闻 指使人听了感到非常震惊。
36.义愤填膺 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37.安之若素 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
38.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内心焦急万分。
39.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40.空头支票 无法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实现的诺言。
41.不言而喻 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
42.息息相关 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43.休戚相关 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44.休戚与共 忧患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45.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46.浅尝辄止 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深入。
47.坚韧不拔 形容意志坚强,有毅力,毫不动摇。
48.卓有成效 卓,特别突出,卓越。指很有成绩、效果。
高中课本上的成语第三部分
1.谨小慎微 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2.寄人篱下 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3.小家碧玉 旧时指小户人家美丽的年轻女子。
4.入不敷出 收入不够支出。
5.横七竖八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6.吞吞吐吐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7.沸反盈天 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8.为所欲为 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9.遍体鳞伤 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10.皮开肉绽 皮肉都裂开了。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残酷拷打。
11.胆战心惊 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12.喜出望外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13.地崩山摧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1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15.磨牙吮血 磨利牙齿,吮吸鲜血。多形容像野兽一样嗜杀。
16.如麻 杀死的人多得象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17.千呼万唤 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18.切切私语 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19.珠盘玉落 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20.整衣敛容 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21.秋月春风 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22.暮去朝来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23.门前冷落 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
24.杜鹃啼血 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25.司马青衫 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26.弃甲曳兵 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27.五十步笑百步 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28.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9.锲而不舍 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0.席卷天下 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31.包举宇内 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32.囊括四海 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33.追亡逐北 追击败走的敌军。
34.因利乘便 凭藉有利的形势。
35.云集响应 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
36.斩木揭竿 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37.深谋远虑 指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38.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39.瓮牖绳枢 破瓮做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
40.畏葸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高中课本上的成语第四部分
1. 开柙出虎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2. 虎兕出柙 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主管者应负责任。
3. 既来之,则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4. 分崩离析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5. 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6. 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7. 饿殍(piǎo)遍野 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8. 豁然开朗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9. 浅尝辄止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0. 卓有成效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11. 坚忍不拔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12. 永垂不朽 指光辉的 事迹 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13.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4. 义愤填膺(yīnɡ) 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15. 安之若素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6. 心急如焚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17. 息息相关 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18. 无济于事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19. 摇摇欲坠 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20. 不言而喻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21. 大放厥(jué)词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议论。
22. 语焉不详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23. 一帆风顺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24. 不可思议 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25. 筋疲力尽 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26. 恫?(ɡuān)在抱 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27. 无忧无虑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
28. 遮天蔽日 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29. 白头偕老 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30. 恻(cè)隐之心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31. 忐忑(tǎn tè)不安 心神极为不安。
32. 兴高烈 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
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3. 慢条斯理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34.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35. 奋不顾身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36. 物华天宝 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37. 人杰地灵 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38. 高朋满座 形容宾客很多。
39. 命途多舛(chuǎn) 形容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屡遭磨难。
40. 冯唐易老 汉冯唐身历三朝,至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唐已九十馀岁,不能再做官了。
41. 画栋珠帘 形容房屋装备的华丽。
42. 李广难封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43. 老当益壮 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44. 东隅已逝 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45. 各抒己见 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46. 艰苦卓绝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47. 充耳不闻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48. 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49. 虚无缥缈 形容空虚渺茫。
50. 袖手旁观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51. 自得其乐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52.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53. 扬眉吐气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54. 迎刃而解 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55. 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56. 天伦之乐 泛指家庭的乐趣。
57. 耳熟能详 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58. 庸人自扰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59. 来龙去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60. 雷霆万钧 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高中课本上的成语第五部分
1.忍无可忍 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2.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取某种行动。
3.垂头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蘼不振的样子
4.没精打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5.兴高烈 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6.平心静气 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7.理所当然 按道理应当这样。
8.正大光明 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9.物华天宝 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10.人杰地灵 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11.胜友如云 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12.高朋满座 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13.腾蛟起凤 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14.钟鸣鼎食 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15.云销雨霁 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16.响遏行云 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17.天高地迥 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8.兴尽悲来 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9.萍水相逢 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20.冯唐易老 比喻仕宦不得志。
21.老当益壮 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
22.穷且益坚 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23.涸辙之鲋 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2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
25.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26.投笔从戎 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
27.高山流水 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28.盛筵难再 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9.陆海潘江 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30.鹏程万里 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31.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32.扶摇直上 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33.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34.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
35.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36.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37.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38.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39.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40.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 故事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41.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42.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43.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44.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45.才高八斗 比喻人极有才华。
46.心有余悸 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47.流毒无穷 比喻祸害非常严重的事物
高中课本上的成语补充部分
1.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比喻处境非常困难。
2.咀嚼鉴赏 细细品味和欣赏。
3.张冠李戴 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4.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
5.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6.不即不离 不靠近也不分离。
7.锱铢必较 对极小的事都计较
8.得鱼忘筌 筌是用来 的,得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9.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掌握技巧或窍门。
10.游刃有余 比喻技术熟练, 经验 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高 一年级语文 文言文知识点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高一年级语文文言文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总结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
★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学习基础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分析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整理归纳大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